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规格玉米芯发酵料对平菇栽培的影响

来源 :农业技术与装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nga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研究不同规格玉米芯发酵料对平菇栽培的具体影响,选用4种不同规格的玉米芯发酵料作为平菇栽培材料.结果表明:采用0.1~0.4 cm和0.4~1.3 cm直径的玉米芯,栽培成功率高于95%,成功种植平菇的速度增长较快,生物效率超过110%;玉米芯直径1.4~2.6 cm和2.7~3.2 cm,发酵反应温度较低,成功栽培率分别降至79.11%和59.11%,平菇的生长相对缓慢,生物效率仅为86.3%和75.36%.结果表明:直径为0.1~1.3 cm的玉米芯发酵料为栽植平菇的最优材料.
其他文献
为解决传统人工依靠机械设备灌溉农田存在的效率低、难以实时监控及设备损耗率较高等问题,文章以西门子S7-200型PLC和昆仑通态TPC7062K触摸屏为硬件核心,设计农田远程自动灌溉组态控制系统.在阐述系统设计整体结构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登录组态、灌溉控制组态、灌溉水量图表显示组态等模块的设计方法,并分析了PLC编程实现远程自动灌溉的思路.
马铃薯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在马铃薯收获前需要进行杀秧,为了提高切割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和成本,设计了一种马铃薯杀秧切割装置.为了获取该切割装置的最佳结构参数,选取刀具刃角、切割高度和切割间隙为控制因子,以秧苗在切割过程中所受最大剪切应力为指标,采用L9(34)标准正交表定制试验方案,基于ANSYS Workbench/Ls-Dyna对切割过程进行显式动力学仿真,对试验结果进行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刀具刃角对最大剪切应力影响显著,切割间隙对最大剪切应力有一定影响,而切割高度则无影响.切割装置的最
圆捆机打捆技术是农业现代化技术的体现,而圆捆机搅龙的输送质量是影响物料收获的关键因素.文章依据圆捆机搅龙部分传动原理,对搅龙输送质量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提高搅龙转速,增大搅龙叶片螺距,更改为空心搅龙结构及搅龙装配结构改进.通过试验验证,可有效解决圆捆机作业堵草的问题.
枸杞制干是安全优质枸杞生产过程中的一道重要环节.目前,整个枸杞产区的制干方式水平还处于不均衡的发展状态,80%左右的枸杞种植农户仍然采用的是自然晾晒的方法,把新采摘的枸杞子使用碱水拌均匀,均匀摊放到枸杞盘中.文章针对现有枸杞盘的缺点及劣势进行创新设计,详细阐述一种枸杞自动折叠晾晒装置的设计过程及工作原理.
马铃薯收获过程中土薯分离为核心,文章对现有土薯分离机构组成和工作原理进行概述,并提出了马铃薯收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建议.针对黏重土壤下存在无法分离、伤薯率大等问题,设计了一款往复敲打结合栅条式分离机构,并对其进行理论分析和设计计算,确定了结构参数,能够较好地解决土薯分离难题,从而促进了西南地区马铃薯机械化收获技术发展.
目前半自动移栽机劳动强度高且作业效率低,全自动移栽机零配件多、价格高、稳定性差.基于此,文章提出了基于电气控制的自动移栽机取苗和送苗控制系统,设计了取苗和送苗系统控制方案,提高了配合精度和农业机械的自动化水平,简化了传统全自动移栽机工作部件.
LoRa属于无线通信技术,具有距离长、容量大、功耗低等特点,是一项被广泛应用的低功耗广域网络技术.当前,农业大棚对无线温湿度监测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将LoRa技术应用在其中,可以完善农业大棚无线温湿度监测系统.为此,应做好系统总设计、系统平台设计以及系统测试与性能分析等工作,提高农业大棚无线温湿度监测系统的质量.
山西省小籽粒杂粮作物大多数种植在丘陵地区,地块面积小、形状不规则,大中型农业机械进地通过的道路条件差,农业机械化程度很低.文章通过对小籽粒精量播种机关键部件开沟器进行改进设计,使开沟刀安装方向变化可以进行播深调整;通过对平行四连杆仿形机构的下压力调解装置进行改进设计,提高了平行四连杆机构的仿形适应性,使播种机既能适应于保护性耕作的硬茬播种,也可以适应在旋耕后整地情况较好的土壤播种.
文章对鲜切马铃薯加工中的护色和包装工艺参数进行了研究,通过测定贮藏期间马铃薯的褐变度和淀粉含量的变化,从其感官评价角度筛选最佳参数.结果表明:0.3%苯甲酸钠+0.3%柠檬酸+1.5%氯化钠+1.0%氯化钙在抑制褐变和抑制淀粉水解有较好作用,包装方式以真空包装为宜.达到以上条件的鲜切马铃薯,在4℃的环境下,货架寿命可超过8d.
漆水河流域拥有众多独具地域特色的传统民居,深刻的记录着流域的发展与演变史,这是其不断适应自然环境与地形地貌形成的结果,也是当地传统文化与价值观念在物质层面的具体表现。作为传统营建技术的重要载体,传统民居中蕴含着朴素的建筑观和民间的营建智慧。但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的传统村落与民居遭受了严重破坏,“不合时宜”的传统营建技术也逐渐被摒弃,且对其相关的研究较少,未形成完整的研究体系,因此漆水河流域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