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台湾穆斯林后裔丁氏与日本殖民者的抗争

来源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mu_luc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闽台两岸历史文化紧密相連。清代,泉州陈埭穆斯林丁氏迁居台湾鹿港,为鹿港的开发和经济的繁荣贡献良多。乙未割台之后,丁氏族人以各种形式持续着非武装的抗日活动。他们的学思行止也是甲午变局后台湾民众坚持民族精神的典型代表。有关这个特殊家族在台的努力与抗争,尚不为学界所关注,而探讨日据时期台湾少数民族后裔的真实境遇,有助于台湾地区伊斯兰教之历史及中国少数民族抗日史的研究。
  关键词:台湾;穆斯林丁氏;日本殖民者
  中图分类号:K256.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5.05.039
  唐宋时期,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伊斯兰教传入东方,中国东南沿海各口岸也成为该宗教的主要传衍之地。福建是海上丝之路的起点之一,吸引了众多来华穆斯林来此驻留定居。在留居的众多穆斯林家族当中,最著者当属泉州陈埭丁氏。日据时期,丁氏家族心向祖国,用各种形式坚持着非武装的抗日活动,深切地表达着家国之痛和回归之心,为台湾的民族运动和在台保留中华文明之根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一、泉州陈埭丁氏渡海迁台,立基鹿港
  据《丁氏族谱》记载,一世祖丁谨(1251—1298),字慎思,号节斋,自姑苏行贾于闽泉,卜居城南文山里。传至三世丁夔(1298—1379),因元末战乱,率子丁善迁居晋江二十七都陈江雁沟里(即今陈埭)。从此,丁氏在陈埭围海造田,经营海荡滩涂,渐成地方望族。直至明代,家族依然祭祖“祀不设主,祭不列品”,葬用石棺,刻写伊斯兰经文,还保留着伊斯兰教的宗教习俗。
  明清两季,福建人口生齿愈多,人多地少的矛盾越发凸显,为了寻求更为适宜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各大家族子嗣纷纷外迁。与福建隔海相望的台湾,因拥有肥沃的土地,富庶的的物产,气候相宜,生习相同而成为外迁移民的首选之地。丁氏族人也随着垦台大军跨海入台。 据陈埭丁氏族谱记载,丁氏早在15世纪便有外迁者。当地流传的“敦朴无二,席厝房无三”的说法,即丁氏第七世丁敦朴(1427—1477)的第二子和席厝房丁纬的第三子因外迁他处,未在陈埭留下子嗣。15世纪的台湾已经聚集了相当一部分来自大陆的移民,陈埭丁氏此时外迁,是否入台垦殖,未得而知。
  有确凿证据说明丁氏入台的,是在明末崇祯年间。明朝末年,闽台两地交流日益密切。荷兰人据台后,为了追求商业利益,常常招募福建沿海百姓入台开垦。据《巴达维亚城日记》记载,荷兰人曾大量招徕大陆沿海百姓,于是“汉人亦尝千百结群,搭运来台” 。 据丁氏族谱记载,13世丁仕辉“外出台湾。长殇”。其兄丁仕厚也“在外。长殇。不知其处”。弟在台湾,其兄入台的可能性极大。另有十三世丁虎与族人也一同往台。清初,由于郑氏集团的招徕,以及台湾统一后清政府的垦殖开发政策,沿海百姓大批移民入台。大规模移民浪潮也波及到陈埭这个滨海村落,丁氏族人也纷纷外迁。据统计,陈埭丁氏家族入台人数如下[4]40:
  表1陈埭丁氏家族历代入台人数统计
  世系1213 15161718192021合计
  年代 明末清初 康雍乾 嘉道光至光绪
  人数 1212430161510108
  表1仅是在谱牒中有明确记载迁入地为台湾者,还有众多外迁地不明的,未列入。陈埭丁氏入台后,落籍台湾各地,由于史料佚失,我们无法一一探求丁氏后代在台的发展状况。在此,我们仅以著名的丁协源家族作为考察对象。
