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栓塞的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检查及临床应用

来源 :临床护理与医学进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qianghuo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肺栓塞的影像学检查很多,过去主要依靠核素扫描及肺血管造影检查,近年来,随着多层螺旋CT的出现及强大的图像后期处理功能的应用,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在肺动脉栓塞的影像诊断中逐步占据主导作用。
  【关键词】肺栓塞;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血管造影术
  
  肺动脉栓塞(Pulmoxmy Embolism,PE)为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疾病,以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和病理生理特征,是一种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常见病,早期诊断至关重要。目前,在各种对PE的影像学诊断方法中,公认的金标准是选择性肺动脉造影,但由于其有创伤性(并发症发病率约4%,死亡率约0.2%)设备限制,未被用于常规检查[1]。随着螺旋CT、特别是多层螺旋CT技术的发展,大量围绕CT肺动脉造影(CTPA)对PE诊断价值的研究在全世界多个研究中心开展,CTPA对PE诊断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对大多数急性PE病人,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MSCTPA)能取代肺动脉造影[2],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1 技术方法
  
  1.1扫描前患者准备
  扫描前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消除紧张情绪。并预先训练好患者正确的呼吸配合方法,即平静呼吸后屏气以防止患者因屏气能力不足而产生呼吸移动伪影,造成图像重组时大的阶梯或错层状伪影,影响重组图像的质量。一般采用1次屏气法完成扫描。
  1.2合适的扫描参数和方法
  图像质量易受扫描层厚、重建间隔、螺距、电压、电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多平面重组技术不仅需要横断位原始图像间有重叠,而且对层厚有一定要求。薄层扫描及重建可以提高空间分辨力,降低部分容积效应,进而提高CTPA对外周肺动脉的显示能力。原始图像层厚越薄重组图像立体效果越好,诊断准确率及可信度越高,层厚越厚,重组图像越容易出现阶梯伪影,Z轴分辨率也越差。多层螺旋CT由于增加了探测器的排数,短时间覆盖大范围,因而提高重组图像的Z轴分辨率,甚至获得各向同性图像,使MPR图像质量大幅度提高。
  1.3合理的扫描方式检查体位
  疑肺动脉栓塞的病人,患者仰卧于检查床上,两上臂上举,足抬高约30cm。平扫时从肺尖至肺底进行常规扫描,层厚10mm。增强时扫描范围则应从隔上到主动脉弓水平,由足侧向头侧方向扫描。因正常呼吸时肺底活动度最大,肺尖部最小,扫完肺底部层面可以减少患者屏气能力的差异所致扫描后期呼吸运动伪影[8],同时还可以避免早期肺血管内高浓度对比剂掩盖小的血栓和上腔静脉高浓度对比剂周围产生条状伪影,影响上肺血管观察。联合CTPA与CTV,只需1次注药,既能满意显示肺动脉,还可观察静脉栓子的来源及深部血管的情况,从而减少了患者的费用支出。
  1.4增强扫描技术
  非离子型对比剂用量1.5ml/kg体重,总剂量不超过100~150m1[8]螺旋CT增强扫描开始时间由循环时间决定,从正常肺动脉的时间——密度曲线看出,肺动脉内对比剂峰值时间为17s,若有肺动脉梗阻或狭窄峰值时间约为22s,比正常迟5S[9]。采用高压注射器,注射流率3ml/s。
  1.5图像分析方法
  采用工作站上阅片。采用电影(cine)播放,连续观察上下层面,选择适当的窗宽和窗位(肺窗WW500Hu,WL~700Hu,纵隔窗:WW350Hu,WL40Hu),应用多层面重组(MP V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描绘(VR),肺动脉仿真内窥镜(CTVE)等细致、全面显示病变血管的栓塞分布及形态。
  
