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煤矿企业IT建设对核心竞争力的激励性研究

来源 :财经理论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y8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于对国有煤矿企业IT建设的调查数据,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可以对IT建设在提升煤矿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微观路径进行实证检验,从而对国有煤矿企业的IT实践提供有效的理论借鉴。
  关键词:IT建设;国有煤矿企业;核心竞争力;结构方程
  中图分类号:F41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17(2008)03-0117-03
  
  一、引 言
  
  信息技术,也称为IT,是20世纪对人类社会具有深远影响的三大技术革命之一,在大幅度提高人类劳动生产效率的同时,也引起了人类社会的经济体制、制度规范、组织结构的深刻变革。同样,IT建设也给我国国有煤矿企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回顾我国煤矿企业的信息化历程,可以知道我国煤矿企业的IT建设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循序渐进的越级式发展过程。上世纪80年代,我国煤矿业引入了国外先进的煤矿井下环境实时监测系统,综采工作面自动控制系统,提升机、皮带运输、矿口通风自动控制系统和选煤厂自动控制系统等。同时,煤矿企业同有关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合作开发了由单片机、单板机、PLC等组成的生产环节的自动化控制系统。上世纪90年代,计算机生产经营管理系统开始进入煤矿,许多煤矿企业建立了自己的局域网,构建了矿井管理信息系统。本世纪初,煤矿系统大范围地进行ERP建设,投入了大量资金,引进了大批的信息化专业人员。可以说,到目前为止,IT建设已触及到煤矿生产、管理、技术、营销的各个细微环节。
  煤矿业是我国能源产业的支柱,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煤矿业的兴衰会对其它下游行业带来相当大的波及效应。目前,我国国有煤矿业的发展也面临一系列内忧外患:内部机制僵化、技术革新缓慢、管理观念与管理方式滞后;外部面临国外大型煤矿的成本竞争、价格竞争和销售市场竞争。因此,我国国有煤矿业一直在进行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大力培育核心竞争力以求长远发展。十余年来在全行业内推行流程再造、知识管理、组织学习、IT建设等先进的管理方法与理念,取得了很大的实际绩效。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对我国国有煤矿企业IT建设在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微观效应路径上进行实证检验,以对我国煤矿企业进一步加强IT建设、从而大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供科学的理论借鉴。
  
  二、模型设计
  
  (一)假设的提出
  设我国国有煤矿企业的IT建设体系为毛、组织学习体系为ξ2。根据文献[1~3]的研究成果,我国国有煤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系可分解为三个基本要素:核心技术能力、核心管理能力和核心市场能力。本研究设核心技术能力要素为η1核心管理能力要素为η2、核心市场能力要素为η3。并根据以上理论分析,提出研究假设如表1所示:
  


  
  (二)模型设立
  我国国有煤矿企业IT建设测度体系的构建一般要遵循行业现实性、可操作性、可理解性、清晰性、可识别性等若干原则。根据这些原则,本研究将我国国有煤矿企业的IT建设体系分解为四个测度指标:(1)采掘自动化(X1),指煤炭产品整个开采流程中的自动化程度;(2)办公自动化(X2),指信息技术对煤矿企业的日常事务管理及市场开拓方面的促进;(3)专业人力资本(X3),指煤矿企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主要指IT专业人员在整体技术人员中的比例;(4)IT创新(X4),指信息技术研究成果的应用在煤矿企业运营过程中的扩展趋势。
  根据文献[6~8]的研究成果,本研究将我国国有煤矿企业组织学习体系分解为四个测度指标:(1)自我超越(X5),指煤矿企业的从业人员在整体上存在一种奋发向上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行为;(2)共同愿景(X6),指煤矿企业的所有成员对企业的长远发展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3)心智模式改进(X7),指煤矿企业的各级管理人员都能使用一种非常规的思维方式来解决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4)系统思考(X8),指煤矿企业的从业人员都能够从整体利益出发来对待每一项任务。
  根据文献[1~3]的研究成果及我国国有煤矿企业的运作特征,可以进行国有煤矿企业核心竞争力诸要素的分解。其中,核心技术能力(η1)要素分解为四个指标:采掘机械化效率(Y1)、管理自动化提高幅度(Y2)、回采率增长率(Y3)、吨煤成本降低(Y4);核心管理能力(η2)要素分解成四个指标:决策效率改进(Y5)、组织结构优化(Y6)、人力资源绩效增长(Y7)、生产安全性改善(Y8);核心市场能力一(η3)要素分解为四个指标:营销网络稳健(Y9)、营销能力提高(Y10)、主客户忠诚度改善(Y11)、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增长(Y12)。
  根据以上的理论分析,得本研究的假设模型如图1所示:
  
