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的7月18日是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逝世200周年纪念日,为表纪念,英国中央银行在9月14日发行了印有她头像、面值10镑的钞票,而此前10英镑上所印的头像是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
然而,在这位如今备受推崇的伟大女性的墓碑上,却没有“作家”二字——她的家人有意避开了她写作的事实,因为她用才华养活了自己,而这一点却为当时的社会所不容——和许多去世后才成名的文学大家一样,简·奥斯汀的一生没有闪亮的追光灯,但属于她的闪亮日子却注定是不可磨灭的。这些日子的生命力仍在她的每一部作品里以及无数书迷的心中延续,仿佛伊人犹在,从未远去。
初始写作的动力,源于家人
1775年12月16日,简·奥斯汀生于英国汉普郡的史蒂文顿,在这个风景如画的小镇待了整整25年。父亲是当地的教区牧师,简是家中8个孩子里最小的一个。家里兄妹多,经济拮据,但童年时代的简似乎总能对生活充满热情。在学习做家务和女红之余,她会在晚饭后的客厅里跳舞——虽然要挪开椅子才有地方,但简总是最积极的那一个,父亲说她“目光明亮,脚步飞快,兴致高昂”。
11岁之前,简·奥斯汀在女子寄宿学校忍受了4年冗长无聊的生活,女红和法语是主要项目,艺术和科学并不涉及。那时的英国社会深信女人“嫁得好才是真的好”,而针线活显然比知识更能塑造一位淑女。在简11岁那年,父亲把她和姐姐们从学校召回,于是,简开始了在家自学的日子。
此后,知识的大门就毫无保留地朝她敞开了。奥斯汀一家很重视文学,父亲藏书500余册,简可以随意取阅。海量的阅读和思考,使得简在青少年时期就写了一系列剧本和小说与家人分享。15岁那年,简写出了《爱情与友谊》,其中一个声称献给她哥哥的故事诙谐而严肃,她最要好的姐姐卡桑德拉还给配上了水粉画。尽管这些早期作品略显荒诞、稚嫩,但令人忍俊不禁的小故事是全家人的财富。她的父亲还特意送给她一些笔记本和一张便携式红色木头书桌,供她写作,充分挥洒灵感。
让家人开心可能是简·奥斯汀最初的写作动力,不过随着年岁渐长,简投身写作,意欲经济独立、避免“和保险箱结婚”的念头越发凸显。
此外,正如“每个作家毕生的作品合起来就是他本人的自传”这句话所言,简在20岁时遇到了初恋——来自爱尔兰的年轻律师汤姆·勒弗罗伊,两人一见钟情却因家庭原因被迫分手。后来,汤姆娶了爱尔兰的一位富有的女继承人,后来又荣升为爱尔兰最高法院的大法官。而被命运作弄的简·奥斯汀选择用笔主宰自己小说里人物的命运。她在接下来的10个月里完成了《初次印象》(《傲慢与偏见》的前身),一年之内完成了《苏珊夫人》(《诺桑觉寺》的前身),在此期间还动笔写下了《理智与情感》,似乎只有在文字的世界里,她才能找到情绪的出口。
告别旅居的苦闷,重回故乡
1800年,简·奥斯汀的父亲退休后,举家迁居巴斯,简的写作一度因为环境改变而中断。
一家人在巴斯住了4年,直到简的父亲溘然长逝。父亲离世后,简不得不靠兄长的接济过活(当时的妇女没有土地继承权,也无独立经济来源),稍后又随同母亲和姐姐搬到南安普敦。在度过了一段居无定所的日子后,简终于在1809年重新回到了她深爱的故乡汉普郡。在表兄爱德华的资助下,她们搬到一个叫乔顿的小镇,住進了一栋砖红色的乡村小楼里。
简如此描述自己对新家的喜爱:“我们的新家似曾相识,装修完的房间胜过一切,简洁又敞亮。”似曾相识的或许还有生活重新稳定下来带给她的安全感,在孩提时代就熟悉并钟爱的英式田园风光,再一次慰藉了简的心灵。