  2 临床应用
  
  肺动脉栓塞是常见病、多发病,死亡率约20~30%,及时抗凝治疗可使死亡率下降至8%[3],正确及时的诊断是关键。影像学检查是PE最主要的确诊手段,自1992年Remy Jardin等[10]首先应用螺旋CT诊断肺栓塞以来,许多研究人员相继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认为螺旋CT肺血管造影能可靠显示肺动脉2~4级分支中的栓子。1999年Remy Jardin等[11]总结了20世纪90年代文献应用螺旋CT肺血管造影对肺栓塞诊断的评价,敏感性为75~100%,特异性为80~100%。因此,随着CT技术的进步,CT在PE的诊断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CTPA作为无创性血管造影技术已逐渐成为一线的检查手段,尤其近期多层螺旋CT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诊断水平。MSCT较单层螺旋CT有以下优势:①MS CT明显提高了扫描速度和空间及密度分辨率,可达到亚毫米的分辨率,且整个肺部扫描可在一次闭气,数秒内完成,能够显示第6级肺血管分支的血栓[4];②MS CT能够使重建层厚达到1.25mm,从而减少血管的部分容积效应。③由于扫描速度提高,心电门控技术的应用,靠近心脏、大血管的波动伪影可以有效避免。④我们采用层厚1.25mm,0.625mm间隔,进行MIP、SSD、VR、CTVE等血管重建时具有良好的各向同性,可方便任意平面的重建,而图像质量一致,避免了“台阶样”改变。
  要正确诊断PE,熟知肺动脉的解剖学特点及SCTA的影像学特点是十分必要的。肺动脉起自右心室的肺动脉圆锥,经肺门入肺后随支气管伴行并逐渐分支,通常情况下,肺动脉总是与相应支气管伴行(左上叶的段及舌叶动脉段起始段除外),而肺静脉不与支气管伴行。因此,可用肺窗及纵隔;窗连续交替观察的方法,正确区分肺动静脉。另外,调节窗宽窗位,最大限度地显示肺动脉,这样较小的栓塞才不会被掩盖。还有肺门淋巴结及血管间连接组织常被误认为PE[5],肺门及肺内淋巴结因无完整包膜,相邻肺动脉强化时可衬托出相应的边缘,易误诊为大血管PE,但连续多层面观察,适宜选择冠面、矢面及斜面可区分这些组织是位于血管腔内还是腔外。
  参阅文献[6、7]肺动脉栓塞的CT表现包括直接和间接征象。直接征象:①中心性充盈缺损,栓子位于血管腔中央,四周有造影剂环绕,即“轨道征”,这种征象是急性PE的重要征象,经及时溶栓治疗,栓子多能溶解;②附壁性充盈缺损,栓子紧贴血管内壁分布,栓子内侧呈环形凹向或凸向血流,尤其好发于血管分叉处,为亚急性或慢性肺栓塞的表现,提示血栓已被肉芽组织机化,溶栓后栓子不能完全消失规则,其旁可见造影剂充盈。③部分性充盈缺损,栓子位于血管腔内,大小形态不规则,其旁可见造影剂充盈;④完全性充盈缺损,肺动脉分支完全阻塞,其远端血管内无造影剂充盈,常伴有相应肺段的梗死,表现为楔形高密度影,图像呈磨玻璃样渗出,尖段与相应的肺动脉相连。PE的间接征象:①肺纹理稀疏;②肺梗塞灶形成;③肺动脉高压;④Westermark征:接近栓子近侧肺血管增粗而远段肺血管纹理变细或缺如;⑤心脏扩大,右心功能不全,胸膜肥厚、胸腔积液。
  
  3 多层螺旋CT的优势
  
  3.1扫描速度快
  多层螺旋CT是目前扫描速度最快的螺旋CT,在保持同样层厚、覆盖同样长度的条件下,16层螺旋CT扫描时间为单层螺旋CT的1/32,4层螺旋CT的1/4,因此可提高增强效果,提高肺栓塞的显示率。
  3.2可以采取更薄的层厚及准直
  在扫描时间缩短的情况下,多层螺旋CT较单层螺旋CT可采取更薄的扫描层厚及准直,提高了空间分辨率。文献比较层厚3mm和1mm的轴面图像,结果显示二者对肺段及亚段动脉栓塞的敏感性有明显差异。Joseph等[12]比较了层厚1、2、3mm的图像,结果表明1mm的显示率较3mm提高40%(P<0.001),较2mm提高14%(P=0.001)。Smita等[13]研究发现,准直1.25mm较2.5mm明显提高肺段及亚段动脉栓塞的检出率。
  3.3减少对比剂用量
  优化对比剂的应用可提高诊断率。如对比剂含碘浓度过高,则上腔静脉产生伪影,右主肺动脉末端及其分支近端的栓子不易显示。如对比剂含碘浓度过低,则正常肺动脉密度较低,低密度栓子不易显示,降低敏感性。目前,不同的研究者对使用对比剂的浓度还没有达到共识,一般为24~50%[14],16层螺旋CT因扫描速度快,可节约对比剂用量,减少副反应的发生。
  
