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普宁寺“和睦四瑞”雕像探析

来源 :世界家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e9871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承德普宁寺是一座汉藏结合寺庙,其建筑和雕塑中包含着很多藏传佛教文化的因素,其中四合象(和睦四瑞雕像) 就以独特的形象彰显着藏族宗教文化的价值,本文就以和睦四瑞雕像的艺术表现、符号意蕴为切入点,重点探究整个雕像的象征意义和伦理价值,希望能为文化研究者及传播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承德普宁寺;和睦四瑞雕像;象征意义;伦理价值
  承德是清朝历史上第二个政治中心,基于特殊的地缘关系,清王朝的统治者选择此地作为其处理与满蒙等民族关系的阵地,并在此修建了避暑山庄(热河行宫)和藏传佛教寺庙群落——外八庙。普宁寺就是外八庙其中之一,因其主体建筑大乘之阁中供奉着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俗称大佛寺。它的修建于乾隆二十年(1755),是为了纪念平定准噶尔部蒙古叛乱。 “名之曰’普宁’者,盖自是而雪山葱岭,以逮西海,恒河沙数臣庶,咸愿安其居,乐其业,永永普宁云尔。”(乾隆《普宁寺碑》)可见普宁寺的修建与存在跟清朝维护祖国边疆统一,稳定蒙古西藏僧俗首领及民众有着密切的联系。
  1 承德普宁寺和睦四瑞雕像简介
  普宁寺是一座典型的汉藏合璧式的寺庙。寺庙前半部为汉式,具有汉族传统佛教寺庙的特征;后半部为藏式,仿西藏桑鸢寺而建。寺庙中有很多彰显藏传佛教文化的雕像,四合象(和睦四瑞雕像)就是非常典型的一座,雕像位于大雄宝殿旁边,铜铸但通体刷成了金色,雕像的组成是:大象的后背上坐了一只猴子,猴子的头上顶着一只兔子,兔子的头上飞着一只鸟,四种动物成金字塔形紧紧相连在一起,雕像的旁边的有一个黑色解说牌,上面写道:大象、猴子、野兔和吉祥鸟同住一片深林,有一天,吉祥鸟把捡到的一粒种子吐在地上,野兔将其掩埋,大象用鼻子吸水浇灌,猴子也常来看护,种子发芽,长成大树并结满果实,大家同在树下乘凉玩耍,猴子也有了果实吃,而又有了新的种子。如此循环往复,这里变成了欢乐、祥和、殷实的乐园,大家过着幸福美好生活。
  其实这个故事在藏族中流传的非常广泛,在藏族人民聚居地或者藏传佛教盛行的地区,常见有“和睦四瑞”的壁画、雕塑和唐卡。和睦四瑞,又叫“吉祥四瑞”,更有“和气四兄弟”的民间通俗叫法。四瑞,就是指大象、猕猴、兔、鸟四种瑞兽。这个故事经考证应来源于《如意藤》第八十六品《鹧鸪本生》,四种动物静好地生存在波罗奈斯国的森林中,它们商议按照年龄长幼排序,并制定、遵守戒律,还生态自然繁荣景象,整个国家也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仓静国王与臣妃们为此邀功,但在修行者证实下,将功德归于四种动物。最后佛陀告诉大众,鹧鸪鸟就是我的前身,兔就是阿难,猴是舍利弗,象是目犍连。此故事本为佛陀教导诸弟子遵守尊老敬老的戒律,以四兽故事来化众。但在流传过程中,和睦四瑞的象征意义在不断的被赋值,如团结友爱,和谐美好等等,其文化内涵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藏族人。
  2 和睦四瑞雕塑的艺术表现及符号意蕴
  2.1 艺术表现
  每一个雕塑,都有其特定的表达方式,用于表示其内在的特定喻意。和睦四瑞吉祥雕像主要通过寓言故事的形式使鹧鸪鸟、兔子、猴子、大象这几个动物富有了人性化的特点,它们相互尊重、相互关爱,具有责任心,最终用超乎寻常的方式影响了整个国家,在故事中自然与社会、主观与客观的有机融合,从而形成了一个吉祥、美好的世界。这种拟人化的方式将四个本无相干的动物很好地融合到一起,为构成这个美妙的雕塑做好了铺垫,使得这座复合型的雕塑显得无比精妙,它使人感动、引人深思,而毫无牵强之意。总之,和睦四瑞雕塑具有寓言性特点和童话色彩,以动物之行阐述人伦之道,充满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
  2.2 符号意蕴
