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需要大额资金投入以维持产业正常运转的农村经营者来说,‘农贷通’的出现真可谓雪中送炭。”位于彭州市升平镇青春村九组的妙杏生态农庄,不久前被四川省旅游局评為彭州市五星级生态农庄。董事长樊明甫说,妙杏之所以能够在短短四年的时间里得到如此迅速发展,与农村金融服务综合改革是分不开的。
?协力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很难想像,占地面积260余亩,距彭州市区不过4公里,在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繁华都市周边,竟然还隐藏着这样一处绿树成荫、小溪潺潺的世外桃源。“目前我们农庄的日均接待量不低于500人,最多时曾达到过1800人。”樊明甫说,眼下妙杏共有员工60多名,其中有40余名为当地村民,月营业额不低于100万元。“未来我计划再通过‘农贷通’平台贷款600万元继续扩展产业,联合周围的农户,合力打造乡村小院民宿,帮助他们创业增收。”
2016年,彭州市为了破解农村经营主体“融资难”的困境,化解有融资意向经营主体“想借借不了”的瓶颈,同时也为了让银行摆脱“愿贷不敢贷”的窘境,出台了《彭州市“农贷通”平台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彭州市农村产权抵押贷款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等12个配套文件,初步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农村产权抵押融资、价值评估、风险防控、处置、政策扶持体系。组建成都农村产权交易所彭州分公司,将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抵押融资等功能整合,实行市场化管理,设立500万元农村产权抵押融资风险基金,专户管理、专账核算、封闭运行,对产生的贷款损失,按照8:2比例由风险基金与发贷金融机构进行分担。
樊明甫便是这一系列政策实施后的受益人之一。2016年,妙杏农庄稻田鱼养殖基地曾出现较大的资金缺口,为了避免由于资金链的断裂导致项目无法继续开展,进而影响农庄的后续经营,樊明甫通过“农贷通”平台向农商行和政府发出了贷款申请。“从提交资料到通过审核整个过程不到3天。”
“信用信息指标体系是平台建设的核心内容。”彭州市统筹办副主任王环宇介绍,遵循“可获得、可更新、可运用、真实准确”原则,政府部门多次组织相关部门、各涉农金融机构、软件开发单位等,对指标构成和采集来源进行讨论。结合实地走访、发放采集样表等,全面摸底行业协会、农产品交易市场和11家职能部门掌握的信用信息、采集方式、更新频率等,梳理形成具有彭州特色且全面细致的农村信用指标体系,建成农村信用信息数据库,基本涵盖所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本信息、权证信息和辅助信息等,“这些前期工作的开展,可以说为银行贷前调查提供了直接有效的放贷参考指数,也就极大地缩短了放贷前对贷款申请者信用和资产调查的时间,夯实了银行放贷的关键第一步。”
最终,樊明甫通过土地经营权作为抵押,经“农贷通”平台成功向农商行申请贷款260万元。目前,青春村妙杏农庄稻田鱼养殖基地规模已达50亩,辐射带动周边群众纷纷投入到与基地的产业合作中来。“老百姓在养殖稻田鱼后都会进行蔬菜种植,每年种植蔬菜2—4季,年产值1.2万元—1.8万元。”
截至今年7月,彭州市已通过“农贷通”平台成功发放贷款248笔,金额4214万元。
?创新金融产品 实现专项对接
彭州市凤霞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7年10月,成员125人,注册资金333.63万元。近年来,专合社不断规范发展,实力逐渐壮大,2013年在濛阳镇桂桥村成片流转土地1539亩,以“合作社领办园区”和“大园区+多业主”模式,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打造规模化、标准化蔬菜基地,努力增加绿色优质蔬菜生产。
“为了解决经营主体经营面积过大带来的经营风险和资金不足的问题,专合社与中国人民银行合作,通过金融改革,将专合社作为示范点建立服务站,实行‘农贷通’,由专合社监督推荐资金用户。”凤霞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徐开友介绍,在专合社园区内的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可以在服务站申请办理贷款,经银行审核通过后,只需提供土地流转合同就可以实现放贷。此外,在专合社进行冷藏保鲜的合作商,也可利用仓库里的农产品通过三方评估后进行抵押贷款,同样由合作社进行监管。“将可质押的农产品放在认定的仓库(冻库),凭库存仓单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并将农产品金融仓储纳入政策性保险,享受财政3年保费补贴。”徐开友说。
