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富有“动态生成”的课堂是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所努力达到的境界。“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提倡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将教育过程的预先设定性、计划性、规定性和封闭性成为可变的教学活动。一个真实的教育过程是一个师生、生生积极有效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因此,教师要积极培置“动态生成”资源,实施教育创新。
1 创设动态生成环境,诱发创新灵感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创设各种动态生成的环境,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萌发创新灵感。这就要求教师时刻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不断探索与自省,全方位地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改变教师“一人发言”、学生被动听讲的局面,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掌握知识。
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是课堂教学过程动态生成的重要保证。例如教学“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时,笔者选出一道思考题,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讨论列式。有的小组用切分相加的方法,即切分之后再拼成一个长方体求体积。继而,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将手中的学具拼出不同的图形,又列出多种算式,经过集体讨论,一道掌握对不规则图形求体积的方法。于是学生通过各自探究、集体合作和终端验证等过程,享受到“发现数学”“创造数学”的乐趣,增长了自信,形成独特的个人见解,并在思维的交流与碰撞中产生创新灵感。
2 捕捉动态生成契机,发掘创新潜能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把数学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这样既有利于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是积极主动的求知者、探索者、知识的构建者,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也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和培养。
例如在教学人“整时,半时”一节时,教师一开始设置问题情境:“每天提醒我们上学不迟到,珍惜每一分钟的小伙伴是谁?”(钟表)“我们上午第一节课是几时上课?”(8时)“谁能拨一下8时的时候表针在什么位置?”这时如某位学生拨的分针指在6上,可能马上会有学生指出不对。教师应改变原有的教学设计(指导整时的拨法),评估后进行“半时”的教学,利用瞬时的动态生成资源解决问题。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没有想到的“可能”,这时教师要善于倾听,善于发现学生言行中富有价值和意义的问题,并通过课中捕捉学生的信息,处理信息,实现动态生成资源的有效利用。对于学生的思维表达,教师不能出现“0评估”,更不能不管不问,置之不理,或硬将学生的思路往自己的教学思路上拉,应多问几个“你是怎样想的”“有没有不同意见”“这个问题我们讨论一下好吗”,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地、积极主动地表现自己,通过积极引导,完善自己的想法,使学生的不同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并从中品尝探索的艰难与成功的欢乐。
3 把握动态生成信息,拓展创新空间
动态生成的信息资源能帮助教师拓展教学思路,更为学生拓展了创新思维的空间,实现教学互动,信息共享。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取开放性策略,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出发,去拓深、拓宽课的内涵和外延。比如,教学内容的开放,包括对教材内容的调整、补充、发掘和拓展;教学时空的开放,就是让数学从课内走向课外,贴近生活,走进社会,改变以往学生上课才找书、下课就收书的现象;教学方法的开放,教学不再停留在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巴讲一课的时代;教学评价的开放,包括2个方面,一是评价主体的开放,二是评价指向多层面;教学目标的开放,包括学生的认知、技能、情感、体验、合作能力、交流能力等多元整合;课堂练习的开放,包括背景、呈现、内容等的开放,满足全体学生的需要,改变过去单一的、重复的、机械的、难度不足的现象。
皮亚杰曾指出:“传统教学的缺点,就在于往往是用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教师要努力激活课堂教学方式,开放学生“全脑”,引导他们动眼、动手、动脑、动心,多种感官参与,实现教学知、情、意、行的融合。在学生实践、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及时把握动态生成的信息,拓展创新空间。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必须转变观念,用新课程理念去指导教学。课堂教学是学生和教师共同活动的生命过程,是学生的主动活动,它不仅仅对学生知识和能力发展有影响,重要的是对其有全面的影响。教师要用动态生成观指导教学,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努力为国家培养出适合未来社会需要的一代新型人才。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陵街道中心小学)
1 创设动态生成环境,诱发创新灵感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创设各种动态生成的环境,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萌发创新灵感。这就要求教师时刻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不断探索与自省,全方位地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改变教师“一人发言”、学生被动听讲的局面,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掌握知识。
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是课堂教学过程动态生成的重要保证。例如教学“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时,笔者选出一道思考题,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讨论列式。有的小组用切分相加的方法,即切分之后再拼成一个长方体求体积。继而,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将手中的学具拼出不同的图形,又列出多种算式,经过集体讨论,一道掌握对不规则图形求体积的方法。于是学生通过各自探究、集体合作和终端验证等过程,享受到“发现数学”“创造数学”的乐趣,增长了自信,形成独特的个人见解,并在思维的交流与碰撞中产生创新灵感。
2 捕捉动态生成契机,发掘创新潜能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把数学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这样既有利于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是积极主动的求知者、探索者、知识的构建者,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也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和培养。
例如在教学人“整时,半时”一节时,教师一开始设置问题情境:“每天提醒我们上学不迟到,珍惜每一分钟的小伙伴是谁?”(钟表)“我们上午第一节课是几时上课?”(8时)“谁能拨一下8时的时候表针在什么位置?”这时如某位学生拨的分针指在6上,可能马上会有学生指出不对。教师应改变原有的教学设计(指导整时的拨法),评估后进行“半时”的教学,利用瞬时的动态生成资源解决问题。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没有想到的“可能”,这时教师要善于倾听,善于发现学生言行中富有价值和意义的问题,并通过课中捕捉学生的信息,处理信息,实现动态生成资源的有效利用。对于学生的思维表达,教师不能出现“0评估”,更不能不管不问,置之不理,或硬将学生的思路往自己的教学思路上拉,应多问几个“你是怎样想的”“有没有不同意见”“这个问题我们讨论一下好吗”,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地、积极主动地表现自己,通过积极引导,完善自己的想法,使学生的不同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并从中品尝探索的艰难与成功的欢乐。
3 把握动态生成信息,拓展创新空间
动态生成的信息资源能帮助教师拓展教学思路,更为学生拓展了创新思维的空间,实现教学互动,信息共享。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取开放性策略,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出发,去拓深、拓宽课的内涵和外延。比如,教学内容的开放,包括对教材内容的调整、补充、发掘和拓展;教学时空的开放,就是让数学从课内走向课外,贴近生活,走进社会,改变以往学生上课才找书、下课就收书的现象;教学方法的开放,教学不再停留在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巴讲一课的时代;教学评价的开放,包括2个方面,一是评价主体的开放,二是评价指向多层面;教学目标的开放,包括学生的认知、技能、情感、体验、合作能力、交流能力等多元整合;课堂练习的开放,包括背景、呈现、内容等的开放,满足全体学生的需要,改变过去单一的、重复的、机械的、难度不足的现象。
皮亚杰曾指出:“传统教学的缺点,就在于往往是用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教师要努力激活课堂教学方式,开放学生“全脑”,引导他们动眼、动手、动脑、动心,多种感官参与,实现教学知、情、意、行的融合。在学生实践、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及时把握动态生成的信息,拓展创新空间。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必须转变观念,用新课程理念去指导教学。课堂教学是学生和教师共同活动的生命过程,是学生的主动活动,它不仅仅对学生知识和能力发展有影响,重要的是对其有全面的影响。教师要用动态生成观指导教学,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努力为国家培养出适合未来社会需要的一代新型人才。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陵街道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