  4 前景展望
  
  近年来,大量文章报道使用CT或(和)CTA诊断或排除肺梗死。Mayo等[15]对142例肺血栓栓塞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以传统X线肺动脉造影作为“金标准”,直接对比螺旋CT与放射性核素显像肺通气——灌注扫描的诊断效果,结果证实CT在确定和排除肺栓塞方面均优于核素显像,CT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7%和95%,而核素显像为65%和94%。但SCTA在肺段以下肺动脉栓塞诊断中并不满意居报道其漏诊率为30%[16]。新型螺旋CT机除应用亚秒扫描加快扫描速度外,能根据图像的最佳信噪比调整扫描程序,追踪造影剂,获得肺动脉的最佳图像,进一步提高了CT诊断肺栓塞的价值。许多地区已经将螺旋CT作为急性或慢性肺动脉血栓栓塞患者的常规首选检查手段[17]。
  总之,螺旋CT血管造影用于诊断肺栓塞,不仅敏感性高且特异性强,简易、方便、安全,为临床提供了直接的影像学诊断依据,还可多次重复检查,观察溶栓治疗效果,临床应用前景广阔,可以部分替代核素肺扫描及肺动脉造影。
  
  参考文献
  [1]Torbicki A,van beck EJ,Charbonnier B,et al.Guidelines on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J].Eurheat,2000,21(16):1301-1336.
  [2]Salah D Qanadli,Mostafa El Hajjam,Benoit Nbsurolle,et al.Pulmonary Embolism Detection:Prospective Evaluation of Dula-section Helical CT versus Selective Pul monary Arteriography in 157 patients[J].Radiology,2000,217:447-455.
  [3]戴建英.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885-887.
  [4]Schoepf U,Holzknecht N,Helmberger TK,et al.subsegmental pulmonary embolism:improved detection with thin collimation multidectector-row spiral CT[J].Radiology,2002,222:483-490.
  [5]郭平珍,刘怀军,王藏海,等.肺动脉栓塞的螺旋CT血管造影的诊断研究中华放射学杂志.1999,33(5):309.
  [6]戴汝平.肺血栓栓塞症CT血管造影及诊断.全国肺血栓栓塞症规范化诊断与治疗学习班讲义.2002,40.
  [7]沈阳,胡国栋.螺旋CT对肺栓塞的诊断价值(综述).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1998,21(2):96.
  [8]周康荣.螺旋CT[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12-13.
  [9]赵力,伍建林,徐斌,等.螺旋CT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2,18(3):161-164.
  [10]Remy Jardin M,Remy J,Wettinne L,et al.Central 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diagnosis with spiral volumetric CT with the single-breath-hold technique-comparison with pulmonary angiography.Radiology,1992,185:381-387.
  [11]Remy Jardin M,Remy J.Spiral CT angiography of the pulmonary circulation.Radiology,2002,212:615-636.
  [12]Schoepf UJ,Holzknecht N,Helmberger TK,et al.Subsegmental pulmonary emboli:improved detection with thiircollimation multi-detector row spiral CT.Radiology,2002,222:483-490.
  [13]Patel S,Kazerooni EA,Cascade PN.Pulmonary embolism:optimization of small pulmonary artery visualization at multi-detector row CT.Radiology,2003,227:455-460.
  [14]Carg K,Welsh CH,F yerabend At,et al.Pulmonary embolism:diagnosis with spiral CT and ventilation-perfusion scanning-correlation with pulmonary angiographic results or clinical outcome.Radiology,2003,208:201-208.
  [15]Mayo JR,Remy-Jardin M,Muller NL,et al.Pulmonary emholism:prospective comparision of spiral CT with ventilation-perfusion scintigraphy,Radiology,1997,205:447-452.
  [16]Oser RF,Zuckerman DA,Gutierrez FR,et al.Anatomic distribution of pulmonary emboli at pulmonary angiography:implications or cross-sectional imaging.Radiology,2001,199:31-35.
  [17]Remy-Jardin M,Louvegny S,Remy J,et al.Acute central thromboembolic disease:posttherapeutic follow-up with spiral CT angiography.Radiology,2004,203:173-180.
