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梯度地建构学生的逻辑思维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ey_d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说明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可以引导学生在段落分层基础上综合分析,助推思维训练;也可以引导学生在语段拼接重组基础上观察比较,训练语言敏锐度,增强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关键词:初中说明文教学;逻辑思维;思维训练
  统编语文教材呼唤有体验的真实课堂,呼唤有梯度的思维训练。然而,在日常教学中,说明文课堂因远离学生的情感体验显得枯燥乏味。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是将知识与文本贴标签式地一一对应,缺乏思维训练。如何将思维训练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完成逻辑思维训练,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笔者近年来尝试突破传统的说明文教学模式,基于逻辑思维培养创新说明文课堂教学,有梯度地建构学生的逻辑思维。
  一、在段落分层基础上综合分析
  说明文重在将说明对象说清楚,“说什么”“怎么说”始终是说明文教学的着力点,也是说明文“逻辑思维培养”的聚焦之处。在说明文教学实践中,笔者力求从教学着力点出发,通过设置灵动有效的教学活动,给学生的思维搭建阶梯式支架。在梳理全文框架阶段,通过段落分层,理清行文思路,明确“是什么”,再进行综合分析,助推思维训练,明确“为什么”。
  课例1:《中国石拱桥》教学片段
  【学习任务】从文中找出说明中国石拱桥特征的例子,提取关键信息,填写下列表格,说说你的发现。
  师:若给除第一座桥外的5座桥分类,你会怎么分?
  生:按时间可以再分为古代石拱桥、现代石拱桥。
  师: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生:从结果到原因,逻辑顺序。
  师:能否删掉第10段?为什么?
  生:不能。作者是一名桥梁学家,他为我国桥梁事业从古至今的发展而骄傲。
  统编语文教材的助学系统为学生搭建了很多学习支架。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若能在已有支架基础上,对学生的思维作进一步引导,就能推动思维训练,让学生的思维从单点走向多点,从低阶走向高阶。课例1使用的表格来自教材课后的“思考探究一”。借助这个表格,学生可以直观地发现作者是按时间顺序举例的。笔者又让学生给除第一座桥外的5座桥进行分类,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何为因果逻辑顺序。在此基础上还可作进一步引导,让学生体会“说”中包含的情丝。
  课例2:《时间的脚印》教学片段
  【学习任务】速读课文,借助下列提示和文中关键句,理清思路。
  第(    )段: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    )段:(                                                )
  第(     )段:巖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第(     )段:(                                               )
  [学生分层时,对第4段存在异议。]
  师:这一段介绍北京故宫的“铜壶滴漏”,是否多余?
  生:不多余。运用了类比,岩石记录时间的方式与铜壶滴漏“此消彼长”的计时方式十分相似,也经历了毁灭和新生。
  师:直接写岩石的毁灭和新生不可以吗?举“铜壶滴漏”这个例子有什么作用?
  生:更贴近读者的生活,让事理更加直观易懂。
  师:给全文分层后,发现全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生:逻辑顺序。
  师:这种推理过程跟本单元哪篇文章相似?
  生:《大自然的语言》。都是先引出话题(说明的事理),再具体介绍,最后总结意义。
  设计教学支架,不宜太过复杂,而应借助简单的支架,让学生的思维在学中走向深刻。课例2支架简单,通过挖空段落大意,让学生分层概括。这个文本段落分层清晰,在设计时笔者将重点放在稍有异议的第4段,从“说什么”“怎么说”两个着力点入手,引导学生理清行文逻辑。段落分层,对学生的思维要求是归纳概括;思考全文的推理过程,对学生的思维要求是综合分析。语文教学应注重“逻辑思维能力”的全方位培养,增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训练。
  相同的教学目标,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路径来达成。说明文逻辑思维的培养,一定要基于文本解读。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在教中培养思维,在培养思维的同时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殊途同归。
  二、在语段拼接重组基础上观察比较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说明文“逻辑思维培养”的“主人”和“主体”是学生。从全篇的感知,到段落、细节的逻辑探究,只有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研究、探索,让学生主动且有质量地参与到课堂当中,才能切实地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课例3:《大自然的语言》教学片断
  【学习任务】根据课文内容,小组合作完成“段落重组实验”,说说你的实验结果、理由和发现。   [实验
  内容 实验
  结果 理由 我的
  发现 1 将前3段重组为②①③ 2 将7~10段重组,先写经度,后依次为纬度、古今、高下 ]
  师:先来讲讲第一个实验的结果和理由吧!
