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这个迷人的字眼,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和创造力,是人类社会生活所不可缺少的。虽然人都能够对周围事物、人的行为和艺术形象有所感知,但人们的审美趣味却存在着高雅、低俗之分,崇高、卑下之别。对美的感受、欣赏和爱好是有差异的,能够泾渭分明地辩别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却需要教育和引导。
美术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是构建学生与审美对象之间的桥梁。教学中审美教育应作为教学内容的主线贯穿始终。学生具备了良好的审美趣味,审美判断能力,才可以更敏锐地感受美、欣赏美,才會以更大的热情追求美和创造美,成为健全发展的新人。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学生的审美教育。我主要采用了以下三种形式:
一、写生课中对学生直观的审美
寓审美于写生课教学中是美术课教学的中心一环,而对实物写生是学生直观的审美途径,在写生课中,让学生在选择角度时发现形体特征美,在构图时知道均衡、协调、大小等美的因素,在写生时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发现质地、色彩、明暗构成的韵律美,使学生在描绘物象过程中运用点、线、面、色彩来塑造美的形象,掌握美的规律,知道美是客观存在的,美在于发现和表现,学会用艺术家的眼睛在平凡事物中发现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
美术教学的目的不完全在于绘画技巧的训练,而主要在于通过每堂课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这也是美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对美育作过简明的阐释,他说:“美育者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因此,要求美术教师既要掌握美术学科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又要具备一定美学的知识,结合美术作品给学生讲授美学理论知识,这也是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的基础环节,以帮助学生初步确立正确审美观。
二、欣赏课中进行审美教育课
欣赏课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鉴赏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在学生与美术作品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首先让学生了解画家,作品的内容,时代背景,主题思想深度。美术作品是以塑造具体可视的艺术形象来表现一定的题材内容和思想感情的,它借助形式美的艺术感染力,触动观赏者的心灵,引起感情上的共鸣,进而使精神上得到艺术美的享受。因此,优秀的美术作品必然是健康深刻的思想内容与较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结合,具有教育作用。如潘鹤创作的《艰难岁月》,让学生了解红军在长征时极其艰苦的生活情景,更体现了红军战士不畏千难万险,苦中有乐,互相鼓励帮助的意境,教育学生认识他们的高尚的共产主义道德情操和革命必胜的信念,起到帮助学生追求理想的作用。教学中教师除讲解上述社会生活美外,还要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形式美感进行分析,使学生能具体地感受其构图、造型、明暗、色彩、线条等各种艺术因素的美。又如绘画的构图,它各种不同的布局和安排,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章法,给人以面目各异的新奇感觉。又如绘画色彩,既有热烈而鲜明的暖色,又有冷静而素雅的冷色,既有强烈耀眼的对比色,也有调和朴素的类似色等,它们相映生辉,交织成色彩各种色调。通过对形式美的分析也将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审美教育要求使课上与课下、动手与动脑,理论与实践及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紧密地结合。如在课前教师要求让学生在课下选择一幅自己认为最美的画,并对自己选择的画进行艺术加工,美化。在根据画面的特点,设计并制作相应的画框,绘制相应的陪衬图案,或根据主题对画进行合理取舍和剪裁及重新安排构图。通过这样的美术设计和艺术造型,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绘画、工艺课的审美教育
在绘画、工艺课教学中也应注意贯彻审美性原则,才能使学生的审美趣味和审美判断能力得到迅速的提高。如在静物写生教学时,要注意把写生物品摆在学生的视平线以下,在这种方位时其形体感觉较美。对静物的选择、色彩的配置、布局,布置出一组静物应从内容到形式具有多样统一的美。风景写生时应选择优美多姿的树木和建筑物作为写生对象。教师在对构图的讲述,对用笔、用色等技法的演示训练,也要讲其美之所在的道理。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从无意识的美培养成有意识的美。
在工艺课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的欣赏同类造型艺术的典范作品,以加深感性认识,启发形象思维,对材料性能的介绍和使用方法的讲授,要注意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安排要得当,穿插要自然。可采用讲解、示范的方法来和引导学生对自己设计、制作的作品与同学的作品相比较的方法。通过直观鉴别,提高其审美判断能力。
总之,只要美术教师重视审美教育于教学之中,培养学生认识美、创造美和应用美的能力,就能使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每节课切实地得到一步步的提高。另外,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美术教师首先要做一个美的典范,不但要上好有声的课,还要上好无声的课。只有教师首先按照美的规律铸造自己,然后才谈得上按照美的规律铸造学生。
