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临床发现,因胃病就诊的患者中,追溯病史,会发现大约7成跟情绪有关。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的研究还发现,胃功能失调的人,患抑郁症等各类情绪病的机会比一般人高3.1倍至4.4倍。心病当用心药冶,由“情绪”引起的“胃病”,除药冶外,还需要进行心理治疗。
廖女士今年30岁刚出头,近两年来,她经常上腹胀痛、返酸、没有食欲,严重时有胃疼、心慌、头痛等症状,还常失眠,去过医院,多次检查却仅显示“浅表性胃炎”(又名“非萎缩性胃炎”)。但廖女士总觉得自己的胃一定有问题,整天唉声叹气,脾气也暴躁起来。
眼见廖女士日渐消瘦,家人带她问诊了两家医院的消化科专家,没想到两位专家都给出了一致的建议:到心理科看一看。接诊的心理医生诊断她为“功能性胃病”,并解释了其临床特点,廖女士才恍然大悟:自己的胃病其实是源于心病啊!医生开了一些抗抑郁、抗焦虑和改善睡眠的药,服药半个月以后,困扰廖女士两年的症状居然消失了一大半。
人体情绪变化的“晴雨表”
1930年,美国纽约医院医师吴尔夫,经胃造瘘,实际观察了一位名叫汤姆患者的胃黏膜情况,完成了有关情绪压力对消化功能影响的研究。吴尔夫发现,当汤姆激动时,胃黏膜会发红,且分泌大量胃酸及胃蛋白酶,侵蚀胃黏膜,甚至造成清晰可见的溃疡;当汤姆情绪低落时,黏膜颜色转为苍白,胃液分泌减少,消化及胃排空功能下降。
许多人认为,心里面的感觉是“虚”的,身体是物质,是“实在”的,虚的东西不会影响实在的东西。但实际上,心理与身体的联系,就在于对身体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作用。在实际生活中,人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情绪低落、精神萎靡不振时,就没有食欲;当情绪高涨、心情愉快时,则食欲倍增。事实上,胃肠功能的改变的确可以称做人体情绪变化的“晴雨表”,而许多胃病的发病也与人的心理、情绪息息相关。
武警总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唐红卫说,人的胃肠其实是有“情感”的器官,它们的蠕动尤其是各种消化腺的分泌,都是在神经内分泌系统支配下进行的。当人情绪愉快时,胃粘膜分泌及血管充盈度增加,胃壁运动增强;而在抑郁悲伤时,粘膜分泌下降,血管充盈度低,胃壁运动减弱;当人产生怨恨敌意的情绪时,粘膜分泌、血管充盈度会大为增加,胃壁运动更加强烈,最终产生消化道疾病。如果长期在恶劣情绪下进餐,就会患各种胃病,最常见的有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和慢性胃炎等。反过来,躯体疾病又可影响情绪,很多消化道疾病往往伴有抑郁症。
哪些人容易将心病入胃
可以说,胃是接触外界刺激最多的器官,每天都要接受酸甜苦辣、软硬热凉的刺激,局部有些红肿、充血很正常,就像我们干活多了手会起茧子一样。敏感的人会因此觉得胃有些许不适,但一般人都没什么感觉。但做胃镜时,只要有一点充血、红肿,就会提示病人有浅表性胃炎、胃窦炎之类的炎症。对此,唐红卫主任提醒,这些炎症的产生可能有三种情况:负面情绪的影响,妇女处于围绝经期,胃周围其他器官(肺、肝脏、脾以及泌尿系统等)病变的影响。其中,由情绪引发的胃炎,被不少人当作难以解决的严重问题,成为一块心病。归结起来,这类病大都有三个特点:
1.患者聪明而敏感。这些人对工作、生活很认真,追求完美,爱钻牛角尖,特别敏感,大脑像雷达一样,每天都在对自己从头到脚进行扫描,对身体的一点点反应,马上就能捕捉到,然后就是强烈关注。
2.患者有严重的药物依赖心理。吃点药就有效,到最后又都无效。
3.症状深受患者关注度的影响。不适症状会在忙碌时消失,闲下来就又出现。
近年来,因为抑郁症而引发胃肠功能障碍的患者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但由于人们对心理、精神障碍可以引起诸多的胃肠症状认识不足,很难想到这些症状是由此引起的。因此,那些有上腹痛、闷胀、腹泻、便秘等症状,还伴有失眠、焦虑、抑郁等情况,通过相应的检查无法查出器质性病变的人,就要到心理科去检查了,看看自己的消化道疾病,是不是情绪在作怪。
