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代实验室标本质量控制

来源 :大家健康·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17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临床检验信息系统实验室信息系统(LIS)的广泛应用并日趋成熟,实验室认可工作的推进,质量控制在此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疾病的诊断不仅需要依靠临床症状和体征,而且需要检验科的密切配合,提供及时、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因此,我们在检验过程中必须以质量控制为核心,以质量求发展,以发展促质量。
  
  1 临床检验信息管理系统的优势
  
  把全实验室质量管理(TLQM)理念融会在临床检验信息管理系统(LIMS)的网络中,临床检验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实现了从分析前处理的医生申请、护士采样、传递、核收、分析过程中的质控,以及分析后处理、审核、发送、查询整个全面质量控制,充分保证科学合理的标本工作流程,确保标本检验的整个环节的质量监控。同时LIMS根据每个实验专业组工作流程,通过个性化地设置和组合,来满足不同规模、流程的临床专业组的需求。在仪器众多而又分散的情况下,以往科主任一般只能定期检查各仪器配送软件的质控波动图和质控月汇总表,总结各试验质量情况,难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现在通过LIS科主任只要坐在办公室里就能对全科的所有检验分析仪运转情况了如指掌。
  
  2 标本质量控制
  
  标本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检验结果的准确与否。标本采集有医护人员采集和患者亲自采集两种情况,无论哪种情况,其采集前、采集中和采集后的各个环节,都有许多影响因素,必须对这些影响因素加以控制,以保证标本能真实地代表患者本身原有的情况和标本离体后其固有成分不发生大的变化。医学检验分析的质量保证有前、中、后三个阶段的控制过程,分析中和分析后的质量控制已被广大检验工作者所重视,通过规范操作、设立室内质控品和室间质评来监控检测的整个过程,使结果分析的准确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分析前的质量控制从临床医生申请检验开始,包括检验项目的申请、采集样本前患者的准备、原始样本的采集、运送,样本到达实验室后分析前的处理,至检验分析过程开始时结束。在整个实验误差中,分析前误差约占70%,因此分析前质量保证,对减少实验误差,提高检验质量尤为重要。
  2.1 采集前准备 采血人员在接到化验单采集标本前,先要告诉患者注意事项,以保证所要采集的标本具有真实代表性。对于所要进行的化验和化验标本的采集,不仅医护人员要认真对待,而且还要告诉患者予以重视。告诉患者标本采集时间及注意事项。除急诊外,细菌培养标本应在使用抗菌素之前,患者发热时采集。其他一般标本都应在早晨空腹12~16小时之间采集,住院患者应要求在统一时间采集,以便使采集的标本在有效期内统一送检。
  2.2 标本采集 根据检验目的,正确选择标本容器,标注患者姓名、科别和床号等。
  2.2.1 血液标本采集 选择正常部位清晰静脉血管采血,不要在外伤水肿、正在输液的肢体上采血,更不能通过正在输液的针头直接抽血。普通血标本采血3mL左右,抗凝或促凝血液标本为2mL,要求血量准确。所有标本均需颠倒混匀5~8次,使其与标本管内试剂充分混匀,但不能剧烈震荡以免溶血。
  2.2.2 尿液标本留取 常规检验留取中段尿液,量约为尿杯的2/3,特殊实验应根据实验要求留取尿液标本。
  2.2.3 粪便标本的留取 应嘱患者用竹芊挑取有黏液脓血的部分,量约为手指头大小,1块即可。
  2.2.4 痰液标本的留取 指导患者用生理盐水漱口后,用力自气管深部自然咳出痰液2~3口,不能以唾液代替。不能自然咳出的,在无菌条件下,可以用气管冲洗液。不合格标本应嘱患者重新留取。
  2.3 标本采集后的处理
  2.3.1 放置 采集的血液标本管应直立放置。尿液、大便、痰液标本应加盖。标本放置的地方不要太热或太冷,也不要放置在紫外光线下。标本放置的时间务必不要超过2小时。超过2小时的标本,其中的许多成分都会发生明显变化,而影响检验结果的真实性。
  2.3.2 送检 各类化验标本采集后应在2小时内送检,急诊化验标本需采集后即刻送检。标本运送过程中要轻,避免剧烈震荡,并防止尿、便标本外溢污染环境。
  2.3.3 一份不合格的标本无法准确地反映患者真实情况的结果。对不合格的标本,检验科应及时与送检部门联系,建议重新核实或重新留取标本,对于特殊标本或再次取样确有困难则可与临床协商进行部分内容的检验,但必须在检验报告上标明标本不合格的原因以及检验结果仅作参考。
  
  3 标本的处理
  
  及时处理标本、及时检测是保证检验质量的一个原则。尤其血浆或血清与血细胞的分离应及时,标本要及时检测,尽可能当天标本当天完成。细菌培养应该在2小时内完成接种。需要保存标本,必须以不影响结果为原则。
  
