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基甲酰胺中毒致死一例

来源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f01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甲基甲酰胺(dimethylformamide,DMF)是工业上常用的有机溶剂,近年来DMF引起的中毒时有发生[1].我市某皮革厂1名职工接触DMF 2个半月后中毒死亡,报告如下.一、发病及诊治经过患者男,23岁.2009年5月进入该厂从事配料工作,接触的主要职业危害因素为DMF,岗前体检未发现异常及职业禁忌证.6月,该厂委托有资质的体检机构进行上岗1个月后肝功能检查,发现其丙氨酸转移酶(ALT)高达570 IU/L、天冬氨酸转移酶(AST)高达340 IU/L,该体检机构建议立即对该劳动者进行住院观察和职业病诊断.但该厂未采纳体检机构的建议,只将其调换至拉料岗位作业,但仍然接触DMF。

其他文献
铅是对人体有毒性作用的重金属,广泛存在于环境和食物中,铅以及铅的各种氧化物以铅烟、铅尘的形式经呼吸道和消化道摄入人体内,引起以神经、消化、造血系统障碍为主的全身性疾病.铅进入人体后,以络合物的形式经血液输送至各组织脏器,主要储存于软组织和骨骼中.血液中95%的铅在红细胞中,其浓度与机体铅吸收、排出、分布处于平衡状态.当生活环境不变,铅暴露基本稳定的情况下,血铅不仅反映了近期的铅接触水平,也一定程度
期刊
为帮助职业卫生相关业务人员了解国内外职业卫生标准体系及其最新的进展,熟悉我国职业卫生标准在促进职业人群健康工作中的应用,根据2013年中华预防医学会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安排,天津市预防医学会、深圳市宝安区预防医学会、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宝安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编辑部拟定于2013年12月5日至7日在深圳市共同举办“职业卫生标准规范宣贯和职业卫生标准研制最新进展应用培训班”
期刊
目的 通过对员工职业卫生需求调查后,采取健康促进干预措施,并对健康促进干预措施的经济投入和产出进行分析,通过成本效果分析和成本效益分析,对健康促进的可行性进行评价.方法 自行编制问卷调查表,对企业基本情况、员工的职业史、职业卫生知识认知情况,一般健康知识认知情况,高血压艾滋病等认知情况,生活方式、健康知识需求等进行调查.干预后,通过调查表对企业健康促进投入、企业经济效益和员工请假情况等进行调查和经
目的 分析体外培养细胞在H2O2染毒后8-oxo-dG的形成、细胞DNA 5-mC含量的变化规律,探讨其时间-剂量-效应关系和DNA氧化与DNA甲基化的关联性.方法 利用0、20、40、60、80和100 μmo]/L H2O2作用于人肺泡Ⅱ型上皮细胞(A549),每天染毒1次,每次2h,共持续4d,继续培养8d.应用高压液相色谱串联电化学检测技术分析细胞DNA 8-oxo-dG水平、高效毛细管电
目的 了解消化内科医生放射暴露情况以及健康状况,为采取相应的防护和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0至2012年4所医院178名从事放射介入治疗的消化内科医生的个人剂量检测评价报告和健康体检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价,同时选择192名从事非放射工作的医务人员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1)2010至2012年3年内,从事放射介入操作的消化内科医生人均年有效剂量为(1.85±0.62) mSv,和从事非
急性中毒患者病情往往较重,就诊时多数患者带有静脉通路、吸氧管等.口服毒物中毒患者衣物往往被毒物污染,有的患者伴有呕吐,呕吐物也经常会污染诊床、床单,还会对救治的医护人员造成潜在的危害.目前临床使用的诊床结构简单、功能单一,床体(头)不能升降、诊床无可活动的轮子,运送患者不方便,不能满足中毒患者的临床需要,迫切需要研制一种符合上述条件的多功能诊床。
期刊
亚硝酸盐为白色结晶或粉末,外观酷似食盐,易误将亚硝酸钠当做调味品而致中毒,常为集体性中毒多见,且症状较重.若处理不当,很容易造成严重后果,因而急性重症亚硝酸盐中毒准确及时救治至关重要.我们对2011年6月至2013年4月我院救治的7例急性重症亚硝酸盐中毒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一、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7例急性亚硝酸盐中毒患者均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确诊,其中男2例,女5例;年龄19~51岁。
期刊
目的 研究N95过滤式防尘口罩的防护效果与使用者对口罩主观评价的关系.方法 选取市场上销售的2个品牌共4种防尘口罩(A1、A2、B1、B2),测试其过滤效率和吸气阻力.根据国人头面二元分栏选取50名测试者,采用核凝计数器法进行4种口罩的密合性测试,并问卷调查测试者佩戴口罩时的主观感受.结果 4种防尘口罩材质的过滤效率和吸气阻力均符合国家标准GB 2626-2006中关于N95防尘口罩的相关规定.4
目的 开展宝安区正己烷和三氯乙烯重点职业病的监测,为做好正己烷和三氯乙烯职业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筛查2011年1月1日至2012年7月31日辖区内的正己烷与三氯乙烯检测浓度高于国家职业卫生标准限值的企业,从中随机抽取60%的企业作为监测对象,对工作场所进行监测,对接触正己烷和三氯乙烯的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并对全部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正己烷与三氯乙烯分别监测295家526个点、48家9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