胃病也可从“心”治疗
中医学很早就认识到“情志伤胃”,因此主张有了胃病,应注重调节情绪。宋代有个文学家叫秦观,一次他得了胃病,情绪很不好,一位朋友拿着王维的画给他看,说:“你天天看这幅画,胃病肯定会好!”秦观很奇怪:看画还能治好病?但朋友的面子不好驳,于是他就每天躺在床上看那幅画。山清水秀的意境、格律与辞藻俱佳的诗词,使他如身临其境一般,心情也因此变得愉悦。过了一段时间,秦观的胃病果然好了。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胃病治疗要对因处理,而非对症处理。比如:脾虚、痰湿等原因都会引起消化不良,医生会根据原因来治疗,病因去除,症状自然消失。这里提醒大家,不要轻易自行对症买药服用。如果胃病治了多年不好,就要改变一下治病思路和方向,看是不是情绪、心理导致的久治不愈,而不要一味地更换药物和医生。唐红卫主任说,在治疗这类胃病时,不仅要给予抑制胃酸、保护胃粘膜、抗幽门螺杆菌等常规治疗,同时要结合抗抑郁治疗。
当然,最重要的是控制住负性情绪。众所周知,负性情绪也是情绪的一部分,我们不可能杜绝它、回避它,但能提高自己的耐受能力,减弱它对我们的身心带来的不利影响。那么具体该怎么做呢?
唐红卫主任告诉记者,首先尽量克制自己容易紧张、焦虑、暴躁的性格,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经常锻炼身体,不吸烟,少喝酒,睡眠充足。然后就是尽量减少心理刺激,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要调整心态,避免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如果自己调整不好,不要羞于向亲属或朋友寻求帮助,他们的倾听、关心、理解、尊重,同样也是预防病由心生的一剂良方。
倘若无法通过自己或者身边朋友的帮助解决问题,那么就需要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师。
(编辑/茹晓校对/梅语)
廖女士今年30岁刚出头,近两年来,她经常上腹胀痛、返酸、没有食欲,严重时有胃疼、心慌、头痛等症状,还常失眠,去过医院,多次检查却仅显示“浅表性胃炎”(又名“非萎缩性胃炎”)。但廖女士总觉得自己的胃一定有问题,整天唉声叹气,脾气也暴躁起来。
眼见廖女士日渐消瘦,家人带她问诊了两家医院的消化科专家,没想到两位专家都给出了一致的建议:到心理科看一看。接诊的心理医生诊断她为“功能性胃病”,并解释了其临床特点,廖女士才恍然大悟:自己的胃病其实是源于心病啊!医生开了一些抗抑郁、抗焦虑和改善睡眠的药,服药半个月以后,困扰廖女士两年的症状居然消失了一大半。
人体情绪变化的“晴雨表”
1930年,美国纽约医院医师吴尔夫,经胃造瘘,实际观察了一位名叫汤姆患者的胃黏膜情况,完成了有关情绪压力对消化功能影响的研究。吴尔夫发现,当汤姆激动时,胃黏膜会发红,且分泌大量胃酸及胃蛋白酶,侵蚀胃黏膜,甚至造成清晰可见的溃疡;当汤姆情绪低落时,黏膜颜色转为苍白,胃液分泌减少,消化及胃排空功能下降。
许多人认为,心里面的感觉是“虚”的,身体是物质,是“实在”的,虚的东西不会影响实在的东西。但实际上,心理与身体的联系,就在于对身体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作用。在实际生活中,人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情绪低落、精神萎靡不振时,就没有食欲;当情绪高涨、心情愉快时,则食欲倍增。事实上,胃肠功能的改变的确可以称做人体情绪变化的“晴雨表”,而许多胃病的发病也与人的心理、情绪息息相关。
