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拾趣(《中国历史秘闻轶事》)

来源 :全国新书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qian10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状元是我国封建社会科举考试中的最高等第。在从隋朝开始一直到清朝结束的1300多年中,共产生状元500多名,其中有些状元的产生及其经历是颇有趣的。
  晚唐时,有位叫陆扆的进京应考进士,正赶上唐僖宗因黄巢起义而逃难。陆扆为表现他对朝廷的忠诚,跟随一起逃亡。后黄巢失败,唐僖宗回长安,但走到兴元,又闻朱玖在长安附近叛乱,队伍又被困在兴元。陆扆眼看自己想借保驾有功捞个进土的希望落空,非常懊丧。后来,他突生一计,找到当时的宰相韦昭度,建议他开科取仕,说这样做既可显示权威仍在,又可稳定人心。韦昭度认为这样做有利保住朝廷和他本人的地位,于是匆匆从逃难的队伍和周围各县找来一批考生,举行了我国历史上罕见的一次科举考试。考试结束后,由陆扆负责写榜,陆扆借机将自己的名字写在榜首。就这样,一个逃难路上的状元产生了。
  宋朝时,有位状元的头衔是摔跤得来的。宋太祖赵匡胤曾规定殿试第一个交卷的可做状元。有一年殿试,考生王嗣宗和陈识同时最先完卷,而且试卷都很有水平,一时难以区分高低,取谁为状元呢?赵匡胤脑子一转,说了句:"你们俩摔一跤我看看。"机敏的王嗣宗没等陈识反应过来,就一下将他摔倒在地。赵匡胤看了很高兴,随即指定王嗣宗为本科状元。
  光绪甲午科状元张謇是一位在经商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状元。说起张謇,这里还有一段轶闻。当年张謇考中状元后,曾和同科举人一起跪在颐和园等候慈禧召见。他们从中午一直跪到太阳落山,这期间,太监一会说"太后在梳洗,请稍候",一会儿又讲"太后在赏画,请毋躁",最后,终于见轿子来了,大家一个个顶礼膜拜,恭候召见,可轿子没有停,慈禧也没露面,只是礼部堂官说了声"谒见太后完毕"就算结束了。后来才知道,轿内根本就没人,是一顶空轿。张謇感到受了极大侮辱,他再不愿为这样的政权效力。两个月后,他便向吏部递送辞呈回老家南通经商去了。他在南通办了许多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很有成就,对南方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清朝出过两位留过学的状元,一位是光绪戊戌科的状元夏同和,是年正值康有为、梁启超"公车上书"、"戊戌变法",夏同和中了状元之后,便东渡日本留学,成为中国科举史上第一位取得双重资格的状元,但此人后来没有什么大作为。另一位留过学的状元是光绪甲辰恩科的刘春霖,也是清朝的最后一位状元。刘中状元之后,又同当时的名士沈钧儒、谭延闿等人去日本东京政法大学留学。1907年学成回国后,致力于教育事业,曾先后任直隶高等学堂监督、直隶女子师范校长等职,后在民国政府内任职多年,最后弃政隐居。
  科举史上有两位状元考中之后迅速回避引退了。一位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状元吕宫。吕宫中状元那年,顺治皇帝不满10岁,由多尔衮、济尔哈朗辅政,皇太后听政。这位皇太后就是皇太极的孝庄皇后,十分美丽。年轻守寡的她见新科状元吕宫长得俊秀飘逸,十分喜欢,多次召见,并表露出爱恋之意。吕宫见状,十分害怕,深怕由此招来杀身灭族大祸,于是,写了一份病重报告,就离京隐居去了。直到62岁死去,他一直没有出山。清朝有个惯例,状元死后,都赐予一个文谥,吕宫是清朝惟一 一位没有受赐文谥的状元。
  另一个回避的状元是翁曾源。翁曾源是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的侄子,相貌英俊,才华横溢,但却患有癫痫病。考中状元后,慈禧在养心殿召见他,非常喜欢,便占了李商隐无题诗句"身无彩凤双飞翼",要他对下句。翁曾源对慈禧出这样一句含情脉脉的诗句要他对答,初感不解,后感害怕,不知如何答对才是。回去以后,他将此事告诉了叔叔,翁同龢认为这是不吉之兆,要他赶快回避,于是,这位新科状元便以养病为名回乡隐居去了。
  历史上还有两位状元是因为名字而得来的。
  明朝永乐二十二年,殿试选定孙日恭为状元、邢宽为榜眼,但张榜时,状元却换成了邢宽。是何原因呢?原来负责给皇上抄写小金榜的官员把孙日恭的"日恭"两字写得太靠近了。过去书写是竖写,"日恭"两字写得靠近了,便像个"暴"字。永乐皇帝最忌"暴"字,因他的皇位是从他侄儿那儿用暴力抢来的,为此还打了几年仗,侄儿也被他逼死了,所以他看到这个像"孙暴"的名字十分反感,对榜眼邢宽的名字却很喜欢,认为它含有刑政宽和的意思,于是邢宽便因名字而做了钦定的状元。
  另一位因名字而做了状元的是清朝的刘春霖。本来,殿试时,刘春霖并非排在首位,排在首位的是朱汝珍,但慈禧很讨厌"汝珍"这个名字。慈禧害过珍妃,因此最忌"珍"字,又因朱汝珍是广东人,慈禧最恨的洪秀全、康有为也是广东人,所以她将朱汝珍从第一名上划掉了。而慈禧认为刘春霖的名字很吉祥,"春霖"有"霖雨苍生"之意,当年正值大旱,她朱笔一挥,刘春霖便成了这一科的状元了。
  《中国历史秘闻轶事》 张壮年 张颖震编著 出东画报出版社 2002.3 定价:40.00元
其他文献
