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本文阐述了以高职语文教学培养和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现实意义,对于高职语文教学如何提升学生创新能力进行了理念阐述,具体从课程目标定位、教材整合、教学原则、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实践活动、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创新能力 高职语文 实施路径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在校生人数持续增长。但高职院校学生整体素质不高,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影响了学生的岗位胜任力和就业质量,也影响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制约了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高职语文作为影响人的终身发展的文化基础课,是培养高职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何在高职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崭新课题。将创新教育融入高职语文教学,实现高职语文教学与创新教育的深度结合,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不仅是高职院校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需要,还可以有效拓展高职语文育人功能,增强高职语文教学的内在活力。
一.高职语文教学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理念阐述
在内涵研究、现状研究、影响因素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创新教育融入高职语文的原则,进而制定具体措施,主要有三点构想:一是在教学资源整合利用上,选取适合高职学生接受的创新理念内容,实现教学文本、创新观念、创新实践“三位一体”有机融合,即依据时代要求的创新内涵按照若干主要创新理念分为若干主题单元,将每篇课文内容和某一创新思维相关联,并能延展为某种创新实践样态,实现文学文本的开放性和延展性;二是适度选取富有创新内涵价值的文学作品,融入符合创新理念精神的创新实践样态,实现语文课程中创新能力培养的全程嵌入,使学生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自觉树立创新理念、养成创新思维,积极参与创新实践,进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三是将“三位一体”的教学资源整合与多模态教学模式协同起来,多模态教学模式即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来转化文本的存在样态,调动学习者的多种认知体验协同运作,以达到加深印象、提高兴趣、激发创新的教学模式。通过多模态教学方法把“三位一体”的教学资源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实现预定的教学效果。
二.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语文课程目标定位
着眼于高素质创新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高职语文教学目标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夯实语文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二是提升学生审美素养,提高学生的心理和情商指数,培养学生高雅、纯正的审美情趣;三是重視语文的德育、态度、价值观的养成,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第四种课程目标,即提升学生的创新理念、创新思维、创新实践能力,进而提高语言创新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为目的,以有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通过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把创新能力培养作为高职语文教学目标的重要构成加以重视,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加以实施。
三.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语文教材整合
对于高职语文教学来说,要重新整合高职语文教学资源,选择涵蕴丰富的创新内涵的优秀文学作品,不再拘泥和因袭千篇一律的“经典”篇目,以文学创新和思维创新为主要选篇依据,在兼顾文学传统传承的前提下,更多选择更为鲜活生动的、具有时代感的、具有思维创新和语言创新力的文学力作,以利于在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在教学内容上,可以从创意阅读、创意写作双纬度构建专题化教学内容,从创新理念的若干主要方面出发,将教学内容规划为若干主题单元,每一主题单元依据该创新理念配套一种创新思维方法,并配套一种创新思维训练,进而实现创新观念、创新实践围绕某一作品文本来展开,比如:心态创新——德谟克利特《怎样活着》;求异思维——《当众人哭的时候,应该允许有人不哭》;想象观念——海子《亚洲铜》;进化观念——无名氏《古阳关词》;组分观念——吴承恩《高老庄行者降魔》;隐喻思维——卡夫卡《在法的门前》;创新情境——方文山《青花瓷》;矛盾思维——欧阳江河《手枪》;平行思维——史铁生《我与地坛》;思维导图——龚自珍《湘月》等等。通过选取一些在内容、主题方面含有创新观念、思维因子的文学作品,在课堂教学中将创新思维巧妙地融合到文学知识、文体知识、形象分析、思想分析、文学实践等课堂活动等环节中,达到语言文学教育和创新思维教育的融合。
四.确立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语文教学原则
创新思维观念有多个不同的方面,入耳入脑容易,达到入心则需要充分发掘其丰富内涵,并和语言文学教学内容自然融合在一起,系统地运用创新思维观念和方法来学习、解读、分析、运用语言文学知识,实现对语言文学的新的理解和运用,讲究方法形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鉴于此,应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尝试探索“全程观照,统筹兼顾、灵活适度,潜移默化”的教学原则。
(一)“全程观照”。教师在制定整体教学计划的时候,要将创新观念与创新思维系统全面地导入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全环节,全方位。从创新观念和思维的角度解读语言文学作品,或者对语言文学作品进行创新性地解读和改造;在写作教学中运用创新思维,提高写作教学的趣味性和创意性;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融入创新观念和思维,提高活动的创造性和吸引力。把创新观念和创新思维全面地、有计划地地导入语文教学,而不是片面地、部分地导入。
(二)“统筹兼顾”。指教师在学期教学计划制定、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对创新观念和创新思维的融入进行统筹安排,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有计划、有重点、有节奏、有层次地融入,要做到“天时、地利、人和”,做到贴近生活,从实际出发,和教学情境、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巧妙结合,达到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三)“灵活适度”。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创新教育要和语言文学教育自然结合,做到自然贴切,灵活适度、疏密有致,而不是强行灌输、生搬硬套、穿凿附会。在文本阅读分析过程中、知识拓展环节、写作训练、课堂实践环节中结合实际灵活运用创新观念,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根据所教授内容和教学情境灵活开展,同时遵循适度原则,不宜喧宾夺主,避免把语文课上成创新创业课程。