  三、模型验证
  
  (一)验证思路
  通过对结构方程的路径检验可以验证理论假设的真伪与影响幅度。结构方程模型是基于变量的协方差矩阵来分析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统计方法,是一个包含面很广的数学模型,用以分析一些涉及潜变量的复杂关系。通常的回归模型只能包含一个因变量,只能分析直接效应,不能分析间接效应。而结构方程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本研究已建立起包含2个外源变量(ξ1、ξ2)、8个外源变量指标(X1~X8)、3个内生变量(η1、η2、Tb)、12个内生变量指标(Y1至Y12)、6条因果路径关系、1条相关路径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通过生成外源变量对内生变量的效应矩阵(r)、外源变量协方差矩阵(φ)、外源变量因子负荷矩阵(AX)、内生变量因子负荷矩阵(AY)、外源指标方差矩阵(ε)、内生指标方差矩阵(δ)、模型残差协方差矩阵(φ)、各种拟合指数等来测度路径系数显著性、因子负荷显著性、因子误差方差显著性,经过模型修正,得到最优模型,从而实现对模型理论的验证。
  
  (二)数据收集
  本研究采用李克特七点量表制对20个观察指标进行行业调查,向334个国有中型以上独立核算煤矿企业发出问卷334份(包括实地采访79份),历时89天,收回有效问卷265份。通过删除异常数据,并对缺失数据进行列删法、对删法、均值替代法、主成分法处理,得有效样本182份。样本分布于晋、豫、鲁、冀、蒙、黑、吉、辽、贵、甘、陕、苏、新等13个省市自治区,基本上可以代表我国煤炭企业的总体情况。样本量与观察指标数量之比约为8:1,满足结构方程验证基本要求。5个潜变量Cronbach a系数最小值为0.721,调查结果信度较高。
  
  (三)验证结果
  本研究采用SPSS11.5和LISREL8.7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固定方差法)。得外源变量对内生变量的效应矩阵(r)如表2所示:
  阴影部分为缺乏显著性的路径系数参数。同时得IT建设要素与组织学习要素的相关系数为0.71,显著性水平为2.34。
  