仓单质押贷款模式续接起蔬菜产业流通环节资金链“断点”,解决了银行“不敢贷”的问题,为农产品“变现”探索了一条可操作的融资渠道。王环宇指出,“有利可图”吸引着银行主动参与农产品仓单质押,金融机构由最初的5家增至8家。目前,银行已累计发放农产品仓单质押贷款29笔1540万元,有力地缓解了蔬菜收购旺季资金瓶颈。
不仅如此,彭州市还立足产业优势,创新农户“安置贷”“家庭农场(专业大户)专项贷”“果蔬贷”“随贷通”“惠农时贷”等多个农业金融产品,拓宽融资途径,满足农业经营主体多元化需求。目前,农业金融创新产品已累计发放贷款3.5亿余元,受益农业经营主体3386户,辖区内金融机构累计向蔬菜产业发放40.78亿元贷款。
?“专家库+智囊团”填补“能估价”空白
“对农产品的贷款评估一直以来存在较多问题,贷款者和放贷机构会因为所站的视角不同对产品价值产生较大争议,导致放贷金额谈不拢,贷款业务无法开展等。这主要因为缺乏一个能做出有效价值评估的团体或机构。”王环宇表示,为了弥补这一环节的空白,彭州市通过多次“政银企”对接沟通,针对农产品探索创建了一条“专家库+智囊团”的农产品评估新途径。“我们选聘了43名农村产权职能部门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专家库’、105名长期经营农产品的经纪人组成‘智囊团’。在此基础上,成立了成都市首家农村产权(农产品)评估公司——彭州市民益农村产权评估有限公司,依托‘一库一团’对农村产权(农产品)的现有和预期价值进行评估,并提供政策咨询服务。”王环宇介绍说,“专家库+智囊团”的评估方式,增强了农产品评估专业性和权威性,满足了借贷双方对评估价值的认同”。
此外,为了农村金融服务改革以落地的形式更好更快在农村推行,农商银行还与彭州市政府合作,将农村金融、产权交易、农村电商等服务进行全面整合,打造“一站式”金融服务机制,建成镇级服务中心20个、村级服务站324个,成功创建省级助农取款示范点2个。选聘金融服务联络员331名,形成覆盖面广、延展度宽的服务格局;布放助农取款服务点640个,丰富代理缴费、汇款、金融知识宣传等功能。在九尺镇金沙村建成“惠农微银行”,提供小额取现、涉农补贴发放、现金汇款等全面便利的金融服务,深受当地群众欢迎。(责编:陈晖)
?协力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很难想像,占地面积260余亩,距彭州市区不过4公里,在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繁华都市周边,竟然还隐藏着这样一处绿树成荫、小溪潺潺的世外桃源。“目前我们农庄的日均接待量不低于500人,最多时曾达到过1800人。”樊明甫说,眼下妙杏共有员工60多名,其中有40余名为当地村民,月营业额不低于100万元。“未来我计划再通过‘农贷通’平台贷款600万元继续扩展产业,联合周围的农户,合力打造乡村小院民宿,帮助他们创业增收。”
2016年,彭州市为了破解农村经营主体“融资难”的困境,化解有融资意向经营主体“想借借不了”的瓶颈,同时也为了让银行摆脱“愿贷不敢贷”的窘境,出台了《彭州市“农贷通”平台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彭州市农村产权抵押贷款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等12个配套文件,初步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农村产权抵押融资、价值评估、风险防控、处置、政策扶持体系。组建成都农村产权交易所彭州分公司,将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抵押融资等功能整合,实行市场化管理,设立500万元农村产权抵押融资风险基金,专户管理、专账核算、封闭运行,对产生的贷款损失,按照8:2比例由风险基金与发贷金融机构进行分担。
樊明甫便是这一系列政策实施后的受益人之一。2016年,妙杏农庄稻田鱼养殖基地曾出现较大的资金缺口,为了避免由于资金链的断裂导致项目无法继续开展,进而影响农庄的后续经营,樊明甫通过“农贷通”平台向农商行和政府发出了贷款申请。“从提交资料到通过审核整个过程不到3天。”
