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中的隐性德育

来源 :基础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dbeigh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是隐性德育的最大特点。仪式活动是隐性德育实现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通过对日本现代成人礼的源流、类型和特征进行解读和分析,来探寻仪式中存在的隐性德育。笔者认为成人礼背后的隐性德育分为以下三个层次,即成人角色教育、民族认同感教育和生命·实践教育。
  [关键词] 仪式;隐性德育;日本现代成人礼
  [中图分类号] G41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1128(2010)05-0032-04
  
  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呈现主体意识增强、易受暗示性和强烈的归属动机等心理特征,因此更易接受教育意图隐蔽的隐性教育。诚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道德教育作为一种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影响的教育活动,在学校显性教育中的难度日趋增大。由此,在当前教育环境下通过各种途径进行隐性德育来补充和辅助显性德育就显得愈发重要。而成人礼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仪式,是一生仅此一次的人生片段和人生体验,是对青少年进行隐性德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依托成人礼盛行的日本为例,探索和解构深藏于仪式背后的隐性德育。
  
  一、日本现代成人礼的演变与形成
  
  “成人礼”,亦称“成年礼”或“青春礼”,是指为达到性成熟或法定成年期的少年举行的一种仪式,以此确认其为成年人,接纳其为社会的正式成员。对于个体而言,“生是在实际分娩时开始的,但要完全成人则是在行了成年礼仪式以后的事。”①日本现代成人礼的形成经历了“元服”成人礼、“乌帽子”成人礼、“发髻时代”、日本现代成人礼这样一个逐渐本土化的历史进程。日本的成人礼最初叫做“元服”②,源于中国的“冠礼”,并流行于上流贵族世家。“元服”成人礼残留着浓厚的中国文化气息,也是举行戴冠的仪式。此后,“乌帽子礼”和“发髻时代”相继来临,并相继流行于中世纪的武士家庭、商人和庶民之中。以上的成人礼仪式均是男子成人礼。古代日本是一个男尊女卑的社会,女子成人礼不受重视。贵族的女子才举行成人礼,女子主要是以“加笄”和“着装”来表示女子成人。明治维新时日本学习西方,废除了元服礼仪,政府发布全民皆兵的征兵令,满足年龄要求的男子要接受征兵体检,这样除了传统的成人仪式外,一些地方当时把接受体检作为男子成人的标志,一直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
  现代日本的成人礼始于1948年。政府规定,每年1月15日(现改为1月第二个星期一)为成人节,这是日本国民的一大节日,届时全国放假。这一天,凡满20岁的男女青年都要身穿节日盛装(和服),到公会堂或区民会馆等处参加各级政府为他们举办的成人仪式和庆祝活动。成人仪式一般首先由町长或村长致词,勉励青年们努力学习、工作,担负起未来的责任。接着青年们高声宣誓,决心改掉稚气,以严肃的态度步入成人的行列。然后举行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其内容主要有典礼、纪念照、文娱表演等。比如把全市共同举行的大会场分为数个小会场,邀请新成人的家人、周围居民、新成人母校的师生等参加,相互熟识的人欢聚一堂共同祝福新成人。同时鼓励新成人参与成人礼的策划与举行,并通过媒体向社会报道成人礼的状况,加强人们对成人礼的关心和新成人的社会责任感。
  
  二、日本现代成人礼的类型
  
  世界各民族基本上都有或者曾经有过成人礼。瑶族的“度戒”(也称“过法”)仪式,摩梭人的“换裙换裤礼”,中国古代的“冠礼”等等。这些成人礼在各自民族的发展中曾经扮演着传承民族文化和民族特性的关键性角色。但由于各民族所处地理环境、社会状况不同,形式各异的成人礼又分为教导型、考验型、标志型③。教导型的成人礼着重于对新成人生活知识、社会规则等文化内涵的传授;考验型的成人礼通过各种不同“难题”来考验新成人生理和心智是否达到“成人”的标准;标志型的成人礼仪式既有服饰标志型,也有人体标志型,或借助其他的装饰为标志。
  粗略看来,日本现代成人礼似乎只是标志型的成人礼,实则不然,对日本成人礼的终极目的和过程细究后发现,在标志型成人礼外壳之下,隐含着教导型成人礼的内核。正如露西·本尼迪克特所言:“事实上,人们所认识到的青春期是个社会问题,为这一时期而举行的各种仪式便是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来表明孩子将进入成年人的阶段……所谓的进入成人阶段,其标志并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发情期,而是文化制约的青春期仪式。”对于现代社会而言,由于教育和法制的发展,成人礼中的生产生活知识的教导功能和标志作用已被取代。现代成人礼就更加成为一种对个体进行潜移默化的文化的传承和个体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但这种文化的传承与道德教育的功能也始终是依托“成人”这一标志性的时刻来进行的。
  