搬来这里的第一年,简·奥斯汀一直在修改《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以及《诺桑觉寺》,加上以后四年写成的《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和《劝导》,可称高产。但在那样一个由男性主宰文坛的时代,这一切仍是瞒着外人进行的。英国著名女作家伍弗吉尼亚·伍尔夫说过,“女人想写小说一定得有钱,还得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但这两样简·奥斯汀都没有。她在餐厅靠窗的那个据说来自中国的缝纫盒子——她称作“Sewing box”上写作。通往杂役间和前厅有一扇转门,开时会吱呀作响,她一直不让人修,为的是可闻声迅速用吸墨纸盖住稿子,或将其塞入盒子的夹层,这就是有名的“声响之门”。
其实,在定居小镇乔顿前,简可以选择嫁人,但她却拒绝了一次外人看似完美的求婚。当时,简熟悉的朋友哈里斯·比格威瑟向她求婚。这位先生比她小6岁,相貌平平,口齿不清,甚至有些木讷,但他继承了一大笔地产,包括一幢不错的别墅。然而,经过一夜思考后简退掉了这门亲事,因为她深知,仅有豪宅对于婚姻而言远远不够。
简·奥斯汀很早就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对当时社会的婚姻观念进行了冷静的反思,且在日后选择了终身不婚。可回望那个时代,女子不婚是要承受许多压力的。即使如此,简·奥斯汀仍执著地向往“尊严之爱”,不为人言所动摇。16岁时,她已借小说《三姐妹》的主人公之口表达对嫁给有钱而乏味的中年男人的不屑,此后又借《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之口,坦荡地宣示“干什么都行,没有爱情可千万不要结婚”。
令人感叹的是,在简的小说里,男女主人公无论怎样历经波折,最后总能摆脱傲慢与偏见、放下理智与情感的争斗,拥有一个美满的结局。而简本人与自己笔下的主人公命运重合的部分仅有痛苦和挣扎,终其一生,她也没有获得曾经憧憬过的幸福婚姻。
从声名不显,到享誉世界
简·奥斯汀虽然很早就开始写作,但在人生的最后7年才成为一位出版作者,且生前仅能用“一位女士”作为笔名发表作品。《诺桑觉寺》令简·奥斯汀从出版商那里仅换回10英镑,而她去世前从已出版的4部小说中总共才获得不到700英镑的回报,即使最畅销的《傲慢与偏见》,也不过售出1750册。若论反响,《理智与情感》只有2篇评论,《傲慢与偏见》3篇,《曼斯菲尔庄园》干脆没有。总之,即使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女作家群中,她都声名不显。所幸的是,当1813年《傲慢与偏见》出版后,终究是有人注意到了她小说中那种“令人畏惧的力量”,她超越一般女性的特别的视角和充满嘲讽的精神,精致的修辞背后闪动着的伶俐而智慧的思想,让一部分认真的读者受到强烈震撼。
苏格兰文学家沃尔特·斯各特曾这样称赞简·奥斯汀,“她用真实的描述和细腻的感情,将司空见惯的人和物刻画得妙趣横生,惟妙惟肖。”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则这样评价简·奥斯汀的写作风格——“没有仇恨,没有痛苦,没有恐惧,没有抗议,没有说教。我想这就是莎士比亚式的写作。”
1816年初,简·奥斯汀不幸患上了结核病,一年后被家人送到温切斯特疗养。次年7月18日,简·奥斯汀在最爱的姐姐卡桑德拉温暖的怀抱中离世,被安葬在温彻斯特大教堂。至今,简·奥斯汀墓仍有世界各地的奥斯汀迷来这里拜谒。
光阴荏苒,艺术永驻,虽已过两个世纪,简·奥斯汀的作品却依然闪烁着思想光芒和艺术魅力,以她最著名的《傲慢与偏见》为例,不仅总计销售超过2000万册,且被数次搬上银幕。而简·奥斯汀作为一位终生心怀梦想、执著描绘并严格执行“尊严之爱”的女性,其生前足迹依然被各国读者热切地追寻,这足以证明她较之于时代的超前性,并宣告她作为伟大女性和伟大作家的卓越与不朽。
