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雍三才之道视域下的易学思想建构

来源 :周易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ronqi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邵雍顺着《易传》追溯三才由来的理路,揭示了造化视域下的三才,重建了易学.他认为,天地来自终极宇宙本原太极,人来自天地,由太极根源性造化力发用,造化之道层层落实为天道、地道、万物之道、人道.人道是天地万物之道充分实现的表征,进而成为道之为道最终实现的表征.圣人法天道立人道,期许人之为人的充分实现.人们应当以三才通贯一身的人之一才的浩然认同承当,期我以圣贤,创拓圣贤事业,为易之谓易增添新的精彩心性生命注脚.这一圣贤追求反映了时代精神的最强音.
其他文献
经编辑部研究决定,以下十二项为《周易研究》2022年度重点选题.欢迎学界同仁围绕本刊年度重点选题积极投稿.一、易学与中国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二、易学传统与中国哲学的当代转化创新三、易学与中国哲学的批判反思四、易学与历代中国哲学建构五、易学跨学科创新六、易学、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会通七、易学与治国理政八、象思维及其当代价值九、易学重大疑难问题十、易学的外译与传播十一、海外易学十二、当代中国哲学原创理论评析
期刊
贾连翔著,中西书局2020年8月出版,全书共305页,41.4万字,系作者在博士论文基础上撰写而成,书前有夏含夷所撰之序.该书是对数字卦的全面探讨,包括对先秦至汉初传世文献中的筮占材料、出土实占数字卦材料和清华简《筮法》三部分内容的辑释研究.全书分五章.
期刊
2019年4月14日,为了解教育部易学基地重大项目进展情况,有效推进项目开展,保障项目顺利结项,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召开了“易学基地‘十三五’规划重大项目研究进展与问题交流研讨会”。
《老子》第十七章"下知有之"一句误读至今,主要原因是通行本分章后一些文脉被割裂造成的。"下知有之"应理解为"就连次等聪明的人都有道"。揭示《老子》第十七章的章旨,应将阅读研究的视野上连至前一章、下连至后一章,并厘清本章内部句与句之间的意义关系。余论部分指出,郭店楚简《老子》丙本有对应王弼本《老子》第十七章和第十八章两章合抄的内容,但没有王弼本《老子》第十六章的内容,这一内容缺失表明,郭店楚简《老子》的性质是摘抄本。
6月16日,由北京汤用彤书院、四川文化艺术学院等单位主办,苏州明德公益基金会承办的2019年度'汤用彤学术奖'颁奖仪式在苏州举行,会议由汤用彤学术奖评委会秘书长、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党委书记雷原教授主持。山东大学终身教授、讲席教授、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刘大钧先生荣膺此奖。
期刊
学人多从工夫层面宏观论述陆象山的易简之学,探讨朱陆'易简工夫'与'支离事业'之异,然'易简'不仅是其心学工夫论的总体代名词,更是构建其心学体系的核心精神。象山赋予《易传》易简之道以新的内涵,使易简原则融贯于心体论与工夫论中,他于道体建构上化繁为简,将万理归于精一本心,并强调发明道体自然简易,以'先立其大'为前提主张在为学成德上去繁就简。象山的易简之学将天理的自足性纳入人心,以突显人之本心自明自足为最终立意,其以易解心的致思理路为后世心学易之形成开启了门径,'易简'亦由此成为心学一脉建成
先秦时期的巫、史,无论是在文化上还是职能上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帛书《要》篇言及巫史之辨,以'数'作为巫、史治《易》的区别所在。巫者幽赞于神明而示吉凶,史官明乎数而推吉凶。先秦史官所处自然理性发展的新时期,又主'天官'掌有天文历法之职,天文历法又指称为'数'。随着近些年彝族十月历的发掘,使得远古历法得以重见天日。而《系辞传》所载的'天地之数'更与以天干为分类体系的十月历法特征相符,使得先秦时期易数与历法的关系的探究更近了一步。历法、占筮的目的皆在于'授以民时',顺时而动,于此可知
从字形看,甲骨文中的'■'字当隶定为'徝',有'巡''德'两读。前者义为'巡视',其所从之'行'为行走。后者谓寻觅于道路而有所得,即为得失之得,这是'德'的本义,所从之'行'为道路。'巡'字所从的'行'与'德'字所从的'行'本来就是同形词,正是这两个字旁的同形词关系,造成了'巡'和'德'的同形词关系。'悳'为'德'的异体字。《说文》对二字本义的解释亦与甲骨文相合。其以'升也'释'德','升'即'得'也;其以'外得于人,内得于
朱熹工夫论具有述行式的特征,工夫就是反复述行'天理'的过程。在'理'之'所当然'的方面,工夫过程可以阐述为'心具众理',以明了心对性、情的主宰;而在'所以然'的方面,由'博'至'约'即工夫由乾转坤,在忠信传习的述行中给出对'天理'的'要约'。'理'的'所以然',是其'所当然'的'要求'给出的。这种要求体现在,义与智的用刚而体柔、仁与礼的用柔而体刚的空阙之间,由诗性的柔和模拟而要约出'理''德'的新意义。述行式的工夫过程,尤其在智、仁之际的空阙处,
创造的诠释学是傅伟勋创立的中国哲学诠释学奠基理论。作为中国哲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该理论包括实谓、意谓、蕴谓、当谓、必谓(或曰创谓)等五个层次,分别涉及原思想家或原典的文献考证、语言分析、注疏历史、批判继承、创造发展等渐次升高的内容;五层次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依文解义、依义解文以及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双轨辩证程序'加以理解。接着创造的诠释学讲,须继承其辩证开放的学术视野,发展其继往开来的学术态度,解决其缺失经学主体内容、未能确立文本的核心地位等学理问题,以期通过范式转换,建立起融贯古今中西学术、兼具中国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