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都說秋天是丰收的季节,象征着喜悦,但山东邹平县君晖农场主崔大有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经营有机农业8年,崔大有已经亏了近2000万元,陆续卖掉了北京、上海、山东等地的多处房产填补越来越大的亏损。
农业专家表示,在我国从事有机农业的主体众多,有机农业的市场巨大,但有机农业企业鲜有盈利,亏损已经成为行业的普遍现状。成本高、资金紧、销售难,再加上有机农产品市场良莠不齐,让“崔大有们”不禁纳闷,有机农业还有机会吗?
实践样本:8年亏近2000万
在君晖农场的一个蔬菜大棚里,崔大有随手摘了几个西红柿吃了起来。他说,这个以色列技术的大棚自动化程度较高,自动卷帘、智能滴灌、温度湿度一键控制等功能一应俱全。
崔大有指着一株成熟了不少果实的西红柿骄傲地说:“这里的西红柿是从靠近根部的地方一个一个往上红,是自然成熟,且个头不大三个一斤;而一般的西红柿由于投入品较多,个头大,红得也快,有的一个就一斤。”
大棚管理工人董玉莲说,大棚里不用化肥和农药,除草都是人工,布设了防虫网。“这里的西红柿、茄子都是小时候生产队的口味,经常吃这里的菜嘴都馋了,再去市场上买菜吃感觉就不是那个味。”
说起做有机农业的初衷,崔大有告诉笔者,他20世纪90年代就凭借在股市赚取的第一桶金而从国有单位离职,辗转进入金融、房产圈子,并最终做到上海一家上市公司的高层。直到2004年一场大病后,他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在病床上的我下决心,如果身体转好,要做点健康产业,生产最好的农副产品。”
几经考察,2009年,崔大有花费千万元补偿款与人合伙流转了位于邹平城郊西董镇的1000亩山坡地,山东君晖绿色有机循环农牧业有限公司成立。不久,合伙人退出,崔大有也正式成为一名农场主。
园区的基础环境相当好:园区比县城的海拔要高出70多米,方圆10公里没有污染企业;地下水在150米以下,水质较好;园区土壤在使用前闲置养地两年……可以说,做有机农业的自然条件都具备。
农场成立之初,崔大有便致力于推动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养猪等畜牧的粪便经过发酵处理后作为有机肥施用在蔬菜上,而园区的200多亩大田种玉米也是休一年种一年,种出的玉米被当作养猪等的饲料。此外,还设置了大型饲料仓库、大型青储池、储存地窖,基本上形成了一个闭环链条。
2011年12月,园区生产的33种蔬菜、瓜果、作物和猪、羊两种禽畜产品获得国家有机认证,葡萄、香椿进入有机认证转换期间;2011年,入围第一批农业部畜禽标准化示范场名单;2012年2月,企业获颁中国良好农业规范认证(GAP)……
谈起有机实践,崔大有如数家珍:这里的黑猪,生长周期是两年,喂养的是不用化肥农药种植的玉米做成的饲料;这里的羊,也都是散群喂养天然草;400只鸡一天只产70个鸡蛋,比一般鸡少产2/3……
800多头黑土猪、500多只羊、800多只鸡……农场成立之初就在这里工作的饲料工人刘士英回忆,这是农场最为辉煌的时期。事实上,2011年,崔大有的农场经营迎来了最好的时机。当年的销售额加上政府补贴在600万元以上,农场开始逐步盈利。
然而,好景不长。由于崔大有一开始的销售渠道是机关事业单位、国企、银行等单位的团购和福利,2012年年底政策调整后特供市场繁荣不再,君晖农场进入到真正的市场竞争中。
“原来的单位客户纷纷取消了团购蔬菜和肉品,农场年销售额从四五百万元一下子降到了几十万元。”崔大有无奈地表示。
生意急转直下,崔大有的现金流开始出现问题。“当时也没办法,没现金了,但还是要维持园区的正常运营,就开始变卖北京的房产。”
这几年,崔大有已经先后将北京、上海、济南的多处房产卖掉维持农场,“这些房子要是不卖,这几轮涨价,也能赚个几百万甚至上千万了。”
空空荡荡的猪圈、破败的鸡舍似乎诉说着这里当年的“辉煌”。崔大有说,园区的种养规模都比以前有大幅度的缩小,现在猪只有30多头,羊200多只,鸡也只有200多只,园区的工人也从近百人减少到20人。
困难重重:成本高资金紧、销售难、优质难优价
农业专家表示,我国从事有机农业的主体众多,有机农业的市场巨大,但我国的有机农业企业鲜有盈利,和崔大有的有机实践一样,亏损已经成为行业的普遍现状。