  生:第一个实验的结果是失败。第2段开头“草木枯荣、候鸟来去等自然现象”承接第1段的内容,讲了自然现象与农事的关系;第3段从物候到物候学,也与前两段相对应。
  生:前3段,作者从一年四季周而复始的自然现象写到了与农事的关系,继而又从物候现象写到由此发展起来的物候学,由浅入深,符合读者的认识规律。
  师: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出发,你们发现了文本独具匠心之处。直接讲物候学的知识,把前两段去掉可以吗?
  生:不可以,作者把科学的道理通俗化,让普通的读者也能明白。
  师:紧接着我们来看第二个实验。
  生:实验的结果是失败。四个因素是按影响程度的大小依次排列的,由主到次,遵循逻辑顺序。
  生:古今应放在最后。再给四个因素分类,发现7~9段讲的都是空间因素,而第10段讲的是时间因素,所以不能穿插。
  师:两个实验完成了,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两个片段都是按逻辑顺序写的。说明顺序极富有条理性,逻辑思维严密。
  将段落顺序打乱重组,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文段在内容或逻辑上的关联。这种打乱基于说明文教学要点的落实,旨在让学生聚焦文段内容,训练语言的敏锐度。逻辑思维的训练,应融入每个教学环节,例如这个环节就让学生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体会到说明文的逻辑性和严密性。
  课例4:《中国石拱桥》教学片段
  【学习任务】将调整后的文本与原文进行比较,哪些地方作了调整,你觉得合理吗?
  ①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②赵州桥非常雄伟……③桥的设计……④唐朝的张鷟说……⑤这座桥的特点……⑥全桥结构匀称……⑦唐朝的张嘉贞……⑧全橋只有一个大拱……⑨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⑩大拱的两肩上……?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
  师:以第①句为例,先讲设计者再介绍桥也是合理的,为什么文中把这句话放在最后?
  生:举例说明了“赵州桥的技术水平和艺术价值显示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师:其他哪些地方还作了调整?说说你的看法。
  [小组进行讨论。]
  生:两处引用不能互换。第⑦句引用张嘉贞的话凸显出赵州桥的制造奇特,应跟在第③句后;第④句引用张鷟的话是为了说明桥的古朴美观,应跟在第⑥句后。
  生:⑥到⑩介绍桥的特点还是要按照原文的顺序。视线由远到近,从大框架到细节,也是按逻辑顺序写的。
  师:第⑧句介绍大拱,紧接着第⑨句讲大拱的构成不是更合适吗,为什么第⑩句在前面?
  生:这两句是并列关系。
  师:原来不管是说明方法的使用,还是文章段落中的结构,都有着作者的思维逻辑!
