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农村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新特色

来源 :中外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fj02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村基础教育作为国家基础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应与城市基础教育区分对待,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局限性,农村基础教育更不能完全遵照城市基础教育的标准,在保证基础教育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的前提下,农村基础教育应结合实际情况反思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在培养目标上具备不同于城市基础教育的新特色。
  【关键词】农村 基础教育 培养目标 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7-0098-02
  
  197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内罗毕召开的高级教育计划官员讨论会上,明确指出:“基础教育是向每个人提供并为一切人所共有的最低限度的知识、观点、社会准则和经验的教育。它的目的是使每一个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潜力、创造性和批判精神,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获得幸福,并成为一个有益的公民和生产者,对所属的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在我国,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体现了我国基础教育培养出来的人不论性别、年龄、地域的差异都应该是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素质型人才。然而在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的背景下,以及本着教育要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精神,占了我国一半人口的农村基础教育似乎已经背离了基础教育原有的培养目标,甚至将农村基础教育简单划分为“为农教育”和“离农教育”,这是不符合农村基础教育工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本文在对农村基础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农村基础教育应该如何培养人才的建议。
  一、对农村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质疑
  1.农村经济发展的滞后性导致“离农教育”
  城乡之间经济发展差异较大,在教学资源、师资质量和文化管理等方面,农村的基础教育很大程度上落后于城市基础教育,同时我们认识到农村学生在全国基础教育的受教学生中所占比例大,因此,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国家基础教育工作的成效。随着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势越来越多地向城镇学校集中,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面临很大的困难。农村学生也更希望把农村基础教育作为一块跳板帮助自己离开农村,农村基础教育被太多人认为是“就业教育”、“户口转换教育”。我们不能阻止农村家庭及其子女对城市生活的美好追求,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要实现的理想,但在发展滞后的农村想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必然会受到一定的阻碍,考上大学扎根城市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理想是很多刻苦努力学习的农村孩子的愿望。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由于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相对落后,农村孩子考上大学要比城市孩子更难一些,在15~64岁的农村劳动力人口中,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不足1%。另外,农村教育部门普遍存在财政困难,教育支出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对大多数家庭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在巨大的经济压力面前,辍学、失学、特困生成了农村教育的几个关键词。当他们最后因为成绩或家庭经济原因被大学拒之门外,他们多年来接受的应试基础教育也就没有了价值,因此简单将农村基础教育的目标定位为一种“离农教育”是不妥的。
  2.“为农教育”禁锢了农村学生的多元化发展
  教育政策上农村基础教育更倾向于“为农教育”,从1983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加强和改革农村学校教育若干问题的通知》里提出的:“农村学校的任务,主要是提高新一代和广大农村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平,促进农村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适应广大农民发展生产,劳动致富,渴望人才的要求。一定要引导广大学生热爱农村,热爱劳动,学好知识和本领。”到2003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中提出:“农村教育教学要坚持为‘三农’服务的方向,增强办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这些政策要求农村基础教育要培养农村学生热爱农村、扎根农村和立志为农村发展服务的信仰,同时学术界也有学者认为农村教育出来的孩子去为城市发展服务是“走错了路”。本着教育要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原则,农村未来的建设者在很大程度上必然是要靠农村基础教育培养,因为从城市学校中培养服务农村的人才也是不实际的,农村孩子由于从小生活在农村对农业知识和农村的发展状况了解较多,也更方便他们以后回到农村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但是一味要求农村孩子面向农村、扎根农村,学习农业技术生产知识参加农业劳动是对学生多元化发展的一种剥夺。叶澜教授认为:“教育对年轻一代发展的可能性应该是开放的,并不能强行规定他们成为某一种人,农村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要以促进人的精神生命增长为根本宗旨。”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更应从学生自身的发展特点和个性需要出发,硬性规定个人的发展方向有悖于我国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从这个层面看,农村基础教育不应该与城市基础教育划分为两个不同的标准,农村孩子并不是生来就是为农村服务的,他们有自己的价值观和理想,发展相对落后的农村无法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目标与价值,作为中国公民只要所从事的工作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自身素质的发展,我们就没有权利剥夺农村孩子在城市生存发展的愿望。
  二、农村基础教育应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进行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理想状态是摒弃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在完成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保证部分学生高考升学的同时,充分考虑农村的需要,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者。教育没有绝对的公平,考虑到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的特殊性,在保持基础教育基本方向与城市基础教育一致的情况下增加农村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新特色:
  1.在农村基础教育中引进“绿色证书”教育
