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尽管对汉语外来词的划界问题学术界尚有争论,但音译加汉语义素方式构成的词语为外来词却为各家公认的,因为它具有部分借音形式,是外来词的形式标记。
我们注意到,刘正埮、高名凯等(1984)编撰的《汉语外来词词典》严格将收词范围限定在完全的音译词(loan words)译音加表意成分的与半译音半译意的混合词(hybird words)以及直接借自日语的汉字词。就是说将音译加汉语义素和半译音半译意两种形式都划入混合词。也有人(岑运强、刘冀2000)将后者认为是借音类,而只把前者才当作混合词。还有一些研究采取粗线条划分的做法,把它们都归入音译加义译一类(符淮青1985;刘叔新1995)。此两种构成方式的共同特点是在一个词中加入了汉语的构词因素。可以举下面两组例子:
1.英特网(internet)呼拉圈(hula hoop)
新西兰(New Zealand)冰淇淋(ice cream)
2.芭蕾舞(ballet) 贝雷帽(beret)酒吧(bar) 车胎(tire)
上面两组例子,组成方式完全一样,加黑点的均为汉语固有义素,1组中,划线部分是该外来词原词已有成分,与汉语义素对应,而2组的语源词并无汉语的对应成分。两组一样的构成方式的外来词使用情况却有很大不同。2组中的“芭蕾舞”实际运用时可以只说“芭蕾”,还原成了纯音译词,“酒吧”还能衍生出今天使用非常广泛的“网吧”、“话吧”、“吧女”、“泡吧”等等,这些特点1组是没有的。关于2组,史有为(2000)将其构成方式概括为:音译加义标。就是“在借音之外再增添一个汉语固有的字作为义标”,义标表示类属,一般处于中心义素后,少数也有置于之前的,有的义标属于词缀性质,并将义标区分为类标(后加)、饰标(前置)、缀标,同时指出:“音译部分为多音节的,在使用过程中类标有时可以省略或脱落。”这对音译加汉语义素构成方式的描写是十分恰当的。
我们在此关注的既不是外来词的分类,也不是构成方式的异同。通过上面1组和2组对比,我们知道虽然两组从汉语的构词方式上完全一致,但其内部形式却有很大的差异。1组的“网”、“圈”、“新”、“冰”在其词源中是存在的,而2组的“舞”、“帽”、“酒”、“车”是作为进入汉语时另加的“义标”,仅就语音形式看,音译部分已经包含了义标的内容,如果还原为词源词,这些义标就是多余的,也就是语言中的羡余现象(redundancy),此问题为本文探讨的核心。
二
所谓语言的羡余现象,是指语言的表达形式多于表达内容而不认为是语言错误。任何一种自然语言都存在着羡余现象,据说汉语相对欧洲大陆诸语言,羡余现象还是较轻的。汉语词语存在的羡余现象体现在各个方面,在词语构成上,像“死尸”、“寒冷”、“抓捕”、“亲眼目睹”、“凯旋归来”等都有羡余成分,人们在使用中也很觉自然。让人觉得颇有趣味的是,汉语在引进外来词时,在词源词原本不存在羡余成分的情况下加入了羡余内容。我们认为在多种构成方式的外来词中,羡余现象是值得我们重视的一种情况,对其进行较为详尽、深入的探讨不无意义。
外来词为什么会产生羡余现象?汉语为非表音语言,特别是用汉字记录汉语而非字母,音译外来词难以做到非常准确,所以在引进或接受外来词时总要表现出相当强的自主性。和日语对照,日语用片假名记录外来词,直接以语音进入,外来词很快就进入其语言词汇领域。汉语则不是这样,从汉语历史考察,当一个外来新事物要进入时,由于没有可对应的词汇形式表达,只好以音译形式表达,但经过一定时期的使用,人们逐渐熟悉该事物时,就会出现汉语的替代词,经过长短不等的时间,汉语词就会彻底替代外来词,如“康拜因”、“烟士披里纯”、“德谟克拉西”、“赛因斯”、“巴力门”在不长时间内就被“联合收割机”、“灵感”、“民主”、“科学”、“议会”取代。当然也可能有与此相反的情况,但可以肯定不会是主流。外来词羡余现象可以说是外来词要取得“合法”地位的重要手段,也可以看成汉语对外来词改造的结果。汉语语言规律对词义、语音、词形的要求是产生外来词羡余现象的主要原因。
词都具有内部形式意义,这是词义获得的基础,尤其像汉语这种具有很强理据性的语言,内部形式意义在词义中更是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外来词在以单纯语音形式进入汉语时,其原有的内部形式意义就消失了,零内部形式意义的外来词(纯音译词)要在汉语词汇中立足就显得举步维艰,上举诸如“民主”、“科学”一类的音译词的被取代就是明显的例子,所以外来词要在汉语词汇中生存下来就是要获得新的内部形式意义。前述音译加义译的外来词就是通过那部分义译获得了内部形式意义,从而成为稳定的汉语词汇。而那些在词源词中没有和汉语对应义素的外来词就只能采取其他方式获得内部形式意义,外来词中比较有趣的一种就是选用语音近似的汉字来音译,将原来的内部形式意义附加在汉字上,产生了一种似是而非的新的内部形式意义,如“可口可乐”、“乌托邦”即是,这被认为是理想的外来词构成方式。