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作学习模式成为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中最受学生欢迎的学习方式,它是一种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各因素之间的互动,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合作学习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它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为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发展交往能力,强调个人责任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对击始发灵光。”孩子们正是在这种合作、交流中相互启迪、相互促进。
一、当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时
教师此时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发合作的欲望,培养学生间团结协作的精神。
例如:在教学《统计的初步知识》时,当学生学会了初步的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后,教师放录像让学生统计1分钟内从十字路口经过的各种车辆的数量,学生纷纷动手认真地记录着,结果学生得到的数据各不相同。于是教师再放一遍录像,学生的统计数据还是存在着很大差别。这时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可以想一想为什么同学们的数据各不一样,能不能想想办法呢?学生在这时会很自然地想到几个同学合作来完成任务。同学们开始自发结成小组,明确分工,有的数小汽车、有的数货车、有的数摩托车……。当放完录像后同学们胜利完成任务。
由此可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有意设置一定的障碍,可以激发学生合作的欲望,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合作的效率。
二、当个人探索有困难时
由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是有限的,所以当他们在学习新知识,需要新能力时,往往会遇到困难。
如在教学十几减的退位减法时,教师出示课件:一个小猴子在卖桃,盒里放了10个,盒外有3个,小猴子说:一共有13个桃子,小兔说:我买9个,山羊老师问:还剩几个?小猴子抓耳挠腮想不出来,山羊老师再问:同学们能帮帮小猴子吗?学生兴致高涨,纷纷动脑筋,想办法。独立思考了几分钟后,有的同学眉头紧锁,面露难色,我趁势说:小组的同学可以合作,大家一起出主意,想办法。同学们一听,立刻又活跃起来,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着各自的看法。其中第三小组的讨论最热烈,大家随着我的目光来看:一位男同学说:我想可以从13个桃中一个一个地减,减去9个,还剩4个。我想,可以先从10个里先减去9个,再加上盒外的3个,得出还剩4个。我想的有道理吗?另一位男同学急不可待地问。其他同学认真思考了一会儿,肯定地点了点头,表示同意……
可见,教学中处理好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关系,选择学生有困难需要帮助时组织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定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三、当学生意见不一时
新时代的学生争强好胜,有一定的竞争欲望,渴望自己的观点被肯定,但又不善于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此时教师如果对有争论价值的疑点适时下放到小组中,让持有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合作,与对方争辩,在辩论中明晰正误。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平均分”,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对吗?话音刚落,全班同学已经分成两个阵营,有的举“√”,有的“×”,我没有马上进行裁决,而是让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合作商量后再发表意见。正反两方同学各自聚在一起,商量对策,讨论过后,各队推选出代表,“小小辩论会”开始了。正方代表把手中的圆平均分成两份问道:“我是不是把圆分成了两份?”反方代表点头:“是,是。”正方提出反驳:“既然是二分之一,为什么不同意这种说法?”只见反方同学顺手从圆形纸片上撕下一片纸,指着其中的一份问:“这是圆的二分之一吗?”正方在事实面前,只好放弃自己的观点站到反方队伍里。我则紧紧地握着反方同学的手说:“祝贺你们,你们精彩的发言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又深情地握了握正方同学的手说:“谢谢你们,正是因为你们问题的出现,才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场有意义的争论!”同学们开心地笑了,我也笑了。在这场别开生面的辩论会中,既有紧张激烈的辩论,又有相互间的尊重与理解,课堂气氛紧张却又其乐融融。
四、当解答开放性问题时
“开放性”问题其解题策略不唯一,答案不唯一,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毕竟有限,很难多角度的去思考,须群策群力才能展示各种策略和结论。
例如:有这样一道思考题:一根长18厘米的铁丝可以弯成各边分别是几厘米长的长方形?我们都知道,长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这道题实际上是让学生找出有哪几对数能组成9。当学生独立思考无所适从时,我就引导大家带着问题进入小组交流,要求每个人都要发表意见,每个人都要倾听别人怎么说,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讨论交流就会很踊跃、主动。进而各小组选派代表汇报交流情况。在小组代表汇报时,我有随机设计了这么一个问题:“××同学在交流时他是怎么说的?”这样有利于养成学生学会倾听、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激发人人发言的主体意识。