成本高是有机农业实践过程中的首要困境。山东省农业农村专家刘同理表示,有机农业对环境和管理的要求极高,在生产过程中不能使用化肥和农药,这让一些农业企业随时面临着减产乃至绝收的巨大风险。
崔大有也说,自己最担心的还是生产过程中的病虫害问题。因为蔬果在整个生长过程中不使用农药,容易受到病害的侵袭,实在不行就只能连根拔掉,所以生产风险较高。事实上,养猪也遇到了相同的问题,为了保证质量,2012年遇到猪瘟时,100多头猪全部被烧掉并处理。
“从公司成立,每年园区的运营费用就在300万元左右:土地租金190万元,工人工资70万元,设施维护、维修20万元,运营费用20万元,还不算先期征地补偿款的资金成本。”崔大有说,成本确实太高。
资金偏紧是有机农业经营主体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采用承包土地的方式进行生产,没有能够用于抵押贷款的固定资产,对于农业公司的贷款申请,银行一般也难以批复。
有机农产品的销售也是一大难题。
“这个西红柿虽然好吃,但也贵啊。”崔大有说,市场上普通西红柿的价格在2元到5元一斤,这里的西红柿不算地租成本就要10元一斤。“普通的西红柿,一亩一茬产量要达到2万多斤,而这里的西红柿只能产出6000多斤。”
事实上,很多有机农产品都面临相似的难题:在大超市销售,需要设立专门的独有柜台,且成本高回款慢,还缺乏定价权;在社区布点,也面临人工、房子租金等高成本;走电商渠道,还面临高额的物流、冷链成本,且一些生鲜品种并不适合。
崔大有举例说,一箱10斤价值80元的菜,送到北京的物流成本就高达60多元。“光一个硬纸箱子的成本就得20多元,加上冰块等,成本太高了,再加上生鲜类的蔬菜尤其是叶菜类根本无法保证质量,同时也面临运输、冷链等的高昂成本。”
更让“崔大有们”困惑的问题是有机农产品“优质难优价”。一些业内人士表示,优质优价之所以难以实现,是因为市场上以次充好、鱼龙混杂的所谓有机农产品太多。
“有机蔬菜作假的太多了,一块地注册了一个有机牌子,但卖了100块地的菜,或者直接收了别人的菜当自己的卖。”崔大有说。
机会在哪:个性化、专业化、品牌化
采访中,崔大有流露出对国家加强有机行业检测、监管的期待。“是不是所有的有机菜都能达到有机的标准,这个事谁来做?只能是监管部门来做,普通老百姓、企业都无法推动。”
据了解,目前大多数有机食品认证机构都属于商业化运作,“花钱就给证”,严格的考核审查过程有时形同虚设,更有一些不具备认证资质的机构,对根本不符合“有机”标准的食品大开绿灯。
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加快提升国内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将提升绿色食品品牌公信力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农业专家表示,认证机构设置门槛较低、认证行为缺乏监管等原因,导致一些认证机构不专业、不负责。认证审批后,限于人员和精力等原因,证后监督也不到位。专家建议:公开认证企业的信息,接受政府和公众的监督;提高认证企业资质门槛,建立专业化队伍;在认证过程中引入第三方监督。
农业部总畜牧师马爱国曾公开表示,要将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质量抽检纳入各地例行监测、执法抽查、风险评估监测范围。坚决打击标志侵权、假冒以及不规范用标等现象和行为。据悉,2016年,我国共取消了110个绿色食品产品的标志使用权。
此外,专家还表示,多元化的经营也造成一些有机农业经营主体拖累较多。君晖农场涉及的产业太多,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多元化经营势必较为分散,产业多了就需要专门人才,雇佣劳力生产效率会下降,监管也成问题。专家建议,有机农业还是要走个性化、专业化和品牌化之路。
农业专家表示,在我国从事有机农业的主体众多,有机农业的市场巨大,但有机农业企业鲜有盈利,亏损已经成为行业的普遍现状。成本高、资金紧、销售难,再加上有机农产品市场良莠不齐,让“崔大有们”不禁纳闷,有机农业还有机会吗?