编辑/倪萌
然而,在这位如今备受推崇的伟大女性的墓碑上,却没有“作家”二字——她的家人有意避开了她写作的事实,因为她用才华养活了自己,而这一点却为当时的社会所不容——和许多去世后才成名的文学大家一样,简·奥斯汀的一生没有闪亮的追光灯,但属于她的闪亮日子却注定是不可磨灭的。这些日子的生命力仍在她的每一部作品里以及无数书迷的心中延续,仿佛伊人犹在,从未远去。
初始写作的动力,源于家人
1775年12月16日,简·奥斯汀生于英国汉普郡的史蒂文顿,在这个风景如画的小镇待了整整25年。父亲是当地的教区牧师,简是家中8个孩子里最小的一个。家里兄妹多,经济拮据,但童年时代的简似乎总能对生活充满热情。在学习做家务和女红之余,她会在晚饭后的客厅里跳舞——虽然要挪开椅子才有地方,但简总是最积极的那一个,父亲说她“目光明亮,脚步飞快,兴致高昂”。
11岁之前,简·奥斯汀在女子寄宿学校忍受了4年冗长无聊的生活,女红和法语是主要项目,艺术和科学并不涉及。那时的英国社会深信女人“嫁得好才是真的好”,而针线活显然比知识更能塑造一位淑女。在简11岁那年,父亲把她和姐姐们从学校召回,于是,简开始了在家自学的日子。
此后,知识的大门就毫无保留地朝她敞开了。奥斯汀一家很重视文学,父亲藏书500余册,简可以随意取阅。海量的阅读和思考,使得简在青少年时期就写了一系列剧本和小说与家人分享。15岁那年,简写出了《爱情与友谊》,其中一个声称献给她哥哥的故事诙谐而严肃,她最要好的姐姐卡桑德拉还给配上了水粉画。尽管这些早期作品略显荒诞、稚嫩,但令人忍俊不禁的小故事是全家人的财富。她的父亲还特意送给她一些笔记本和一张便携式红色木头书桌,供她写作,充分挥洒灵感。
让家人开心可能是简·奥斯汀最初的写作动力,不过随着年岁渐长,简投身写作,意欲经济独立、避免“和保险箱结婚”的念头越发凸显。
此外,正如“每个作家毕生的作品合起来就是他本人的自传”这句话所言,简在20岁时遇到了初恋——来自爱尔兰的年轻律师汤姆·勒弗罗伊,两人一见钟情却因家庭原因被迫分手。后来,汤姆娶了爱尔兰的一位富有的女继承人,后来又荣升为爱尔兰最高法院的大法官。而被命运作弄的简·奥斯汀选择用笔主宰自己小说里人物的命运。她在接下来的10个月里完成了《初次印象》(《傲慢与偏见》的前身),一年之内完成了《苏珊夫人》(《诺桑觉寺》的前身),在此期间还动笔写下了《理智与情感》,似乎只有在文字的世界里,她才能找到情绪的出口。
告别旅居的苦闷,重回故乡
1800年,简·奥斯汀的父亲退休后,举家迁居巴斯,简的写作一度因为环境改变而中断。
一家人在巴斯住了4年,直到简的父亲溘然长逝。父亲离世后,简不得不靠兄长的接济过活(当时的妇女没有土地继承权,也无独立经济来源),稍后又随同母亲和姐姐搬到南安普敦。在度过了一段居无定所的日子后,简终于在1809年重新回到了她深爱的故乡汉普郡。在表兄爱德华的资助下,她们搬到一个叫乔顿的小镇,住進了一栋砖红色的乡村小楼里。
简如此描述自己对新家的喜爱:“我们的新家似曾相识,装修完的房间胜过一切,简洁又敞亮。”似曾相识的或许还有生活重新稳定下来带给她的安全感,在孩提时代就熟悉并钟爱的英式田园风光,再一次慰藉了简的心灵。
