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完美是教育中的欲望癌症

来源 :中华家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z123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都听说过一个寓言故事。一个穷渔夫的老婆,利用一条贵为王子的小金鱼的报恩机会,不停地索取,先是要来不漏水的木盆,然后要来好衣服、好家具,接下来要豪宅以及成群的仆人和一辈子花不完的钱,小金鱼都给了她。她成为贵妇,却还是不满足,最后竟然索要当女王。
  小金鱼被惊呆了,震怒了,不再理她,默默游走了。已成为贵妇的她一瞬间发现自己又变回渔夫的老婆,眼前摆着一个漏水的破木盆和一堆要洗的脏衣服。
  每个看寓言的人都会嘲笑渔夫老婆的贪婪,但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很多人却不曾意识到自己正是充当了“渔夫老婆”这么个角色。
  从一起不幸的事件说起
  曾经,媒体报道了一个姓郭的年轻中国女孩自杀的事件,引起人们的讨论。
  小郭青春靓丽,是优秀大学毕业生、华尔街的白领、世界顶级名校麻省理工学院MBA,游学走访35个国家,在学业、商业、艺术、体育等方面都表现出色,甚至成为某知名教育培训机构的形象代表……
  她的死令人震惊,这样一个优秀的女孩子,没有理由自杀啊,为什么?
  人们对她的自杀原因有种种猜测,但那些原因,也许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根本的原因,藏在她自己写下的这些文字中:“我非常精确地按照父母的旨意在26岁生日那天办完了我中西合璧的婚礼,并开始准备28岁完美地在顶尖商学院生小孩的计划。生活到这个时候,虽然很辛苦,但一直都是所谓的完美。然而,关上门回到家里,问题却非常深刻。”
  据媒体报道,小郭的父母都能力非凡,对女儿一直要求甚高,所以我们可以想象小郭是如何一步步走进死胡同的——当一个人一直被要求完美,连哪年结婚、哪年在什么地方生孩子这样不可预期的人生大事都要按父母的“旨意”精确完成,她如何能和不完美的自己相处?
  她被驯化到只是为“优秀”“成功”活着,家门外得到的赞誉和回家关上门自己的感觉,无法统一到一个身躯里,这种分裂的痛苦,让她选择以决绝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小郭最后留下的文字是:“一切都不管了,我再也不要被人唾弃地以他人的标准去循规蹈矩地爬了。”她的自我评价之低,外人无法想象,“被人唾弃”、“循规蹈矩地爬”,她对自己何等的不满意!
  这是个悲剧,我们可以理解她父母的悲伤,同情他们的不幸,但一个年轻而美好的生命一步步走上绝望的悬崖,却让我们不能不反思这种家庭影响的失误。
  “求完美”是一种反自然行为
  教育的目标是要尽可能让一个孩子优秀,但教育最要提防的是求完美心理。
  “求完美”之所以是一种破坏性的教育行为,在于它是一种反自然行为。大自然原本赋予每个孩子以成长的正能量,只要生长条件正常,都会正常表达、健康成长。
  在完美期待中成长的孩子,天性被过度驯化,其作为独立的“自我”无法正常舒展,却耗散太多的精力去适应他人的要求。
  几乎是从刚刚懂事,他们就有一个宿敌——“邻家的孩子”—— 聪明懂事性格开朗,有礼貌习惯好,功课门门都出色,既会弹琴画画,又会下棋打球,既懂得如何花钱,又懂得如何节俭,上名校,事业有成,孝顺父母,婚姻美满……
  “邻家的孩子”作为标杆只是衬出了他的不完美,让他自惭形秽,内心冲突不断,正常心理秩序被破坏,气场混乱,负能量越积越多。
  一个内心积淀太多负能量的人,最终也许会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在别人看来也许很完美,但其内心世界则不柔和不自在,是僵硬的、冲突的,較少体会到生活的幸福。像小郭一样,会经常感觉活得“很辛苦”。
  但哪怕是这表面的光鲜,也只属于少数人,更多的负能量太多的孩子不但不能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作为自然人的属性也被严重破坏,成为人们眼中的窝 废。
  孩子的无力感总是和父母的强势成正比