  4 提高检验质量的措施
  
  4.1 提高检验人员的素质 对检验从业人员要实施准入制度,严格规范各种制度,检验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必须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对临床标本做好“三查三对”,同时不断地开展新技术,提高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4.2 强调检验人员与临床医护人员的配合 按要求留取各种标本,是保证检验质量的前提。目前血液检验已全部采用血细胞全自动分析仪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即肝功、肾功、离子、血糖、酶类等用1管采取2mL血即可做30余项的生化系列,因此标本不合格将直接影响着检验结果,甚至误导医生。例如血常规检验现已由血细胞全自动分析仪进行分析,要求用抗凝血,当采血时不充分混合均匀,即使出现肉眼所未见到的小凝块,也会使血细胞数、血小板数减少。检验工作的目的是及时准确地反映送检结果的即时状况,而并非倾向于医生在检验单上所书写的诊断,因此与临床保持经常性的密切联系,有利于提高检验工作质量。
  4.3 工作中要保持足够的耐心和细心,对于有异于常理和学识的结果应加以复查,并对长年检验工作中所发生的有价值的信息和经验加以总结和记录,以期更进一步地提高医学诊断水平和临床检验的精确度。
其他文献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病情危重,多有意识障碍、舌后坠、咳嗽反射减弱,痰不易咳出致呼吸道不畅,气管切开是解除呼吸道梗阻,抢救患者生命的重要措施之一。气管切开可以减少呼吸道分泌物,迅速改善通气功能,增加有效通气量,便于吸痰,对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后遗症极为重要。因此,加强气管切开的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1 建立舒适的环境与合适的体位    将患者安置于安静、清洁、空气新鲜的病室内。室温保持在21℃
颅内血肿是颅脑损伤中常见的创伤,发病急、危、重、致残率高。我科2008年5月至2009年3月收治52例颅内血肿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52例颅内血肿患者,男40例,女12例。年龄15~72岁。车祸伤42例,打击伤6例,坠落伤4例。入院时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头痛、恶心、呕吐、癫痫发作等症状。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
产后出血(postpartum hemorrhage)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失血量超过500mL,为分娩期严重并发症,居我国产妇死亡原因首位。其发病率占分娩总数的2%~3%,由于分娩时收集和测量失血量有一定难度,估计失血量偏少,实际发病率更高。产后出血包括胎儿娩出后至胎盘娩出前,胎盘娩出至产后2小时以及产后2小时至24小时3个时期,多发生在前2期。本文统计了2008年12月至2010年3月在我院住
母乳喂养是婴儿最理想的喂养方式,也是促进小儿体格发育和智力发育的重要因素,母乳喂养的优越性已得到了全世界的公认。然而哺乳期因乳头凹陷或扁平直接影响了婴儿获取母乳,从而影响母乳喂养的成功率。为成功地进行母乳喂养,孕妇最好在孕期就做好喂哺的准备工作。凡乳头平坦、乳头内翻或乳头内陷的准妈妈,应该尽量在产前进行纠正。如果孕妇产后还没有矫正乳头内陷,而又想母乳喂养,以下方法和措施,能够大大提高母乳喂养的成功
随着医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产科手术方法日新月异,剖宫产术作为产科的常见手术已普及。由于手术的增加,手术切口术后裂开的情况时有发生。本文统计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我院剖宫产术后裂开患者的护理情况,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剖宫产术后切口裂开共19例,年龄20~36岁,平均23岁。其中急诊手术11例,择期手术8例。本组患
多发性硬化(MS)是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白质脱髓鞘为主要病理改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症状和体征的空间多发性与病程的时间多发性是MS的主要临床特点,病程呈现缓解与复发交替。发病机制可能与病毒感染、免疫反应及遗传、环境因素有关[王维治,罗祖名.神经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88]。临床表现多样复杂,多以肢体无力,单眼或双眼视力减退或失明、感觉异常、复视、共济失调、情绪改变为首发症状
血液透析是用于急慢性肾衰竭患者的一种有效的替代疗法。每个患者在首次血液透析前需建立血管通路(动静脉内瘘、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等),在保证充足血流量的情况下才能顺利完成每次透析,达到预期效果。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一种从周围静脉导入且末端位于中心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技术,对于慢性肾功能不全的血液透析患者,稳定可靠的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患者进行血液透析的基本保证。但感染是血液透析患者常见的并发
目的 评价超敏肌钙蛋白T(cTnT)、超敏肌钙蛋白I(cTnI)以及肌酸激酶同工酶质量(CK-MBmass)和肌酸激酶同工酶活性(CK-MB活性)检测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中的灵敏度、特异度以
血管吻合术后的血管危象常发生在术后1~3天,高发于术后12小时内。引起血管危象的众多因素中,睡眠形态的改变、疼痛、心理压力等都是主要诱发因素。针对这些因素,我科于2008年对行血管吻合术后患者选择性应用小剂量冬眠合剂,消除患者手术后紧张、恐惧情绪,降低血管危象的发生率,减少手术探查次数,减轻患者的痛苦。    1 临床资料    我科于2008年9~12月随机抽取行血管吻合术患者5例,男3例,女2
近年来,肿瘤的发病率在不断上升,恶性肿瘤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随着医疗科学技术的发展,肿瘤的治疗药物及手段也在迅速增加,对专科护士的专业能力要求愈来愈高。恶性肿瘤患者一方面受病痛的折磨,另一方面受即将离开亲人的精神的折磨,在这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下,患者的情绪和性格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轻生的想法。因此,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肿瘤专科护士成为了目前肿瘤护理事业发展的一种趋势,“以患者为中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