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错误的薪酬观就像职场“心魔”,搅乱视听,掀翻心海,让我们整日愤怒、嫉妒、恨,职业生涯一塌糊涂……要瓦解这些“薪酬魔咒”,我们要做的关键一步就是认清它、远离它,做个从容淡定的职场人。
1 薪酬攀比:喜欢看谁的钱袋子更鼓
现形:每到月底月初,就会有几张挤眉弄眼的大脸在各个办公室里嗅来嗅去、东问西问:“嘿嘿,你这次发了多少工资呀?”“李响的工资又涨啦……”“不过,阿呆的奖金又被扣光啦……我说你小子这月咋比我高二十块……”
危害:于私来说,薪酬好比一个人的面子,于公来说,薪酬好比企业称的人才分量,某一程度上均属于“公开不宜”。爱好打听和攀比工资的后果就是直接埋下职场隐患:引起公愤,惹得团队不和谐,互相猜忌,而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变得“仇富”和“蔑贫”,在嫉妒和鄙视交加的心理环境中,最后心力交瘁。
忠告:不要打听任何人的薪酬,即使彼此私交很密。
2 黑白分明:老板给多少钱干多少活
现形:“老板给开的是八小时之内的工资,那八小时之外的时间想都别想占用!”“本周工作任务已经完成,客户服务是下周的安排,下周再说。”……有一种员工最让老板头疼,他们下班之后马上关掉手机,任何联络方式都“不在服务区”,杜绝一切临时任务。
危害:按照公司的“开价”定量输出“劳动力”,看上去是一种“公平”的事情,但实际上会失去更多加薪升职的机会,更多的成长机遇。面子上看起来是赚了,里子里实则亏的不只一点。
忠告:勤勤恳恳工作,踏踏实实加班,除非你打算待业。
3 现金主义:只认到手的钞票有多少
现形:有一类人,不关心“五险一金”,因为缴纳社会保险意味着要自己每月也要“倒贴”人民币;不关心培训机会,因为参加培训会影响自己的绩效工资;不关心新上任的老板是谁,只要不扣我工钱……现金主义者只喜欢哗啦啦到手的钞票是多少,只对数字敏感,根本没有长远打算。
危害:相比于看得见、摸得着的钞票,社会保险、培训资源、发展前景等都太过抽象,它们发挥作用需要一定时间,在短期内不能提高直接收入。但是,如果没有社会保险,将来必然要承载更大的经济负担;没有培训,也就少了很多升职加薪的助推力;未选择一个前景良好的公司,自然要受到失业的威胁。待遇的高低不能仅用钞票来衡量,不着眼于整体薪酬的丰富内涵,而只盯着篓子里的几条鱼,最终就有可能饿死在岸边。
忠告:会捕鱼更要会结网,会挣钱更要能涨钱。
4 冒牌清高:“爱”只深深埋在心底
现形:一个房产老板,谈到了他手下的一名员工:“来我公司好几年了,没捅过篓子,平时看着干活也挺卖力,但就是从没有提过加薪。比他晚来的人都加薪或者晋级了,就他还是老样子。你说,他该不会是在我这里找了个落脚点,然后用我的资源来揽私活吧?难不成他埋头苦干的是他自己的事儿?”