  和睦四瑞雕像有四种动物组成,这四种动物在藏族和宗教文化中代表着不同的意蕴,鹧鸪鸟是佛陀的化身,代表着智者和老者,居于最上面表达了对智者和老者的尊重和敬意,剩下的兔子,猴子和大象则是佛陀弟子阿难,舍利弗和目犍连的化身(但在对应关系上有不同的说法)。兔子代表阿难,在佛教中有“兔渡为浮、马渡为及半、象渡为彻底截流”,以兔、马、象渡河深浅来形容在佛法方面的修为;猴子代表舍利弗,藏族中有猕猴神的传说,猴子因和藏族先民起源相 关而被藏人崇拜;大象代表母犍连,在藏族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因具有思维超群、洁身自好、廉洁等优良品质而成为佛教传承的工具和象征,从以上解读中可以看出,藏传佛教用不同的动物代表不同的宗教历史人物,并以组合的方式来表达一个完整的主题,这个主题既有佛教的宗教理念,也有现实的民间寓意,所以和睦四瑞与六长寿、八吉祥和七政宝等,构成了藏族典型的宗教象征符号体系。
  3 和睦四瑞雕像象征意义分析
  民族形成与发展不是一蹴而就,民族符号在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下产生,其表征形象作为内在意蕴传递载体,能对观赏者强烈吸引,让观赏者在理解文化内涵、领悟文化价值的基础上深思。
  3.1 宗教文化象征
  从动物图案意蕴分析中可以看出,和睦四瑞图的宗教色彩浓厚。从佛教角度予以分析,佛教创始人希望教团向心力大大增强,且教徒间和睦共处、互帮互助,实际上现实内容与内心憧憬鲜明对比,早期佛教内部内讧现象时常出现,这为“以法为师”思想提出提供了条件。为维护佛教团结、打击分裂教徒嚣张气焰,释迦牟尼、比丘运用大智慧制定教规教律,希望全体成员精心修法,并从内心深处遵规守纪,真正做到长幼有序、利人利己。
  和睦四瑞图通过拟人法勾勒寓言故事,其中四种动物分别为佛教创始人、道德水平极高者的化身,动物间约定正是佛教推崇的清规戒律,共同目标均为遵规守纪、规范道德行为。简言之,和睦四瑞图以托物言志手法表达宗教(佛教)治理理念及实践。宗教要想发展壮大,并有效传播宗教文化,应首先做到内部和谐,这是教义教规产生的基本要求。对于宗教内部群体教徒来说,争做合格遵規者和监督者,齐心协力营造良好的宗教环境,推动宗教艺术持续发展。
  3.2 民俗文化象征   和睦四瑞雕像生动且形象,从每个动物神态、形态中可以看出,它们之间良性互动、协作配合,在属于自己的天地中过着快乐生活。图中四种动物在生活中常见,它们身上的民俗气息与生俱来,所以能在短时间内被藏族人接受,藏族地区人们将其作为装饰品,摆放在家庭、佛堂等众人皆见之处。图中四种动物呈金字塔形排列,一定程度上吸引人们眼球,并充分调动观赏者分析欲,满足艺术文化需求。和睦四瑞带给人的直观感受即祥和,所以它又被称为吉祥四瑞,从名称、内容中能够得知,所表达世俗意义为:无论是人与人之间,还是人与动物之间,都要团结友爱、互敬互重。
  除此之外,和睦四瑞雕像让人们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深度思考,尊老爱幼是传统美德,图中四种动物将这一文化诠释的淋漓尽致。无论是藏族地区,还是全中国,都要将这一美德传递下去,养成尊老、敬老的良好习惯。如果最基本的尊老敬老会成为阻碍,那么遵规守纪更无从谈起,正是因为和睦四瑞故事宣扬了民俗文化,才能得到人民群众喜爱和认可。
  4 和睦四瑞雕像伦理价值探究
  4.1 民族的团结
  历史上清政府注重维系与藏族、蒙古族睦邻友好关系,通过佛教传播形成统一认知,使各地区、各民族间和谐共处持续发展,这也正是当时乾隆修建普宁寺的目的和意义。现在这个目的和意义仍然存在,我国由56个民族组成,各民族文化差异显著、民俗风情多样化,从古至今,各民族团结发展理念根植于国民内心 。从是敦煌变文的《四兽因缘》到藏蒙地区民间故事和睦四瑞图,再到承德普宁寺中的和睦四瑞雕像,虽然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变化,作品细节多少改动,但核心思想具有一致性。从中能够看出,“和睦四瑞”在古今文化传承中起到了纽带作用。
  4.2 善本的理念
