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逻辑视野下大学生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分析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pan19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认知心理因素是引发大学生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原因之一,尤其是认知观念中的逻辑错误。文章剖析大学生的认知逻辑错误主要表现在:二元的绝对性思考导致的“完美主义”认知习惯;以偏概全的思维方式导致“晕轮效应”的认知偏差;主观臆测性思维导致“投射效应”的知觉偏差;选择性消极注视的认知方式导致的“契可尼效应”。有效应对这些问题的途径包括帮助学生识别自动的错误逻辑思维、协助学生识别概念和抽象性上常犯的错误、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归因训练、指导学生进行团体认知行为训练。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与行为问题 认知逻辑错误 应对策略
  [作者简介]杨冬梅(1968- ),女,辽宁铁岭人,抚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学生心理健康。(辽宁 抚顺 11300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家校合作模式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L11DZZ053)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1-0084-02
  大学生的认知心理因素导致心理与行为问题,是指大学生在使用概念、理解事物、进行逻辑推理时,由自我认知偏差所引发的心理问题与障碍。在实际生活中,面对同样的挫折情境,有的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有的学生则若无其事,根本原因是对挫折情境的不同认知、评价、解释。特别是学生的认知态度与认知观念中的逻辑错误是导致学生心理与行为问题的重要因素。
  一、大学生常见的认知观念中的逻辑错误
  (一)二元的绝对性思考导致的“完美主义”认知习惯
  任何事情,非好即坏,非对即错,非成功即失败,这种错误的二元绝对思维逻辑方式导致完美认知模式,进而产生不合理的信念。大学生的完美主义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指向自己的完美主义者。他们总是对自己感到不够满意,时刻担心做错事,害怕蒙受羞辱,对来自他人的评价过度敏感。这类学生在生活中总是谨小慎微,给自己背上了一个沉重的包袱。即使这样,他们还是觉得自己很失败,整日处于紧张、焦虑之中,个性受到极度的压抑,直接影响了与同学正常的人际交往,以及潜能的充分发挥。另一种是指向他人的完美主義者。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他们总是对别人吹毛求疵,尤其对身边的人如朋友和同学等指责更多,不允许别人犯错误,这样不可避免地容易导致同学关系紧张。
  (二)以偏概全的思维方式导致“晕轮效应”的认知偏差
  只根据一件事情或事物的某一方面,就对该类事情作出概括性的结论,这样以偏概全的思维方式就会产生心理学上所说的晕轮效应。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晕轮效应往往是不知不觉地影响着他们对人的知觉和评价,给学生认知带来消极影响的直接结果就是偏见。比如在学校生活中,一个男同学邀请一位女同学去看电影,结果遭到对方委婉的谢绝,他就会认为女同学讨厌自己,从此拒绝跟女同学交往。有的同学只根据一次考试失误,就全面否认自己,认为自己是一个无能的人。有的学生从一次失恋这个具体挫折情境出发,得出男人没有一个是好东西的一般规律性结论。以偏概全的人容易产生偏执的逻辑错误,对自己与他人缺乏正确认识,导致内心激烈的冲突和斗争。
  (三)主观臆测性思维导致“投射效应”的知觉偏差
  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常常主观地认为他人与自己具有相同的人格特质。通常表现为用自己的评价标准来知觉他人,用自己的心理属性去推测别人的心理属性。比如喜欢上网打游戏的同学,总会发出人生就是一场游戏的感叹;一个情感缺乏的学生,总是抱怨世间人情淡漠;一个缺乏学习动机的学生,总会认为周围同学和自己一样都在被动地学习;一个缺乏同情心的学生,总是认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每个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像这样主观臆断的逻辑错误,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心理,在沟通中产生知觉偏差,导致人际关系冲突,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大学生心理投射效应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四种:一是态度投射。心理学家罗斯曾经对80名大学生是否愿意背着一块牌子在校园里走动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48名大学生同意并且认为大部分学生都会同意。32名大学生拒绝背牌,并且认为只有少数学生会同意。可见,这些学生将自己的态度投射到其他学生身上。二是感情投射。即认为别人的好恶与自己相同,把他人的心理特性纳入自己的认知模式中,按照自己的思维逻辑方式加以理解,常常绝对化的要求自己和别人。这种“应该”“必须”“一定”等绝对化的逻辑错误,使自己在生活中到处碰壁,烦恼不断。三是性格品质的投射。美国的一项实验研究表明,那些具有吝啬、固执、散漫等不良品质的学生,往往并未意识到自己具有这样的品质,相反却认为他人具有这些令人讨厌的品质。可见,这些学生把这些不良的性格特质投射到他人身上。四是认知弥散性投射。有的学生对自己喜欢的人或事极度偏好,对自己不喜欢的人或事极度厌恶,过分地指责甚至中伤自己所厌恶的人或事。这种认知倾向容易使学生失去人际沟通的客观性,从而导致主观臆断并陷入偏见的困惑之中。