搬来这里的第一年,简·奥斯汀一直在修改《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以及《诺桑觉寺》,加上以后四年写成的《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和《劝导》,可称高产。但在那样一个由男性主宰文坛的时代,这一切仍是瞒着外人进行的。英国著名女作家伍弗吉尼亚·伍尔夫说过,“女人想写小说一定得有钱,还得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但这两样简·奥斯汀都没有。她在餐厅靠窗的那个据说来自中国的缝纫盒子——她称作“Sewing box”上写作。通往杂役间和前厅有一扇转门,开时会吱呀作响,她一直不让人修,为的是可闻声迅速用吸墨纸盖住稿子,或将其塞入盒子的夹层,这就是有名的“声响之门”。
其实,在定居小镇乔顿前,简可以选择嫁人,但她却拒绝了一次外人看似完美的求婚。当时,简熟悉的朋友哈里斯·比格威瑟向她求婚。这位先生比她小6岁,相貌平平,口齿不清,甚至有些木讷,但他继承了一大笔地产,包括一幢不错的别墅。然而,经过一夜思考后简退掉了这门亲事,因为她深知,仅有豪宅对于婚姻而言远远不够。
简·奥斯汀很早就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对当时社会的婚姻观念进行了冷静的反思,且在日后选择了终身不婚。可回望那个时代,女子不婚是要承受许多压力的。即使如此,简·奥斯汀仍执著地向往“尊严之爱”,不为人言所动摇。16岁时,她已借小说《三姐妹》的主人公之口表达对嫁给有钱而乏味的中年男人的不屑,此后又借《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之口,坦荡地宣示“干什么都行,没有爱情可千万不要结婚”。
令人感叹的是,在简的小说里,男女主人公无论怎样历经波折,最后总能摆脱傲慢与偏见、放下理智与情感的争斗,拥有一个美满的结局。而简本人与自己笔下的主人公命运重合的部分仅有痛苦和挣扎,终其一生,她也没有获得曾经憧憬过的幸福婚姻。
从声名不显,到享誉世界
简·奥斯汀虽然很早就开始写作,但在人生的最后7年才成为一位出版作者,且生前仅能用“一位女士”作为笔名发表作品。《诺桑觉寺》令简·奥斯汀从出版商那里仅换回10英镑,而她去世前从已出版的4部小说中总共才获得不到700英镑的回报,即使最畅销的《傲慢与偏见》,也不过售出1750册。若论反响,《理智与情感》只有2篇评论,《傲慢与偏见》3篇,《曼斯菲尔庄园》干脆没有。总之,即使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女作家群中,她都声名不显。所幸的是,当1813年《傲慢与偏见》出版后,终究是有人注意到了她小说中那种“令人畏惧的力量”,她超越一般女性的特别的视角和充满嘲讽的精神,精致的修辞背后闪动着的伶俐而智慧的思想,让一部分认真的读者受到强烈震撼。
苏格兰文学家沃尔特·斯各特曾这样称赞简·奥斯汀,“她用真实的描述和细腻的感情,将司空见惯的人和物刻画得妙趣横生,惟妙惟肖。”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则这样评价简·奥斯汀的写作风格——“没有仇恨,没有痛苦,没有恐惧,没有抗议,没有说教。我想这就是莎士比亚式的写作。”
1816年初,简·奥斯汀不幸患上了结核病,一年后被家人送到温切斯特疗养。次年7月18日,简·奥斯汀在最爱的姐姐卡桑德拉温暖的怀抱中离世,被安葬在温彻斯特大教堂。至今,简·奥斯汀墓仍有世界各地的奥斯汀迷来这里拜谒。
光阴荏苒,艺术永驻,虽已过两个世纪,简·奥斯汀的作品却依然闪烁着思想光芒和艺术魅力,以她最著名的《傲慢与偏见》为例,不仅总计销售超过2000万册,且被数次搬上银幕。而简·奥斯汀作为一位终生心怀梦想、执著描绘并严格执行“尊严之爱”的女性,其生前足迹依然被各国读者热切地追寻,这足以证明她较之于时代的超前性,并宣告她作为伟大女性和伟大作家的卓越与不朽。
编辑/倪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