  丁协源家族定居台湾中部的濒海小镇——鹿港。鹿港水道深通,居台湾西海岸之中,北倚富足的“谷仓”彰化平原,是南北船只货物的重要转运站,也是台湾与大陆联系的重要门户。清朝统一台湾后移民鹿港者增多,港口贸易逐渐兴起,渐为台湾一大商港,最终与府城、艋舺并称为台湾商业贸易的三大聚落,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之称。陈埭丁氏长期居住于海边的生活生产方式,与鹿港风习极为相近。因此,丁协源家族的开台祖丁藤枝便留居鹿港垦殖开拓。乾隆末年,陈埭丁氏十八世丁藤枝迁居鹿港。道光五年(1825)其子丁克家也入台协助,创“协源”商号。经过多年的辛苦经营,协源堂商业往来遍及闽台沿海各地,拥有上万两经营资本,可谓富甲一方。商业成功之后,丁氏在教育上也极为用心。终于,入台第三代的丁寿泉于光绪六年(1880)取得进士功名。协源家族文贾兼备,盛誉响彻台岛。
  二、日据时期丁氏与日本殖民统治的斗争
  甲午战争后,鹿港爆发了反对日人统治的“土城事件” [5]。光绪二十二年(1896)5月28日,北斗人陈戆翻与社头人萧石星等率义军进攻彰化的日本守军。在战斗中,鹿港巨姓许肇波被日本宪兵残忍杀害,族人不平,引导义军入港。鹿港中的日本官吏兵丁等迁进鹿港街南小火车站附近的土城中,准备与义军大战。鹿港一带的民众同仇敌忾,一同参与抗争。日军躲于城中,向外投掷火筒,射火箭,驱赶义军。火势蔓延到周边街市,百姓纷纷外逃。日军趁机放火焚烧沿街房舍,五百余家受难。
  丁克家原在鹿港中山路90、92、94号创立协源商号,后因人丁滋养,又购得同街的130、132、134号相连的三间店面。于是,先头的祖屋称为旧协源,后购置的房舍称新协源。在“土城事件”中,鹿港受日军荼毒,火海一片,丁家的三座祖屋即旧协源也被烈火吞噬。新协源三栋屋舍虽未被焚毁,但也难逃厄运,均被日人窃据。最初为日军民政局,后又转为办务署。大宅中先代遗留下来的许多器物、图书多化为乌有。面对日人的血腥统治,丁氏族人以各种方式与在台的中华同胞展开了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斗争。
  (一)以诗文抒发爱国之情与沧桑之痛
  协源家族文化修养深厚,他们将爱国反日的情怀诉诸笔端。在日据时期,丁家涌现出多位抗日诗人。我们以二十一世丁宝光为例。丁宝光,字锡勋,入台第四世。战争初期回陈埭开设私塾,后又返鹿港,数年后再次回陈埭,最后逝于陈埭祖地。丁宝光与台湾著名抗日诗人洪弃生感情甚笃,其在写给洪弃生的诗文中道:   瀛东奇士蔚高藻,抱膝闲吟具绝好。太息神州半陆沉,长随徐福棲仙岛。
  我来海上已生桑,知君欲讬烟霞老。不作蜀中杨子云,美新剧秦留文草。
  故国河山举目非,功名心事今已违。化机欲从南华悟,一身知蝶如梦飞。
  ……
  中原时局非昔年,蚕食割据争垂涎。帝王伤心方失所,元龙应笑我求田。
  叹君秃尽毛锥子,家山啸傲才如此。海外何日来虯髯,泪冷英雄肉生髀。[6]200
  丁宝光盛赞洪弃生的学识修养与民族气节,并向其推心置腹,论及家国离乱,心中充满了悲愤与无奈。丁宝光与洪弃生的另一首附和诗又道:
  我来东海将归去,与君前烛忘更曙。江山离乱不可言,家国迁移岂知处。
  铸错十州罗绍威,魏地日削何所归。钟仪屈作南冠隐,相对英雄泪满衣。
  ……
  大荒晦迹又埋头,乾坤身世等泡沤。中原恢复放翁志,唐室兴亡杜甫愁。
  年年萧寺怀齑饭,四海一心思治乱。五岳游踪虽未通,九寰形势已知半。
  强作诗人恨且长,那堪异域讬徬徉。一朝文物沦殊俗,万里江湖望帝乡。[6]202203
  诗中用沉郁的笔调表达了乙未割台之痛和忧国忧民之情。另外,在其《赠日商遇变逃脱诗》中,更是直接为外族入侵,江山异色,民族同胞堕入厄运而大声疾呼:
  满眼桑沧变态生,茫茫谁为不平鸣。江南半壁留残局,河北同仇起战征。
  其《中夜有感》亦道:
  壮心外不死,感愤起中宵。城阙分三晋,江山失六朝。
  文章谁贵贱,身世老渔樵。长夜何时旦,漫劳短烛烧。