外加羡余成分也是一种重要方式,就是另用汉语已有的义素附加在音译部分,它相对词源词的内部形式意义来说完全是多余的,但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了内部形式意义,张美景(2004)在分析外来词内部形式意义取得的类型时将这种方式归纳为羡余型。义标作为羡余成分附加在音译成分上,整个词就获得了新的内部形式意义,诚如前述,义标大多作为类标后置,构成了偏正词语,羡余成分表示类属,这就限定了整个词意义的范围,如“卡车”、“吉普车”,类标“车”是它们的根本属性。又因为义标是羡余成分,所以这种构成方式与半音译半义译及“乌托邦”之类的比附音译方式不同,下文将会论及,义标在一定情况下可以脱落与省略,这也反证了义标的羡余性。从接受与理解的角度看,义标对理解外来词起了重要作用,一个新事物进入(外来词绝大多数为名词),接收者一般都会借助已有的概念去理解,义标就是理解的切入点,虽然义标和音标构成的关系为并列,但在理解上为偏正式。如“香槟酒”可比照“白酒、黄酒、红酒、葡萄酒、桂花酒”等,“摩托车”、“卡车”比照“轿车、客车、货车、人力车、拖车、叉车、铲车”,“芭蕾舞”比照“孔雀舞、扇子舞、单人舞”,诸如此类,很容易为大众所接受。一旦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事物,义标的羡余性就凸显出来,或脱落或省略,我们就可以说“喝香槟”、“骑摩托”、“跳芭蕾”,单纯的音标就已具有汉语词汇的内部形式意义了,在某种意义上还原为音译词。音标加羡余成分义标构成的外来词因为借用了义标的内部形式意义,使以这种方式构成的外来词具有较强的生命力,成为稳定的外来词汇。虽然某事物尚未普及或近乎消失,人们对它很陌生,但通过羡余的义标还是能在相当程度上理解、把握,《汉语外来词词典》收入的“牛根糖(××糖)”、“若克舞(××舞)”就是这样的例子。
汉语语音和词形的规律也是外来词羡余现象产生的原因。汉语是音节语言,构词有一定的节律要求,为了满足这种要求,汉语在构词时会添加某些并无实际意义的成分或重复类似意思的相关语素,也就导致了羡余现象的发生。现代汉语词汇以双音节为主,所以引进外来词也按照此特点对其加以改造,像“啤酒”、“卡片”、“卡车”、“酒吧”等义标的添加就只能“应运而生”,在此,不管是类标还是饰标,前加还是后置,从音节角度看,其作用都是一样的,有时甚至不惜加并无词汇意义的缀标以符合这种规律。前文提及义标具有可脱落与省略性,下文在考察义标使用情况时将会详述,义标省略可否会受到句法节律的制约,在此不赘,我们可认定,在语音上,义标是羡余而不多余。义标的主要功能是表示类属,所以在词形上,以后置类标为主,这样构成了偏正名词,即使前加饰标,如“酒吧”、“车胎”,词形上仍然不变,从义素关系来说,类标、饰标、语音标实为并列关系。至于极少数加缀标的,也是为了在词形上向汉语词汇“靠拢”的表现,如“跋屡子(即没食子,一种药用植物)”、“阿蛇(sir,香港译词)”。
以上分析的外来词羡余现象产生的原因符合一般有关语言理论,导致羡余现象的产生是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但对具体单个词语的作用可能强弱不等。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些原因隐含的事实。汉语史实证明,汉语是一种具有强大同化力的语言,语言之间的接触不可避免要产生相互影响,外来词就是一个“标记”,而汉语在接收、引进外来词时总是自觉与不自觉地在对外来词进行改造,也就是一般所说的“汉化”,那么,作为羡余成分的义标可以说就是外来词“汉化”的形式标记。
三
很多研究都注意到了义标的可脱落与省略性,但对其详细情形与原因则缺乏描写或语焉不详。本文进行初步的考察与分析,希望在此基础上作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音标、义标在语素关系上为并列关系,义标是出于上述各种原因附加上的羡余成分,所以从语言运用的经济原则看,只要在不影响意义表达和符合语法规定、语用原则等前提下,应该可以省略,直至脱落。史有为(2000)认为,类标可以省略或脱落,音译部分如果是单音节,类标不能省略,音译部分为多音节的,“在使用过程中类标有时可以省略或脱落”。我们觉得这里面有几个问题尚欠严密:第一,饰标或缀标可否省略或脱落?第二,音译部分为单音节的,类标有没有省略或脱落的?第三,“音译部分为多音节的,类标有时可以省略或脱落”,是哪些音译部分为多音节的(全体还是部分)?“有时”是什么时候?或条件是什么?要回答这些问题,掌握语言事实非常重要,如果在现有的语言材料中存在这类现象,而且语感正确,那么我们就应该重新进行描写或总结出新的更为周全的结论。当今已完成语料库可以帮助我们进行这类考察工作,下面提出的例证如果没有注明其出处,均出自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CCL)网上提供的现代汉语语料库。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除类标外,饰标、缀标可否省略或脱落,义标作为羡余成分加在音译部分,三种情况中,加类标的情况最为普遍,加饰标的很少,加缀标的极少,所以笔者经过多方搜索,加缀标的外来词只掌握了很少几个,经考察,确实不能省略,在此存疑不论。但饰标找到了省略的例子,就是“车(轮)胎”,来看例子:
