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空间与图形”模块的知识中,最常見的是“测量与计算”的内容。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常常被人们称作是“公式教学”或“计算教学”。现实的这类教学中,教师总是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了公式记忆与反复练习之上,相反,让学生经历公式推导过程,掌握推理与概括的方法与习惯,形成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却很少顾及。
一、问题与困惑
如,六年级下册《圆柱体积的计算》教学片段。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圆柱体积的计算问题,谁来说一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
生:圆柱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圆柱的体积。
师:你能根据刚才复习的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的通用公式猜测一下,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吗?(V长、正=S底·h)
生:圆柱体积V长、正=S底·h=底面积×高
师:很正确。
(接着,教师一边顺手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圆柱,一边解释:把圆柱的一个底面平均分成若干等分的小扇形,沿着半径切开,再交错拼插,像研究圆的面积时的操作一样,说着又在黑板上画了两个扇形交错对拼的图形,这样,就把圆柱变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体,根据V长、正=S底·h,可以得出V柱=S底·h)。
师:这就是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大家能明白吗?(至此,教师既没有让学生操作研究,也没有用教具当堂演示图形转化的过程)
生:明白了(尽管不少学生眼里是迷茫的神情,嘴里还是回答说明白了)。
接着是教师分三个层次进行的6道计算圆柱体积的练习,每一题都是教师问,学生答、小步子地进行,完全在教师的掌控之中。
二、思考与对话
图形计算公式的推导,在教师一步步的引导下,简洁顺利地进行,看似流畅自然,但实际已暴露出“图形测量与计算”这类教学内容中的不少问题,甚至把一堂学生自主探究课上成了公式推导及应用的纯粹数学课。
1.教师“剥夺”了学生探究思考的权利
这堂课看似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公式推导过程,但实际上,学生只是在静静地看,抽象地想象教师草图的含义,教师用平淡抽象的语言叙述,替代了学生的研究过程,教师成了主人,学生成了看客。在这种教学关系之下,再完美地推导与描述,也只能是学生“静而观之”。
2.教师引导过多,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教师为了追求“流畅、顺利”的教学,往往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堂反应,一味地把学生的思维强行拉到教师预设的环节中来。当一个学生回答说:圆柱体积=底面积×高,多数学生都一片茫然时,教师就开始了“自说自话”的解释引导,原本很具挑战性的问题,就这样让教师在他的简笔画连带解释之下磨灭了。学生没有机会去思考和探究,只能亦步亦趋、被动地照着教师的分析进行纯数学的想象活动。那么,他们的空间观念何时建立,他们的思维又何时才能打开?
3.计算巩固多,挑战训练少
为了巩固所学新知——圆柱体积计算,教师把这堂课的大量时间花在了强化训练上,而且6道题分三个层次进行,每种类型都先让学生找出条件、写出公式,再计算,最后是核对答案,教师小结计算技巧及注意事项。总之,每道题都在教师的掌控之中,学生只是“循序渐进、按部就班”地随着教师的指令运转。这样一来,整堂课的重点放在了知识的反复强化上,冲淡了“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经历挑战性、开放性的问题研究过程。
思考上述问题的同时,引发我对“图形测量”内容的教学做深入思考:测量、计算、公式推导就是为了得到那“必然的结果”吗?不让学生充分经历充满挑战性与探究性的研究过程,而一味地从教师角度出发追求结果,带给学生的将是何等“枯燥”与“压抑”的课堂啊!没有必要的探究过程,怎会掌握进一步探究的方法呢?没有一次次探究的成功体验,怎会有下一次深入探究的信心与勇气?没有一次次艰难的磨炼,怎会有下一步深入探究与思考的经验与力量?
(作者单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石河子第四中学)
一、问题与困惑
如,六年级下册《圆柱体积的计算》教学片段。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圆柱体积的计算问题,谁来说一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
生:圆柱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圆柱的体积。
师:你能根据刚才复习的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的通用公式猜测一下,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吗?(V长、正=S底·h)
生:圆柱体积V长、正=S底·h=底面积×高
师:很正确。
(接着,教师一边顺手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圆柱,一边解释:把圆柱的一个底面平均分成若干等分的小扇形,沿着半径切开,再交错拼插,像研究圆的面积时的操作一样,说着又在黑板上画了两个扇形交错对拼的图形,这样,就把圆柱变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体,根据V长、正=S底·h,可以得出V柱=S底·h)。
师:这就是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大家能明白吗?(至此,教师既没有让学生操作研究,也没有用教具当堂演示图形转化的过程)
生:明白了(尽管不少学生眼里是迷茫的神情,嘴里还是回答说明白了)。
接着是教师分三个层次进行的6道计算圆柱体积的练习,每一题都是教师问,学生答、小步子地进行,完全在教师的掌控之中。
二、思考与对话
图形计算公式的推导,在教师一步步的引导下,简洁顺利地进行,看似流畅自然,但实际已暴露出“图形测量与计算”这类教学内容中的不少问题,甚至把一堂学生自主探究课上成了公式推导及应用的纯粹数学课。
1.教师“剥夺”了学生探究思考的权利
这堂课看似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公式推导过程,但实际上,学生只是在静静地看,抽象地想象教师草图的含义,教师用平淡抽象的语言叙述,替代了学生的研究过程,教师成了主人,学生成了看客。在这种教学关系之下,再完美地推导与描述,也只能是学生“静而观之”。
2.教师引导过多,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教师为了追求“流畅、顺利”的教学,往往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堂反应,一味地把学生的思维强行拉到教师预设的环节中来。当一个学生回答说:圆柱体积=底面积×高,多数学生都一片茫然时,教师就开始了“自说自话”的解释引导,原本很具挑战性的问题,就这样让教师在他的简笔画连带解释之下磨灭了。学生没有机会去思考和探究,只能亦步亦趋、被动地照着教师的分析进行纯数学的想象活动。那么,他们的空间观念何时建立,他们的思维又何时才能打开?
3.计算巩固多,挑战训练少
为了巩固所学新知——圆柱体积计算,教师把这堂课的大量时间花在了强化训练上,而且6道题分三个层次进行,每种类型都先让学生找出条件、写出公式,再计算,最后是核对答案,教师小结计算技巧及注意事项。总之,每道题都在教师的掌控之中,学生只是“循序渐进、按部就班”地随着教师的指令运转。这样一来,整堂课的重点放在了知识的反复强化上,冲淡了“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经历挑战性、开放性的问题研究过程。
思考上述问题的同时,引发我对“图形测量”内容的教学做深入思考:测量、计算、公式推导就是为了得到那“必然的结果”吗?不让学生充分经历充满挑战性与探究性的研究过程,而一味地从教师角度出发追求结果,带给学生的将是何等“枯燥”与“压抑”的课堂啊!没有必要的探究过程,怎会掌握进一步探究的方法呢?没有一次次探究的成功体验,怎会有下一次深入探究的信心与勇气?没有一次次艰难的磨炼,怎会有下一步深入探究与思考的经验与力量?
(作者单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石河子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