  另一首《古战场》写道:
  万古乾坤历劫同,天阴大地起悲风。火牛谁使田单记,流刀空劳诸葛功。
  三国怨埋兵气黑,六朝腥结血花红。可怜无数生灵骨,尽付沧桑世界中。[7]
  丁宝光的诗文声讨着社会巨变中致使生灵涂炭的殖民罪恶,表现了欲救国于危难的雄心,蕴含着对历史和社会的忧患意识。最终,丁宝光不愿做殖民者的顺民,在台探亲后返回泉州,不久在陈埭病逝。丁宝光一生的学思行止不仅是对进士家庭族风的坚守与传衍,也深深刻印了中国传统文人的气节与风骨。
  鹿港丁家的二十一世是特殊的一代,他们经历了政局的转换,统治的更迭,有的不舍鹿港家业,来往于泉州祖地与鹿港之间,如丁宝华、丁宝光;有的在台惆怅终身,备尝艰辛,如丁宝濂、丁宝贤。但无论如何,他们都是深受儒家教化的一代,秉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理想。但是在政治巨变和异族统治面前,从社会政治理想的实现上看,功名科考进身朝政以实现王道教化兼善天下的作法已不可实现;而戎马沙场,与殖民者进行激烈对抗,却在日本血腥镇压下有志难申,难有作为。因此,成就个人道德人格便成为殖民环境下这批传统士子们所能祈求达到的最终目的了。所以,经过传统道德力量反复强化塑造而形成的保持民族气节及独善其身的伦理人格成为他们最后的坚守。丁家二十一世集体表现出的不合作,与殖民政府对抗终生的行为,正是儒家经典教化中道德仁爱的一种必然生发。
  (二)以汉文的坚持与传承对抗异族文化的殖民
  日据时期台湾文人表现在抗日精神上有两个方面,一为开设书房(汉学私塾),二为组织诗社。台湾的丁氏族人是这两方面的积极参加者和热衷实践者,这不能不说是对抗殖民统治的又一种隐忍的方式。
  日本据台后,原来清政府设置的府县儒学、书院、义塾等官学全遭废绝,日人于总督府之下全面兴建“公办学校”,教授台湾青少年日语及日本文化,推行其殖民教育。为延续中华文化,虽连连遭日警紧密巡查,鹿港的汉学私塾却顽强地持续着。
  丁家自开私塾,自任私塾教师,不仅教授本族子弟学习汉学,还兼授他人。如二十一世丁宝濂,其为光绪年间的廪膳生,其书法水平堪为台湾文人之代表。丁家二十二世的丁玉书与丁瑞甲就拜其为启蒙教师。拜师时依照古礼,仍需下跪磕头行礼,学习内容以三字经与书法描红为主,教授二年后再入公學校就读。而丁瑞甲及长,教授二十三世侄辈的丁伯雄与丁仲翘汉学。另有二十一世丁汝通,乙未割台之后在家教授汉文,乡邻皆来其家求学。又二十一世丁朝元因出色的汉学学养曾任教于雾峰林家,后返回丁家大厅教授汉文。当时受教的学生不仅有丁家人,还包括鹿港人以及从大陆迁移来的学生。二十二世丁瑞乾也在家教授汉学。每天晚上,丁家小孩需入“晚自习室”,由丁瑞乾负责温习功课。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汉学私塾遭到全面禁止,丁家族人却顶住重重压力,在日本警察的监督下依然教授汉学。今天丁家还保留着当年用于教学的教科书,从用于教授书信写作的书本中可以看到,所提及的地名均是上海、杭州、苏州、福州等大陆地名,他们将回归祖国的意愿如实地反应到了文章的范本当中。[4]99103
  丁家的汉学教育是卓有成效的。二十二世丁玉熙是位书法家,丁玉书熟悉历史掌故在鹿港很有名望。从二十二世丁瑞图、丁瑞鱼、丁瑞彬遗留的书法可见他们的汉学功底。此外,从丁氏后人的诗文造诣亦可窥得一斑。日本据台后,鹿港兴创了很多诗社,如“鹿苑诗社”、“拔社”、“鹿江诗社”、“大冶吟社”等等,抒发家国之情,提倡民族思想是诗社的主题。参加诗社的鹿港丁氏族人众多。如1897年由洪弃生在彰化建立了全台第二个鹿港第一个诗社“鹿苑诗社”,丁宝濂与丁宝光便是其中社员。其后,丁宝濂还直接参与了“大冶吟”诗社的创建,后又加入“鹿江诗社”以及“栎社”,终身热衷于诗社的活动。1901年丁宝麟参与了“拔社”的创建。还有二十一世丁式熊,二十二世丁瑞图、丁瑞鱼、丁瑞乾等也是各大诗社的骨干和活跃分子。丁家还常常为诗社的举办和聚会提供场地。