1.修车老人听说内蒙古有介绍自动补胎技术的资料《致富信息》,花了340元买回。
2.路边有几个竹棚干着“打气补胎”的行当,不知怎么却写成了“打胎补气”。
3.苏北通榆公路旁有一家个体饭店,门前的木牌上写着“吃饭补胎”。
4.整个夏季,我补胎108次,换件16次,大修7次……
因为“胎”还指“胎儿、胚胎”,可以单用,上面例句提供的上下文语境可以确定其中的“胎”为“车胎”,均省略了类标“车”,实际上在“充气补胎”的格式中一般还不能出现类标,而我们口语中,车胎坏了,说“换(一个)胎”是很自然的。第二,现代汉语词汇中,以双音节的为主,上文也论及,羡余成分是出于音节需要的考虑附加上的,但现代汉语基本词汇中也有单音节的。外来词中,音译部分为单音节的,类标一般不省略,但外来词一旦进入稳定状态,音标出现了义素化趋势,此时作为羡余成的类标就能省略,甚至脱落,例如“卡片”,例子如下:
1.一张卡,抓商业信誉卡,做好售后服务;一台秤,抓商品足斤足两,不缺斤少两。
2.旅客只需填一张表,国际航空公司便发给你一张卡,旅客乘机购票时出示此卡,飞行里程就会被记录下来。
3.凡是到襄樊市种子公司门市部购种的农民都能得到一张卡,上面不仅有种子的产地、批次、品种和各项质量指标……《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卡”的条目下有“卡片”一项,还列了一项“磁卡”,上面例子都是严格意义的“卡片”,类标“片”省略了,上面的例子若都加上“片”反而别扭。实际上,“磁卡”中的“卡”与“卡片”很大程度是一致的,《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如是解释“磁卡”:“表面带有磁性物质的卡片……”如此看来,此“卡”彼“卡”没有什么不一样。今天我们日常用的各种“卡”种类繁多,其中很多也不是磁卡,在使用这些“卡”时,其类标“片”已近乎脱落。
上述两个问题的考察,虽然其情形不是大多数,但至少可以说明这样的事实:义标的省略或脱落,不局限于类标,也包含了饰标;音译部分为多音节的义标容易省略或脱落,但也不排除发生在音译部分为单音节的。所以我们并不能把“能省略或脱落的只是类标,音译部分为单音节的类标不能省略”作为结论或规律。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重点来考察第三个问题,就是什么样的外来词义标可以省略或脱落,或者说省略与脱落的条件大致是哪些。需要说明的是,我们的考察是抽样式的,因为不可能对每个属于此类型的外来词进行考察、分析,所以就有不够周全之嫌,所提出的结论性意见也就可能不能涵盖所有,诚如前述,我们希望借此将研究引向深入。
为清楚起见,我们将选择出的考察对象在语料库进行检索后,将结果列出下表进行对比:
说明:“+”、“-”表示使用时义标的有无;“例数”指所搜索到的用例数量上表中对比项的义标省略情形呈下降状态,最左的“白兰地酒”,义标已接近脱落,而后三项义标没有省略的例子,这说明只是一部分的义标可以省略。问题的焦点是,哪些可以省略,甚至脱落?能省的是否任何时候都能省?哪些完全不能省?这大概就是作为羡余成分的义标使用的基本规律,我们在语言事实的基础上试图进行初步的描写。
规律一,只有人们非常熟悉的事物才有可能,这是符合一般认知规律的。前面阐述过,义标的添加使外来词借助汉语已有义素获得了内部形式意义进入了汉语词汇,只有经过一个过程,就像纯音译词一样,音标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内部形式意义,在语言的经济原则下,羡余成分的义标在使用中与音标的结合紧密程度降低,于是就出现了省略,这种趋势进一步加强,义标也就可以脱落。我们前面说过的“牛根糖”、“若克舞”生僻事物,义标是不可能随意省略的。像上表的“白兰地酒”,在刘正埮、高名凯等编撰的《汉语外来词词典》中,词条项并没有义标“酒”,但在解释中说它又作“菩兰提酒”,这就说明它亦有添加义标的表达形式,语料中带义标使用的例子,大多也可以省略义标,完全不影响意思的表达。当然,这里有个问题,就是标准是什么。所谓熟悉程度很模糊,它还不能用词频来计量,因为熟悉未必就是常用;也不能用进入汉语时间长短来衡量,早的未必就熟悉,所以只能针对个案来解释。