  三、现代成人礼仪式的特征
  
  1.走下神坛的成人礼
  古代成人礼的诞生是由于对人的生命的不可知而产生的神秘感,同时,在成人礼仪式中也充满着祖先崇拜或者神性色彩浓重的宗教元素,这些把成人礼推向了神坛。现代成人礼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脚步声中,褪去了自身的神秘性。人们不再对成人礼充满畏惧和向往,甚至成人礼也变得可有可无。因为制度化教育的存在,成人礼更偏重于形式而不是内容,也正因为如此,对于个体而言它既不神秘也不新奇且往往感到无足轻重。从时下流行的过于形式化的成人仪式过程以及口号化的成人仪式誓词中,我们不难感受到成人礼本身与人的生命的背离。
  2.纯粹社会性目的的成人礼
  建构和区分人的角色是人类社会制度文化的基本功能,这种角色是社会化的,实际上是关于人的一种身份的界定。与传统及当代世界的某些部落依旧“原始”的成人仪式相比,现代世界的成人礼基本上割断了其与身体间的关联。如埃塞俄比亚男孩的“越牛”和秘鲁男孩的“跳崖”所显现的勇敢和刚毅,至少还表现了作为一个即将成为成年男性的雄性阳刚之气,即它还没有在根本上背离成人礼所表征的“性成熟”喻意。而现代文明社会的成人礼更多地赋予个体社会身份,如法定公民资格的获得,即便如此,这种资格的获得也只是形式上的。
  3.符号功能异化的成人礼
  成人礼赋予个体成人的特定符号,其独特的符号化功能使得成人礼自古以来在社会生活中地位崇高,薪火相传。通过符号化的仪式,个体获得为社会所接纳的一种身份,美国人类学者默菲(Robert F. Murphy)认为,对个体而言,仪式的意义在于构造一种“过渡”,为其进入到新的地位提供一种标志物。这种标志物对此前构成一种区分和隔断,对此后则构成一种成人资格,它代表一种新的生命转换和开端。但是,现代成人礼特定的符号功能已不同于以往,出现了异化。成人礼原本的符号功能——个体成人的标志作用已不存在,被法律取代。同时,成人礼在现代社会中异化成为一种形式化的符号。
  4.从二元转向一元的成人礼
  如果说传统的成人仪式在其文化结构上还具有对立的二元结构特征,“如死亡——无性别区分儿童期的结束(旧我)、再生或者新生——有性别区分成人生命开始、一种性或繁殖能力的获得(新我)”④,那么,在文明世界中的成人礼已经在根本上消解了这种最初的二元结构,而代之为一种新的一元结构,即尽管成人礼标志着个体公民身份的获得,但它与个体的生命本能无关,成人礼不再具有一种源于自然的神秘性力量,而是作为成人礼前社会化的一种结果或一种展示。它不是隔断而是衔接,其中制度化教育作为一种社会规训和教化的力量,维系了这种连续性。这种连续性使成人礼从二元走向了一元。
  