关键词:创新能力 高职语文 实施路径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在校生人数持续增长。但高职院校学生整体素质不高,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影响了学生的岗位胜任力和就业质量,也影响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制约了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高职语文作为影响人的终身发展的文化基础课,是培养高职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何在高职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崭新课题。将创新教育融入高职语文教学,实现高职语文教学与创新教育的深度结合,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不仅是高职院校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需要,还可以有效拓展高职语文育人功能,增强高职语文教学的内在活力。
一.高职语文教学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理念阐述
在内涵研究、现状研究、影响因素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创新教育融入高职语文的原则,进而制定具体措施,主要有三点构想:一是在教学资源整合利用上,选取适合高职学生接受的创新理念内容,实现教学文本、创新观念、创新实践“三位一体”有机融合,即依据时代要求的创新内涵按照若干主要创新理念分为若干主题单元,将每篇课文内容和某一创新思维相关联,并能延展为某种创新实践样态,实现文学文本的开放性和延展性;二是适度选取富有创新内涵价值的文学作品,融入符合创新理念精神的创新实践样态,实现语文课程中创新能力培养的全程嵌入,使学生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自觉树立创新理念、养成创新思维,积极参与创新实践,进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三是将“三位一体”的教学资源整合与多模态教学模式协同起来,多模态教学模式即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来转化文本的存在样态,调动学习者的多种认知体验协同运作,以达到加深印象、提高兴趣、激发创新的教学模式。通过多模态教学方法把“三位一体”的教学资源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实现预定的教学效果。
二.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语文课程目标定位
着眼于高素质创新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高职语文教学目标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夯实语文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二是提升学生审美素养,提高学生的心理和情商指数,培养学生高雅、纯正的审美情趣;三是重視语文的德育、态度、价值观的养成,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第四种课程目标,即提升学生的创新理念、创新思维、创新实践能力,进而提高语言创新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为目的,以有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通过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把创新能力培养作为高职语文教学目标的重要构成加以重视,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加以实施。
三.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语文教材整合
对于高职语文教学来说,要重新整合高职语文教学资源,选择涵蕴丰富的创新内涵的优秀文学作品,不再拘泥和因袭千篇一律的“经典”篇目,以文学创新和思维创新为主要选篇依据,在兼顾文学传统传承的前提下,更多选择更为鲜活生动的、具有时代感的、具有思维创新和语言创新力的文学力作,以利于在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在教学内容上,可以从创意阅读、创意写作双纬度构建专题化教学内容,从创新理念的若干主要方面出发,将教学内容规划为若干主题单元,每一主题单元依据该创新理念配套一种创新思维方法,并配套一种创新思维训练,进而实现创新观念、创新实践围绕某一作品文本来展开,比如:心态创新——德谟克利特《怎样活着》;求异思维——《当众人哭的时候,应该允许有人不哭》;想象观念——海子《亚洲铜》;进化观念——无名氏《古阳关词》;组分观念——吴承恩《高老庄行者降魔》;隐喻思维——卡夫卡《在法的门前》;创新情境——方文山《青花瓷》;矛盾思维——欧阳江河《手枪》;平行思维——史铁生《我与地坛》;思维导图——龚自珍《湘月》等等。通过选取一些在内容、主题方面含有创新观念、思维因子的文学作品,在课堂教学中将创新思维巧妙地融合到文学知识、文体知识、形象分析、思想分析、文学实践等课堂活动等环节中,达到语言文学教育和创新思维教育的融合。
四.确立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语文教学原则
创新思维观念有多个不同的方面,入耳入脑容易,达到入心则需要充分发掘其丰富内涵,并和语言文学教学内容自然融合在一起,系统地运用创新思维观念和方法来学习、解读、分析、运用语言文学知识,实现对语言文学的新的理解和运用,讲究方法形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鉴于此,应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尝试探索“全程观照,统筹兼顾、灵活适度,潜移默化”的教学原则。
(一)“全程观照”。教师在制定整体教学计划的时候,要将创新观念与创新思维系统全面地导入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全环节,全方位。从创新观念和思维的角度解读语言文学作品,或者对语言文学作品进行创新性地解读和改造;在写作教学中运用创新思维,提高写作教学的趣味性和创意性;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融入创新观念和思维,提高活动的创造性和吸引力。把创新观念和创新思维全面地、有计划地地导入语文教学,而不是片面地、部分地导入。
(二)“统筹兼顾”。指教师在学期教学计划制定、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对创新观念和创新思维的融入进行统筹安排,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有计划、有重点、有节奏、有层次地融入,要做到“天时、地利、人和”,做到贴近生活,从实际出发,和教学情境、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巧妙结合,达到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三)“灵活适度”。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创新教育要和语言文学教育自然结合,做到自然贴切,灵活适度、疏密有致,而不是强行灌输、生搬硬套、穿凿附会。在文本阅读分析过程中、知识拓展环节、写作训练、课堂实践环节中结合实际灵活运用创新观念,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根据所教授内容和教学情境灵活开展,同时遵循适度原则,不宜喧宾夺主,避免把语文课上成创新创业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