  (四)选择性消极注视的认知方式导致“契可尼效应”
  西方心理学家契可尼做试验发现,一般人对已完成了的、已有结果的事情极易忘怀,而对中断了的、未完成的、未达目标的事情却总是记忆犹新。这种现象被称为“契可尼效应”。
  大学生总是习惯于选择一个未完成的消极的挫折细节,并且总是记住这个细节,而忽略其他方面,以致整个情绪都染上了消极的色彩。这种选择性消极注视产生的“契可尼效应”常常表现在大学生的感情问题上。当代大学生的恋爱现象已越来越普遍。据一项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在校大学生恋爱率为45.7%,而失恋率高达83.57%。大学生的恋爱毕竟缺乏情感经验,处于感情懵懂阶段,它来得容易去得也快,失恋也就在所难免。而失恋则往往被看成是一种“未能完成的”“不成功的”事件,它的未完成反而使大学生们更加难以忘怀。因此,有的学生从此陷入极度的悲伤和绝望之中,甚至走向轻生的道路;有的学生则自欺欺人,否认失恋的存在而陷入单相思,沉浸于往日的情场当中而不能自拔;有的学生因失去理智而产生报复心理,造成毁灭性的结局。“未完成情结”,就像个陷阱一样让学生们陷进去,难以自拔。   此外,大学时期是人生面臨学习、交友等多种选择的时期,大量的负性生活事件也会随之发生。尽管大学生的认识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对自己的情绪也有了一定的控制能力,但同成年人相比,情绪仍然带有明显的波动性与两极化特征。所以他们容易在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上纠结,也容易为某件事情的失败而长时间地耿耿于怀,为一时的失误而终日闷闷不乐,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二、大学生心理与行为问题的认知应对策略
  针对大学生常见的心理与行为问题的认知逻辑错误,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我们应采取积极的认知教育策略,纠正错误的逻辑认知观念及其赖以形成的认知过程,建立合理的理性思维方式,以此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一)帮助学生识别自动的错误逻辑思维
  学生在遭遇到了挫折情境之后,往往快速进入到头脑中的反应是错误的逻辑思维方式,他们很少安静下来去思考自己想法的真实性与有效性,关注的是挫折情境本身,却不了解是这些不合理的想法影响了他们的情绪和行为。因此,要帮助他们识别这些非理性思维,锻炼学生在遇到挫折情境时,把头脑中一闪而过的想法记录下来,然后理性地思考。如此,他们就会发现,自己总是按照已有的思维习惯方式去认知世界,根据认知结构中固有的观念对挫折情境进行判断、解释和评价,用自己主观的想象和预期去推测事情的发展,但如果让他们重新转换角度或换位去审视和检验其解释,学生们就会认识到自己的认知是不合逻辑的。通过协助学生分析客观事实和消极的自动想法的关系,常常可以将其中的逻辑错误揭示出来。如果学生们认识到自己的自动想法是认知逻辑错误的表现时,学生们的负性情绪反应就会减少,行为也会有显著的积极变化。
  (二)协助学生识别概念和抽象性上常犯的错误
  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咨询师伯恩斯的三栏目技术,教师可以模拟学生常常遇到的挫折情境,让学生把头脑中出现的认识与评价写出来,然后协助学生分析,找出认知失真,揭示对客观事实的主观歪曲,帮助学生去识别在概念和抽象性上常犯的错误,如任意推断、过分概括化、全或无的思维等。一位学生在校园内看到了任课老师,跟老师打招呼,老师却与他擦肩而过。大学生对此常常会产生认知失真:老师瞧不起我,太伤自尊;老师一点都不在乎我,我是一个没用的人;老师一定很讨厌我,我是一个不讨人喜欢的人;老师竟然不搭理我,看来老师没有一个好东西。以上这些不合理的信念就包含了绝对化、以偏概全和糟糕至极的认知歪曲。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与这些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对失真的思维以无情的反击,以合理的信念代替非逻辑认知。
  (三)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归因训练
  学生往往将失败归因于内在的、不可控的因素,诸如能力、学校教育水平等,这种顽固悲观的归因模式,容易形成固定的消极观念,使学生失去正常的判断能力,而造成认知上的错误,如“我是一个无能的人”“我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我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对学生进行归因强化练习,引导学生面对挫折情境时,将负性事件归因于他人的、暂时的、可控的、特定性事件,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最终改善学生的行为。并且在此过程中,可以对学生的归因进行选择性强化,对消极归因的学生给予暗示和引导,对积极归因的学生给以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从而消除归因偏差,形成积极的情感与期望,摆脱习得无助的状态,发生行为上的积极改变,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四)指导学生进行团体认知行为训练