规律二,义标的省略与否受句法、节律、语用等因素的制约。可以省略义标的那部分,并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省略,即使像“白兰地”、“芭蕾”这样义标省略非常普遍的词,在某些时候其义标是必须带上的,如“白兰地酒厂(味儿)”、“芭蕾舞团”,从句法语义角度看,义标都后指,受此影响,义标难以省略;又如“雅思”,我们只能说“进行(参加/举行)雅思考试”,这是受动词搭配节律制约。我们在网上搜索了一篇题为《芭蕾舞简介》的短文,其中交错使用“芭蕾舞”、“芭蕾”各4次,实际上只用一个并不影响意思,但如果真那样,文章就显得重复啰嗦而缺乏变化,这是语用规则在起作用。与此相反,像“艾滋病”的义标“病”一般不能省略,但在“防艾滋”的格式中却可以省略,这也显示本条规律的较强的概括性。
规律三,音译部分汉字如果在汉语另有所指,这部分外来词的义标一般不能省略。上表中的“踢踏舞”、“汉堡包”即是这种情况,“踢踏”在汉语中有其词,所以语料中没有义标省略的说法,“汉堡”另指德国城市,省略义标的比例就极低,而且省略必须有语境,如前面有“买”、“吃”等词。来自藏语的“错(或措)”、“曲”原是指“湖”、“河”,我们可以说“去纳木错”,却不能说“渡过那曲”,因为“那曲”还指地方,所以一定要说“渡过那曲河”。“太妃糖”、“拖拉机”、“来复枪”等大概也是如此。
规律四,汉语某类词语的使用习惯限制同类外来词义标的省略。表中的“沙丁鱼”、“贝雷帽”,其义标省略的情况基本没有,我们反观汉语的同类词汇,表示“鱼类”、“帽类”在使用中多要出现“鱼”和“帽”(“鱼”类中部分可前加“大、小”的,如“大黄花鱼”可简说为“大黄花”,“大、小”表示性状,可区分种类,也指外形概貌,结合程度不紧),无论音节多寡。与这种情况对应的事,像“酒”类,“酒”与前面成分结合时相对“鱼”、“帽”就松散多了,汉语固有的酒,如“花雕”、“白干”都无需加“酒”,所以外来词“白兰地”、“威士忌”、“伏特加”也就不像“沙丁鱼”、“贝雷帽”那样义标一定不能省略。此外还有专有名词也是如此,表中的“古兰经”的义标任何时候不能省略,汉字写作“可兰经”也一样,另外像“新芬党”等也与此类同。
以上四条规律是对语言事实的诠释,难免有挂一漏万之嫌,还要指出的是,说明各条规律所举例证不过典型代表而已,不是说它们就不体现其他规律,正如前文分析外来词羡余现象产生原因一样,都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四
由于义标属于羡余成分,它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省略,这个特性形成了此类外来词另一个颇有意思的功能:衍生性。本文开头部分在对比1和2组外来词时提及过。所谓衍生性,就是含羡余成分的外来词在与其他成分组合成短语后,义标逐渐习惯性省略,最后脱落,形成新词。“啤酒”→“黑啤酒”→“黑啤”,由此产生“淡啤”、“扎啤”、“鲜啤”、“生啤”、“罐啤”……“酒吧”→“酒吧台”→“吧台”,“酒吧”→“泡酒吧”→“泡吧”,与此关联的还有“吧女”、“吧友”、“吧蝇”等,已形成了一个子语义场。而时下还有名目繁多的“吧”,如“网吧”、“话吧”、“氧吧”、“茶吧”、“花吧”、“街吧”“陶吧”、“布吧”、“书吧”等等,其源头均是“酒吧”。关于这类词,有人会认为是短语的缩略,但专家(刘叔新1995)认为像“北大”一类的单位,已成了复合词,因为“很难认为,后一类单位(引者注:指‘北大’类)的两个直接成分(两个字)之间存在着词与词的某种组合关联;这些成分已成为词素,本身的意思不像词那样明晰,彼此之间的语义也是不明晰的,相互已凝结成一体,当中不能有语音停顿。”我们认为,上述衍生出来的新词符合这种情况。在衍生过程中,义标逐渐脱落,到衍生的后阶段,外来词的音标直接加其他成分构成新词,因为这时我们难以将其还原为初始形式或不能再在音标前后附加义标,如“网吧”、“话吧”≠“网酒吧”、“话酒吧”,“吧”、“啤”之类仿佛成了汉语的构词义素了。需要强调的是,并不是多数带义标的外来词都有此功能,从目前看还是一个封闭的小类,主要是那些使用率高、流行活跃的部分,像“吧”、“卡(片)”、“啤”、“卡(车)”等都在其中。
参考文献
刘正埮、高名凯等《汉语外来词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
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商务印书馆,1995
史有为《汉语外来词》,商务印书馆,2000
符淮青《词义的分析和描写》,语文出版社,1996
岑运强、刘冀《汉语外来词的分类与译介原则》,《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张美景《外来词语言二重性的内部形式维度》,《语言文字应用》2004年第1期
胡清平《音意兼译——外来语中译之首选》,《中国翻译》2001年第6期
(通讯地址:200234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
116002大连外国语学院汉学院)
