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龙龙,上期我们的读者看得很过瘾,好些景象都是我们平常见不到的。这期你给我们介绍些什么啊?
在顺利完成7000米级海试后,自2013年6月起,“蛟龙”号载人深海潜水器(简称“蛟龙”号)进入试验性应用阶段,这也标志着“蛟龙”号逐步从工程试验阶段转向科学应用阶段。现在,我就向大家介绍一下“蛟龙”号都进行了哪些试验性应用航次的下潜作业。
2013年6月,“蛟龙”号从青岛起航,先后前往我国南海、东北太平洋中国多金属结核合同矿区和西北太平洋中国富钴结壳合同矿区开展下潜作业,中途停靠波纳佩港补给,2013年9月19日顺利返回江阴苏南国际码头,历时113天。
这次科考,“蛟龙”号共执行21次下潜,搭乘科学家14人次,共计10名科学家,其中包括同济大学和国家海洋局第二研究所的两名女科学家。在总体海况较为恶劣的不利因素下开展下潜作业,带回71种共390只生物、161枚结核、8块结壳、32块岩石和180千克沉积物等样品以及高清视像资料,获取了大量而精细的海底地形资料,充分发挥了“蛟龙”号的涉海作业的能力和优势,同时完成了11次CTD采水、8次浮游生物拖网、4次多管地质取样和3次箱式取样等常规调查作业。
“蛟龙”号在2014-2015年的试验性应用共分为三个航段。在西北太平洋中国富钴结壳合同矿区执行第一航段任务,在西南印度洋中国多金属硫化物合同矿区执行第二、三航段任务。
第一航段从2014年6月25日开始,历时52天,航程9000多海里,完成了16个站位常规调查作业。“蛟龙”号先后在西北太平洋采薇海山区和西太平洋马尔库斯——威克海山区开展了10次下潜作业,精确定位取样获取各种生物样品116个,获得21块富钴结壳样品共99.2千克,多金属结核样品24.32千克,22块岩石样品共107.7千克,沉积物样品26管,海水样品1232升,并获得了一大批高质量的视像资料。
在本航段中,“蛟龙”号实现短时期高密度下潜作业。自7月16日在采薇海山区开展首次下潜作业以来,于11天内在海山的不同区域完成了8次下潜作业,展示出了深潜器高强度连续作业的能力,随后又前往西太平洋马尔库斯——威克海山区开展了两次下潜作业,16天内10次下潜,平均每次下潜水中时间达到9小时53分钟。在开展近底航行、爬坡并在复杂地形下开展精细调查的同时,“蛟龙”号还成功搭载微型缆控机器人(ROV)和原位土工力学测试仪在水下开展作业,展示了其较好的搭载能力和完备的工具接口,进一步拓展了作业能力。
科学家们通过本航段在采薇海山区8次下潜作业以及2013年“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在该区域的下潜作业,通过点、线、面相结合的解剖调查,已基本摸清我国的富钴结壳矿区资源分布状况,基本掌握生物多样性分布规律和矿区环境状况。
在顺利完成7000米级海试后,自2013年6月起,“蛟龙”号载人深海潜水器(简称“蛟龙”号)进入试验性应用阶段,这也标志着“蛟龙”号逐步从工程试验阶段转向科学应用阶段。现在,我就向大家介绍一下“蛟龙”号都进行了哪些试验性应用航次的下潜作业。
2013年6月,“蛟龙”号从青岛起航,先后前往我国南海、东北太平洋中国多金属结核合同矿区和西北太平洋中国富钴结壳合同矿区开展下潜作业,中途停靠波纳佩港补给,2013年9月19日顺利返回江阴苏南国际码头,历时113天。
这次科考,“蛟龙”号共执行21次下潜,搭乘科学家14人次,共计10名科学家,其中包括同济大学和国家海洋局第二研究所的两名女科学家。在总体海况较为恶劣的不利因素下开展下潜作业,带回71种共390只生物、161枚结核、8块结壳、32块岩石和180千克沉积物等样品以及高清视像资料,获取了大量而精细的海底地形资料,充分发挥了“蛟龙”号的涉海作业的能力和优势,同时完成了11次CTD采水、8次浮游生物拖网、4次多管地质取样和3次箱式取样等常规调查作业。
“蛟龙”号在2014-2015年的试验性应用共分为三个航段。在西北太平洋中国富钴结壳合同矿区执行第一航段任务,在西南印度洋中国多金属硫化物合同矿区执行第二、三航段任务。
第一航段从2014年6月25日开始,历时52天,航程9000多海里,完成了16个站位常规调查作业。“蛟龙”号先后在西北太平洋采薇海山区和西太平洋马尔库斯——威克海山区开展了10次下潜作业,精确定位取样获取各种生物样品116个,获得21块富钴结壳样品共99.2千克,多金属结核样品24.32千克,22块岩石样品共107.7千克,沉积物样品26管,海水样品1232升,并获得了一大批高质量的视像资料。
在本航段中,“蛟龙”号实现短时期高密度下潜作业。自7月16日在采薇海山区开展首次下潜作业以来,于11天内在海山的不同区域完成了8次下潜作业,展示出了深潜器高强度连续作业的能力,随后又前往西太平洋马尔库斯——威克海山区开展了两次下潜作业,16天内10次下潜,平均每次下潜水中时间达到9小时53分钟。在开展近底航行、爬坡并在复杂地形下开展精细调查的同时,“蛟龙”号还成功搭载微型缆控机器人(ROV)和原位土工力学测试仪在水下开展作业,展示了其较好的搭载能力和完备的工具接口,进一步拓展了作业能力。
科学家们通过本航段在采薇海山区8次下潜作业以及2013年“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在该区域的下潜作业,通过点、线、面相结合的解剖调查,已基本摸清我国的富钴结壳矿区资源分布状况,基本掌握生物多样性分布规律和矿区环境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