  认知信念决定了个体的情绪与行为,同时情绪和行为的改变也会改变不合理的认知观念与错误的认知逻辑。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通过创设社会生活情境,采取带有主题性的团体活动和游戏,可以使学生在和谐的、充满信任和支持的情景中,通过团体成员互动的过程进行观察、模仿和训练,学习新的认知态度与行为方式,让学生接纳自我与现实,建立新的自我认知模式,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促使学生发现并改变先前的认知逻辑错误,建立合理信念。诸如原来我不是一个世界最倒霉的人,还有其他人与我有相似的经历;我并不是无能的人,我有很多值得被欣赏的优点;原来我也能胜任原先认为不能做的事情;原来自己在生活中的谨小慎微是多么荒谬可笑,自己的行为举止根本没有人去过度关注等。
  [参考文献]
  [1]徐俊冕,季建林.认知心理治疗[M].贵州:贵州教育出版社,1999.
  [2]郭念锋.心理咨询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3]杨丽.新编大学生心理健康[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其他文献
近日,由搜狐教育频道主办的“向教育提问”搜狐教育年度盛会在北京召开,同时发布了《2012搜狐教育行业白皮书》。包括顾明远、梁晓声、毕淑敏、朱清时、杨东平、于丹、邓飞、张千帆等在内的思想界、教育界、公益界名人参加了论坛,就教育公平、教育体制创新、教育界民间公益以及民营教育机构的未来进行了深度探讨。  “过去的一年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年,一方面教育改革出現很多新的气象,我们教育经费投入首次实
<正>压砖机模具模框内孔加工(见图1模具模框简图)的精度要求很高,模框的两个长方孔尺寸允差486&#177;0.02&#215;250&#177;0.02,孔内四个面相对于基准A面的垂直度允差为0.02,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之义。当前部分大学生出现价值判断模糊化、集体理性与个体理性割裂、理想信念淡薄、网络道德失范等不良倾向,主
[摘要]文章立足于调查,在实证的基础上分析了高职学生的主体诉求,提出了高职教育的“做事+做人”的理性定位,目的在于凸显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关键词]高职教育 高职学生 主体诉求  [作者简介]周军(1973- ),男,江苏徐州人,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基础课教学部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德育理论。(江苏 徐州 221116)  [中图分类号
[摘要]PBL教学模式是一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在国内这种教学模式开始受到重视。文章分析了PBL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包括能够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文章介绍了PBL教学模式在“食品生物化学”课程中应用的具体方法,包括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和课后总结。  [关键词]PBL教学模式 食品生物化学 应用  [作者简介]蓝耀宏(1968- ),
后苏联空间是伴随苏联解体而产生的世界地缘政治区域,向心力与离心力相互交织对其产生影响。学界对于后苏联空间的性质、存在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颇具争议。当前,以俄罗斯作为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山东水利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积极践行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迎难而上,持续攻坚,治水管水
[摘要]文章通过对顶岗实习的产生和发展的研究,分析了顶岗实习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深化教学改革,协调教学任务与顶岗实习的矛盾;加强指导力量,多种形式对实习学生进行指导;重视能力训练,增强学生是实习能力。  [关键词]师范院校 顶岗实习 问题建议  [作者简介]左建立(1956- ),男,河北唐山人,唐山师范学院教育学院,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学。(河北 唐山 063000
本文介绍了著名的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的生平业绩,分析了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育理论特征,并通过教学案例阐述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灵活应用。
虽然双语教学日渐成为高职教育研究的重点之一,但是如何提高双语课教学质量与学生满意度尚处在探索阶段。因此,探索《外贸函电》双语课程的有效开展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