其他文献
Author: Doris Kearns Goodwin  Publisher: Simon & Schuster  In Team of Rivals, esteemed historian Doris Kearns Goodwin makes the case for Lincoln's political genius by examining his relationships with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湿润烧伤膏治疗褥疮的临床疗效。方法:每日2次用湿润烧伤膏涂于疮面,疮面周围用红花酒精按摩,再用无菌沙布包扎。结果:2例高龄患者的三期褥疮得到治愈和明显好转。结论:用湿润浇伤膏治疗褥疮能够加速创面愈合,有止痛,生肌功效,操作简便,安全有效,治愈率高,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湿润烧伤膏;褥疮;护理     褥疮是临床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护理研究需要攻克的难题。我科于200
期刊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中医灸法加中药外敷对产后早期乳腺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理化指标的影响,进一步评价中医灸法加中药外敷治疗产后早期乳腺炎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我院门诊和住院病人,共19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02例和对照组94例,对照组给予“局部热敷+吸乳”治疗,并配合青霉素静滴(青霉素过敏者用阿奇霉素),治疗组予以“艾灸+中药外敷膏”治疗,观察评价两组患者的治愈率、显效率、有
期刊
【摘要】目的:总结床边血液灌流(HP)治疗急重症中毒的观察护理。方法:采用重庆单泵及丽珠血液灌流器在病床边建立体外循环通路治疗护理18例。结果:16例抢救成功,2例因病情过重,抢救无效死亡。结论:床边血液灌流是抢救急重症中毒的有效措施,做好灌流监护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血液灌流;急重症中毒;观察;护理     血液灌流(Hemoperfusion)又叫血液吸附,是一种在体外循环中应用高分
期刊
仪器的管理及使用是危重病人抢救工作的重要保证,也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我科建科初期对仪器设备的管理分工不明确,急救设备的故障往往是在操作过程中发现的,这直接影响到了抢救的效果以及降低了医疗护理质量。“五常法”是日本“5S”法的中文解译,包括5个方面,即常组织、常整顿、常清洁、常规范、常自律[1]。自2007年以来,我科对仪器设备进行专人管理,针对仪器设备管理中的问题,应用“五常法”来对急救仪器进行管理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气管插管病人的护理,规范护理措施,减少并发症。方法:通过固定插管、气道湿化、有效吸痰、气囊管理、心理护理等综合护理,预防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结果:本组32例气管插管病人,历经插管时间最长28天、最短1天的规范护理,无并发症发生。结论:针对气管插管病人常见并发症,实施规范的护理措施,能有效地预防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气管插管;并发症;护理     气管插管包括经口或经鼻
期刊
肺栓塞指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的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疾病,是围手术期的重要死亡原因。[1]肺栓塞在住院病人中存在着很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尽管近年来对肺栓塞的病因学、诊断学和治疗学的研究有了明显提高,但由于其症状不典型,发病急,猝死者多,临床误诊率仍高达80%左右。[2]我院属二级乙级医院,肺栓塞病例的诊治和护理基层医院报道不多。本文通过对我院近年来突发肺栓塞病例回顾性分析,
期刊
近年来,过量饮酒致酒精中毒呈增高趋势,应用纳洛酮治疗急性酒精中毒获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们将1995年5月至1996年5月收治的急性酒精中毒患者中的100例随机分两组,纳洛酮组50例,常规治疗组50例作对照组。其中轻度中毒各32例,重度中毒各18例。轻度中毒表现为:兴奋、语无伦次、滔滔不绝、步态蹒跚、共济失调。重度中毒表现为:大小便失禁、呼
期刊
1998~2008年,我院共收治肱骨骨折合并上肢周围神经损伤32例,经过骨折复位固定,神经显微修复以及理疗,按摩等综合治疗取得较好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本组男21例,女11例;年龄4~50岁,新鲜闭合性骨折20例,开放性骨折12例,合并损伤的神经有:臂丛神经2例,腋神经2例,桡神经15例,尺神经5例,正中神经8例。  1.2 治疗方法   根据32例肱骨骨折合并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舒适护理模式在癌症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癌症化疗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48例。观察组以舒适护理模式为框架,制定一套舒适护理措施;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采用自制调查问卷调查两组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96.12%vs81.3%,P<0.05)。观察组化疗各种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05)。结论:将舒适护理应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