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位美国教学法专家曾说:“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低,大部分可以从他们所提的问题的性质和发问的方法查出来。中小学教师若不熟谙发问的技巧,他的教学工作是不易收到成效的。”由此可见,提问不只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教学艺术。笔者深入课堂听课若干节,在听课中发现老师们提出的问题质量不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回答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从紧扣提问的有效性这一话题展开讨论,总结出三条关于提问的建议,以期能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提问;有效性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 “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我国明代学者陈献章也说: “疑者,觉悟之机也。”。可见问题与认识紧密联系,如果没有问题,认识也就停止了。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明确这一点尤为重要。那么怎样才能藝术地提问呢?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问题的提出要有针对性
正如射箭打靶要瞄准,设置问题的目标也要对准中心点。设计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这样也就抓准了方向,重点解决了教学的任务也基本落实了,扣住重点引导点拨,可谓事半功倍,难点主要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学上又必须落实的地方。它是教学过程中的拦路虎,也是教师解疑的一个靶心。抓难点,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设计问题,犹如写文章之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比较干脆利落。例如在教学西师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组课文中“家乡的红橘”一课时,结合本组课文的学习目标和三年级学生习作方面的目标,在总结时可以这样针对地提问:“课文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然后引导学生回答,既对全文有一个总的了解,又能指导学生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先写花、再写叶子、最后写橘子。)
二、问题的提出要有曲折性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所谓的“曲问”,就是变提问的角度,让思路“拐一个弯”,从问题的侧翼或者反面,寻找思维的切人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此方是长进”。阅读教学中,有时学生初读课文后就说“全懂了”, “没问题”,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此时就需教师能提出出人意料的的问题,使教学平中见奇。比如在修改病句“爷爷经常回忆小时候的往事”时,首先提问什么叫往事?学生明白“往事”是什么意思的时候,自然而然地知道怎样来改这句了。
三、问题的提出要有创新
一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的延伸是靠提问来进行支撑的,提问的繁杂细碎,是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提问设计的不周,实质上是课堂教学改革没有力度的表现。树立改革提问设计的意识,就该提到“创新”的高度上来认识。这就要求教师进行课堂教学“主问题”的设计研究,用少量具有牵引力的“主问题”来代替数量众多的“碎问”, “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零碎的、肤浅的、学生活动时间短暂的应答式提问而言,它指那些对课文阅读教学起主导作用、起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的问题或提问。比如在教学西师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雪儿”时,在引导学生理解“我”和雪儿之间深厚的情感时,只有抓住“我对雪儿依依不舍,却为什么还要把它放飞呢?”这一问题。来口味“雪儿,你去吧,蓝天才是你施展本领的地方”这句话,学生就会自然而然的明白,放了它,那是爱它,不放它,那才自私呢。
总之,古人云“学走于思,思起于疑”,创新源之“好奇”与“质疑”,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千呼万唤始出来”使学生终感觉到知识的“活水”源源不断。
【关键词】小学;语文;提问;有效性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 “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我国明代学者陈献章也说: “疑者,觉悟之机也。”。可见问题与认识紧密联系,如果没有问题,认识也就停止了。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明确这一点尤为重要。那么怎样才能藝术地提问呢?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问题的提出要有针对性
正如射箭打靶要瞄准,设置问题的目标也要对准中心点。设计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这样也就抓准了方向,重点解决了教学的任务也基本落实了,扣住重点引导点拨,可谓事半功倍,难点主要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学上又必须落实的地方。它是教学过程中的拦路虎,也是教师解疑的一个靶心。抓难点,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设计问题,犹如写文章之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比较干脆利落。例如在教学西师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组课文中“家乡的红橘”一课时,结合本组课文的学习目标和三年级学生习作方面的目标,在总结时可以这样针对地提问:“课文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然后引导学生回答,既对全文有一个总的了解,又能指导学生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先写花、再写叶子、最后写橘子。)
二、问题的提出要有曲折性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所谓的“曲问”,就是变提问的角度,让思路“拐一个弯”,从问题的侧翼或者反面,寻找思维的切人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此方是长进”。阅读教学中,有时学生初读课文后就说“全懂了”, “没问题”,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此时就需教师能提出出人意料的的问题,使教学平中见奇。比如在修改病句“爷爷经常回忆小时候的往事”时,首先提问什么叫往事?学生明白“往事”是什么意思的时候,自然而然地知道怎样来改这句了。
三、问题的提出要有创新
一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的延伸是靠提问来进行支撑的,提问的繁杂细碎,是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提问设计的不周,实质上是课堂教学改革没有力度的表现。树立改革提问设计的意识,就该提到“创新”的高度上来认识。这就要求教师进行课堂教学“主问题”的设计研究,用少量具有牵引力的“主问题”来代替数量众多的“碎问”, “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零碎的、肤浅的、学生活动时间短暂的应答式提问而言,它指那些对课文阅读教学起主导作用、起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的问题或提问。比如在教学西师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雪儿”时,在引导学生理解“我”和雪儿之间深厚的情感时,只有抓住“我对雪儿依依不舍,却为什么还要把它放飞呢?”这一问题。来口味“雪儿,你去吧,蓝天才是你施展本领的地方”这句话,学生就会自然而然的明白,放了它,那是爱它,不放它,那才自私呢。
总之,古人云“学走于思,思起于疑”,创新源之“好奇”与“质疑”,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千呼万唤始出来”使学生终感觉到知识的“活水”源源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