美术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是构建学生与审美对象之间的桥梁。教学中审美教育应作为教学内容的主线贯穿始终。学生具备了良好的审美趣味,审美判断能力,才可以更敏锐地感受美、欣赏美,才會以更大的热情追求美和创造美,成为健全发展的新人。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学生的审美教育。我主要采用了以下三种形式:
一、写生课中对学生直观的审美
寓审美于写生课教学中是美术课教学的中心一环,而对实物写生是学生直观的审美途径,在写生课中,让学生在选择角度时发现形体特征美,在构图时知道均衡、协调、大小等美的因素,在写生时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发现质地、色彩、明暗构成的韵律美,使学生在描绘物象过程中运用点、线、面、色彩来塑造美的形象,掌握美的规律,知道美是客观存在的,美在于发现和表现,学会用艺术家的眼睛在平凡事物中发现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
美术教学的目的不完全在于绘画技巧的训练,而主要在于通过每堂课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这也是美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对美育作过简明的阐释,他说:“美育者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因此,要求美术教师既要掌握美术学科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又要具备一定美学的知识,结合美术作品给学生讲授美学理论知识,这也是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的基础环节,以帮助学生初步确立正确审美观。
二、欣赏课中进行审美教育课
欣赏课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鉴赏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在学生与美术作品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首先让学生了解画家,作品的内容,时代背景,主题思想深度。美术作品是以塑造具体可视的艺术形象来表现一定的题材内容和思想感情的,它借助形式美的艺术感染力,触动观赏者的心灵,引起感情上的共鸣,进而使精神上得到艺术美的享受。因此,优秀的美术作品必然是健康深刻的思想内容与较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结合,具有教育作用。如潘鹤创作的《艰难岁月》,让学生了解红军在长征时极其艰苦的生活情景,更体现了红军战士不畏千难万险,苦中有乐,互相鼓励帮助的意境,教育学生认识他们的高尚的共产主义道德情操和革命必胜的信念,起到帮助学生追求理想的作用。教学中教师除讲解上述社会生活美外,还要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形式美感进行分析,使学生能具体地感受其构图、造型、明暗、色彩、线条等各种艺术因素的美。又如绘画的构图,它各种不同的布局和安排,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章法,给人以面目各异的新奇感觉。又如绘画色彩,既有热烈而鲜明的暖色,又有冷静而素雅的冷色,既有强烈耀眼的对比色,也有调和朴素的类似色等,它们相映生辉,交织成色彩各种色调。通过对形式美的分析也将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审美教育要求使课上与课下、动手与动脑,理论与实践及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紧密地结合。如在课前教师要求让学生在课下选择一幅自己认为最美的画,并对自己选择的画进行艺术加工,美化。在根据画面的特点,设计并制作相应的画框,绘制相应的陪衬图案,或根据主题对画进行合理取舍和剪裁及重新安排构图。通过这样的美术设计和艺术造型,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绘画、工艺课的审美教育
在绘画、工艺课教学中也应注意贯彻审美性原则,才能使学生的审美趣味和审美判断能力得到迅速的提高。如在静物写生教学时,要注意把写生物品摆在学生的视平线以下,在这种方位时其形体感觉较美。对静物的选择、色彩的配置、布局,布置出一组静物应从内容到形式具有多样统一的美。风景写生时应选择优美多姿的树木和建筑物作为写生对象。教师在对构图的讲述,对用笔、用色等技法的演示训练,也要讲其美之所在的道理。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从无意识的美培养成有意识的美。
在工艺课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的欣赏同类造型艺术的典范作品,以加深感性认识,启发形象思维,对材料性能的介绍和使用方法的讲授,要注意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安排要得当,穿插要自然。可采用讲解、示范的方法来和引导学生对自己设计、制作的作品与同学的作品相比较的方法。通过直观鉴别,提高其审美判断能力。
总之,只要美术教师重视审美教育于教学之中,培养学生认识美、创造美和应用美的能力,就能使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每节课切实地得到一步步的提高。另外,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美术教师首先要做一个美的典范,不但要上好有声的课,还要上好无声的课。只有教师首先按照美的规律铸造自己,然后才谈得上按照美的规律铸造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