  说明文教学要体现文体特点。说明文强调“条理性”“严密性”,在教学中将条理打乱(不仅段落可以重组,而且连段落内部的句子也可以重组),让学生通过理清语段之间的条理,完成“逻辑思维训练”。
  除了关注文体本身,说明文教学还需根据文本的特质进行个性化处理,以落实说明文知识及思维训练。知识的落实可以各篇有所侧重,但逻辑思维的训练需融入所有的教育环节。
  从聚焦结果到强调过程,从单纯的知识讲授到有支架、有梯度的思维训练,初中语文教学已经迈出了变革的一大步。而说明文教学,就是领着一群孩子,拿一把名叫“逻辑”的钥匙,打开每个关卡隐藏的奥秘。
其他文献
摘 要: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文学作品,形成新的理解和认识,是批判性阅读的内在要求,也是高中语文的课程目标之一。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质疑文本、洞幽细节、联结阅读,以求实现批判性阅读,形成对文本的创造性认识,是语文教学的必然追求。  关键词:批判性阅读;质疑;洞幽;联结;《半张纸》  近年来,随着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发展和提升学生的思维,尤其是批判性思维,越来越受重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
期刊
摘 要:2019年高考语文浙江卷古诗鉴赏与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理解题,呈现出稳中有变的趋势。从阅卷视角对试题特点和考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可知:古诗鉴赏的教学,应注重积累,并明确备考方向;《论语》等文化经典的教学,应注重夯实基础,并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高考语文浙江卷;古诗鉴赏;《论语》;备考建议  2019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的古诗鉴赏和古代文化经典阅读理解题,在与教材的关
期刊
摘 要:2019年高考语文浙江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题以《呼兰河传》节选为阅读材料,这体现了重视整本书阅读的新课标理念。分析试题特点和考生答题时存在的突出问题可知,这类试题的备考应注重用好教材的意识、用好真题的意识、试题整合的意识和一材多用的意识。   关键词:文学类文本阅读题;高考语文浙江卷;备考策略  对于高考备考,大家似乎更关注以往考了什么。其实,为什么这样考、还会怎样考,更值得我们关注。这关系
期刊
摘 要:对《复印报刊资料·高中语文教与学》2018年度论文转载情况的统计与分析显示,2018年度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与重点问题主要有:《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与实施建议;“学习任务群”的教学设计;思辨性读写的要义与实践创新;专题学习的内涵与实践;整本书阅读指导的着力点;语文学科如何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可以预见,立德树人与语文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的实践创新、语文教学方式的
期刊
摘 要:思辨性阅读旨在发展学生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指导学生建构“前提—结论”模型、链式模型、AIEL模型、图尔敏论证模型,可以帮助他们实现对思辨性文本的全面观察与理性思考。   关键词:思辨性阅读;批判性阅读;论证模型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18个任务群中第6个任务群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关于
期刊
摘 要: 2019年浙江省高考的考场作文,得分在36~45分的文章占比超过74%。如此多考生的作文得分出現在这一区域,究其原因,主要是考生的写作存在如下不足:审题不周,论证不全;论据不丰,论述空泛;表达主观,言辞偏执。这提示我们,高中的作文教学,既要注重丰富学生的生活,又要引导学生完善自我,还要致力于优化学生的思维。   关键词:高考考场作文;浙江省高考作文题;作文教学  2019年浙江省高考作
期刊
摘 要:诗歌是高考语文卷传统文化考查文本之一。通过对近年来浙江卷诗歌鉴赏题型的整理,可以发现有如下几个变化特点:分值增加、更关注现实、题型变集中、要求更明确、表达方式为先等。针对这样的变化特点,诗歌鉴赏复习应重视相应思维的培养,具体操作可以从精选合规试题、重整手法系统等入手。   关键词:高考语文浙江卷;诗歌鉴赏题;表达方式  诗歌鉴赏题,是对学生的古典诗歌文化素养、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的考查,历
期刊
编者按:一年一度的高考总是承载着无数人的希望,因此人们对于高考试题的关注,完全不亚于对高考本身的重视,考前不停模拟,考后不断对真题进行分析、研究、探讨。高考试题每年都在变,但命题精神、命题思路、命题手法等却寓不变于变中,细细演绎、推理、追溯等,总是能够找到轨迹。即使只是简单地对高考试题作评述,也能够从中看到出卷人的匠心,找到学习或复习的支点。   摘 要:写作题不仅考查考生的文章章法组织能力、语
期刊
六、古诗文阅读评述  古代诗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优秀的文化载体。古代诗文阅读教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浙江省12份试卷均有古诗文阅读试题,用以评价学生阅读理解浅易古诗文的能力,并引导学生积累、感悟和运用祖国的优秀语言,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较好地体现了学业考试的评价与引导功能。  (一)亮点与特色  1.在命题选材上,关联文本匠心独运  命题的选材至关重要,材料选得好命题就
期刊
摘 要:统编教材采用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结构体系,可在实际教学中,教读、自读不分的现象屡见不鲜。在自读课教学中突出自读课的“自”,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整合课堂环节,突出自读主体;依托平板电脑等媒体,拓宽自读渠道;明晰年段层级,精选自读课型。   关键词:阅读教学;自读课;统编教材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关于阅读教学采用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结构体系,自读课作为教读课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