事实上,经过调查了解到,这位苦干型员工家境还颇为窘迫,钱袋子很紧张,因为羞于谈钱、“爱在心里口难开”的心理,加上觉得总有一天老板会想到自己,他只能眼巴巴看着同事一个个升上去,自己却原地踏步。
危害:在与时俱进的今天,“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姿态在职场已经行不通了,如果不主动地展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并且恰到好处地提出自己的要求,老板会觉得加薪和晋升对你是没有任何激励作用的。而且这种淡泊名利、不食人间烟火的状态在老板看来很容易就成了“不合逻辑”,你反而会被怀疑在工作中是否真的用了心。
忠告:食君之禄,担君之忧,升职加薪,当仁不让。
5嚼舌根控:在薪酬问题上搬弄是非
现形:同学会上发发牢骚也就罢了,要命的是特别喜欢在公司走廊上、洗手间里、电梯里,缠着同事吧啦吧啦说“私房话”:昨天某领导无故扣发奖金了,公司一年比一年苛刻员工了……殊不知,这些负面言辞七拐八拐总会“诡异”地传到老板那里,更要命的是刚在日志或者微博里写完一篇《我的万恶公司》控诉文,才惊恐地发现博客的“粉丝”里竟然有自己的boss,而且他的头像正显示在“已阅读”好友当中……
危害:正是由于谈话者彼此关系私密,那些抱怨公司晋升不公平了、福利不均等的“一面之辞”往往会被当成权威人士的“金科玉律”,并且在层层加工添料之后被广泛传播。在快节奏的今天,不会有人去深究你抱怨的初衷,更没有人会为你辩解,大家(包括你的领导)只会记住“你在抱怨公司”。长此以往,领导只会对你有“此人经常对外抱怨对公司不满,有损公司名誉”的印象,加薪更会遥遥无期了。
忠告:关于理想的薪酬,要么去争取,要么闭上嘴。
6 过分估高:不相信自己值这点银子
现形:在双选会上,曾经听到一位同学和他的朋友侃侃而谈:“咱们学校搞的这个招聘会也太垃圾了吧!单位倒是不少,可就是没有适合咱们的呀。大部分都是小公司,招聘的也都是些差劲的职位,待遇更是没法让人接受……我这响当当的研究生学历呢,只能去五百强企业实现了。”
危害:学历和学校是企业衡量人才水平的标准之一,但在当今的求职、就业过程中,求职人的职业精神、素质、自我认知能力也是越来越多的企业所看中的。太过自信甚至自负,总觉得只有一流企业、核心岗位才配得上自己的学历,万儿八千的月薪才和自己的能力匹配,只会阻碍自身的发展。对自己的薪酬待遇做一个预期是件好事,但如果没有一个合理的衡量标准而“自我估价”太高,长此以往只会对工作敷衍了事,最终面临“待业”或“失业”的危险。
忠告:可以立志成为千里马,但首要步骤是看清当下和自己。
7 忽略隐性成本:每天六个小时在路上
现形:许多企业都为员工提供午餐,但是某些公司酷爱顺带开个“午餐会议”,久而久之,大家都养成了边嚼着盒饭边听老板训话、左耳进右耳出的工作习惯;还有比较常见的是某员工工作在城市的东边,下班后要挤三个小时公交车去西边的住所,长期下来,无论是工作时间还是休息时间,都大打折扣,开始跟不上同事前进的步伐。
危害:58同城有一条广告语:“就近找工作,多睡一小时”。如果没有将工作距离、工作强度、工作难度之类的因素都考虑进薪酬福利之中,个人收益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被侵犯,得不偿失。
忠告:学会计算隐形成本,也就是学会了自己给自己涨薪。
8只认死理:绝不接受同工不同酬
现形:同样的职位和工作,由于处在不同的行业、区域、企业,甚至是相同企业的不同部门,待遇差别却很明显,同工不同酬。对此,大部分的人都选择了“视而不见”;但是,总有一些人选择通过“强烈谴责”或者“非暴力不合作”来争取绝对公平的薪酬待遇,不然就怠工,就闹死闹活。