实践样本:8年亏近2000万
在君晖农场的一个蔬菜大棚里,崔大有随手摘了几个西红柿吃了起来。他说,这个以色列技术的大棚自动化程度较高,自动卷帘、智能滴灌、温度湿度一键控制等功能一应俱全。
崔大有指着一株成熟了不少果实的西红柿骄傲地说:“这里的西红柿是从靠近根部的地方一个一个往上红,是自然成熟,且个头不大三个一斤;而一般的西红柿由于投入品较多,个头大,红得也快,有的一个就一斤。”
大棚管理工人董玉莲说,大棚里不用化肥和农药,除草都是人工,布设了防虫网。“这里的西红柿、茄子都是小时候生产队的口味,经常吃这里的菜嘴都馋了,再去市场上买菜吃感觉就不是那个味。”
说起做有机农业的初衷,崔大有告诉笔者,他20世纪90年代就凭借在股市赚取的第一桶金而从国有单位离职,辗转进入金融、房产圈子,并最终做到上海一家上市公司的高层。直到2004年一场大病后,他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在病床上的我下决心,如果身体转好,要做点健康产业,生产最好的农副产品。”
几经考察,2009年,崔大有花费千万元补偿款与人合伙流转了位于邹平城郊西董镇的1000亩山坡地,山东君晖绿色有机循环农牧业有限公司成立。不久,合伙人退出,崔大有也正式成为一名农场主。
园区的基础环境相当好:园区比县城的海拔要高出70多米,方圆10公里没有污染企业;地下水在150米以下,水质较好;园区土壤在使用前闲置养地两年……可以说,做有机农业的自然条件都具备。
农场成立之初,崔大有便致力于推动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养猪等畜牧的粪便经过发酵处理后作为有机肥施用在蔬菜上,而园区的200多亩大田种玉米也是休一年种一年,种出的玉米被当作养猪等的饲料。此外,还设置了大型饲料仓库、大型青储池、储存地窖,基本上形成了一个闭环链条。
2011年12月,园区生产的33种蔬菜、瓜果、作物和猪、羊两种禽畜产品获得国家有机认证,葡萄、香椿进入有机认证转换期间;2011年,入围第一批农业部畜禽标准化示范场名单;2012年2月,企业获颁中国良好农业规范认证(GAP)……
谈起有机实践,崔大有如数家珍:这里的黑猪,生长周期是两年,喂养的是不用化肥农药种植的玉米做成的饲料;这里的羊,也都是散群喂养天然草;400只鸡一天只产70个鸡蛋,比一般鸡少产2/3……
800多头黑土猪、500多只羊、800多只鸡……农场成立之初就在这里工作的饲料工人刘士英回忆,这是农场最为辉煌的时期。事实上,2011年,崔大有的农场经营迎来了最好的时机。当年的销售额加上政府补贴在600万元以上,农场开始逐步盈利。
然而,好景不长。由于崔大有一开始的销售渠道是机关事业单位、国企、银行等单位的团购和福利,2012年年底政策调整后特供市场繁荣不再,君晖农场进入到真正的市场竞争中。
“原来的单位客户纷纷取消了团购蔬菜和肉品,农场年销售额从四五百万元一下子降到了几十万元。”崔大有无奈地表示。
生意急转直下,崔大有的现金流开始出现问题。“当时也没办法,没现金了,但还是要维持园区的正常运营,就开始变卖北京的房产。”
这几年,崔大有已经先后将北京、上海、济南的多处房产卖掉维持农场,“这些房子要是不卖,这几轮涨价,也能赚个几百万甚至上千万了。”
空空荡荡的猪圈、破败的鸡舍似乎诉说着这里当年的“辉煌”。崔大有说,园区的种养规模都比以前有大幅度的缩小,现在猪只有30多头,羊200多只,鸡也只有200多只,园区的工人也从近百人减少到20人。
困难重重:成本高资金紧、销售难、优质难优价
农业专家表示,我国从事有机农业的主体众多,有机农业的市场巨大,但我国的有机农业企业鲜有盈利,和崔大有的有机实践一样,亏损已经成为行业的普遍现状。
成本高是有机农业实践过程中的首要困境。山东省农业农村专家刘同理表示,有机农业对环境和管理的要求极高,在生产过程中不能使用化肥和农药,这让一些农业企业随时面临着减产乃至绝收的巨大风险。