尽管对汉语外来词的划界问题学术界尚有争论,但音译加汉语义素方式构成的词语为外来词却为各家公认的,因为它具有部分借音形式,是外来词的形式标记。
我们注意到,刘正埮、高名凯等(1984)编撰的《汉语外来词词典》严格将收词范围限定在完全的音译词(loan words)译音加表意成分的与半译音半译意的混合词(hybird words)以及直接借自日语的汉字词。就是说将音译加汉语义素和半译音半译意两种形式都划入混合词。也有人(岑运强、刘冀2000)将后者认为是借音类,而只把前者才当作混合词。还有一些研究采取粗线条划分的做法,把它们都归入音译加义译一类(符淮青1985;刘叔新1995)。此两种构成方式的共同特点是在一个词中加入了汉语的构词因素。可以举下面两组例子:
1.英特网(internet)呼拉圈(hula hoop)
新西兰(New Zealand)冰淇淋(ice cream)
2.芭蕾舞(ballet) 贝雷帽(beret)酒吧(bar) 车胎(tire)
上面两组例子,组成方式完全一样,加黑点的均为汉语固有义素,1组中,划线部分是该外来词原词已有成分,与汉语义素对应,而2组的语源词并无汉语的对应成分。两组一样的构成方式的外来词使用情况却有很大不同。2组中的“芭蕾舞”实际运用时可以只说“芭蕾”,还原成了纯音译词,“酒吧”还能衍生出今天使用非常广泛的“网吧”、“话吧”、“吧女”、“泡吧”等等,这些特点1组是没有的。关于2组,史有为(2000)将其构成方式概括为:音译加义标。就是“在借音之外再增添一个汉语固有的字作为义标”,义标表示类属,一般处于中心义素后,少数也有置于之前的,有的义标属于词缀性质,并将义标区分为类标(后加)、饰标(前置)、缀标,同时指出:“音译部分为多音节的,在使用过程中类标有时可以省略或脱落。”这对音译加汉语义素构成方式的描写是十分恰当的。
我们在此关注的既不是外来词的分类,也不是构成方式的异同。通过上面1组和2组对比,我们知道虽然两组从汉语的构词方式上完全一致,但其内部形式却有很大的差异。1组的“网”、“圈”、“新”、“冰”在其词源中是存在的,而2组的“舞”、“帽”、“酒”、“车”是作为进入汉语时另加的“义标”,仅就语音形式看,音译部分已经包含了义标的内容,如果还原为词源词,这些义标就是多余的,也就是语言中的羡余现象(redundancy),此问题为本文探讨的核心。
二
所谓语言的羡余现象,是指语言的表达形式多于表达内容而不认为是语言错误。任何一种自然语言都存在着羡余现象,据说汉语相对欧洲大陆诸语言,羡余现象还是较轻的。汉语词语存在的羡余现象体现在各个方面,在词语构成上,像“死尸”、“寒冷”、“抓捕”、“亲眼目睹”、“凯旋归来”等都有羡余成分,人们在使用中也很觉自然。让人觉得颇有趣味的是,汉语在引进外来词时,在词源词原本不存在羡余成分的情况下加入了羡余内容。我们认为在多种构成方式的外来词中,羡余现象是值得我们重视的一种情况,对其进行较为详尽、深入的探讨不无意义。
外来词为什么会产生羡余现象?汉语为非表音语言,特别是用汉字记录汉语而非字母,音译外来词难以做到非常准确,所以在引进或接受外来词时总要表现出相当强的自主性。和日语对照,日语用片假名记录外来词,直接以语音进入,外来词很快就进入其语言词汇领域。汉语则不是这样,从汉语历史考察,当一个外来新事物要进入时,由于没有可对应的词汇形式表达,只好以音译形式表达,但经过一定时期的使用,人们逐渐熟悉该事物时,就会出现汉语的替代词,经过长短不等的时间,汉语词就会彻底替代外来词,如“康拜因”、“烟士披里纯”、“德谟克拉西”、“赛因斯”、“巴力门”在不长时间内就被“联合收割机”、“灵感”、“民主”、“科学”、“议会”取代。当然也可能有与此相反的情况,但可以肯定不会是主流。外来词羡余现象可以说是外来词要取得“合法”地位的重要手段,也可以看成汉语对外来词改造的结果。汉语语言规律对词义、语音、词形的要求是产生外来词羡余现象的主要原因。
词都具有内部形式意义,这是词义获得的基础,尤其像汉语这种具有很强理据性的语言,内部形式意义在词义中更是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外来词在以单纯语音形式进入汉语时,其原有的内部形式意义就消失了,零内部形式意义的外来词(纯音译词)要在汉语词汇中立足就显得举步维艰,上举诸如“民主”、“科学”一类的音译词的被取代就是明显的例子,所以外来词要在汉语词汇中生存下来就是要获得新的内部形式意义。前述音译加义译的外来词就是通过那部分义译获得了内部形式意义,从而成为稳定的汉语词汇。而那些在词源词中没有和汉语对应义素的外来词就只能采取其他方式获得内部形式意义,外来词中比较有趣的一种就是选用语音近似的汉字来音译,将原来的内部形式意义附加在汉字上,产生了一种似是而非的新的内部形式意义,如“可口可乐”、“乌托邦”即是,这被认为是理想的外来词构成方式。