“信用信息指标体系是平台建设的核心内容。”彭州市统筹办副主任王环宇介绍,遵循“可获得、可更新、可运用、真实准确”原则,政府部门多次组织相关部门、各涉农金融机构、软件开发单位等,对指标构成和采集来源进行讨论。结合实地走访、发放采集样表等,全面摸底行业协会、农产品交易市场和11家职能部门掌握的信用信息、采集方式、更新频率等,梳理形成具有彭州特色且全面细致的农村信用指标体系,建成农村信用信息数据库,基本涵盖所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本信息、权证信息和辅助信息等,“这些前期工作的开展,可以说为银行贷前调查提供了直接有效的放贷参考指数,也就极大地缩短了放贷前对贷款申请者信用和资产调查的时间,夯实了银行放贷的关键第一步。”
最终,樊明甫通过土地经营权作为抵押,经“农贷通”平台成功向农商行申请贷款260万元。目前,青春村妙杏农庄稻田鱼养殖基地规模已达50亩,辐射带动周边群众纷纷投入到与基地的产业合作中来。“老百姓在养殖稻田鱼后都会进行蔬菜种植,每年种植蔬菜2—4季,年产值1.2万元—1.8万元。”
截至今年7月,彭州市已通过“农贷通”平台成功发放贷款248笔,金额4214万元。
?创新金融产品 实现专项对接
彭州市凤霞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7年10月,成员125人,注册资金333.63万元。近年来,专合社不断规范发展,实力逐渐壮大,2013年在濛阳镇桂桥村成片流转土地1539亩,以“合作社领办园区”和“大园区+多业主”模式,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打造规模化、标准化蔬菜基地,努力增加绿色优质蔬菜生产。
“为了解决经营主体经营面积过大带来的经营风险和资金不足的问题,专合社与中国人民银行合作,通过金融改革,将专合社作为示范点建立服务站,实行‘农贷通’,由专合社监督推荐资金用户。”凤霞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徐开友介绍,在专合社园区内的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可以在服务站申请办理贷款,经银行审核通过后,只需提供土地流转合同就可以实现放贷。此外,在专合社进行冷藏保鲜的合作商,也可利用仓库里的农产品通过三方评估后进行抵押贷款,同样由合作社进行监管。“将可质押的农产品放在认定的仓库(冻库),凭库存仓单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并将农产品金融仓储纳入政策性保险,享受财政3年保费补贴。”徐开友说。
仓单质押贷款模式续接起蔬菜产业流通环节资金链“断点”,解决了银行“不敢贷”的问题,为农产品“变现”探索了一条可操作的融资渠道。王环宇指出,“有利可图”吸引着银行主动参与农产品仓单质押,金融机构由最初的5家增至8家。目前,银行已累计发放农产品仓单质押贷款29笔1540万元,有力地缓解了蔬菜收购旺季资金瓶颈。
不仅如此,彭州市还立足产业优势,创新农户“安置贷”“家庭农场(专业大户)专项贷”“果蔬贷”“随贷通”“惠农时贷”等多个农业金融产品,拓宽融资途径,满足农业经营主体多元化需求。目前,农业金融创新产品已累计发放贷款3.5亿余元,受益农业经营主体3386户,辖区内金融机构累计向蔬菜产业发放40.78亿元贷款。
?“专家库+智囊团”填补“能估价”空白
“对农产品的贷款评估一直以来存在较多问题,贷款者和放贷机构会因为所站的视角不同对产品价值产生较大争议,导致放贷金额谈不拢,贷款业务无法开展等。这主要因为缺乏一个能做出有效价值评估的团体或机构。”王环宇表示,为了弥补这一环节的空白,彭州市通过多次“政银企”对接沟通,针对农产品探索创建了一条“专家库+智囊团”的农产品评估新途径。“我们选聘了43名农村产权职能部门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专家库’、105名长期经营农产品的经纪人组成‘智囊团’。在此基础上,成立了成都市首家农村产权(农产品)评估公司——彭州市民益农村产权评估有限公司,依托‘一库一团’对农村产权(农产品)的现有和预期价值进行评估,并提供政策咨询服务。”王环宇介绍说,“专家库+智囊团”的评估方式,增强了农产品评估专业性和权威性,满足了借贷双方对评估价值的认同”。
此外,为了农村金融服务改革以落地的形式更好更快在农村推行,农商银行还与彭州市政府合作,将农村金融、产权交易、农村电商等服务进行全面整合,打造“一站式”金融服务机制,建成镇级服务中心20个、村级服务站324个,成功创建省级助农取款示范点2个。选聘金融服务联络员331名,形成覆盖面广、延展度宽的服务格局;布放助农取款服务点640个,丰富代理缴费、汇款、金融知识宣传等功能。在九尺镇金沙村建成“惠农微银行”,提供小额取现、涉农补贴发放、现金汇款等全面便利的金融服务,深受当地群众欢迎。(责编:陈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