  丁氏二十二世完全是在殖民统治下出生的新一代,在日本对中华文化的排斥和查禁之下,被迫接受日本强制灌输的大和文化,但他们的汉学修养却非同一般。如丁瑞乾有《酉山诗集》传世,其中有诗道:“尘嚣远隔入山陬,遥对青岑心自悠。一片茫茫橙果树,余晖轻洒悦吟眸。”[8]又如丁瑞鱼有诗云:“未曾走马到神州,目向江村作小游。千里驰驱知有意,不应林下久淹留。”[4]108时年其19岁。在殖民环境下,丁氏后人在中华诗文上仍能有此作为,可见丁氏家族对祖国文化的坚守与执着。   日据时期,传统私塾和诗社在传承中华文化,延续汉学教育、维持两岸血脉的连结,保持台湾民众的民族认同上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日本在台湾施行高压政策,在教育上极度不平等,虽创立了公学校,但主要是为了宣扬殖民文化,培养日本殖民者的顺民。因此,这一时期私塾教育的经典教化和诗社的诗词欣赏,对促进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增进台湾民众对中华民族的深度认同,就突显出特别的意义了。所以,尽管台湾沦入日人统治达50年之久,但民族精神依然延绵不衰,汉学的传承和诗社的影响发挥了极具成效性的作用。
  (三)以参加反日活动直接对抗外来殖民者
  丁家在反日方面有隐忍的方式,亦有外显的行动。二十二世丁瑞鱼的抗日意识表现得极为明显。1898年台湾总督府以总督军事独裁的“六三”法案为根据而颁布的“匪徒惩罚令”、“台湾新闻条例”等,剥夺了台湾人民言论、结社、集会等自由。为抗议这一不公的法令,丁瑞鱼连同社会活动家庄垂胜、洪弃生之子洪炎秋等人创办了一份月刊——《晨钟》,在各诗学爱好者间秘密流传,为此还招致鹿港支厅高等警部补龙泽政比古的巡查和讯问。[9]1921年成立了台湾地区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文化政治组织“台湾文化协会”,该协会的成立与丁瑞鱼也有密切的关系。当时丁瑞鱼正在医学校求学,他一直在思考寻求摆脱日本殖民的途径,正好此时受到日本宗教活动家贺川丰彦的启发,认为国家要独立,必须首先培养自己的文化,如若没有养成自己的文化,即使表面上徒具独立的形式,文化上也是他人的殖民地。[10]于是他与蒋谓水积极探讨,相互启发,开始酝酿组织成立文化运动团体的想法,后得到林献堂的支持和完善,这就是后来的“台湾文化协会”。
  丁瑞鱼在求学期间,不仅公开抨击日本实行的苛政,还暗中参加和协助民族运动。1923年12月16日台湾发生了第一个人权事件——“治警事件”。为打击民族运动,日本总督府警务局在全台进行搜捕,“台湾议会期成同盟会”的会员遭到日人的搜查和逮捕,台湾一地共有99人遭受迫害。由于规模之大,措施之严厉,导致全岛一时人心惶惶。在此敏感时刻,丁瑞鱼协助了奔赴台北营救被追捕的叶钟荣,并掩护其行踪,冒险将他留宿于学校宿舍内,并帮其抄写数十份营救文稿,寄往东京的爱国团体中,以求支援。丁瑞鱼在学期间因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反日行为遭到学校多次警告,并被日本宪兵列为反动分子而严加控制。医学校毕业后,丁瑞鱼在台湾南投民间乡开设瑞鱼医院,但因其外显的反日行为又遭警察监视,最终无法在台立足,只好避居厦门。所以文化协会成立后,曾经参与筹划的丁瑞鱼却无缘参加活动。
  丁家参与反日进步活动的又一代表是二十二世丁瑞图。“台湾文化协会”成立后,为揭露日本殖民统治的残暴行径,宣扬祖国文化,常常举办各种演出、讲座和演讲,丁瑞图就是其中的热衷者。1924年彰化成立了支部,鹿港也成立了彰化支部分会。丁瑞图当时正任职于彰化街役所,在彰化文协支部第一回理事会于雾峰召开时,他便与陈虚谷、陈逢源、赖和等人到场参加。在1923—1925年又连续三年担任理事。1925年丁瑞图也积极参与台湾中央书局的筹建。日据之后,台湾当地购买中文图书的渠道非常有限。中央书局建立后,积极传播五四运动的新文化思潮,为祖国文化的传播和新思想的宣扬作出了极大贡献。他还曾在一次在公开演讲活动中,因揭露日本殖民统治的黑暗,大声呼喊了“我的祖国!”而被捕入狱。
