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我校音乐教育现状分析
(1)我校大部分学生是由农村居民转型为城市居民的,了解他们的物质条件发生了一些变化,随着经济条件越变越好,艺术教育上也有一些变化,家长有的也开始重视了一些,原来我校几乎没有学生参加音乐培训,现在有少数学生参加音乐器乐、舞蹈的培训,但比起中心城区的学生来说,是少之又少,所以从目前的状况来看,组建校园乐队和大型器乐班还是不太现实,组建校园歌唱班和小乐器班还是很现实的。
(2)我校是完整初中,初中学生处于人生较大的发展变化期,包括声音,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变声期。变声期特指14岁~16岁的青少年,男生变声期一般在14~16岁,到18岁可完成;女生一般在13~15岁,最迟到16岁左右。声带发生变化是变声期的一个重要表现。到了青春期,女孩的喉部变得狭小,声带较短、较薄、振动频率高,所以音调较高而细;男孩子的喉腔较大,声带较宽、较厚,所以音调较低沉而粗。由于青春期的孩子喜欢大声说话唱歌,随时随地都爱表现自己的嗓门大。殊不知稍不注意就发声器官殃及了正在生长的声带。这时的声带异常娇贵,主人一不注意它就会出现充血、水肿、或者发生声带小结或声带息肉,轻者导致发音疲倦无力,音调改变;严重的出现声音嘶哑甚至呼吸困难不能说话。“公鸭嗓”是青少年变声期中的一种特有表现。因为声带的充血胀大,声门会形成各种各样的缝隙,所以声音也会从稚嫩变得生硬嘶哑起来。其中,男生的变化尤为突出。
(3)我校声乐教学是音乐特色班教学的重要科目。声乐教学不同与音乐学科中的其他科目教学,它很方便但也很抽象,除了外在的演唱表演外,它不再具备直观性,因此有人说声乐是音乐学科中最难教和最难学的科目。
二、教学策略与方法
1.“望”、“闻”、“问”、“切”对“症”而为
初中生处于变声期,先天的声音具有自然、甜美、清脆、稚嫩等特色,是成年人所不能比拟的,也是少年声音特有的美,但是,如果不经过科学训练,便只能停留在一种初始的质朴的状态。初中生不仅能进行歌唱训练,而且是歌唱训练的大好时期。当然,变声期训练要比成人训练要复杂得多,必须在富有经验的专业老师精心指导下进行系统训练。因为他们的发声器官并未发育成熟,与成年人有很大差别,他们的肺活量比成人小得多,喉部比成年人小一倍到一倍半,声带比较柔嫩、单薄,音域窄。尤其是嗓音比较脆嫩,若不小心,将会影响到嗓音的正常发育,甚至出现倒嗓。但只要施以科学的训练方法,变声期训练必将为今后的歌唱艺术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声音一般分为低声区、中声区、高声区三个声区。学生一般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高声区“喊”,中声区“白”,低声区“虚”,解决这些问題,我采用“望、闻、问、切”的方法,“对症下药”。“望”,即看学生歌唱姿势、歌唱器官状态是否正确,“望”外进而测内。通过“望”的教学交流,引导学生整个身体“积极的放松”状态,为歌唱发声运动奠定良好的器官协调的基础。例如,对学生喉咙的紧、卡、压等现象,我通常让学生摆动双手,以及推动钢琴来达到歌唱的放松。在教学中,我注重要求学生“望”镜练习:观察口形是否保持微笑露齿,舌面平躺、不耸肩,保持正确的歌唱姿势。“闻”,即用听觉来感受声音、调节歌唱的运动状态。在教学中首先要通过对学生的声区训练,倾听其声音向高向低扩展的难易倾向性,观察其换声点的具体音高位置等来了解学生的声音本质,确定学生的歌唱声部。其次,要让学生以听觉建立正确的歌唱技法。在教学中让学生知道,声乐艺术以客观美为美的标准,告诉学生歌者听自己的声音具有双重性,是内外听觉的结合,引导学生在歌唱中找到正确的“内心听觉”。“问”,即在教学中通过语言交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歌唱观念。教师的“问”,在“望”、“闻”的基础上进行,了解学生的歌唱运动感觉及听觉感受。在发声训练中,指导学生区别什么是“过头”,什么是“刚好”,什么是“不够”。每当“刚好”的时候,我通常全面地观察学生的歌唱状态,详细地询问学生的内在感受,催化“刚好”成为“永远好”。“切”,即在声乐教学中运用触觉功能。如让学生用双手叉腰来体会歌唱中腰部四周的力度,从而使学生正确体会歌唱的支撑点。通过望、闻、问、切四种方法的有机结合,灵活运用,才能显示出独特的价值。
2.遵循教学规律,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歌唱教学一定要循序渐进,特别是声乐基础训练,就像修高楼打基脚,基础不打牢、不打扎实,是修不起来的。学习声乐往往都有急于求成的毛病,都喜欢和别人比,老师也有拔苗助长的现象。主要原因是看到人家学习进步快,心里便着急,心里一急便急于求成,结果误人子弟。我们声乐教师一定要严格地按照学生的年龄特征、思维发展、区域条件进行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教学。特别是初中变声期的学生,要在中声区的音域中打下牢固的基础。“欲速则不达”,这一古老的哲理,不管是老师或学生,都必须谨记。在声乐教学中要把握渐进原则,一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声乐理念,培养学生正确的声乐审美观和正确的声音感觉;二是在进行基础训练时,先从学生唱得最好的一个母音开始训练,逐渐过渡到其他母音的演唱,形成正确的、良好的歌唱习惯,即能“张口就来”。这学期我从“u”母音到“o”母音进行训练的;三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受力,千万不可光“练声”不“唱歌”。