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思维活动是人类改造世界必不可少的能量,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知识和内涵的过程中,需要通过思考研析、判断分析、归纳推理等活动以达成预期的目标追求,由此才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更好地落实和践行数学学科教学大纲的要求。随着新课程改革推进的力度加大,高中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不仅是单纯以讲授问题解决的结果为目标,而且更加注重加强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思维和分析过程的训练,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体现高中数学教学的核心要求,本文就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一些具体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思维能力;生活化;情感渗透
学生由初中过渡到高中阶段,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也进入到了更深层次的探究阶段,数学作为高中生学习其他理工科知识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应准确定位,且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将高中生的数学教育落实到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在传递数学知识给学生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以此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引导高中学生从科学角度去分析和思考各种现象。最终有效地帮助学生运用数学思维去思考和解决各种数学问题,对高中生的综合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激发学生情感,创设生动真实的数学教学场景
思维活动是数学学习活动的较高形式,是反映学生主体学习能力素养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在数学思维发展进程中,很多学生面对复杂、困难的数学问题,往往表现出畏惧、退缩的情绪,不愿主动开展思考分析、判断论证等活动,导致学生主体的数学思维发展难以深入、难以推进。教育心理学家指出,情感是学生主体深入学习、能动探析的最好推进器。如果学生保持积极良好的数学思维情感和动能,就能深入细致地学习和探究数学内容。在高中阶段,学生受学习情感制约而出现数学思维活动波动性的影响更为明显。因此,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强化对学生数学情感的激发,善于运用丰富的数学教学资源和现代教学器材,为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创造积极、愉悦的氛围,让其感受数学学科的内在“情味”以及丰富学习实践的“内涵”,引導和增强其主动思维、能动思维的自主性、创造性。如在“排列与组合”教学中,高中数学教师结合以往高中生数学思维的现状,决定从情感创设方面着手,抓住深刻关联,创设和营造了“某学校把6名学生分到3个班,每班2人,其中学生甲必须分到1班,学生丙和丁不能分到三班,则不同的分法共有几种?”的生动场景,将该知识点通过“学生分班”这一现实活动予以直观生动的展示,从而让高中生通过直观、形象的场景认知,产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情感,主动配合教师教学,能动思考分析。
二、立足生活实践,简化重难点知识概念
由于数学知识是从生活的角度发展起来的,有着极为广泛的运用空间,只有立足生活,从生活中的细节抽丝剥茧,才能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理解和运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借助实际例子等来帮助学生学习,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中,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另外,教师可以对教材中的习题等进行“生活化”改编,以此来保证习题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如教师可以借助牙签等来给学生展示“三角形”相关的概念知识时,由于牙签是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的,因而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借此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想象能力,帮助高中生更好地认识这一知识,这样也就真正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
三、创新教法,转变高中生思维定势的局面
数学是对抽象思维能力有一定要求的学科,学生受现有的数学模式影响,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思维框架,这也成为拓展学生数学思维的障碍,使学生无法“吃透”所学内容的核心,导致学生只学到皮毛而没有深入到本质。因此,在充分掌握学生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前提下,教师应分析学生的思维习惯,在学生出现错误思维定势时,及时纠正,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学习思维,最终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情境。
例如,教师可以在备课过程中收集一些有趣的数学实验,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不同的数学世界,或者利用数学原理进行一些有趣的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乐趣。还可以进行一些简单有趣的解题接力游戏,让学生分组进行解题接力,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诊断题供学生思考和学习,形成自己的解决方案,然后利用课堂展示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最终达到高中数学教学的目的。
四、问题巧设,强化数学题解析过程的思维辨析
问题是数学思维的载体,也是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载体。教育实践者指出,在解决学生问题的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数学研究、分析、演绎、判断等思维活动,促进和加快了学生数学主体思维能力的水平。在教学研究过程中,笔者也深刻认识到,在研究分析问题条件之间的关系、探索解决思路、判断解决方法、总结解决策略的过程中,需要学生主体进行深入的研究,准确全面地分析,由此实现学习能力水平和思维辨析素养的全面提高和进步。所以,高中数学教师应加强对学生案例的讲解和训练,以此为有效的思维能力培养平台,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借助解题能力等方面的实践活动,达到提高数学思维综合素养的目的。
综上所述,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数学教学本身,还要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更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逻辑模式进行合理的引导,从而达到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最终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堂伟. 高中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 2014(26):69-69.
