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开展的特色类、应用型类和实践基地类质量工程项目,其核心就是提高或提升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特别是参与实践的能力。本文针对提升学生素质和能力,提出在开展质量工程项目中应重个体培养轻批量培养,依据个体潜质进行个性化培养,充分激发个体潜能和创新能力,并就目前本科院校特别是重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定位进行了分析,指出只有个性化质量工程项目的开展,才能极大地推动整个人才群体以至整个社会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个性化培养;质量工程;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097-02
质量工程其实质是为了提高教育质量而开展的一项工作,重在质,而后是量,质量工程的效果最终要落实在学生的培养质量上。如何把握质量工程项目的定位,如何把质量工程落实到实处,收到成效,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来实现质量工程目标,值得广大教师探讨和深思。现结合华南农业大学车辆工程应用型专业的培育和质量工程项目的建设,谈几点看法。
一、要转变理念,明确质量工程实施的内涵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各类人才培养方案均着力于“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实践、高素质”[1]这一培养思路,而质量工程项目的开展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等的延伸,是进一步适应我国现阶段人才培养模式的有益实践。然而,纵观各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模式,均是批量化(或产品化)培养,即统一教学、统一课程、统一时间、统一流程,而非个性化培养,即因人计划、因人培养、因人施教、因人考核。批量化(或产品化)的教育模式因教学模式相对固定,教学条件相对统一,教学过程和教学要求基本一致而有利于规模培养,特别适合为社会大规模批量培养急需人才的情况。其特点是批量教学,教学要求一样,教育流程相同,教学质量基本一样,个性化教学体现不出来。批量化(或产品化)的教育模式尽管在创新、素质教育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由于批量化的本质特性,制约了个性的发展,或者说没有为个性发展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使得教育质量特别是创新能力方面没有取得社会普遍的认可。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为个体因材施教,没有为个体创造个性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没有引导个体树立敢于突破传统的理念。质量工程的内涵是着眼于质,着眼于突破,着眼于创新,要从理念上有转变,要从现今批量化培养向个性化培养转变,要更加关注个性化培养,要在课程设置上、教学方式上、社会实践和科技活动中增加特色,吸引和引导个性培养。比如在课程设置上,可增加选修课的数量,多开设涉及新技术、新材料、前沿学科和交叉学科等内容的选修课,适应个性培养的选择需要。在教学方式上,可以采用一对一、一对多、讲课、交流、讨论等方式,也可以采用多对一、多对多等方式,切实改变单一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多样化,增加灵活性。增加社会实践机会,不仅从就业方向开展,也要从求知求真、社会需要、社会进步、社会责任的角度开展社会实践,从个体兴趣的角度开展,激发个体兴趣,培养创新能力。科技活动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实践的载体,多样性、多样化的科技活动可诱导、激发和产生多样化的创新思维。要做到这些,必须要树立个性化培养的理念,树立人尽其才的理念,充分发挥个体特质,激发个体创新潜能,真正发挥出质量工程项目开展的作用。实践中,结合同学兴趣,采取导师制、兴趣组、科研小组、创新小组、科技活动等多种形式,以兴趣为导向、科研和创新为基础建立起学生与老师的互动关系,有针对性、有目的地创新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二、要强化能力,提升质量工程实施的品质
开展质量工程项目,其实质是提升个体能力,特别是个体的创造创新能力;提高个体的创新素质,进而提高全体以至整个社会的创新能力。目前,自上而下开展的质量工程项目有特色类、应用型类和实践基地类,不论类别如何,其开展的核心就是提高或提升全体的素质或者是能力,特别是能参与实践的能力,直接地说,就是能在大学的阶段通过项目开展具备一些直接就业的技能;从企业的角度看,就是能减少或跨过实习(或试用)的阶段。如此一来,又落入了批量化(或产品化)的培养模式,而强化能力也就主要体现在实践技能的培养上了,这应该是不符合质量工程项目开展要达到的预期目标的。作为本科院校开展质量工程,应立足于实现强化能力和能力提升,特别是创新能力。要有别于高职高专的技能培养,在培养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懂得怎样做,更要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这样做,还要引导思考怎样才能更好地做、创新地做。能力提升的重点要放在引导学生的思考上,而在这一点上,正是体现了个体创新能力的发掘和培养。从整个社会角度来看,由于高职高专类院校确立了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企业培养批量技能劳动力的定位,使得本科院校特别是重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定位应有不同,应从批量培养劳动力的定位向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或称为精英)方向转变,注重和加强个体创新能力的培养。本科院校生源质量好,教学资源充足,理应在培养上高起点高要求,体现在培养质量上,应培养具备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实践技能、具有高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三、要立足当前,创新质量工程实施的途径