"一年一度的权威盘点,校园文学的精美大餐。"  春风文艺出版社2002年1月,独家推出了《校园文学年选》5册,计《2001年大学生最佳小说》、《2001年大学生最佳散文》、《2001年大学生最佳诗歌》、《2001年中学生最佳小说》、《2001年中学生最佳散文》。全套书集中展示了去年校园文学创作的成果。校园文学作为文学的一部分,近年来随着政治生活的宽松活跃、物质生活的丰富充裕、文化生活的绚烂繁荣,特
期刊
因喜欢张曼娟,所以关注她创立的"紫石作坊",詹雅兰便是"紫石"的企划编辑兼签约作家。年纪轻轻的她,已出版了六七部作品,第一篇小说习作《楼顶上的灰姑娘》便获得台湾双溪文学奖。随着她的新作《雪落下的声音》、《不哭的时候拥抱我》在内地的出版,这个知识女性渐渐走入我们的视野。  "我喜欢骑着自行车,往最安静的巷道钻去;我曾花了大半个童年,在高高的屋顶上发呆,听着成群的鸽子飞过的声音……"安静的雅兰,喜欢不
期刊
前一段时间,春风文艺出版社提出"要建成中国爱情小说生产基地"的说法。这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他们有着非常坚实的基础。"布老虎"丛书绝大部分都是爱情题材,在全国读者中影响极大。就连图书订货商都公认:要看爱情小说,最好的还是在春风。  除了原有的"布老虎"长篇、"红月亮"丛书外,春风社又有了"绝对爱情系列",是更纯粹的爱情小说。"在痛苦中寻找诗意,让爱情抚慰爱情",是这个系列爱情小说的主调。  先看看这
期刊
生活是一张网,我们被困在无时不在的网中,无处可逃。  青年女作家水果的长篇新著《织千千个网》,以网络生活为背景,描写了一个25岁的美丽清纯的网络情感专栏女主持人纽扣,不安于人世的宿命,挣脱开现实生活里的各种"情"网,"逃离"到网上,准备开始过另一种逍遥自在的网络人生。然而好景不长,在网上"认识"了一个比她大6岁的男子罗韧。两个人在网上开始了一段不同凡俗的交往。她和他每天都要互通一封甚至两封E-ma
期刊
历史上到中国来的欧洲人中间,马可·波罗和利玛窦是最为人们熟知的两个名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利玛窦中国札记》(以下简称《札记》)是记述利玛窦在中国活动的主要著作,也是研究明末中外关系史的重要参考资料。全书共5卷,第一卷力图全面概述当时的中国,对有关中国的名称、土地物产、政治制度、科学技术、风俗习惯等,都有具体而细致的描写;第二卷到第五卷记述传教士们,主要是利玛窦本人在中国传教的经历,在传教过
期刊
电影作为一门新的艺术,自诞生起虽只走过了几十载,但却涌现出许多传奇式导演。正如乐队的指挥一样,他们用自身的感悟、想像和激情塑造出了一大批伟大的作品,向世人显现了这门艺术的无穷魅力,并不断地将其推向新的辉煌。而作为回报,这门艺术也成就了他们。  或许出于对他们的崇敬,本书作者别具匠心的书名中所显示出的逻辑关系,似乎在提醒人们:谁才是电影艺术中的主宰。与书名的另类所不同的是,书中所介绍的来自世界16个
期刊
2001年6月6日,一个很平常的日子。上午1O时4O分,清华大学综合体育馆内,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的全体师生和清华其他院系的学生代表被召集在这里。在他们面前的主席台上坐着当今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朱镕基,还有教育部长陈至立和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等人。  会场上气氛有一点压抑。  朱镕基总理以他一贯的坦诚直言说:"今天,我来到清华,心情非常激动,在美国白宫的南草坪上也没有这么激动过。我不怕外国人,但是来到这里
期刊
在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电脑及为其开发的各类软件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各个领域,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大媒体。作为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把握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在工作中掌握主动,那么掌握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技术,就是最实用和有效的方法之一。为此,机械工业出版社特组织出版了"领导干部学电脑丛书"。  本丛书作者们是长期从事党政干部教学
期刊
马季的家位于京郊东南一隅,城市与乡村接壤地带,闹中取静,很大的院子中四平八稳地立着一个方形三层灰楼。大铁门闩得紧紧的。门外是一乡镇企业的工厂,门内有花圃、池塘、鹅卵石铺就的小路,修建得像我去过的大首长住宅。敲门时跳出两条狗,大的"汪汪汪",小的"汪汪汪",既害怕,又热闹。  那天马季在书房整理书法作品,潍坊来人取去搞展览。窗外射进滚烫的阳光,马季满脸是汗。我们坐在书房的方桌边,他边呷着宜兴茶壶里的
期刊
《中国药酒大典》在新世纪的第二个春天已由书海出版社正式出版了,这是我国医学界的一件大事。长期以来,有关药酒的专著出版了不少,但是小册子居多,在容量品种、选收范围、图书规模上均远远不够,能够囊括我国古今药酒之全部的大型工具书一直是个空白。这不能说不是一个遗憾。朱君波大夫长期以来潜心研究中国药酒,并用之于临床,有着较深的造诣。他历经10个春秋,在浩如烟海的古籍史料中加工整理有关药酒资料,结合自己几十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