  站在教育的出发点上,没有一个家长会承认自己要培养完美小孩;在话语层面上,所有的人都会赞成“宽容”“接纳”等理念。但在实际生活中,不少人却很少接纳孩子的“毛病”,见不得孩子身上的“缺点”。
  孩子活泼,他认为不够安静;孩子安静,他嫌缺少运动;孩子喜欢到外面运动,他又要求他坐下来画画;孩子喜欢画画,他希望孩子也喜欢唱歌;孩子喜欢唱歌,他要求他游泳也不能差;孩子音体美样样行,他还希望孩子功课好;孩子功课好,他要求孩子学会做家务……
  如果家长不知自己是否求完美,不知不觉中陷入“渔夫老婆”的思维困境,是因为他们往往是从一开始就以某种社会标准来要求孩子,而孩子在这样的标准面前,显得那样不合格,于是家长拿出规矩、目标、批评、惩戒等这些概念和手段,对孩子进行规范。
  求完美的潜台词是:你必须完美,我不接纳你的任何不足和过错。所以伴随求完美的,必定是事无巨细的要求和完美的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些“要求”和“目标”而派生出来的繁琐苛刻的家庭法则。这种情况特别容易发生在强势父母身上。
  “求完美家长”和“强势家长”几乎是同义词,这样的家长,他们主要关心自己要培养怎样一个人,不断以成年人的强势改造孩子,较少关心或根本不关心孩子作为自然人的天性和需求——破坏就这样形成了。
  过度求完美,是教育中的欲望癌症,会演变出一系列问题。所以我们可以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孩子的无力感总是和父母的强势成正比,父母越强势,孩子越懦弱。
  (尹建莉 著名家庭教育专家,著有经典教育著作《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其他文献
暑假里,我扣爸爸一起骑自行车去了大连。8月7日中午出发,8月10日19点到达终点大连沙河口区,共骑行三天半,全程约45O千米。这次骑行时间紧张,路途遥远,遇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虽
我们带着儿子到山里旅游,道上突然窜出一只兔子来,儿子跳起来大叫道:“我发明了一只小兔子,就在那儿!”我对他说:“这不能说发明,要说发现发明的是以前没有的东西,发现则指以前就有
2017年12月13日至14日,由中国家庭教育学会主办的学术研究成果发布、立项课题管理专题培训班暨家教立法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学会常务副会长赵东花出席专题培训会并讲话。
目的分析患者血脂指标及传统危险因素与冠心病的关系,探讨血脂异常与其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确诊冠心病稳定期病例80例为冠心病组,怀疑冠心病来诊确诊非冠心病者80例为对照
钱老师:您好!我儿子小时候由爷爷奶奶带着。对孙子,爷爷奶奶真是捧在手里怕丢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什么活都不让孩子干,我主张放手,希望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每当此时,强势的爷
期刊
互联网的普及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给传统文化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与挑战,每一个阶段人们对'美'的观点都有着不断进步的价值取向,曾经人们所幻想的虚拟现实技术正以一
植物果糖激酶(FRK)在果糖磷酸化中起重要作用。通过PCR技术从温州蜜柑(Citr usunshiu Marc.)基因组中扩增得到编码果糖激酶基因的2个基凶组DNA片段,分别命名为Cufrk1、Cufrk2,利
目的介绍1例急性阑尾炎术后伴1型糖尿病并酮症酸中毒患者营养治疗的疗效。方法根据患者的病情,由糖尿病流质饮食少量多餐,逐渐过渡至半流质饮食,软食至糖尿病普通饮食。按患者年
竞赛对体育舞蹈主项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音乐及舞蹈修养、观察模仿能力、比赛情绪控制、竞赛意志保持、节奏与乐感、面部表情与眼神、舞蹈展现流畅性和时间与节奏处理方面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