从问题到重构设想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h_kit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鉴于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的启示和缺陷,我从实践美学的“审美关系”和后实践美学,主要是杨春时先生所主张的“主体间性”的理论观点出发,尝试效法原始思维和宗教思维模式来建构美学体系,以期能够弥补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的缺憾。
  关键词:实践美学;后实践美学;神学;无限之真
  纵观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的论争,笔者认为它们只是从两个不同的向度对美学所进行的思考,它们都蕴含着巨大的理论意义。鉴于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的启示和缺陷,笔者将从实践美学的“审美关系”和后实践美学,主要是杨春时先生所提出的“主体间性”理论出发,尝试效法原始思维和宗教思维模式来建构美学体系,下面我将从个体特性、美神同构及无限之真这三个角度对这一体系设想进行进一步阐述。
  首先,关于个体独特领悟的问题。实践论美学更注重审美中物质性和社会性的方面,“在以物质生产为中心的社会实践中,主体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到客体之上,不仅使对象的某些性状可以维持人的物质存在,而且也满足人们逐渐发展的审美需要,同时,在这种实践中,客体把自己的性状对象化在人这个主体之上,不仅使人能够了解客体的各种性状,而且能从这些性状之中生发出审美需要和审美愉悦。”[1]由此可以看出实践美学是将美附着于客体,那么客体化之后的美将具有固定的形式,这在中国古典美学的比德说中有明确的表现。但当今时代,美的概念泛化,一方面,各种原本不属于美的因素被涵盖其中,丑与荒诞被视为审美对象来进行解读,另一方面,伦理一度的限制性降低,审美的个性化倾向凸显,例如现在流行的暴力美学、死亡美学,这是对传统意义上的美的反叛,同时,这些美学领域即便在当下也颇具争议,只能为部分人接受欣赏。美学的这种个性化倾向往往是超越社会价值取向的,这就将实践美学过于强调社会取向的不足充分暴露出来,对审美感受中更为细腻的东西的的重视,对美的个性领悟的独特性的强调,使其更能突破历史的限定性而更接近美的本真状态。
  其次,关于美神同构的问题。在上述设想的体系之中,美存在于人的灵魂对“绝对之真”的不断趋近的过程中,是灵魂与“绝对之真”契合时的临界点。由此可知,美在这个建构中是作为一个终极性的存在,美在这个体系中也只能是作为一个自在存在,这是无需证明也无法证明的,正如在神学体系中试图证明上帝是否存在是毫无意义的一样。我们应当像神学体系中所做的那样,在确定美的存在的基础上通过审美关系的建立;透过审美感知的表象直达灵魂深处的蓦然领悟,进而逼视美的本体,之后,反过来由此确证对美的信仰与感知。由于在这个美的体系中,美与神一样是作为极限存在,它就不可能被限定于时空范围之内,同时也不可能展现其实体,因此,对美的感知只能是作为一种超越性的体验。我们借鉴马丁?布伯的主体间性思维方式,在“我—你”的关系之中逼视美的本体。当人把世界万物看作是与“我”对立、分离的客体时,“我”只能经验或体验这些客体,对于人而言,世界万物都是它者。而当人把世界万物看作是与“我”的“实在的相会”时,人与客体就处于“我—你”的关系中,世界万物都是“你”。此时,“我”与“你”之间不再是利用或体验的关系,“你”便是“生命”、便是“神”。“我”只能倾注“我”的全部生命来称谓‘“你”,而“你”之外无它物,“你”无所待,“你”便成为一种绝对性的存在。[2]只有通过“我—你”这种体悟方式来与对象建立联系,才能最终走向灵魂与对象“绝对之真”的无限趋近,并在这个过程中逼视美本真身,进而构建起整个美学体系。
  最后,关于“无限之真”的问题。这里的“真”不同于现实存在中的科学判定的真,它是一个极限概念,是审美对象在某一向度上的绝对的真,是一种指向性,但由于认识能力的局限性,“真”是无法被完全认知的,因此,它只能是作为理论角度的形而上的存在。但是,它又具有逻辑上的确定性,它是对象的客体性在某一向度上的绝对推进。同时,这里的“真”又与“美”“神”不同,“无限之真”具有实存性,它不同于“美”“神”是作为人为设定的精神实体,“真”是有其现实存在的基础的,他是可证的;可推演的,在其无限深化的过程中存在一个终极的确定性。在此之上,将美界定为灵魂与无限之真的契合就绝不同于柏克的快感说。柏克认为“美是一种名称,我将它用于引起我们的爱和温柔的感觉或者与此最相似的其他感情的一切事物的这种性质。”[3]柏克所指出的美是引起人的快感的物的某种特性,而我这里所提到的美是处于人与对象相浑融的生命体验之中的,是人直觉意义上对对象的某一向度上的终极之“真”的超越性把握。