外加羡余成分也是一种重要方式,就是另用汉语已有的义素附加在音译部分,它相对词源词的内部形式意义来说完全是多余的,但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了内部形式意义,张美景(2004)在分析外来词内部形式意义取得的类型时将这种方式归纳为羡余型。义标作为羡余成分附加在音译成分上,整个词就获得了新的内部形式意义,诚如前述,义标大多作为类标后置,构成了偏正词语,羡余成分表示类属,这就限定了整个词意义的范围,如“卡车”、“吉普车”,类标“车”是它们的根本属性。又因为义标是羡余成分,所以这种构成方式与半音译半义译及“乌托邦”之类的比附音译方式不同,下文将会论及,义标在一定情况下可以脱落与省略,这也反证了义标的羡余性。从接受与理解的角度看,义标对理解外来词起了重要作用,一个新事物进入(外来词绝大多数为名词),接收者一般都会借助已有的概念去理解,义标就是理解的切入点,虽然义标和音标构成的关系为并列,但在理解上为偏正式。如“香槟酒”可比照“白酒、黄酒、红酒、葡萄酒、桂花酒”等,“摩托车”、“卡车”比照“轿车、客车、货车、人力车、拖车、叉车、铲车”,“芭蕾舞”比照“孔雀舞、扇子舞、单人舞”,诸如此类,很容易为大众所接受。一旦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事物,义标的羡余性就凸显出来,或脱落或省略,我们就可以说“喝香槟”、“骑摩托”、“跳芭蕾”,单纯的音标就已具有汉语词汇的内部形式意义了,在某种意义上还原为音译词。音标加羡余成分义标构成的外来词因为借用了义标的内部形式意义,使以这种方式构成的外来词具有较强的生命力,成为稳定的外来词汇。虽然某事物尚未普及或近乎消失,人们对它很陌生,但通过羡余的义标还是能在相当程度上理解、把握,《汉语外来词词典》收入的“牛根糖(××糖)”、“若克舞(××舞)”就是这样的例子。
汉语语音和词形的规律也是外来词羡余现象产生的原因。汉语是音节语言,构词有一定的节律要求,为了满足这种要求,汉语在构词时会添加某些并无实际意义的成分或重复类似意思的相关语素,也就导致了羡余现象的发生。现代汉语词汇以双音节为主,所以引进外来词也按照此特点对其加以改造,像“啤酒”、“卡片”、“卡车”、“酒吧”等义标的添加就只能“应运而生”,在此,不管是类标还是饰标,前加还是后置,从音节角度看,其作用都是一样的,有时甚至不惜加并无词汇意义的缀标以符合这种规律。前文提及义标具有可脱落与省略性,下文在考察义标使用情况时将会详述,义标省略可否会受到句法节律的制约,在此不赘,我们可认定,在语音上,义标是羡余而不多余。义标的主要功能是表示类属,所以在词形上,以后置类标为主,这样构成了偏正名词,即使前加饰标,如“酒吧”、“车胎”,词形上仍然不变,从义素关系来说,类标、饰标、语音标实为并列关系。至于极少数加缀标的,也是为了在词形上向汉语词汇“靠拢”的表现,如“跋屡子(即没食子,一种药用植物)”、“阿蛇(sir,香港译词)”。
以上分析的外来词羡余现象产生的原因符合一般有关语言理论,导致羡余现象的产生是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但对具体单个词语的作用可能强弱不等。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些原因隐含的事实。汉语史实证明,汉语是一种具有强大同化力的语言,语言之间的接触不可避免要产生相互影响,外来词就是一个“标记”,而汉语在接收、引进外来词时总是自觉与不自觉地在对外来词进行改造,也就是一般所说的“汉化”,那么,作为羡余成分的义标可以说就是外来词“汉化”的形式标记。
三
很多研究都注意到了义标的可脱落与省略性,但对其详细情形与原因则缺乏描写或语焉不详。本文进行初步的考察与分析,希望在此基础上作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音标、义标在语素关系上为并列关系,义标是出于上述各种原因附加上的羡余成分,所以从语言运用的经济原则看,只要在不影响意义表达和符合语法规定、语用原则等前提下,应该可以省略,直至脱落。史有为(2000)认为,类标可以省略或脱落,音译部分如果是单音节,类标不能省略,音译部分为多音节的,“在使用过程中类标有时可以省略或脱落”。我们觉得这里面有几个问题尚欠严密:第一,饰标或缀标可否省略或脱落?第二,音译部分为单音节的,类标有没有省略或脱落的?第三,“音译部分为多音节的,类标有时可以省略或脱落”,是哪些音译部分为多音节的(全体还是部分)?“有时”是什么时候?或条件是什么?要回答这些问题,掌握语言事实非常重要,如果在现有的语言材料中存在这类现象,而且语感正确,那么我们就应该重新进行描写或总结出新的更为周全的结论。当今已完成语料库可以帮助我们进行这类考察工作,下面提出的例证如果没有注明其出处,均出自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CCL)网上提供的现代汉语语料库。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除类标外,饰标、缀标可否省略或脱落,义标作为羡余成分加在音译部分,三种情况中,加类标的情况最为普遍,加饰标的很少,加缀标的极少,所以笔者经过多方搜索,加缀标的外来词只掌握了很少几个,经考察,确实不能省略,在此存疑不论。但饰标找到了省略的例子,就是“车(轮)胎”,来看例子:
1.修车老人听说内蒙古有介绍自动补胎技术的资料《致富信息》,花了340元买回。
2.路边有几个竹棚干着“打气补胎”的行当,不知怎么却写成了“打胎补气”。
3.苏北通榆公路旁有一家个体饭店,门前的木牌上写着“吃饭补胎”。
4.整个夏季,我补胎108次,换件16次,大修7次……
因为“胎”还指“胎儿、胚胎”,可以单用,上面例句提供的上下文语境可以确定其中的“胎”为“车胎”,均省略了类标“车”,实际上在“充气补胎”的格式中一般还不能出现类标,而我们口语中,车胎坏了,说“换(一个)胎”是很自然的。第二,现代汉语词汇中,以双音节的为主,上文也论及,羡余成分是出于音节需要的考虑附加上的,但现代汉语基本词汇中也有单音节的。外来词中,音译部分为单音节的,类标一般不省略,但外来词一旦进入稳定状态,音标出现了义素化趋势,此时作为羡余成的类标就能省略,甚至脱落,例如“卡片”,例子如下:
1.一张卡,抓商业信誉卡,做好售后服务;一台秤,抓商品足斤足两,不缺斤少两。
2.旅客只需填一张表,国际航空公司便发给你一张卡,旅客乘机购票时出示此卡,飞行里程就会被记录下来。
3.凡是到襄樊市种子公司门市部购种的农民都能得到一张卡,上面不仅有种子的产地、批次、品种和各项质量指标……《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卡”的条目下有“卡片”一项,还列了一项“磁卡”,上面例子都是严格意义的“卡片”,类标“片”省略了,上面的例子若都加上“片”反而别扭。实际上,“磁卡”中的“卡”与“卡片”很大程度是一致的,《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如是解释“磁卡”:“表面带有磁性物质的卡片……”如此看来,此“卡”彼“卡”没有什么不一样。今天我们日常用的各种“卡”种类繁多,其中很多也不是磁卡,在使用这些“卡”时,其类标“片”已近乎脱落。
上述两个问题的考察,虽然其情形不是大多数,但至少可以说明这样的事实:义标的省略或脱落,不局限于类标,也包含了饰标;音译部分为多音节的义标容易省略或脱落,但也不排除发生在音译部分为单音节的。所以我们并不能把“能省略或脱落的只是类标,音译部分为单音节的类标不能省略”作为结论或规律。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重点来考察第三个问题,就是什么样的外来词义标可以省略或脱落,或者说省略与脱落的条件大致是哪些。需要说明的是,我们的考察是抽样式的,因为不可能对每个属于此类型的外来词进行考察、分析,所以就有不够周全之嫌,所提出的结论性意见也就可能不能涵盖所有,诚如前述,我们希望借此将研究引向深入。
为清楚起见,我们将选择出的考察对象在语料库进行检索后,将结果列出下表进行对比:
说明:“+”、“-”表示使用时义标的有无;“例数”指所搜索到的用例数量上表中对比项的义标省略情形呈下降状态,最左的“白兰地酒”,义标已接近脱落,而后三项义标没有省略的例子,这说明只是一部分的义标可以省略。问题的焦点是,哪些可以省略,甚至脱落?能省的是否任何时候都能省?哪些完全不能省?这大概就是作为羡余成分的义标使用的基本规律,我们在语言事实的基础上试图进行初步的描写。
规律一,只有人们非常熟悉的事物才有可能,这是符合一般认知规律的。前面阐述过,义标的添加使外来词借助汉语已有义素获得了内部形式意义进入了汉语词汇,只有经过一个过程,就像纯音译词一样,音标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内部形式意义,在语言的经济原则下,羡余成分的义标在使用中与音标的结合紧密程度降低,于是就出现了省略,这种趋势进一步加强,义标也就可以脱落。我们前面说过的“牛根糖”、“若克舞”生僻事物,义标是不可能随意省略的。像上表的“白兰地酒”,在刘正埮、高名凯等编撰的《汉语外来词词典》中,词条项并没有义标“酒”,但在解释中说它又作“菩兰提酒”,这就说明它亦有添加义标的表达形式,语料中带义标使用的例子,大多也可以省略义标,完全不影响意思的表达。当然,这里有个问题,就是标准是什么。所谓熟悉程度很模糊,它还不能用词频来计量,因为熟悉未必就是常用;也不能用进入汉语时间长短来衡量,早的未必就熟悉,所以只能针对个案来解释。