老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演唱能力,安排丰富的曲目让学生唱,教学生充分表现好每一首乐曲,哪怕是很简单、很小的声乐作品,不断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量力而行是循序渐进的前提,只有这样严格“量”学生的“力”去进行教育和辅导,才能培养出有坚实歌唱基础的好学生;四是建立和谐关系,师生配合学教互动。教学从来都是师生共同完成的,声乐教学更以其特殊的“师徒”关系,离不开师生间密切的配合,良好的互动。首先,在很大程度上声乐教师与声乐学生是合作伙伴关系,学生成功了,老师就成功了,学生失败了,老师也就失败了。因此,师生之间应该经常地进行学业的交流、思想感情的交融,建立良好的合作与互助关系。其次,应建立无权威性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教师不要主观、武断、生硬、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在一切可能的教学环节上,都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和质疑。第三,教师是为了学生而存在的,教师应加强师德修养,增强服务意识,努力成为学生所期待的良师和益友,学生也应该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习惯,尊重教师的劳动。第四,教师对学生要有责任心。要把爱心融入到声乐的教学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行为,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心声,尽可能地帮助学生解决声乐以外的困难,了解学生心情不快、学习不顺、生活困难、身体病痛等原因。教师要以朋友的身份去关心学生,以敬业精神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热情和责任心。我相信,只要教师用“心”去教,学生用“心”去学,一定会收到良好的声乐教学成效。
3.逆水行舟,学进教进
艺术学习有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要想上好学生的声乐课。对教师的要求不能松懈,本人这些年来,不中断学习,会定时到省歌舞剧院一级歌唱家刘连英老师那里上课,将学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和学生。加强自身音乐素质的训练,力求摸索出一套适合我自己的特长的教学方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探索更有效的小学生声乐方法,把我校的声乐教育作为特色项目继续完善下去。
(1)我校大部分学生是由农村居民转型为城市居民的,了解他们的物质条件发生了一些变化,随着经济条件越变越好,艺术教育上也有一些变化,家长有的也开始重视了一些,原来我校几乎没有学生参加音乐培训,现在有少数学生参加音乐器乐、舞蹈的培训,但比起中心城区的学生来说,是少之又少,所以从目前的状况来看,组建校园乐队和大型器乐班还是不太现实,组建校园歌唱班和小乐器班还是很现实的。
(2)我校是完整初中,初中学生处于人生较大的发展变化期,包括声音,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变声期。变声期特指14岁~16岁的青少年,男生变声期一般在14~16岁,到18岁可完成;女生一般在13~15岁,最迟到16岁左右。声带发生变化是变声期的一个重要表现。到了青春期,女孩的喉部变得狭小,声带较短、较薄、振动频率高,所以音调较高而细;男孩子的喉腔较大,声带较宽、较厚,所以音调较低沉而粗。由于青春期的孩子喜欢大声说话唱歌,随时随地都爱表现自己的嗓门大。殊不知稍不注意就发声器官殃及了正在生长的声带。这时的声带异常娇贵,主人一不注意它就会出现充血、水肿、或者发生声带小结或声带息肉,轻者导致发音疲倦无力,音调改变;严重的出现声音嘶哑甚至呼吸困难不能说话。“公鸭嗓”是青少年变声期中的一种特有表现。因为声带的充血胀大,声门会形成各种各样的缝隙,所以声音也会从稚嫩变得生硬嘶哑起来。其中,男生的变化尤为突出。
(3)我校声乐教学是音乐特色班教学的重要科目。声乐教学不同与音乐学科中的其他科目教学,它很方便但也很抽象,除了外在的演唱表演外,它不再具备直观性,因此有人说声乐是音乐学科中最难教和最难学的科目。
二、教学策略与方法
1.“望”、“闻”、“问”、“切”对“症”而为
初中生处于变声期,先天的声音具有自然、甜美、清脆、稚嫩等特色,是成年人所不能比拟的,也是少年声音特有的美,但是,如果不经过科学训练,便只能停留在一种初始的质朴的状态。初中生不仅能进行歌唱训练,而且是歌唱训练的大好时期。当然,变声期训练要比成人训练要复杂得多,必须在富有经验的专业老师精心指导下进行系统训练。因为他们的发声器官并未发育成熟,与成年人有很大差别,他们的肺活量比成人小得多,喉部比成年人小一倍到一倍半,声带比较柔嫩、单薄,音域窄。尤其是嗓音比较脆嫩,若不小心,将会影响到嗓音的正常发育,甚至出现倒嗓。但只要施以科学的训练方法,变声期训练必将为今后的歌唱艺术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声音一般分为低声区、中声区、高声区三个声区。学生一般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高声区“喊”,中声区“白”,低声区“虚”,解决这些问題,我采用“望、闻、问、切”的方法,“对症下药”。“望”,即看学生歌唱姿势、歌唱器官状态是否正确,“望”外进而测内。