目前,我国本科教育规模快速发展了,但教育质量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还存在定位不准和质量不高的情况。一些教学和科研薄弱环节还比较突出:如学科建设优势不突出、特色不明显;双师或具有实践技能的优质师资数量不足,专业带头人才短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急需引导和加强;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需要进一步创新。因此,实施教学质量工程,开展应用型专业、特色专业和精品课建设,将对教学团队建设、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提高学生素质培养质量等起到做重要作用。开展质量工程项目,要立足现有条件,创新开展途径,要将信息化手段与技术应用在人才培养中,实现课程、图书、实验设备等优质资源的共享;其次要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互动,建立社会发展需求预测机制;加大开展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与研究兴趣,全面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要将实践技能的培养与就业结合起来,形成良性互动,既能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又能根据实际就业要求实施个性化培养。实践中,结合学生的兴趣和就业意向,多渠道开展实践技能的培养,通过实习、实践锻炼、见习、岗前培训等多种途径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培养,另外也为相关企业开展定制培养,根据企业需求,定制知识模块和技能模块,实施校企结合培养,进行个性化教学,提升学生基本技能和创新素质。
总之,质量工程项目的开展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质量工程项目的实施对提升我国人才培养质量和提升人才创新素质有重要推动作用,正确定位、转变思路、因时制宜地开展这一项目,将极大地提升整个人才群体以至整个社会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倪春林,张展基.农林院校中基础性学院教学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理工高教研究,2009,28(5):53-55.
基金项目:本文获得华南农业大学教改项目《车辆工程应用型专业培育与创新研究》和质量工程项目应用型专业《车辆工程》资助
作者简介:赵新(1965-),男,内蒙古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农业机械工程和车辆工程。
关键词:个性化培养;质量工程;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097-02
质量工程其实质是为了提高教育质量而开展的一项工作,重在质,而后是量,质量工程的效果最终要落实在学生的培养质量上。如何把握质量工程项目的定位,如何把质量工程落实到实处,收到成效,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来实现质量工程目标,值得广大教师探讨和深思。现结合华南农业大学车辆工程应用型专业的培育和质量工程项目的建设,谈几点看法。
一、要转变理念,明确质量工程实施的内涵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各类人才培养方案均着力于“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实践、高素质”[1]这一培养思路,而质量工程项目的开展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等的延伸,是进一步适应我国现阶段人才培养模式的有益实践。然而,纵观各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模式,均是批量化(或产品化)培养,即统一教学、统一课程、统一时间、统一流程,而非个性化培养,即因人计划、因人培养、因人施教、因人考核。批量化(或产品化)的教育模式因教学模式相对固定,教学条件相对统一,教学过程和教学要求基本一致而有利于规模培养,特别适合为社会大规模批量培养急需人才的情况。其特点是批量教学,教学要求一样,教育流程相同,教学质量基本一样,个性化教学体现不出来。批量化(或产品化)的教育模式尽管在创新、素质教育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由于批量化的本质特性,制约了个性的发展,或者说没有为个性发展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使得教育质量特别是创新能力方面没有取得社会普遍的认可。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为个体因材施教,没有为个体创造个性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没有引导个体树立敢于突破传统的理念。质量工程的内涵是着眼于质,着眼于突破,着眼于创新,要从理念上有转变,要从现今批量化培养向个性化培养转变,要更加关注个性化培养,要在课程设置上、教学方式上、社会实践和科技活动中增加特色,吸引和引导个性培养。比如在课程设置上,可增加选修课的数量,多开设涉及新技术、新材料、前沿学科和交叉学科等内容的选修课,适应个性培养的选择需要。