武警总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唐红卫说,人的胃肠其实是有“情感”的器官,它们的蠕动尤其是各种消化腺的分泌,都是在神经内分泌系统支配下进行的。当人情绪愉快时,胃粘膜分泌及血管充盈度增加,胃壁运动增强;而在抑郁悲伤时,粘膜分泌下降,血管充盈度低,胃壁运动减弱;当人产生怨恨敌意的情绪时,粘膜分泌、血管充盈度会大为增加,胃壁运动更加强烈,最终产生消化道疾病。如果长期在恶劣情绪下进餐,就会患各种胃病,最常见的有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和慢性胃炎等。反过来,躯体疾病又可影响情绪,很多消化道疾病往往伴有抑郁症。
哪些人容易将心病入胃
可以说,胃是接触外界刺激最多的器官,每天都要接受酸甜苦辣、软硬热凉的刺激,局部有些红肿、充血很正常,就像我们干活多了手会起茧子一样。敏感的人会因此觉得胃有些许不适,但一般人都没什么感觉。但做胃镜时,只要有一点充血、红肿,就会提示病人有浅表性胃炎、胃窦炎之类的炎症。对此,唐红卫主任提醒,这些炎症的产生可能有三种情况:负面情绪的影响,妇女处于围绝经期,胃周围其他器官(肺、肝脏、脾以及泌尿系统等)病变的影响。其中,由情绪引发的胃炎,被不少人当作难以解决的严重问题,成为一块心病。归结起来,这类病大都有三个特点:
1.患者聪明而敏感。这些人对工作、生活很认真,追求完美,爱钻牛角尖,特别敏感,大脑像雷达一样,每天都在对自己从头到脚进行扫描,对身体的一点点反应,马上就能捕捉到,然后就是强烈关注。
2.患者有严重的药物依赖心理。吃点药就有效,到最后又都无效。
3.症状深受患者关注度的影响。不适症状会在忙碌时消失,闲下来就又出现。
近年来,因为抑郁症而引发胃肠功能障碍的患者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但由于人们对心理、精神障碍可以引起诸多的胃肠症状认识不足,很难想到这些症状是由此引起的。因此,那些有上腹痛、闷胀、腹泻、便秘等症状,还伴有失眠、焦虑、抑郁等情况,通过相应的检查无法查出器质性病变的人,就要到心理科去检查了,看看自己的消化道疾病,是不是情绪在作怪。
胃病也可从“心”治疗
中医学很早就认识到“情志伤胃”,因此主张有了胃病,应注重调节情绪。宋代有个文学家叫秦观,一次他得了胃病,情绪很不好,一位朋友拿着王维的画给他看,说:“你天天看这幅画,胃病肯定会好!”秦观很奇怪:看画还能治好病?但朋友的面子不好驳,于是他就每天躺在床上看那幅画。山清水秀的意境、格律与辞藻俱佳的诗词,使他如身临其境一般,心情也因此变得愉悦。过了一段时间,秦观的胃病果然好了。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胃病治疗要对因处理,而非对症处理。比如:脾虚、痰湿等原因都会引起消化不良,医生会根据原因来治疗,病因去除,症状自然消失。这里提醒大家,不要轻易自行对症买药服用。如果胃病治了多年不好,就要改变一下治病思路和方向,看是不是情绪、心理导致的久治不愈,而不要一味地更换药物和医生。唐红卫主任说,在治疗这类胃病时,不仅要给予抑制胃酸、保护胃粘膜、抗幽门螺杆菌等常规治疗,同时要结合抗抑郁治疗。
当然,最重要的是控制住负性情绪。众所周知,负性情绪也是情绪的一部分,我们不可能杜绝它、回避它,但能提高自己的耐受能力,减弱它对我们的身心带来的不利影响。那么具体该怎么做呢?
唐红卫主任告诉记者,首先尽量克制自己容易紧张、焦虑、暴躁的性格,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经常锻炼身体,不吸烟,少喝酒,睡眠充足。然后就是尽量减少心理刺激,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要调整心态,避免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如果自己调整不好,不要羞于向亲属或朋友寻求帮助,他们的倾听、关心、理解、尊重,同样也是预防病由心生的一剂良方。
倘若无法通过自己或者身边朋友的帮助解决问题,那么就需要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师。
(编辑/茹晓校对/梅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