  教育部、农业部日前联合颁发的《关于在农村普通初中试行“绿色证书”教育的指导意见》要求:“在保证执行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前提下,不延长课时,不加大授课总量,调整部分教育内容,在农村初中引进‘绿色证书’教育。”“绿色证书”教育是指农民达到从事某项农业技术工作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要求,经当地政府或行业管理部门认可的从业资格证。在农村基础教育中引进“绿色证书”教育实际上是扩大了“绿色证书”教育的培养对象。在高度重视基础教育培养学生基本文化素质、基本技能,奠定学生终生学习和发展的同时,可以在农村基础教育中渗透职业教育。农村基础教育并不能保证培养出来的学生全部能考上大学,那些没能考上大学的学生要么辍学在家务农要么外出打工,这就造成在家务农却并没有掌握先进农业技术生产技能,在外务工又不能完全被城市接纳的一种尴尬状态。“绿色证书”教育就是为那些没能考上大学又不愿守着田地过旧式生活的学生提供另一种选择,“绿色证书”教育重在帮助学生了解农业的重要性,树立一种农业劳动的光荣感,使学生认识到农业生产是一种科学技术而不只是做一个种地的农民。“绿色证书”教育要求教给学生先进的农业技术生产知识,学会运用计算机等科技手段为农村的生产发展服务,教学内容要根据当地的发展需要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建立实习基地使“绿色证书”教育正规化,把“学”与“做”结合起来保证学生掌握真正实用的技术知识。   2.农村基础教育应加速农村的城市化进程
  应以一种发展的眼光看待现在的农村,随着农村人口的逐渐减少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是前进中、发展中的农村,农村不应该是落后封闭的代名词,大量农村人口的转移从本质上看,是人的现代化过程。所以农村基础教育应为加速农村的城市化进程服务,把农村基础教育的本质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结合,培养出具有现代文明素质的同时也能够适应城市生活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农民。城市化进程有助于消除农村基础教育长期徘徊在“为农”和“离农”这样的单项选择上,将农村基础教育与城市基础教育相融合不仅不会阻碍农村孩子“跳农门”的理想,甚至随着农村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城市竞争的巨大压力,农村也可能吸引更多城镇的孩子到农村去寻求发展机会并进一步推动建设新型农村。从长远来看也有助于打破城乡二元对立的局面。建设城市化农村目标的实现,要求政府继续扩大资金在教育上的投入并且政策更加倾向于农村,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扶持力度,优先满足农村地区和弱势群体就学的权益。保证农村基础教育中的师资质量,加强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在政策上鼓励城镇优秀教师适当向农村流动,在教育资源和教学设备上逐步缩小农村与城市的差距,帮助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建立自己的特色文化。
  3.开设具有农村特色的选修课
  教育为本地经济发展服务的宗旨毋庸置疑,农村学校中最后通过高考考上大学的只占总人数的10%,这就表示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只是陪读。考虑到农村基础教育升学的现实问题,开发和建设一批具有乡村特色的校本课程是激发乡村孩子自主学习的关键。在课程设置方面可以在农村基础教育的课程中增加具有当地农村特色的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一方面可以缓解学习的压力;另一方面学生也能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具有农村生产发展特色的课程,从小培养他们对农村生活和农业技术的感情。另外,意识到现代农村的发展也不再是过去人工作坊式的生产方式,科学技术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对人的智力水平有一定的要求,要求服务农村的人才具有一定的科技知识水平,所以基础教育中开设的选修课不仅仅要考虑当地需要,如养殖技术、水稻种植技术或农副产品的加工等,也要保证选修课程的科学性和技术性使选修课程富有趣味,学生学习有兴趣。将选修课成绩纳入学期末成绩评价体系当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获得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早早锻炼了能力,并学到了实用的技术知识。
  三、结束语
  由此可见,将农村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直接分为“为农”的教育和“离农”的教育是不合理的,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要从人的个性和需要出发,农村基础教育作为整个国家基础教育的分支在整个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上,应该同城市基础教育一样都要照顾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为他们的进一步升学做好准备,但同时也要考虑到农村经济发展的特殊性要求,对于没有能力继续深造的学生要给予他们不同的目标定位,在保证他们全面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以一种具有农村特色校本课程的方式使他们在未来能够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具有高知识水平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 叶澜.基础教育改革与中国教育学理论重建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3 钱理群、刘芳.乡土中国与乡村教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4 余秀兰.中国教育的城乡差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5 陈金干.论当前农村基础教育中的几个热点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8(19)
  6 王本陆.消除双轨制:我国农村教育改革的伦理诉求[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7 鲍传友.论现代视阈中的农村基础教育取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2)
  8 陈春梅、柯伟.农村基础教育培养新型农民的适应性改革[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其他文献
中小微企业作为国家发展的重点研究领域,对于经济的促进效果显而易见,而且在融资问题方面国家已经推出了对应的政策进行相关的扶持工作,但是面对全球化的趋势,本土企业存在的
【摘 要】目前高校社团数量众多,为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素质拓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各高校社团都不同程度存在一些问题,如制度不全、经费不足等。我们可以从制度建设、骨干培养、名师聘请、打造品牌等多方面着手加强社团建设。  【关键词】大学生 社团 建设  【中图分类号】G45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7-0095-
预防乙肝不用打针,只要吃几个西红柿就行。这可不是玩笑,昨日,记者从中国农科院了解到,该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经过十年研究,培育出的抗乙肝西红柿顺利通过前三个阶段的测试,
随着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整个医疗卫生服务行业的所面临的环境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公立医院必须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财务管理水平,才能获得长远的发展.本文旨在通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摘 要】农村幼儿园要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必然要借鉴一定的教育理论,本文作者对此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乡村教育思想 多元智能理论 瑞吉欧教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7-0097-02    一、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  早在1926年,陶行知就呼吁“最需要幼稚园的
文章简要介绍了浙江省土地流转的创新模式,分析了农村土地流转的意义和作用,提出了当前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在坚持“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十六字方针的基础上,作出了推动发展升级向更高水平迈进的决策部署。省委书记强卫在全会上强调,我们要
固定资产是单位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赖以生存的基础性保障,如何管好用好这些资产,提高其使用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在实际工作中,基层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