在教学方式上,可以采用一对一、一对多、讲课、交流、讨论等方式,也可以采用多对一、多对多等方式,切实改变单一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多样化,增加灵活性。增加社会实践机会,不仅从就业方向开展,也要从求知求真、社会需要、社会进步、社会责任的角度开展社会实践,从个体兴趣的角度开展,激发个体兴趣,培养创新能力。科技活动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实践的载体,多样性、多样化的科技活动可诱导、激发和产生多样化的创新思维。要做到这些,必须要树立个性化培养的理念,树立人尽其才的理念,充分发挥个体特质,激发个体创新潜能,真正发挥出质量工程项目开展的作用。实践中,结合同学兴趣,采取导师制、兴趣组、科研小组、创新小组、科技活动等多种形式,以兴趣为导向、科研和创新为基础建立起学生与老师的互动关系,有针对性、有目的地创新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二、要强化能力,提升质量工程实施的品质
开展质量工程项目,其实质是提升个体能力,特别是个体的创造创新能力;提高个体的创新素质,进而提高全体以至整个社会的创新能力。目前,自上而下开展的质量工程项目有特色类、应用型类和实践基地类,不论类别如何,其开展的核心就是提高或提升全体的素质或者是能力,特别是能参与实践的能力,直接地说,就是能在大学的阶段通过项目开展具备一些直接就业的技能;从企业的角度看,就是能减少或跨过实习(或试用)的阶段。如此一来,又落入了批量化(或产品化)的培养模式,而强化能力也就主要体现在实践技能的培养上了,这应该是不符合质量工程项目开展要达到的预期目标的。作为本科院校开展质量工程,应立足于实现强化能力和能力提升,特别是创新能力。要有别于高职高专的技能培养,在培养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懂得怎样做,更要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这样做,还要引导思考怎样才能更好地做、创新地做。能力提升的重点要放在引导学生的思考上,而在这一点上,正是体现了个体创新能力的发掘和培养。从整个社会角度来看,由于高职高专类院校确立了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企业培养批量技能劳动力的定位,使得本科院校特别是重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定位应有不同,应从批量培养劳动力的定位向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或称为精英)方向转变,注重和加强个体创新能力的培养。本科院校生源质量好,教学资源充足,理应在培养上高起点高要求,体现在培养质量上,应培养具备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实践技能、具有高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三、要立足当前,创新质量工程实施的途径
目前,我国本科教育规模快速发展了,但教育质量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还存在定位不准和质量不高的情况。一些教学和科研薄弱环节还比较突出:如学科建设优势不突出、特色不明显;双师或具有实践技能的优质师资数量不足,专业带头人才短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急需引导和加强;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需要进一步创新。因此,实施教学质量工程,开展应用型专业、特色专业和精品课建设,将对教学团队建设、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提高学生素质培养质量等起到做重要作用。开展质量工程项目,要立足现有条件,创新开展途径,要将信息化手段与技术应用在人才培养中,实现课程、图书、实验设备等优质资源的共享;其次要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互动,建立社会发展需求预测机制;加大开展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与研究兴趣,全面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要将实践技能的培养与就业结合起来,形成良性互动,既能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又能根据实际就业要求实施个性化培养。实践中,结合学生的兴趣和就业意向,多渠道开展实践技能的培养,通过实习、实践锻炼、见习、岗前培训等多种途径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培养,另外也为相关企业开展定制培养,根据企业需求,定制知识模块和技能模块,实施校企结合培养,进行个性化教学,提升学生基本技能和创新素质。
总之,质量工程项目的开展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质量工程项目的实施对提升我国人才培养质量和提升人才创新素质有重要推动作用,正确定位、转变思路、因时制宜地开展这一项目,将极大地提升整个人才群体以至整个社会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倪春林,张展基.农林院校中基础性学院教学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理工高教研究,2009,28(5):53-55.
基金项目:本文获得华南农业大学教改项目《车辆工程应用型专业培育与创新研究》和质量工程项目应用型专业《车辆工程》资助
作者简介:赵新(1965-),男,内蒙古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农业机械工程和车辆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