  和睦四瑞故事传递人本善念,通过善念指导善行,既能创设和谐环境,又能产生良性循环效应,这是人、动物、生态自然长久存在的法宝。如果心底深处滋生贪婪、私利等想法,那么恶行自会结恶果,最终难以长久、安稳生存。佛教宣扬吾身自省、善言善语等法则,这是为人之本,也是身心净化的有效途径。如今社会经济条件呈向好趋势,人们物质需求逐渐得到满足,那么如何建立正确的精神追求,获得情感的满足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和睦四瑞雕像用非常生动的方式向我们传递了对这一问题的思索,并给与了答案。
  4.3 和谐的关系
  和睦四瑞故事宣扬这样的佛教思想,即自然众生间无高低贵贱之别,平等是一切关系长久维系的必要条件。图中动物间正是因为平等,才能做到互尊、互爱,为协商沟通奠定良好基础。在现代人际关系中同样如此,人与人之间要真诚相待,真正做到互相尊重、互相帮助,这是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建成的基本要求。此外,这也是人性价值体现、人性光辉传递的有效方法。无论在家庭中,还是社会上,都要善心善举,致力营造和谐家园。
  5 总结
  综上所述,藏民族发展历史较悠久,其文化形式多样、文化内涵丰富。承德普宁寺的和睦四瑞雕像源自藏族的寓言故事,其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的象征意义不容忽视,并且该雕像揭示了具有传承意义的伦理观念,让当代人从全新角度去认识和理解民族团结、人本善念与和谐交际等价值观点。随着时代不断变化,这一类具有象征性的民族符号,它们的文化意蕴也会愈加丰富。
  参考文献:
  [1] 王树平,包得义.和睦四瑞图的故事来源与文化价值略论[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11).
  [2] 闫美霖,林立文.論藏族和睦四瑞图及其意义[J].艺术生活-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5(05).
  [3] 普华才让.藏族“和睦四瑞”图的象征意义及伦理价值简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5).
  [4] 闫鹏飞,旺扎拉脑日布.浅析蒙古剧《和谐四瑞》的艺术特色[J].艺术科技,2017(08).
  基金项目:2017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汉藏文学交融的结晶“敦煌变文《四兽因缘》题材来源新论”(编号:HB17ZW012)。
  作者简介:于向辉(1977—),女,河北承德人,研究生,讲师,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研究。
  (作者单位: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自2017年贸易战逐渐拉开序幕以来,全球前几大经济体都受到波及,它们之间的博弈势必会对现有世界贸易体制、贸易秩序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虽然如今WTO上诉机构惨遭停摆,但通过分析2017年以来几个当事国围绕贸易战发表的联合声明、签订的贸易协定可以发现多数当事国仍支持以WTO为核心的现行多边贸易体制,虽然几大经济体在具体规则上仍有争议,但已就改革WTO一事达成一致。本文通过分析相关政府文件,探究世
期刊
摘要:这篇文章主要研究关于语言文化交流“敏感带”在现代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及重要性,这个“敏感带”指的是双方接触和交流内容里禁止触碰到的地方,也叫做文化交流“禁忌”。当今社会发展迅速,国家、地区和民族之间的联系日渐频繁,在促进双方友好关系的同时,也推动了自身的发展,但凡事都有两面性,因为文化的差异,使得双方在交流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一些误会,不同双方的相同语言或非语言,可能会产生相反的意思,为了
期刊
摘要:英语中被动句的使用率要高于汉语。因此,在英汉翻译過程中,需要对英语被动语态进行恰当的转换。本文将以视点转换理论为指导,以王永年《在路上》汉译本为分析对象,分类探讨英语被动句的汉译方法,指出王永年翻译《在路上》的被动语态时,鲜少使用汉语的“被”字句,并让读者对英语被动语态的汉译策略有更深刻的体会。  关键词:英语被动语态;视点转换理论;《在路上》  1 引言  虽然英汉两种语言具有不同的句法、