  所以,模型拟合效果较好,无需继续进行模型修正。(其它相关验证结果在此略去)。
  
  四、结论
  
  我国国有煤矿企业的IT建设对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和核心管理能力都存在一定的激励作用;但对核心市场能力缺乏有效的促进作用。
  我国国有煤矿企业的组织学习行为对核心技术能力存在一定程度的激励作用,但对核心管理能力和核心市场能力缺乏有效的促进作用。
  我国国有煤矿企业核心技术能力的上升明显受到IT建设和组织学习的双重激励;而IT建设与组织学习对我国国有煤矿企业核心市场能力均缺乏明显的激励作用。
  我国国有煤矿企业的IT建设与组织学习行为存在一定程度的互动作用,即IT建设激励了组织学习的开展,而组织学习的开展反过来也提升了IT建设的成果,二者共同促进了我国国有煤矿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我国国有煤矿企业的IT建设和组织学习还存在很大的功能扩展空间,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还有待进一步开拓。因此,大力提高IT建设的效率、积极对推进企业的组织学习活动,是我国国有煤矿企业的一项长期性战略,对加强我国国有煤矿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摘要:设计VAR结构模型探讨“消费需求”与“技术创新”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并运用这一模型对美国、日本集成电路产业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了消费需求、技术创新对集成电路产业冲击效应的时间路径。
期刊
摘要:依据西方经典公司治理理论,企业股权契约主导性冲突模式是经理自利行为的代理问题I还是大股东掏空效应的代理问题Ⅱ,取决于股权契约结构的构造是松散还是集中。沿着这一思路,以我国2005~2006年度制造业上市公司共1371个混合数据为样本进行的实证分析发现,股权契约结构由松散逐渐趋向集中的过程中,公司绩效并未发生“上升-下降-上升”的变化,表明我国企业股权契约主导性冲突模式不能简单归类为代理问题I
期刊
摘要:以2004—2009 年间701家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政府干预、政治关联对企业非效率投资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政府干预一方面会加剧有自由现金流量公司的过度投资,对国有企业过度投资的影响更为严重;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缓解融资约束企业的投资不足,尤其是国有企业的投资不足。这说明,出于自身的政策性负担或政治晋升目标,政府会损害或支持所控制的企业,这为政府“掠夺之手理论”和“支持之手理论”提供了实证支
期刊
摘要:较低的透明度使商业银行面临严重的代理冲突,并使其承担过度信用风险。给银行经理设计随机收益合约能缓解道德风险。但金融管制抑制了银行经理报酬一绩效敏感性。解除规制增加投资机会,但风险也随之而来。要降低银行自由化过程中的信用风险,需要建立股票等长期激励合约,使经理获得风险回报而不是寻求信息租金。2005年以来,中国银行业经理报酬出现了显著的松绑现象。但仍以合约收益为主,长期看,中国银行业需要建立基
期刊
摘要:农民工返乡创业为解决“三农”和失业等经济社会问题,促进内陆县域(农村)经济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出了一条新路。但是,由于当前国家财政扶持力度不够等原因,农民工返乡创业比较优势不明显,在取得了一定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重重困难。文章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意义、比较优势的不足和财政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理论依据,提出了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来引导和扶助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建议。 
期刊
摘要:以2001—2010年我国上市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从盈余管理的角度,以异常贷款损失拨备作为审计独立性的代理变量,以未预期费用作为经济依赖的代理变量,验证了审计师在银行业的经济依赖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未预期审计费用、总费用和非审计费用率对异常贷款损失拨备没有显著影响,而未预期非审计费用则对异常贷款损失拨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总体而言,有证据显示,审计师在为上市商业银行提供业务过程
期刊
摘要:基于问卷调查的结果,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我国上市公司募集资金闲置与投资绩效低迷之间的关联性,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闲置募集资金与投资绩效低迷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在募集资金闲置的表现形式上,上市公司多偏向采用委托理财、投资国债以及购买其他公司股票,而很少会将募集资金存入银行或者拆借给大股东或其他关联单位;当募集资金闲置导致投资绩效低迷时,上市公司应主要从公司内部治理的角度寻找原因,诸如投资决
期刊
摘要:使用标准的计量方法检验股票市场收益率是否存在月份效应及其表现形式。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股票市场存在收益率月份效应,其表现形式为在三、四月份表现出较高的收益率,在十二月份收益率较低。中国股市的个股也存在月份效应,其月份效应的表现形式为在一月份表现出较高的收益率,但在六月份的收益率较低。  关键词:股票市场;收益率;月份效应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1
期刊
摘要:基于拓展的以R&D为基础的内生增长模型,分析R&D资本在创新和模仿中的最优分配,结果表明,技术差距、人均物质资本、模仿与创新的相对效率等因素决定了R&D资本的最优分配。进而决定了最优的技术进步。投入创新中的R&D资本与技术差距、人均物质资本、模仿与创新的相对效率成反比,而对于模仿而言则相反。因此,为了实现技术赶超,技术后发国应当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加大研发投入,努力提高研发效率。  关键词:人
期刊
摘 要:为城镇化提供持续不断的动力,是解决城镇化过程中遇到问题和矛盾的基本条件,不过这要有赖于我们对城镇化动力来源与结构有深刻的认识。本文在参考Cobb-Douglas生产函数构建起城镇化动力理论模型的基础上,使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对2000~2009年环洞庭湖区域的城镇化动力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结果显示:(1)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对城镇化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但呈逐年下降趋势;(2)固定资产投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