危害:“工”与“酬”是相互依存的,并且与工作者本人息息相关。任何行业、区域、企业,乃至部门的工酬比例都有自己的一套研究和制定标准。没有绝对的公平,但是收入分配公平肯定会一天天推进。不能改变这个游戏规则,那就在自己可以忍受的范围接受它。自己不踏实工作,还鼓动周围的同事一起进行“抵抗”,最后是两败俱伤。看清事实,理性对待,自己成长得足够强壮,可以加入定薪团队的时候,你就有话语权了。
忠告:一分钱一分货,再牛的雇主也不敢随便砍价。
9龟兔赛跑:忽略职业的创收周期
现形:有些人一起步就拿着高薪享受着丰厚的待遇,有些人入职很久了却只拿很低的工资。前者让人心向往之,后者引人同情。但几年之后,“后来居上”,曾经的高收入者依然拿着“高收入”,而之前的“困难户”却都变成了“暴发户”,待遇翻了好几番,越老越红。
危害:小到个人,大及行业,薪酬都是具有其相对稳定的发展周期的。以软件开发行业为例,员工在30岁之前往往缺乏经验,35岁之后思维和体力开始下降,所以30~35岁才是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五年内的薪酬处于最高阶段,如果不好好把握就只能停滞不前,很难再翻身。与此相反,医疗事业及教育行业的工作者随着年龄的增加经验越来越丰富,薪酬也会越来越高。如果不从长远的角度去看待自身的行业,在入职的收入低谷期选择放弃,最终会错过许多成就事业的机会。
忠告:风水轮流转,明年到咱家。
1 薪酬攀比:喜欢看谁的钱袋子更鼓
现形:每到月底月初,就会有几张挤眉弄眼的大脸在各个办公室里嗅来嗅去、东问西问:“嘿嘿,你这次发了多少工资呀?”“李响的工资又涨啦……”“不过,阿呆的奖金又被扣光啦……我说你小子这月咋比我高二十块……”
危害:于私来说,薪酬好比一个人的面子,于公来说,薪酬好比企业称的人才分量,某一程度上均属于“公开不宜”。爱好打听和攀比工资的后果就是直接埋下职场隐患:引起公愤,惹得团队不和谐,互相猜忌,而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变得“仇富”和“蔑贫”,在嫉妒和鄙视交加的心理环境中,最后心力交瘁。
忠告:不要打听任何人的薪酬,即使彼此私交很密。
2 黑白分明:老板给多少钱干多少活
现形:“老板给开的是八小时之内的工资,那八小时之外的时间想都别想占用!”“本周工作任务已经完成,客户服务是下周的安排,下周再说。”……有一种员工最让老板头疼,他们下班之后马上关掉手机,任何联络方式都“不在服务区”,杜绝一切临时任务。
危害:按照公司的“开价”定量输出“劳动力”,看上去是一种“公平”的事情,但实际上会失去更多加薪升职的机会,更多的成长机遇。面子上看起来是赚了,里子里实则亏的不只一点。
忠告:勤勤恳恳工作,踏踏实实加班,除非你打算待业。
3 现金主义:只认到手的钞票有多少
现形:有一类人,不关心“五险一金”,因为缴纳社会保险意味着要自己每月也要“倒贴”人民币;不关心培训机会,因为参加培训会影响自己的绩效工资;不关心新上任的老板是谁,只要不扣我工钱……现金主义者只喜欢哗啦啦到手的钞票是多少,只对数字敏感,根本没有长远打算。
危害:相比于看得见、摸得着的钞票,社会保险、培训资源、发展前景等都太过抽象,它们发挥作用需要一定时间,在短期内不能提高直接收入。但是,如果没有社会保险,将来必然要承载更大的经济负担;没有培训,也就少了很多升职加薪的助推力;未选择一个前景良好的公司,自然要受到失业的威胁。待遇的高低不能仅用钞票来衡量,不着眼于整体薪酬的丰富内涵,而只盯着篓子里的几条鱼,最终就有可能饿死在岸边。
忠告:会捕鱼更要会结网,会挣钱更要能涨钱。
4 冒牌清高:“爱”只深深埋在心底
现形:一个房产老板,谈到了他手下的一名员工:“来我公司好几年了,没捅过篓子,平时看着干活也挺卖力,但就是从没有提过加薪。比他晚来的人都加薪或者晋级了,就他还是老样子。你说,他该不会是在我这里找了个落脚点,然后用我的资源来揽私活吧?难不成他埋头苦干的是他自己的事儿?”