  丁协源家族当中最具抗日思想的巾帼英雄当以二十三世丁韵仙为代表。丁韵仙为日据时期台湾文学家陈虚谷与丁家二十二世丁琴英之女,自小便被丁瑞图收为养女。受到二位父亲进步思想的影响,丁韵仙从小就埋下了反日的种子。她在家中常身着旗袍,以示己为中华子民。在就读彰化女子中学时,对于学校着日本和服,坐日式坐姿的要求,她时常找借口不予执行。因她外显的反日意识,学校对之实行严格监视。住宿时舍监严格监督,上下课时,老师与学生也全程监视。后发现其藏有抗日书信,校方勒令其退学。在被查出的书信中,丁韵仙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和抗日的坚定决心:“我是到最后一滴血也要献给祖国!”她才刚退学,警察就将其逮捕。在狱中,丁韵仙受到严格审查,但她依然保持倔强的性格,不予屈服。而鹿港丁家与和美陈家也遭遇诸多麻烦,日本警察连日搜索,翻箱倒柜,威胁索利,两家中所藏珍贵书籍也被付之一炬。[4]176178最后在丁家诸位族人的斡旋下,入狱一年后丁韵仙终被释放。
  总体来说,注重道德修养、坚守忍耐、积极进取是丁家的家族品格。特别是从丁氏二十二世和二十三世的身上,更看到了中华民族性格中顽强刚毅的特点。他们能有此作为,原因之一是丁氏长辈对后辈的影响至深。丁氏族人长期习读中华经典所成就的儒者风范与道德人格,在无形中感化了后辈。并且他们所结交的友人的思想和行为及参与的爱国反日的活动也感染和激励着后人。另外,丁家自设的私塾教育所传授的传统道德思想,对初蒙儿童的影响更是潜移默化的。他们在不自觉中选择了家族师长认可的价值观来评判事物,也以实践传统经典的内涵为自身的目标。丁家的二十二世和二十三世在殖民统治下出生和成长,他们目睹和亲身感受着殖民者的种种暴政,不管是恪守自己的行为、不问政事而潜心教育的丁瑞乾和丁瑞云,还是挺身而出、积极进取希以斗争促进平等和独立的丁瑞图、丁瑞鱼等,他们都是在实践着中国传统教育中的经典教化的精神,以此也足见中华文化在台湾扎根之深。
  三、結语
  “殖民统治是建立在血腥镇压基础之上的,即使是日本的怀柔统治已经让多数台湾人开始接受日本的制度安排,学习日本的生活方式,但是民间性的自我保存依然还在顽强地生存抗争。”[11]从1895年日军登岛之后,台湾人民从此走上漫长而艰辛的民族抵抗运动。全省各地的抗日义军不断蜂起,台湾人民以劣势武装和血肉之躯与日军殊死奋战,但均遭受残酷镇压。自1920年代以后,出现了由地主阶级和知识分子领导的非武装抗日民族运动。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之后,非武装抗日民族运动也被镇压和严厉禁止。但是不屈不挠的台湾人民仍然透过不同的途径,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日本殖民者的抗议,与大陆同胞并肩抗战。
  丁氏族人此一时期的生活正是当时台湾人民的一个典型缩影。在日据时期,鹿港丁氏族人忍受着罪恶的殖民统治,屋舍被焚毁,土地被盘剥,往昔的商业活动无法进行。鹿港的战乱、无情的瘟疫、当局的监视、日本宪兵的追查和逮捕,甚至关押。但是所有的殖民压迫都无法抑制住丁氏族人内心中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他们用犀利的文笔、爱国的演讲、积极的呼喊与日据殖民政府进行斗争与周旋,用实际行动表达了台湾知识精英对殖民当局的文化抗争。
  正如丁氏家族一样,台湾千千万万的人民用这种非武装的抗日活动,在台湾保留下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这正是林献堂后来所说的“应知台胞在过去五十年中不断向日本帝国主义斗争,壮烈牺牲,前仆后继,所为何来?简言之,为民族主义也!”
