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是进化的吗?——一个仍待商讨的问题

来源 :文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10610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期有关艺术是否进化的争论,反映了人文艺术理论与自然科学方法尝试融合的诉求,但这种尝试以失败告终。原因是研究者对斯宾塞“进步进化论”的机械套用和对达尔文“适应进化论”的选择性忽视。艺术进步论不关注艺术作品的精神价值,而只以作为物质形态的艺术作品产生年代之早晚和艺术作品外在形式的简繁为标准,进而做出或“进化”或“退化”的价值判断,这并没有抓住艺术的核心。相比之下,艺术适应论在“自然—文化协同演化”的视角下,一方面肯定作为技术的艺术之炫耀和交流功能,另一方面着重揭示“美的艺术”基于物质形态又超越物质形态,并跨越时空的独特精神价值,认为无论在哪个层面上,艺术都是持续演化着的。
其他文献
“人民”作为阐释共同体,既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意义创造者与守护者,也是社会主义民族国家的体认者与信守者。正是经由“人民”这一特殊“阐释共同体”的持续意义建构,社会主义文艺的意义才得以最终生成。社会主义文艺遵循“由谁创造,由谁阐释”的基本阐释学原理,决定了“人民”的本体内涵因时而变的不同意义生产逻辑。自1942年“人民”作为社会历史本体观念的正式确立至今,“人民”概念经历了由“作为革命和建设”的人民,到
近年来,随着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对黄河流域的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界共同探讨的话题。文章通过对国外关于流域生态水文、水资源水质水量调控及生态修复的梳理和对国内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理念解读、方法论指导及水资源方面专项研究的梳理,完善了推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并总结出目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所面临的问题。
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中,对世界文化新潮的有效汲取固然不可或缺,但“传统内的变化”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越文化“近传统”蕴含的叛逆道统、注重变革的精神,曾长期影响我国的思想文化界;越地的面海区位优势,养成作家外向拓展的精神品性,造就内外共振的文化效应;而越文化在传统格局中的新变,也形成一种历史流转的文化精神。这些特征,恰好与越地作家群体开创中国新文学的卓越建树形成同构对应关系。由此可以看出:越文化是中国文
郭沫若和戴望舒是情绪节奏学说的代表人物,郭沫若认为诗是对情绪自然消涨的直写,戴望舒认为诗是对情绪抑扬顿挫的曲写。闻一多和朱光潜从生理和心理角度阐释了情绪成为节奏的可行性,接受者依据诗歌节奏的“模型”,形成心理“预期”,继而根据“预期”的满足与否,产生松弛和紧张两种心理状态,同时由于“动作趋势”的作用,生理也与心理节奏产生应和,从而完成情绪的生成和传递。“预期”满足与否是情绪节奏生成的关键机制,这得
国家和社会各界对文学批评投寄许多要求与期待,当前文学批评的加强可从其六大要素着手:一是对文学作品或相关现象的独具只眼的艺术发现,二是借文学作品评论而表达社会关怀,三是通过文学作品而接续传统链环,四是拥有艺术公共领域中的艺术公心,五是呈现批评者的独特批评个性,六是自觉地成为作品艺术世界通向读者和文化传统之间的融合使者。艺术发现构成文学批评的起点,社会关怀、传统链环、艺术公心和批评个性等共同构成其同时
一般以为,刘汤论乐,一力倡复古,一独主性灵。其实不然,刘凤对北音与器数的质疑,矛头直指前七子复古(乐)思潮,其论南北异风、音声在耳(心)、取径南音,以及借径六朝、不废唐宋、文质辞意并重,都可见性灵底色;反而是汤显祖尚依违前七子议论,主张楚辞与秦音并,不妨因胡证雅,以北化南。可见,刘、汤主张并非截然对立,而都体现了当时会通风气下江南文坛的复杂变动。然而,一个志在复古乐,其实质是将吴中立场推向极致,试
从宗白华《流云》中的小诗,到朱湘、梁宗岱、冯至等的诗歌创作或翻译,现代诗人笔下不约而同地出现了“飞蛾投火”的形象;当代诗人张枣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的一些诗,又续写了这一形象。若干看似无关的汉语新诗文本,通过德国诗人歌德一首短诗形成了迂曲奇妙的关联。这一形象不但关乎古波斯诗人,通连佛经和六朝诗赋,涉及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的小说,而且影响了张枣对鲁迅《秋夜》的解读,因而促成了巨大的文本共鸣。诗歌“同
康德主张艺术形象是对理性理念的表达和扩充,这一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德国古典美学的基础,并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过,康德实际上并没有具体说明艺术家究竟是如何把理性理念转化为艺术形象的。从现象学的角度来看,对这一问题的解答可以借鉴胡塞尔的范畴直观和本质直观理论。胡塞尔主张通过想象力的自由变更就可以把握到具有自身同一性的普遍本质,但实际上既然本质直观是通过想象活动来进行的,那么所获得的就不可能是
1984年至1989年是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的发展与深化阶段。1984年,童庆炳、钱中文等不仅明确提出了文学的审美反映论、审美意识形态论这两大新理论命题,而且对其作了初步的理论阐发。1985年至1988年间,王元骧、栾昌大、董学文、钱中文等分别从哲学原理的普遍性与文学的特殊性两个向度对文学反映论新命题进行了更具体、更深入的学理化阐释。1989年,王元骧、钱中文等理论著作的出版意味着两个新命题已得到
文章在阐明了数字农业技术在农业高质量发展中应用价值和应用困境,重点探讨了其在农业要素配置领域、农业产业融合领域、农业生产管理领域、农业经营决策领域的应用策略,希望能够引起相关人员的正向思考与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