崔大有也说,自己最担心的还是生产过程中的病虫害问题。因为蔬果在整个生长过程中不使用农药,容易受到病害的侵袭,实在不行就只能连根拔掉,所以生产风险较高。事实上,养猪也遇到了相同的问题,为了保证质量,2012年遇到猪瘟时,100多头猪全部被烧掉并处理。
“从公司成立,每年园区的运营费用就在300万元左右:土地租金190万元,工人工资70万元,设施维护、维修20万元,运营费用20万元,还不算先期征地补偿款的资金成本。”崔大有说,成本确实太高。
资金偏紧是有机农业经营主体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采用承包土地的方式进行生产,没有能够用于抵押贷款的固定资产,对于农业公司的贷款申请,银行一般也难以批复。
有机农产品的销售也是一大难题。
“这个西红柿虽然好吃,但也贵啊。”崔大有说,市场上普通西红柿的价格在2元到5元一斤,这里的西红柿不算地租成本就要10元一斤。“普通的西红柿,一亩一茬产量要达到2万多斤,而这里的西红柿只能产出6000多斤。”
事实上,很多有机农产品都面临相似的难题:在大超市销售,需要设立专门的独有柜台,且成本高回款慢,还缺乏定价权;在社区布点,也面临人工、房子租金等高成本;走电商渠道,还面临高额的物流、冷链成本,且一些生鲜品种并不适合。
崔大有举例说,一箱10斤价值80元的菜,送到北京的物流成本就高达60多元。“光一个硬纸箱子的成本就得20多元,加上冰块等,成本太高了,再加上生鲜类的蔬菜尤其是叶菜类根本无法保证质量,同时也面临运输、冷链等的高昂成本。”
更让“崔大有们”困惑的问题是有机农产品“优质难优价”。一些业内人士表示,优质优价之所以难以实现,是因为市场上以次充好、鱼龙混杂的所谓有机农产品太多。
“有机蔬菜作假的太多了,一块地注册了一个有机牌子,但卖了100块地的菜,或者直接收了别人的菜当自己的卖。”崔大有说。
机会在哪:个性化、专业化、品牌化
采访中,崔大有流露出对国家加强有机行业检测、监管的期待。“是不是所有的有机菜都能达到有机的标准,这个事谁来做?只能是监管部门来做,普通老百姓、企业都无法推动。”
据了解,目前大多数有机食品认证机构都属于商业化运作,“花钱就给证”,严格的考核审查过程有时形同虚设,更有一些不具备认证资质的机构,对根本不符合“有机”标准的食品大开绿灯。
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加快提升国内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将提升绿色食品品牌公信力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农业专家表示,认证机构设置门槛较低、认证行为缺乏监管等原因,导致一些认证机构不专业、不负责。认证审批后,限于人员和精力等原因,证后监督也不到位。专家建议:公开认证企业的信息,接受政府和公众的监督;提高认证企业资质门槛,建立专业化队伍;在认证过程中引入第三方监督。
农业部总畜牧师马爱国曾公开表示,要将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质量抽检纳入各地例行监测、执法抽查、风险评估监测范围。坚决打击标志侵权、假冒以及不规范用标等现象和行为。据悉,2016年,我国共取消了110个绿色食品产品的标志使用权。
此外,专家还表示,多元化的经营也造成一些有机农业经营主体拖累较多。君晖农场涉及的产业太多,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多元化经营势必较为分散,产业多了就需要专门人才,雇佣劳力生产效率会下降,监管也成问题。专家建议,有机农业还是要走个性化、专业化和品牌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