通过“望”的教学交流,引导学生整个身体“积极的放松”状态,为歌唱发声运动奠定良好的器官协调的基础。例如,对学生喉咙的紧、卡、压等现象,我通常让学生摆动双手,以及推动钢琴来达到歌唱的放松。在教学中,我注重要求学生“望”镜练习:观察口形是否保持微笑露齿,舌面平躺、不耸肩,保持正确的歌唱姿势。“闻”,即用听觉来感受声音、调节歌唱的运动状态。在教学中首先要通过对学生的声区训练,倾听其声音向高向低扩展的难易倾向性,观察其换声点的具体音高位置等来了解学生的声音本质,确定学生的歌唱声部。其次,要让学生以听觉建立正确的歌唱技法。在教学中让学生知道,声乐艺术以客观美为美的标准,告诉学生歌者听自己的声音具有双重性,是内外听觉的结合,引导学生在歌唱中找到正确的“内心听觉”。“问”,即在教学中通过语言交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歌唱观念。教师的“问”,在“望”、“闻”的基础上进行,了解学生的歌唱运动感觉及听觉感受。在发声训练中,指导学生区别什么是“过头”,什么是“刚好”,什么是“不够”。每当“刚好”的时候,我通常全面地观察学生的歌唱状态,详细地询问学生的内在感受,催化“刚好”成为“永远好”。“切”,即在声乐教学中运用触觉功能。如让学生用双手叉腰来体会歌唱中腰部四周的力度,从而使学生正确体会歌唱的支撑点。通过望、闻、问、切四种方法的有机结合,灵活运用,才能显示出独特的价值。
2.遵循教学规律,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歌唱教学一定要循序渐进,特别是声乐基础训练,就像修高楼打基脚,基础不打牢、不打扎实,是修不起来的。学习声乐往往都有急于求成的毛病,都喜欢和别人比,老师也有拔苗助长的现象。主要原因是看到人家学习进步快,心里便着急,心里一急便急于求成,结果误人子弟。我们声乐教师一定要严格地按照学生的年龄特征、思维发展、区域条件进行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教学。特别是初中变声期的学生,要在中声区的音域中打下牢固的基础。“欲速则不达”,这一古老的哲理,不管是老师或学生,都必须谨记。在声乐教学中要把握渐进原则,一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声乐理念,培养学生正确的声乐审美观和正确的声音感觉;二是在进行基础训练时,先从学生唱得最好的一个母音开始训练,逐渐过渡到其他母音的演唱,形成正确的、良好的歌唱习惯,即能“张口就来”。这学期我从“u”母音到“o”母音进行训练的;三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受力,千万不可光“练声”不“唱歌”。老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演唱能力,安排丰富的曲目让学生唱,教学生充分表现好每一首乐曲,哪怕是很简单、很小的声乐作品,不断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量力而行是循序渐进的前提,只有这样严格“量”学生的“力”去进行教育和辅导,才能培养出有坚实歌唱基础的好学生;四是建立和谐关系,师生配合学教互动。教学从来都是师生共同完成的,声乐教学更以其特殊的“师徒”关系,离不开师生间密切的配合,良好的互动。首先,在很大程度上声乐教师与声乐学生是合作伙伴关系,学生成功了,老师就成功了,学生失败了,老师也就失败了。因此,师生之间应该经常地进行学业的交流、思想感情的交融,建立良好的合作与互助关系。其次,应建立无权威性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教师不要主观、武断、生硬、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在一切可能的教学环节上,都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和质疑。第三,教师是为了学生而存在的,教师应加强师德修养,增强服务意识,努力成为学生所期待的良师和益友,学生也应该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习惯,尊重教师的劳动。第四,教师对学生要有责任心。要把爱心融入到声乐的教学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行为,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心声,尽可能地帮助学生解决声乐以外的困难,了解学生心情不快、学习不顺、生活困难、身体病痛等原因。教师要以朋友的身份去关心学生,以敬业精神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热情和责任心。我相信,只要教师用“心”去教,学生用“心”去学,一定会收到良好的声乐教学成效。
3.逆水行舟,学进教进
艺术学习有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要想上好学生的声乐课。对教师的要求不能松懈,本人这些年来,不中断学习,会定时到省歌舞剧院一级歌唱家刘连英老师那里上课,将学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和学生。加强自身音乐素质的训练,力求摸索出一套适合我自己的特长的教学方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探索更有效的小学生声乐方法,把我校的声乐教育作为特色项目继续完善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