  四、解析仪式背后的隐性德育
  
  具有演示性的仪式和仪式化这类教育实践在所有社会领域中都发挥着作用,其背后深藏着对参加仪式的个体的隐性教育。如“礼拜时的神圣气氛会扩散到家庭之中,信仰、知识和能力之间也产生了新的联系。又如一年一度的全家度假也可以被看成是一种仪式,共同的经历会产生凝聚力”。⑤这种隐藏在仪式背后的对个体的教育就是隐性德育。所谓隐性德育是指在一种环境中,通过直接体验和潜移默化而获取的有益于个体身心健康和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的活动方式及过程。隐性德育有意识地将教育意图隐蔽在受教育者不可或缺的经济文化活动、日常活动和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淡化德育目的的强制性、外显性,是一种无形的存在方式;淡化“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识,把个体真正当做有着自我教育能力的“教育主体”,使其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观念及要求的影响。这种潜移默化的隐性德育在现代成人礼中愈发凸显。从日本现代成人礼中可以发现,这种隐性的德育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1.表层德育——成人“角色”教育
  成年不仅是一个生命个体成熟的标志,更意味着一个人将在这个世界上承担一份厚重的责任。成人礼提示他今后将要担负起对长辈、师长、朋友、乃至社会、国家与民族的责任,提示他已正式跨入社会,获得全新的人生角色。在日本现代成人礼中包括换装、祈祷、宴饮及一系列象征性活动。这些外在的变化及仪式中庄严的行为,强调的正是参加者的角色转换。现代法律替代了成人礼赋予个体作为成人的权利和义务。成人礼作为“成人”的硬性的标志作用已经不存在,但是成人礼的文化传承和德育功能却凸显出来。成人礼能通过其庄严隆重的仪式唤醒青少年的成人意识,暗示他们角色的转变,提醒他们已经是一个要独立承担责任的成年人。在日本,成人礼之后,新成人可以喝酒,也可以抽烟,可以离家独立生活了。
  2.深层德育——民族认同感教育
  在日本的成人礼上将有民间庆典和工艺等传统文化展示和表演,如在石川县七尾市的2008年成人仪式上,活动流程中就安排“七尾曼达拉”和鼓的表演。“七尾曼达拉”是一种远古以来被传唱的祝典歌,庄严而高雅。为了把七尾优秀的传统文化传达给会场的所有新成人,执行委员会成员(活动组织者)在七尾曼达拉保存协会的指导下,经过三个月的努力练习后,向大家表演七尾曼达拉的歌曲和舞蹈。进行3个月的训练之后,由执行委员中的男士表演‘20岁的太鼓’,舞台背景上放映七尾传统节日的画面。⑥在隆重的成人礼中安排民族文化节目的表演,让青少年在自己人生仅此一次的仪式中,在即将成人开始自己第二次生命的体验中,融入民族文化的因素,使其认识到民族文化的宝贵,培养新成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进而培养民族认同感,更加重要的是将个体成长与民族发展联系在一起,增强新成人的民族自豪感。
  我国目前开展的成人仪式教育主要包括公民意识教育、成人预备期志愿服务、成人宣誓仪式三个环节。其中,民族传统文化所占的比例几乎为零。不可否认,中国古代民族文化中充满了封建纲常伦理的糟粕。但只要以理性的态度检视民族文化,剔除其糟粕成分,就能保留民族文化中优秀的部分,充实成人礼的内容和形式。这样可以让参加成人礼的个体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使新成人产生民族自豪感,培养其民族认同感。因此,在成人礼中应该取传统成人仪式敬畏、庄重、神圣、和谐的精华,并且注入民族优秀文化元素和地方特色等要素。
  3.终极德育——生命·实践教育
  如果说个体脱离母腹是自然生物性的诞生,则成年仪式就标志着个体社会文化性的诞生。从这个意义上看,成人仪式是具有象征意义的一次身份角色的转换。参加成人礼的个体从此成为一个担负社会责任的成人。那么,什么是成人资格?获得成人资格的前提首先是一个对生命充满敬意的个体,一个珍惜自己生命也尊重其他生命的个体。正是基于生命的尊严,一个成人能够为自己的行为担当责任,从而领悟到对自身、家人和社会的责任,建立起与他人、国家的生命关联,并唤起其心灵深处的一种神圣感。
  这种神圣感的唤起是通过个体的体悟来实现的,任何言语上的灌输都无法达到。叶澜教授认为,“强调体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智慧中最富有特色和值得珍视、发扬的方面,人只有进入体悟、经过体悟,才能真正与周围世界、与他人建立起‘我’与‘你’而不是停留在‘我’与‘他’的关系之中。”⑦的确如此,成人仪式就是一个产生特定生命体悟的仪式。正是基于这种对生命的体悟个体才能自重、自爱、自强和自主,能够为自己的行为担当责任;正是基于这种对生命的体悟,成人仪式本身方才是对精神和心灵的一次洗礼。这种隐性的体悟造就了成人礼隐性的生命德育。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体悟上,那么生命教育的本意就未完全实现。体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践,是为了在实践中践行生命的意义。这就需要建立起一个“生命·实践”⑧的道德教育体系。在日常的学校德育中变简单的行为操练为丰富的生命实践,使得学校道德教育建立在坚实而生动的生命实践基础之上。
  
  五、结语
  
  仪式给参与者带来的无论是形式的习得还是情感的感染都会潜移默化地内化为参与者的内在的品质。在现代多元的社会中,探索和挖掘成人礼蕴含的隐性德育,完善成人礼这一德育途径是为了更好地组织和运用成人礼的德育功效,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提高德育实效性。
  