事实上,经过调查了解到,这位苦干型员工家境还颇为窘迫,钱袋子很紧张,因为羞于谈钱、“爱在心里口难开”的心理,加上觉得总有一天老板会想到自己,他只能眼巴巴看着同事一个个升上去,自己却原地踏步。
危害:在与时俱进的今天,“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姿态在职场已经行不通了,如果不主动地展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并且恰到好处地提出自己的要求,老板会觉得加薪和晋升对你是没有任何激励作用的。而且这种淡泊名利、不食人间烟火的状态在老板看来很容易就成了“不合逻辑”,你反而会被怀疑在工作中是否真的用了心。
忠告:食君之禄,担君之忧,升职加薪,当仁不让。
5嚼舌根控:在薪酬问题上搬弄是非
现形:同学会上发发牢骚也就罢了,要命的是特别喜欢在公司走廊上、洗手间里、电梯里,缠着同事吧啦吧啦说“私房话”:昨天某领导无故扣发奖金了,公司一年比一年苛刻员工了……殊不知,这些负面言辞七拐八拐总会“诡异”地传到老板那里,更要命的是刚在日志或者微博里写完一篇《我的万恶公司》控诉文,才惊恐地发现博客的“粉丝”里竟然有自己的boss,而且他的头像正显示在“已阅读”好友当中……
危害:正是由于谈话者彼此关系私密,那些抱怨公司晋升不公平了、福利不均等的“一面之辞”往往会被当成权威人士的“金科玉律”,并且在层层加工添料之后被广泛传播。在快节奏的今天,不会有人去深究你抱怨的初衷,更没有人会为你辩解,大家(包括你的领导)只会记住“你在抱怨公司”。长此以往,领导只会对你有“此人经常对外抱怨对公司不满,有损公司名誉”的印象,加薪更会遥遥无期了。
忠告:关于理想的薪酬,要么去争取,要么闭上嘴。
6 过分估高:不相信自己值这点银子
现形:在双选会上,曾经听到一位同学和他的朋友侃侃而谈:“咱们学校搞的这个招聘会也太垃圾了吧!单位倒是不少,可就是没有适合咱们的呀。大部分都是小公司,招聘的也都是些差劲的职位,待遇更是没法让人接受……我这响当当的研究生学历呢,只能去五百强企业实现了。”
危害:学历和学校是企业衡量人才水平的标准之一,但在当今的求职、就业过程中,求职人的职业精神、素质、自我认知能力也是越来越多的企业所看中的。太过自信甚至自负,总觉得只有一流企业、核心岗位才配得上自己的学历,万儿八千的月薪才和自己的能力匹配,只会阻碍自身的发展。对自己的薪酬待遇做一个预期是件好事,但如果没有一个合理的衡量标准而“自我估价”太高,长此以往只会对工作敷衍了事,最终面临“待业”或“失业”的危险。
忠告:可以立志成为千里马,但首要步骤是看清当下和自己。
7 忽略隐性成本:每天六个小时在路上
现形:许多企业都为员工提供午餐,但是某些公司酷爱顺带开个“午餐会议”,久而久之,大家都养成了边嚼着盒饭边听老板训话、左耳进右耳出的工作习惯;还有比较常见的是某员工工作在城市的东边,下班后要挤三个小时公交车去西边的住所,长期下来,无论是工作时间还是休息时间,都大打折扣,开始跟不上同事前进的步伐。
危害:58同城有一条广告语:“就近找工作,多睡一小时”。如果没有将工作距离、工作强度、工作难度之类的因素都考虑进薪酬福利之中,个人收益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被侵犯,得不偿失。
忠告:学会计算隐形成本,也就是学会了自己给自己涨薪。
8只认死理:绝不接受同工不同酬
现形:同样的职位和工作,由于处在不同的行业、区域、企业,甚至是相同企业的不同部门,待遇差别却很明显,同工不同酬。对此,大部分的人都选择了“视而不见”;但是,总有一些人选择通过“强烈谴责”或者“非暴力不合作”来争取绝对公平的薪酬待遇,不然就怠工,就闹死闹活。
危害:“工”与“酬”是相互依存的,并且与工作者本人息息相关。任何行业、区域、企业,乃至部门的工酬比例都有自己的一套研究和制定标准。没有绝对的公平,但是收入分配公平肯定会一天天推进。不能改变这个游戏规则,那就在自己可以忍受的范围接受它。自己不踏实工作,还鼓动周围的同事一起进行“抵抗”,最后是两败俱伤。看清事实,理性对待,自己成长得足够强壮,可以加入定薪团队的时候,你就有话语权了。
忠告:一分钱一分货,再牛的雇主也不敢随便砍价。
9龟兔赛跑:忽略职业的创收周期
现形:有些人一起步就拿着高薪享受着丰厚的待遇,有些人入职很久了却只拿很低的工资。前者让人心向往之,后者引人同情。但几年之后,“后来居上”,曾经的高收入者依然拿着“高收入”,而之前的“困难户”却都变成了“暴发户”,待遇翻了好几番,越老越红。
危害:小到个人,大及行业,薪酬都是具有其相对稳定的发展周期的。以软件开发行业为例,员工在30岁之前往往缺乏经验,35岁之后思维和体力开始下降,所以30~35岁才是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五年内的薪酬处于最高阶段,如果不好好把握就只能停滞不前,很难再翻身。与此相反,医疗事业及教育行业的工作者随着年龄的增加经验越来越丰富,薪酬也会越来越高。如果不从长远的角度去看待自身的行业,在入职的收入低谷期选择放弃,最终会错过许多成就事业的机会。
忠告:风水轮流转,明年到咱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