  综上所述,我所建构的的美学体系在理论上尝试将实践美学中的时空限定范围内的现实性基础与后实践美学中超越性意义的建设结合起来,试图在更为广泛的范围内构建起一个类似于神学体系的新的美学体系,真正的沟通主体与对象,限在与超越,从主体所具有的超越性与对象所具有的极限性意义上逼视美本身,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种建构可以解决实践美学虽在时空范围内为美学研究和阐释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但缺失超越维度,而后实践美学强调超越但使理论处于无根基状态的问题,从而为推动美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玉能.实践的自由是审美的根本[J].学术月刊,2004(7).
  [2]马丁·布伯,《我和你》,北京:生活·读书·新知[M].三联书店,1986.
  [3]彭立勋.《趣味与理性:西方近代两大美学思潮》[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李训一,山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学院文学院美学专业。)
其他文献
摘要:莫扎特歌剧《魔笛》中《夜后咏叹调》中夜后拥有十分复杂且具有戏剧性的性格,其的出现促使剧情不断向前发展,她的两段咏叹调促使这部歌剧徐徐生辉。要想欣赏与演唱夜后咏叹调,必须由整体到局部、从内容到音乐结构、从人物性格到创作目的进行全面研究。通过把艺术想象与音乐演唱彼此融合,进一步完美结合台词与音乐。  关键词:魔笛;夜后咏叹调;演唱分析;人物塑造  中图分类号:J6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大规模建筑市场秩序整顿,只有重视合同、重视合同管理,采取应对措施,确保工程有序进展。 In recent years, nationwide construction of large-sca
增长7.7%,以历史的尺度衡量的确偏弱,不过这是今天中国经济中最不成问题的问题,增长之外才是问题。中国经济在第一季度同比增长仅为7.7%,如果以环比折年率计算,目前增长速度
期刊
本文分析了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及利用多媒体与网络优势实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文化教学的必然性及可行性。以及在此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对如何有效利用多媒体
摘要:“群文阅读”教学理念的形成时间较短,与其相关的教学研究尚且处于探索阶段。在中学语文群文读写结合教学中,如何基于课内阅读,使学生的读写能力从课内向课外进一步迁移、拓展,从而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是中学语文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本论文首先介绍了什么是群文阅读,然后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中学群文阅读中读写结合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中学;群文阅读;读写结合;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
基础工程事故发生因素较多,可能更多的是因勘测、设计、构造、制造、安装与使用等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其中某些因素引起突发事故,也有些因素可能导致逐渐发生的事故,而突发事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除了要有扎实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文学素养外,还要有灵活自如的驾驭课堂教学语言的能力。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对教师来说,他是打开学生知识宝库的钥匙,是架通师生心灵的桥梁,是完成历史的使命、履行神圣职责的重要条件和基本手段。教师语言的优势,直接关系着教育教学质量的好坏。特
期刊
国家大事连着百姓生活.全国两会上,老百姓身边的事被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提及、连连追问,屡屡成为两会的热议话题.在广东团询问“珠三角现在PM2.5是多少”,在湖南团关心十八洞村
期刊
计算机专业在高校当中已经是很常见的专业,因为计算机技术可以在各个领域中发挥重要的价值作用,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未来社会对于计算机专业的人才需求量会更大.由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