  注释
  ①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00页
  ②江新兴:《从“成人式”看日本人的传统成人意识》,《日语学习与研究》,2004年第2期,第50-53页
  ③吴晓蓉:《仪式中的教育》,西南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第49-52页
  ④阎光才:《成人仪式的象征与教育日常生活》,《教育科学研究》,2005年第9期,第16-18页
  ⑤克里斯托弗·乌尔夫:《教育中的仪式:演示、模仿、跨文化》,《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年第4期,第130-139页
  ⑥武小燕:《日本“成人式”的现状及其启示》,《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第87-90页
  ⑦叶澜:《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创建而努力——叶澜教授访谈录》,《教育研究》,2004年第2期,第33-37页
  ⑧易连云:《传统道德中的生命意义解读——论生命·实践道德体系的构建》,《教育学报》,2005年第5期,第63-67页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 王永丽)
其他文献
习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人们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为使作文教学走出“学生厌写,教师厌教,耗时耗力,效率不高”的怪圈,笔者不断更新作文教学观念,打破种种禁锢,还学生以题材选择、思想表达、语言运用等诸多方面的自由,让学生说真话、抒真情。  一、积累素材——丰富习作源头活水  常言道:“厚积薄发。
近年来,河北省沧州市密切结合当地教育工作实际,努力提高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水平,取得了良好的成就。近日,本刊记者就此采访了该市教育局局长赵亮。  记者:近年来,应试教育越来越被社会所诟病,虽然通过各种努力使之有所转变,但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您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赵亮:中小学阶段教育,是为青少年儿童终身发展打基础的不可缺少的重要链条和环节。在这一阶段,一方面要向学生传授
[摘 要]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精神的体现。创建有生命力的品牌学校,需要铸造学校文化。笔者从管理实践中不断深入细致地思考,将学校文化提炼为六大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学生文化、教师文化、管理文化。通过对这六大文化的解析,阐述创建品牌学校的本质。  [关键词] 品牌学校;学校文化;解析  [中图分类号] A [文献标识码] G47 [文章编号] 1672-1128(2011)02
内蒙古自治区达拉特旗第十中学近年来在职业教育领域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职业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教育门类,对于缓解农村人口以及城市弱势家庭就业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针对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我们对内蒙古自治区达拉特旗第十中学校长苏德华进行了专访。  记者:苏校长,您好!我国职业教育的历史还比较短,办学经验还不丰富,达拉特旗第十中学近年来在职业教育上却取得了巨大发展。请您简要介绍一下学校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多年来,青海省西宁市城中区在基础教育发展中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日,本刊记者就此采访了该区教育局局长徐洁。  记者:近年来.城中区的教育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取得了良好的成就.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徐洁:城中区作为西宁市中心城区,为省、市政府所在地,是西宁市的政治、经贸中心。全区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33所,其中,九年一贯制学校
根据《英国每日邮报》2010年3月5日报道,数个世纪以来,小学教师一直是女性的传统职业。不过这种状况似乎正在发生变化,如今越来越多的男性希望成为小学教师。  随着经济的衰退,员工的培训课程正在急剧减少,失业人数也在增加,在这种境况下,小学教师的职业越来越受人们的青睐。据调查统计,去年希望接受小学教师培训的男性数量增长了52%,从3 125人增长到4 746人。  以往,小学教师的男女性别比例约为1
著名心理学家、美藉华人李恕信在《潇洒的母亲》一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小女孩趴在窗台上,看窗外有人正埋葬她心爱的小狗,不禁泪流满面,悲恸不已。祖父见状,连忙引她到另一个窗口,让她欣赏玫瑰花园。果然,小女孩的愁云为之一扫,心里顿时明朗。  “开窗”说明的道理是环境对人,尤其是对孩子,有着重要的影响。开错了窗,会使本来美好的事物变得暗淡无光,使本来有趣的事情变得索然无味。一个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引导学生
江苏省无锡市辅仁中学在创办之初,课程设置就具有校本特色。她的创办者既以教会学堂的课程为参照,也重视开设好母语中文课程,课程设置堪称中西合璧。上世纪末,新课改的实验为辅仁继承传统,开设校本课程提供了机遇。2000年辅仁开发校本课程的实验正式起步。在起步阶段,学校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三年中开设了88门次的微型校本课程;二是编写出版了三辑10本校本教材,其中《从辅仁走向世界的钱锺书》《珍爱太湖水》《明道
一、前言  2010年11月26日至12月16日,经教育部批准,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组织的“中美基础教育管理者领导能力建设项目”培训团一行22人,在湖北省教育厅副厅长黄俭的带领下,对美国基础教育开展了为期21天的培训和考察。教育部、交流协会及美方接待单位高度重视、精心策划、周密安排,确保了此次出访的成功。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二、项目基本情况    “中美基础教育管理者领导能力建设项目”由
[摘 要] 德育在中小学育人体系中的地位及重要性已经无须赘述,然而,就目前我国德育教育的实施情况来看,德育的低效仍然是德育教育存在的最核心问题。从党的十六大到十七大,国家领导人再次强调德育,本文就国内近五年有关中小学德育低效的原因及对策进行总结,并探讨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展望了后续研究的焦点和方向。  [关键词] 中小学;德育低效;原因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 G416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