合作學习虽是一种模式,但我们要充分、有效、灵活地运用于教学实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作者单位:辽宁省阜新市细河区民族街小学
一、当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时
教师此时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发合作的欲望,培养学生间团结协作的精神。
例如:在教学《统计的初步知识》时,当学生学会了初步的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后,教师放录像让学生统计1分钟内从十字路口经过的各种车辆的数量,学生纷纷动手认真地记录着,结果学生得到的数据各不相同。于是教师再放一遍录像,学生的统计数据还是存在着很大差别。这时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可以想一想为什么同学们的数据各不一样,能不能想想办法呢?学生在这时会很自然地想到几个同学合作来完成任务。同学们开始自发结成小组,明确分工,有的数小汽车、有的数货车、有的数摩托车……。当放完录像后同学们胜利完成任务。
由此可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有意设置一定的障碍,可以激发学生合作的欲望,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合作的效率。
二、当个人探索有困难时
由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是有限的,所以当他们在学习新知识,需要新能力时,往往会遇到困难。
如在教学十几减的退位减法时,教师出示课件:一个小猴子在卖桃,盒里放了10个,盒外有3个,小猴子说:一共有13个桃子,小兔说:我买9个,山羊老师问:还剩几个?小猴子抓耳挠腮想不出来,山羊老师再问:同学们能帮帮小猴子吗?学生兴致高涨,纷纷动脑筋,想办法。独立思考了几分钟后,有的同学眉头紧锁,面露难色,我趁势说:小组的同学可以合作,大家一起出主意,想办法。同学们一听,立刻又活跃起来,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着各自的看法。其中第三小组的讨论最热烈,大家随着我的目光来看:一位男同学说:我想可以从13个桃中一个一个地减,减去9个,还剩4个。我想,可以先从10个里先减去9个,再加上盒外的3个,得出还剩4个。我想的有道理吗?另一位男同学急不可待地问。其他同学认真思考了一会儿,肯定地点了点头,表示同意……
可见,教学中处理好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关系,选择学生有困难需要帮助时组织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定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三、当学生意见不一时
新时代的学生争强好胜,有一定的竞争欲望,渴望自己的观点被肯定,但又不善于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此时教师如果对有争论价值的疑点适时下放到小组中,让持有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合作,与对方争辩,在辩论中明晰正误。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平均分”,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对吗?话音刚落,全班同学已经分成两个阵营,有的举“√”,有的“×”,我没有马上进行裁决,而是让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合作商量后再发表意见。正反两方同学各自聚在一起,商量对策,讨论过后,各队推选出代表,“小小辩论会”开始了。正方代表把手中的圆平均分成两份问道:“我是不是把圆分成了两份?”反方代表点头:“是,是。”正方提出反驳:“既然是二分之一,为什么不同意这种说法?”只见反方同学顺手从圆形纸片上撕下一片纸,指着其中的一份问:“这是圆的二分之一吗?”正方在事实面前,只好放弃自己的观点站到反方队伍里。我则紧紧地握着反方同学的手说:“祝贺你们,你们精彩的发言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又深情地握了握正方同学的手说:“谢谢你们,正是因为你们问题的出现,才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场有意义的争论!”同学们开心地笑了,我也笑了。在这场别开生面的辩论会中,既有紧张激烈的辩论,又有相互间的尊重与理解,课堂气氛紧张却又其乐融融。
四、当解答开放性问题时
“开放性”问题其解题策略不唯一,答案不唯一,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毕竟有限,很难多角度的去思考,须群策群力才能展示各种策略和结论。
例如:有这样一道思考题:一根长18厘米的铁丝可以弯成各边分别是几厘米长的长方形?我们都知道,长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这道题实际上是让学生找出有哪几对数能组成9。当学生独立思考无所适从时,我就引导大家带着问题进入小组交流,要求每个人都要发表意见,每个人都要倾听别人怎么说,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讨论交流就会很踊跃、主动。进而各小组选派代表汇报交流情况。在小组代表汇报时,我有随机设计了这么一个问题:“××同学在交流时他是怎么说的?”这样有利于养成学生学会倾听、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激发人人发言的主体意识。
合作學习虽是一种模式,但我们要充分、有效、灵活地运用于教学实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作者单位:辽宁省阜新市细河区民族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