规律二,义标的省略与否受句法、节律、语用等因素的制约。可以省略义标的那部分,并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省略,即使像“白兰地”、“芭蕾”这样义标省略非常普遍的词,在某些时候其义标是必须带上的,如“白兰地酒厂(味儿)”、“芭蕾舞团”,从句法语义角度看,义标都后指,受此影响,义标难以省略;又如“雅思”,我们只能说“进行(参加/举行)雅思考试”,这是受动词搭配节律制约。我们在网上搜索了一篇题为《芭蕾舞简介》的短文,其中交错使用“芭蕾舞”、“芭蕾”各4次,实际上只用一个并不影响意思,但如果真那样,文章就显得重复啰嗦而缺乏变化,这是语用规则在起作用。与此相反,像“艾滋病”的义标“病”一般不能省略,但在“防艾滋”的格式中却可以省略,这也显示本条规律的较强的概括性。
规律三,音译部分汉字如果在汉语另有所指,这部分外来词的义标一般不能省略。上表中的“踢踏舞”、“汉堡包”即是这种情况,“踢踏”在汉语中有其词,所以语料中没有义标省略的说法,“汉堡”另指德国城市,省略义标的比例就极低,而且省略必须有语境,如前面有“买”、“吃”等词。来自藏语的“错(或措)”、“曲”原是指“湖”、“河”,我们可以说“去纳木错”,却不能说“渡过那曲”,因为“那曲”还指地方,所以一定要说“渡过那曲河”。“太妃糖”、“拖拉机”、“来复枪”等大概也是如此。
规律四,汉语某类词语的使用习惯限制同类外来词义标的省略。表中的“沙丁鱼”、“贝雷帽”,其义标省略的情况基本没有,我们反观汉语的同类词汇,表示“鱼类”、“帽类”在使用中多要出现“鱼”和“帽”(“鱼”类中部分可前加“大、小”的,如“大黄花鱼”可简说为“大黄花”,“大、小”表示性状,可区分种类,也指外形概貌,结合程度不紧),无论音节多寡。与这种情况对应的事,像“酒”类,“酒”与前面成分结合时相对“鱼”、“帽”就松散多了,汉语固有的酒,如“花雕”、“白干”都无需加“酒”,所以外来词“白兰地”、“威士忌”、“伏特加”也就不像“沙丁鱼”、“贝雷帽”那样义标一定不能省略。此外还有专有名词也是如此,表中的“古兰经”的义标任何时候不能省略,汉字写作“可兰经”也一样,另外像“新芬党”等也与此类同。
以上四条规律是对语言事实的诠释,难免有挂一漏万之嫌,还要指出的是,说明各条规律所举例证不过典型代表而已,不是说它们就不体现其他规律,正如前文分析外来词羡余现象产生原因一样,都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四
由于义标属于羡余成分,它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省略,这个特性形成了此类外来词另一个颇有意思的功能:衍生性。本文开头部分在对比1和2组外来词时提及过。所谓衍生性,就是含羡余成分的外来词在与其他成分组合成短语后,义标逐渐习惯性省略,最后脱落,形成新词。“啤酒”→“黑啤酒”→“黑啤”,由此产生“淡啤”、“扎啤”、“鲜啤”、“生啤”、“罐啤”……“酒吧”→“酒吧台”→“吧台”,“酒吧”→“泡酒吧”→“泡吧”,与此关联的还有“吧女”、“吧友”、“吧蝇”等,已形成了一个子语义场。而时下还有名目繁多的“吧”,如“网吧”、“话吧”、“氧吧”、“茶吧”、“花吧”、“街吧”“陶吧”、“布吧”、“书吧”等等,其源头均是“酒吧”。关于这类词,有人会认为是短语的缩略,但专家(刘叔新1995)认为像“北大”一类的单位,已成了复合词,因为“很难认为,后一类单位(引者注:指‘北大’类)的两个直接成分(两个字)之间存在着词与词的某种组合关联;这些成分已成为词素,本身的意思不像词那样明晰,彼此之间的语义也是不明晰的,相互已凝结成一体,当中不能有语音停顿。”我们认为,上述衍生出来的新词符合这种情况。在衍生过程中,义标逐渐脱落,到衍生的后阶段,外来词的音标直接加其他成分构成新词,因为这时我们难以将其还原为初始形式或不能再在音标前后附加义标,如“网吧”、“话吧”≠“网酒吧”、“话酒吧”,“吧”、“啤”之类仿佛成了汉语的构词义素了。需要强调的是,并不是多数带义标的外来词都有此功能,从目前看还是一个封闭的小类,主要是那些使用率高、流行活跃的部分,像“吧”、“卡(片)”、“啤”、“卡(车)”等都在其中。
参考文献
刘正埮、高名凯等《汉语外来词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
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商务印书馆,1995
史有为《汉语外来词》,商务印书馆,2000
符淮青《词义的分析和描写》,语文出版社,1996
岑运强、刘冀《汉语外来词的分类与译介原则》,《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张美景《外来词语言二重性的内部形式维度》,《语言文字应用》2004年第1期
胡清平《音意兼译——外来语中译之首选》,《中国翻译》2001年第6期
(通讯地址:200234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
116002大连外国语学院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