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生态素养培育研究的几点思考

来源 :数字化用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yr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美丽中国”语境下,大学生生态素养培育的研究有着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当前,国内外学者和生态教育相關重要研讨会对于大学生生态素养培育问题虽然进行了有效探索,但在研究格局、研究取向、研究内容等方面亟需做出重要调整。
  【关键词】大学生 生态素养 培育
  一、大学生生态素养培育研究的意义
  在“美丽中国”语境下,当代中国的生态建设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我国未来生态建设乃至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面对当代大学是生态素养不高的现状,加强大学生生态素养培育,使他们将生态保护的观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树立良好的生态发展观,这对促进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对生态文明素养的培育教育进行研究成为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研究的新方向和新内容。不断丰富和补充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不仅对其自身的构建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重要补充和扩展。
  二、当前关于生态素养培育研究的状况
  (一)国外对于生态素养培育的研究简况
  首先,从国外具有代表性的相关研究论著看:史怀泽在《敬畏生命》中最早提出人应该对所有生物负有个人责任。长期从事林学和猎物管理研究的环保先驱利奥波德在其代表作《沙乡年鉴》中主张伦理学研究的对象要扩大到人与自然界,包括对自然界本身的关心和对自然界实物持续存在的权利,这部著作被称为“现代环境主义运动的一本新圣经”。20 世纪中期,英国哲学家莱昂波特在《大地伦理学》中提出人类应当把自己的权利观、善恶观、道德观、价值观、推广到自然界中去。20 世纪 60 年代,生态道德教育首先在西方兴起,美国作家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的出版,唤醒了全社会对于自然保护的认识。1975 年,美国哲学家罗尔斯顿在《存在生态伦理学吗?》中,从生态规律转换为道德义务的必要性论证了生态伦理学的合理性。他的两本著作《哲学走向荒野》、《环境伦理学:大自然的价值和人对大自然的义务》进一步阐述了他的环境理论思想,并建构了生态环境保护伦理学的理论框架。
  其次,从国外具有代表性的会议所议定的相关文件和章程的内容看:1970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美国召开学校课程中的生态环境教育国际会议,会议正式提出了生态环境教育的定义。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由114个国家代表参加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对生态环境教育的方法和对象等问题进行了讨论。1975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贝尔格莱德召开了国际环境专家会议以及1977年在第比利斯召开了世界政府间生态环境教育会议,分别发表了《贝尔格莱德宪章》和《第比利斯宣言》,前者用宪章的方式促使其个人或集体具有解决当前问题和预防新问题的知识、技能、态度、动机和义务;后者则对生态教育的目的、任务、对象、内容,甚至教材、教具、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等均作了具体的规定。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在莫斯科召开了国际生态环境教育培训大会并制定了国际生态教育和培训计划,这项计划从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美学等角度全面阐述了生态教育的内涵。
  (二)国内大学生生态素养培育实践的研究简况
  首先,从国内具有代表性的相关研究论著看:我国的生态道德教育研究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生态道德教育理论的奠基人陈寿朋教授认为,生态危机是文化缺失造成的,而支配人们行为习惯的就是道德素养,归根结底我国生态危机的症结就是国民生态道德的缺失。至此,“生态道德问题”作为一个全新的问题被提了出来。陈寿朋教授还指出:“道德规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类对自然仅仅尊重是不够的,要建立生态道德规范,用生态道德来教育人们,规范人与自然的行为。”在他的多篇文章里特别强调要对全民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我国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发展不过十多年。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学者对生态道德教育的原则、目标、内容、方法、步骤等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这主要体现在周进珍的《论大学生态伦理教育目标体系的建构》、杨林的《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俞白桦的《大学生生态文化素养的培育》等极具代表性的文章中。
