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宜阳韩都故城遗址2016年发掘简报

来源 :华夏考古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icl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宜阳县韩都故城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实际发掘遗迹有陶窑1座、壕沟1条和灰坑5个。发现遗物主要有建筑材料、生活陶器和制陶工具,遗物时代主要为战国中晚期至西汉初。此次发掘为了解宜阳故城遗址地层状况,遗物的文化因素等提供了重要材料。
其他文献
数字贸易是代表数字经济时代未来发展方向的当代贸易形式,是网络信息技术与对外贸易的深度融合。其创新了商业模式、提高了贸易效率、降低了商务成本、打破了贸易壁垒,并展现出了蓬勃发展的生命力。2017年,绍兴市结合数字经济提出“两业经”,坚持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与新兴产业培育,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作为浙江省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试点城市,绍兴市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并由此迈向了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产业道路。但现有的
根源于农耕文明社会的天文观测和星象占卜,对后来的历史和自然科学影响很大。《史记·天官书》与《汉书·天文志》是先秦以来天文学成就的总结和系统化,它一方面代表了"星野观"与"天人感应"观点的起点,另一方面也代表了古代自然科学天文学领域的发展。两汉的《天官书》和《天文志》体现了司马迁与班固和那个时代人们对天文学的认知,从其时间记录体系、节气意义、行星占卜意义进行对比与分析,了解汉以前人们对斗转星移的深刻
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考虑藏民族心理认同机制的构成要素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影响。藏民族的地理环境、历史记忆、语言文字、宗教习俗、价值观念等心理认同要素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重要的影响。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增强藏民族成员的“五个认同”,促进藏汉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藏汉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构建相互嵌入式
干眼(DE)作为一种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应进行规范有效的治疗,否则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为规范DE的临床诊断评估和治疗,使用更优化的治疗方法,一些眼科学专家发布了DE的发病机制、临床诊断评估及最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的共识,本文将对该共识进行全面的解读。
《水浒传》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并且通过作品的故事设定、人物形象、创作目的等方面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文化价值。《水浒传》中从故事设定来看体现了儒家的仁政与民本思想。以宋江为首的梁山好汉们几乎都符合儒家理想的君子形象,具有仁义、孝顺、忠良、守信等品质。而以高俅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形象与梁山好汉们的形象恰恰相反,他们奸邪、狡诈、荒淫、虚伪、腐败,与梁山好汉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施耐庵通过
随着国有企业市场化建设进程的加快,管理会计在国有企业中的重要性不断提高,共享机制和业财融合理念的发展使得传统的财务会计已经难以适应当今企业管理的需求,向管理会计转型已成必然趋势,但由于国有企业运营管理的特殊性,以及现阶段对管理会计的重视不够,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职能划分不清,责任界定不明确,影响了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造成了国有企业资源的浪费,影响了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综合水平的提高。文章基于这些方面,对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可导致多种并发症。糖尿病患者是眼部疾病高发人群,据统计,由于糖尿病引发的眼部并发症患者占糖尿病患者的47%~64%。干眼症是临床常见的糖尿病眼部并发症之一,约占糖尿病眼部疾病的53.6%,这是由于糖尿病人群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影响患者正常的免疫功能、新陈代谢和细胞凋亡,对其眼表结构产生影响,导致角膜上皮、角膜基层、角膜神经等发生改
基于数字贸易对外贸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理,利用2013—2020年中国大陆30个省份面板数据,使用双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对数字贸易驱动外贸高质量发展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数字贸易能够显著正向促进外贸高质量发展,且影响效应存在异质性差异,西部地区、经济落后地区的这种影响比中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地区更为显著。从作用机制上看,科技创新是数字贸易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渠道,数字贸易可通过提升科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等,对近三届全国民运会湖北省的参赛情况、整体成绩、发展趋势等进行比较与分析,旨在找出湖北省在全国民运会上的优势、存在的不足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帮助湖北省更好地发挥优势、补齐短板、科学备战,在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保护与发展的同时,力争在全国民运会赛场上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研究表明:湖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整体实力稳步上升,位居全国前列;不断取得突破,书写民族传
四十余年来,国内的河西走廊研究在民族走廊、农牧互动、新文化史和中华民族共同性等概念、理论的影响下,从对社会生活、民族迁徙、经济生产、生态环境等议题的事件始末考据,日渐朝着具备区域研究特征的日常生活、商业网络、社会关系、生态移民和族群互动等议题转型。走廊研究作为一种议题取向和知识范式,推动着人们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框架下对近代河西走廊“历史分水岭”和“绿洲与农牧关系”等问题展开思考。以清代中期河西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