  [参考文献]
  [1]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台湾史[M].台北:众文图书公司,2004:83.
  [2]陈埭丁氏.陈江雁沟里丁氏族谱[M].泉州陈埭回族史馆藏.
  [3]庄景辉.陈埭丁氏回族宗谱[M].香港:绿叶出版社,1996:485.
  [4]李昭荣.鹿港丁家之研究[M].彰化:左羊出版社,2002.
  [5]洪弃生.瀛海偕亡记:卷下[M]//台湾文献丛刊第59种.台北:台北银行经济研究室,1959:3334.
  [6]洪繻.洪弃生先生全集·寄鹤斋诗集[M].台北:台湾省文献会,1993:200.
  [7]丁守真.丁协源家谱[M].台北:龙思企业有限公司,1997:348350,223.
  [8]丁瑞乾.酉山诗集:未刊稿[M]. 丁望仙,整理. 陈埭丁氏宗祠藏.
  [9]苏薮雨,叶荣钟,洪炎秋.三友集[M]. 台北:台湾中央书局,1979:365.
  [10]叶荣钟.台湾近代民族运动史[M].台北:自立晚报1971:284285.
  [11]许信良.新兴民族[M].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5:190.
  (责任编辑文格)
其他文献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的作家在其生前即享有盛名,而有的作家在其死后方获得声誉。中唐时著名的苦吟诗人孟郊,同上述两部分人都不相同,他在生前即受到毁誉不一的对待,死后仍有褒
进入21世纪,我们所处的信息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高速公路的发展必将带来社会生产关系和人类价值观的变革,从而导致社会范式的转变。随着建立在新的社会范式基础之
摘要:残疾人文化自觉是社会文化自觉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角度分析残疾人文化自觉的内涵和特点,解读残疾人文化自觉的人权保障、人性基础、主体性蕴含和追求的自由境界,有助于深化社会文化自觉的内涵,也有助于推动残疾人的生存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  关键词:残疾人;文化自觉;马克思主义人学  中图分类号:C913.69;B00文献标识码:A  从人学层面讲,文化是人特有的生存方式。动物只能以
<正> 《论阿Q》,何其芳同志这篇重要论文发表至今,已有整整三十个年头了。三十年来,鲁迅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何其芳同志文章中所着力研究的阿Q典型问题、改造国民性的问题
在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这就首先必须认真学习领会唯物史观,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去占领教学阵地。
台风是全球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我国属台风多发性国家,每年因台风带来的经济损失高达数千亿,甚至上万亿元。目前抗御台
本文介绍了使用AutoCAD2010软件对正等轴测图绘制文字和标注尺寸的方法与技巧。
正当防卫中“防卫性”成立条件的具体认定问题一直是法学理论界和司法实务领域争论不休的焦点。本文结合我国现行《刑法》中关于正当防卫刑法制度的规定和多家专家学者的精辟
公外学生在听力方面存在着什么样的问题,教师又如何提高他们的听力水平,这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就我校学生而言,他们大多来自农村地区,由于中学条件差,缺少听力方面的训练
铁路春运多年来一直是困扰着整个社会和考验着我国运输系统的一个全国性的、周期性的大问题。利用社会组织非政府、非营利、高度自治、志愿性的先天优势来缓解春运难题是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