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重视痛风的早期诊断和防治

来源 :求医问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u96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我国痛风发病率与日俱增,痛风患者还出现了年轻化的趋势。
  痛风患者的临床表现是:关节有明显的肿胀、充血,皮肤变红、发烫;有的还觉得发麻,有针刺感、灼热感和跳动感等。患者在发病的初期,往往只有一个关节受到侵犯,大多是大脚趾关节,随着病情的发展就会侵犯全身关节。
  痛风患者在第一次发病时就算不治疗,有的也会在数天或数周内自动消失,这种症状就是痛风的急性发作。 次痛过之后,关节只是炎症消除了,但实际上,患者体内的尿酸的结晶并没有消失,几次急性发作以后,结晶会不断地沉积,慢慢地便形成了“痛风石”。痛风石会破坏周围的软组织和骨质,造成患者关节的永久性畸形。另外肩风虽然表现在关节上,却属于全身性疾病,而且是一种慢性终生性疾病,如不及时治疗,还会影响到患者的其他内脏器官,比较常见的是痛风肾,进而发展为尿毒症。所以痛风患者要抓住早期治疗时机,否则病情将会很难控制。中医采用外敷药和内服药相结合的治疗方法,使患者迅速缓解疼痛、消除炎症,以健脾补肾、利湿泄浊法治疗痛风缓解期,可降低血尿酸。
  痛风发病与某些不良习惯有关,常在过食高嘌呤食物、大量饮酒(尤其是啤酒)后发病;或因长途旅行以及走路多等疲劳过度而发作,或因关节局部劳损或扭伤、穿鞋紧、长跑等过度运动而发作;或因精神紧张、过度刺激后发病。要预防及减轻痛风,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要彻底戒酒,尤其是啤酒,往往 次酗酒就可促成痛风性关节炎的发作。
  二是限制高嘌呤食物的摄入。病人要尽量少吃一些含中等量嘌呤的食物,如果食用最好用水煮后,去除汤汁再食用。
  三是要做到低蛋白、低脂肪和低盐饮食。每天可以用百合、薏米、土茯苓、莲子、山药与粳米等谷物煮粥食用。
  四是饮食要有规律,一日三餐要定食定量。痛风患者不仅要避免暴饮暴食,还要防止饥饿,否则可引起血尿酸水平增高。
  五是要加强运动,以使肥胖病人减少体重。肥胖是痛风的好发因素。
  总之,痛风是 种终身性疾病。注意饮食、起居、运动及精神等诸方面的调理对痛风患者来说至关重要。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脑小血管病(CVSD)影像学表现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之间的关系及CSVD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将60例经脑MRI证实的CVSD患者按具体病情分为单纯腔隙性脑梗死(LI)组、LI+脑白
试评《支气管哮喘定义诊断严重度分级及疗效判断标准(修正方案)》1984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系病学会制定了《支气管哮喘诊断分期和疗效的评定判断标准(试行方案)》,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哮喘的
本文从实际安全监控的"事前、事发、事中、事后"四个环节着手,通过全方位多维度建设信息化关键设备安全监控体系,保障各项前台应用服务稳定运行。
胶囊数据中心将施耐德电气在基础设施方面的能力,与华胜天成-瑞盈科技在超融合、云服务方面的能力进行了整合,帮助用户在边缘计算的实际应用场景中实现架构的一键式升级和管
肥胖是导致2型糖尿病的高危因素。这是因为肥胖与糖尿病同为代谢综合征,二者有着共同的发病基础,特别是肥胖患者大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胰岛素抵抗问题,而胰岛素抵抗又被
期刊
对于患有耳疾的人,滴耳液是最常使用的药物。比如,对那些被确诊患有化脓性中耳炎、外耳道炎、耳道霉菌病或耵聍(即耳屎)栓塞等耳病的患者,医生往往会给他们开一些诸如氧氟沙星滴耳液、氯霉素滴耳液等药液,用以抗炎杀菌、消肿止痛或软化耵聍。那么,应该怎样使用滴耳液呢?除了要谨遵医嘱外,还应注意以下5点:    1、使用滴耳液前,患者应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尤其要注意说明书上标明的各种禁忌症。比如,婴幼儿患者应慎
期刊
对于Linux来说,如何提高系统安全等级,防止数据被非法窥视,是管理员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将介绍如何应用Red Hat 7 SELinux的管理机制来提高数据的安全等级。
乌鸡白凤丸出自明代龚云极的《寿世保元》,由乌鸡、鹿角、鳖甲、牡蛎、桑螵蛸、人参、黄芪、当归、白芍、香附、天冬、甘草、生地、熟地、川芎、银柴胡、丹参、山药、芡实等中药组成。该药具有补气养血、调经止带等功效,常用于治疗心慌气短、疲乏无力、月经不调、腰腿酸软、白带量多等病症。近年来,随着对乌鸡白凤丸药理作用的进一步研究发现,该药不仅对上述妇科疾病有很好的疗效,对一些眼科疾病也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临床研
期刊
在印染行业中,活性染料由于染色工艺简单、色谱齐全、价格适中、色牢度较高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纤维素纤维纺织品的印染工艺。然而,在染色工艺中,会有高达20%~40%的浮色染料未能上
在古气候研究中,末次冰期时期气候以突然的、千年尺度的变化为特征,存在一系列突变事件和气候转型过程。这些突变事件自发现并被全球不同区域的气候记录证实以来,一直是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