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力”主题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以江苏省无锡市港下实验小学主题课程实践研究为例

来源 :中小学校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chunyuz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理解既是德行,又是智慧活动.其内在意蕴不仅仅指向善解人意和心灵悦纳,更是指向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等能力.学校积极探索实践”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的一体化实施,通过溯源找准核心,梳理已有课程资源,重构”理解力”主题课程体系.在课程实施一体化领导前提下,进行协同式分布运作,紧扣发展学生的理解态度与能力,强调围绕相同的概念和任务进行跨学科知识与技能的习得,并解决实际问题,实现”理解力”的提升,从而达到师生员工理解自我、理解他人、理解社会、理解世界的培养目标.
其他文献
课程标准和高考评价体系都明确了对模型建构能力的要求.案例以高三一节力学复习课为例,分析了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模型建构能力.教学设计以上抛小球这一真实情境为背景,通过研究其全程和不同阶段的运动特征,总结归纳出建立物理模型的基本策略:提出问题—分析环境—比较因素—形成决策,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建立物理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参考程序.
以”超重与失重”一课的设计过程为例,介绍了以学生认知发展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围绕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具有层级递进关系的教学环节,围绕学生的天性创设趣味盎然的游戏情境,用情境的引线悄然串起学生对超失重规律由浅入深、螺旋上升的认知过程.
科学本质作为国内外教育研究领域的核心理念,将提高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程度作为发展其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从科学知识、科学探究和科学事业三个维度出发,通过对2019年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系列教科书科学史部分的统计和特点分析,发现教科书科学史部分出现科学本质部分维度的缺失、分布不均衡且以隐性方式呈现的特点.基于此,建议在编写教科书时应注重教科书中科学本质的合理编排,增加对科学本质的体现.其次,教师要提高自身对科学本质观的理解,不断学习,并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渗透科学本质的内涵.
科学探究是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如何通过实验课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教学的重难点.高考对于教学具有导向性作用,对于高考试题的分析有助于一线教师把握教学方向.利用SOLO分类理论对2020年天津卷的实验试题进行思维层次的划分与分析,明确高考中对实验试题的考查趋势,从中得到教学启示.
物理教材作为物理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形式,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工具.基于不同版本教材进行分析比较是完善教学过程的主要途径.选取人教版和鲁科版两个版本中的”抛体运动”内容,就章节编排、栏目设置、教材实验、例题和习题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以期能为实际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学生在真实的实验情境中,自发地生成原始物理问题,并通过独立思考、深入探究、合作交流来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加强问题意识,培养物理学科素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Tracker软件探究单摆运动规律,跨学科综合运用物理、技术、工程和数学知识,对数据进行拟合处理,并对结果作简要分析,在STEAM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多学科的整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对基础教育物理实验的改革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针对教材给出的”圆锥摆粗略验证向心力公式”实验的不足,设计了可定量探究的教具.
以2020年遵义市第七届物理优质课观摩交流活动为研究案例,参照邢红军教授所研制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分别从立德树人、教学设计、教学技能和教学效果四个方面分析20位参赛选手课堂教学,指出教师课堂教学既有”教学意图明确””辅助实验新颖”的优点,也存在”素养落实不足””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效果狭窄”的不足.最后得出五点观看感想:彰显立德树人是宝贵灵魂;精心设计教学是根本保障;落实核心素养是核心内容;推进学生研学是核心要求,突出教学效果是基本诉求.
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成都市积极开展”深化区域教育联盟发展”的深层次实践.通过区域互动实现管理共进、资源共享、人才共育、生态共建、文化共融.在这样的背景下,校长交流任职成为区域发展的常态,校长履新策略成为当地热议的话题.在新的办学实践中探索出深入了解、充分理解、真诚谅解、有效破解的校长履新四策略,还需要校长去默默践行,完成破冰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