期刊
摘要:历史长河中,人类文明和智慧的结晶被不断的发现和挖掘,作为拥有三千多年历史的古老文字—甲骨文,被揭开神秘面纱。甲骨文字源远流长,浩瀚如烟,从众多文字中节选生肖的十二个文字作为设计的主要出发点,这十二个文字充分体现了几千年前人类祖先对动物的认识、分类及文字刻画,表现出古代文字独特而强大得魅力。甲骨文作为一种古老的视觉符号,具有“图”与“文”的双重属性。在今天,保证其文字涵义的基础上,通过提取十二
期刊
摘要:恋爱和婚姻是大部分人一生中必经的两个阶段,它关系到个体一生的幸福和家庭的安定,拥有正确的婚恋观也有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本文运用半结构式的访谈法对典型个案加以研究,即对农村95后女青年婚恋观的现状、特点及影响因素进行探析。  关键词:农村95后女青年;婚恋观;性观念  1 农村95后女青年婚恋观现状  1.1 恋爱观现状  恋爱是婚姻的前提,农村95后女青年的恋爱观也随着社会变迁而不断地发生变
期刊
摘要:艺术创作总结是每个画家在作品创作中收获和不足的心得总结。本文是针对我对山水画创作的过程,分别阐述了我的每一阶段的创作思路和我对创作的认识以及给我的启迪。以此来说明一幅创作的完成需要经历的具体思路过程,同时也对广大美术爱好者一个互相借鉴和帮助的作用。  关键词:山水画;创作过程;体会  1 创作的缘起  艺术作品创作绝非易事。宋代山水画家郭熙云:“世人止知吾落笔作画,却不知画非易事。”所以,画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拉康的三界说分析了人的自我意识与孤独感的形成过程,结合个人经验以艺术创作与哲学、心理学理论互文的方式讲述了本人艺术创作的心路历程。  关键词:孤独:对话:三界说  孤独感是一种封闭心理的反映,是感到自身和外界隔绝或受到外界排斥所产生出来的孤伶苦闷的情感。每个人都是孤独的,对于格外敏感的艺术家来说更是如此,常年累月的将自己封闭在工作室进行创作,将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一一呈现给观众,这一过
期刊
摘要:て连用形在日语会话中使用频率高,且含义及用法多样。其中表达原因·理由的用法,由于教科书中多将其作为初级语法简单讲解,且其对原因·理由的表现不如「から·ので」那么明显。另外,て连用形在表示原因时多伴随继起的用法,因此对中高级日语学习者来说容易出现误用。本文通过分析日语学习者的误用文,考察用て连用形表达原因·理由的复句中出现的形容词、动词同句子构成及含义之间的关系,明确其使用要点。  关键词:て
期刊
摘要:经济的发展带动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进而就会造成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的转变,在现代化社会中人们更是关注于精神追求。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的要求也更加突出,例如,在生态环境的保护方面,由此就有了本文的研究主题,研究环境艺术中的生态理念问题,不仅突破传统的环境艺术设计的方式,从而对技术进行创新和改造,其次环境艺术设计生态理念的运用更是能够为促进现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环
期刊
摘要:法律与道德的问题也是“恶法问题”,自然法学派和分析实证法学派一直争论不休,哈特在继承传统的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基础上,吸收了自然法学派的观点,形成了自己新的观点,认为法律本身就会包含道德的内容,但是道德一定不是法律的全部,法律跟道德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哪怕没有联系甚至与道德截然不同,那也应该是法律。本文十分赞同哈特提出的新的恶法亦法论,并与新自然法学派的观点进行了比较分析。  关键词:法律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