[2] 林国夫. 高中生数学思维能力提升的实践研究[D]. 杭州师范大学,2016.
[3] 柏劲松. 数学因思维而“精彩”——浅谈高中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 中学教学参考(1):80.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思维能力;生活化;情感渗透
学生由初中过渡到高中阶段,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也进入到了更深层次的探究阶段,数学作为高中生学习其他理工科知识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应准确定位,且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将高中生的数学教育落实到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在传递数学知识给学生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以此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引导高中学生从科学角度去分析和思考各种现象。最终有效地帮助学生运用数学思维去思考和解决各种数学问题,对高中生的综合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激发学生情感,创设生动真实的数学教学场景
思维活动是数学学习活动的较高形式,是反映学生主体学习能力素养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在数学思维发展进程中,很多学生面对复杂、困难的数学问题,往往表现出畏惧、退缩的情绪,不愿主动开展思考分析、判断论证等活动,导致学生主体的数学思维发展难以深入、难以推进。教育心理学家指出,情感是学生主体深入学习、能动探析的最好推进器。如果学生保持积极良好的数学思维情感和动能,就能深入细致地学习和探究数学内容。在高中阶段,学生受学习情感制约而出现数学思维活动波动性的影响更为明显。因此,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强化对学生数学情感的激发,善于运用丰富的数学教学资源和现代教学器材,为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创造积极、愉悦的氛围,让其感受数学学科的内在“情味”以及丰富学习实践的“内涵”,引導和增强其主动思维、能动思维的自主性、创造性。如在“排列与组合”教学中,高中数学教师结合以往高中生数学思维的现状,决定从情感创设方面着手,抓住深刻关联,创设和营造了“某学校把6名学生分到3个班,每班2人,其中学生甲必须分到1班,学生丙和丁不能分到三班,则不同的分法共有几种?”的生动场景,将该知识点通过“学生分班”这一现实活动予以直观生动的展示,从而让高中生通过直观、形象的场景认知,产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情感,主动配合教师教学,能动思考分析。
二、立足生活实践,简化重难点知识概念
由于数学知识是从生活的角度发展起来的,有着极为广泛的运用空间,只有立足生活,从生活中的细节抽丝剥茧,才能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理解和运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借助实际例子等来帮助学生学习,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中,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另外,教师可以对教材中的习题等进行“生活化”改编,以此来保证习题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如教师可以借助牙签等来给学生展示“三角形”相关的概念知识时,由于牙签是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的,因而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借此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想象能力,帮助高中生更好地认识这一知识,这样也就真正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
三、创新教法,转变高中生思维定势的局面
数学是对抽象思维能力有一定要求的学科,学生受现有的数学模式影响,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思维框架,这也成为拓展学生数学思维的障碍,使学生无法“吃透”所学内容的核心,导致学生只学到皮毛而没有深入到本质。因此,在充分掌握学生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前提下,教师应分析学生的思维习惯,在学生出现错误思维定势时,及时纠正,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学习思维,最终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情境。
例如,教师可以在备课过程中收集一些有趣的数学实验,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不同的数学世界,或者利用数学原理进行一些有趣的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乐趣。还可以进行一些简单有趣的解题接力游戏,让学生分组进行解题接力,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诊断题供学生思考和学习,形成自己的解决方案,然后利用课堂展示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最终达到高中数学教学的目的。
四、问题巧设,强化数学题解析过程的思维辨析
问题是数学思维的载体,也是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载体。教育实践者指出,在解决学生问题的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数学研究、分析、演绎、判断等思维活动,促进和加快了学生数学主体思维能力的水平。在教学研究过程中,笔者也深刻认识到,在研究分析问题条件之间的关系、探索解决思路、判断解决方法、总结解决策略的过程中,需要学生主体进行深入的研究,准确全面地分析,由此实现学习能力水平和思维辨析素养的全面提高和进步。所以,高中数学教师应加强对学生案例的讲解和训练,以此为有效的思维能力培养平台,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借助解题能力等方面的实践活动,达到提高数学思维综合素养的目的。
综上所述,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数学教学本身,还要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更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逻辑模式进行合理的引导,从而达到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最终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堂伟. 高中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 2014(26):69-69.
[2] 林国夫. 高中生数学思维能力提升的实践研究[D]. 杭州师范大学,2016.
[3] 柏劲松. 数学因思维而“精彩”——浅谈高中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 中学教学参考(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