  其次,从国内具有代表性的会议所议定的相关文件和章程的内容看:1992年,原国家环保局和原国家教委联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生态环境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生态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指导方针,使得中国生态环境教育开始走上了制度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1997年1月,原国家环保局、中宣部和原国家教委联合发布《全国环境宣传教育纲要(1996-2010)》第一次正式指出,生态环境教育的内容包括:生态环境科学知识、环境法律、法规和环境道德伦理知识。生态环境教育是面向全社会的教育,其对象包括:以社会各阶层为对象的社会教育,以大、中、小学和幼儿为对象的基础教育,以培养环保专门人才为目的的专业教育和以提高职工素质为目的的成人教育等各个方面。1999年5月和2000年5月,大学绿色教育国际研讨会主要探讨在大学开展绿色教育的推动的方案,特别是大学生生态环境素质的教育结构,指出:中国绿色大学教育包涵了绿色大学和绿色教育两个方面的主题。前者主要指校园环境的绿化,资源共享及合理利用等情况;后者主要指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的所有课内和课外的教育活动中的环境意识、责任意识、消费意识的教育。2009年10月16日,中国生态学会生态学教育工作委员会会议特别就“生态学专业发展战略”、“生态学专业规范”和“生态学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及工作进展情况作了说明。
  三、大学生生态素养培育研究应当努力的方向
  当前,对于大学生生态素养培育实践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尚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改善:
  (一)就研究格局而言,相关研究虽在开展,研究层次有待提升
  在“美丽中国”语境下,我国的生态建设已经提高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相应地,对大学生生态素养教育的研究地位也必须尽快地进行与之匹配的提升。这种提升和与时俱进应当在多方面切实地体现出来,例如,应该将培养大学生生态素养的研究提高到与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研究同样重要的高度上来;又如,大生生态素养培育的研究应当被放置到与大学生“两课”教育研究同等重要的位置;再如,在实施机构的探讨方面,应当着力研究如何在校、院各级团组织、学生会组织以及班委中设置专门负责校园生态建设、督促生态素养提高的生态部或生态委员,并且,生态部(委员)与学生组织中的其他部门(委员)拥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并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就研究取向而言,顶层设计研究较多,基層参与研究不够
  国内外极具代表性学者的论著以及各项生态环境教育相关会议的章程和文件往往注重研究宏观的顶层设计,在研究基层师生的广泛参与方面往往是“短板”。实际上,基层一线师生的参与对于大学生生态素养的培育是无可取代的,如果没有基层社会参与,大学生生态素养的培育就必然面临两个严峻的问题:首先,缺少开展大学生生态素养培育的行动主体,难以将高层次的生态素养教育活动的最新成果及时有效地运用到大学生生态素养培育的一线活动中来,进而使得生态素养培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其次,高层与基层缺少及时的沟通,难以把基层师生有关生态素养培育的最新状况、紧要诉求畅通及时地传达给高层次生态环境教育研讨者,进而难以保障高层的有效决策。面对这一情况,首先应当对加强基层师生的参与能力的重要性拥有足够的认识。其次,需组建多方协商、沟通的平台,确保大学生生态素养培养方案的切实可行。最后,还要采取相应措施保障广大基层师生能够真正参与到相应的决策中来。
  (三)就研究内容而言,实践蓝图日臻完备,执行系统亟需构建
  “美丽中国”语境下有关大学生生态素养培育的基本目标、原则、内容、步骤、措施、制度保障等方面的探讨如火如荼、较为完备。众所周知,描绘大学生生态素养培育的实践蓝图与如何使该蓝图产生积极的实际效应显然是两回事。为确保足够的驱动力和持续的活力,在实践蓝图引导的同时,更需要必要的执行团队、文化条件、制度轨导、激励机制和活动环境等“资源供应”。这就要求我们尽快建立具备超强执行力的大学生生态素养培育的执行体系,在高效的执行组织结构体系、优良的人才队伍、合理的执行制度、以及特色的执行文化等方面进行精心设置。设置高效的执行体系重要的是把握好两个关键点:其一,必须使相关制度的设计和建构具体化,既有制度规制,又有制度实施和操作的具体规定,还要有监督实施的社会监理机制,非如此不足以确立完备的执行系统。其二,更为重要的是,必须将有关大学生生态素养培育的执行体系建构有效地整合在整个学校基本制度和学校管治的大系统之中,不能让其成为孤立的、附加性的,甚至是应景性的“临时机制”,更不能将之置于从属于比如说校园管理制度的次级制度地位。概括起来说,就是通过完备的、长效的执行体系的建立,将大学生生态素养培育的实践蓝图切实地转化为学校相关部门的政治责任和全体师生的基本义务分配,这样才能够真正达成培养大学生较高生态素养的宏伟目标。
  作者简介:
  盛文楷,男,1986年生,河南西华人,硕士,广东医学院讲师,从事大学生德育教育和研究工作。
  基金项目:
  广东省教育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美丽中国’语境下的大学生生态素养培育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13CY007)。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原先的供不应求到如今的供大于求,从数量到质量,从注重个人书面知识到灵活的技术技艺,对大学生而言,竞争更加激烈,就业问题日渐加剧。面对紧张的大学生就业心态,高等院校需要积极对即将就业的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工作,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社会发展需求,给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研究出适合发展的途径,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更有利与学校的发展与口碑。  【关键词】大学生就
期刊
【摘 要】大学章程通常被喻为“大学的宪法”,是连接大学外部法律法规和内部规章制度的纽带和桥梁。它具有权威性、规范性、稳定性、可诉性和现实性的特点。针对目前大学章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紧迫性的要求,我们要从四个方面来着力:一是教育主管部门要提高认识,加大宣传,切实加强对大学章程建设工作的推动和指导力度;二是高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发挥表率,主动参与章程制定并发挥领军人物和协调统筹作用;三是大学章程的制定要
期刊
【摘 要】基于独立学院学生薄弱的数学基础,利用项目学习的优势,引入数学实验辅助数学课堂教学,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科学计算的能力。  【关键词】独立学院;数学实验;项目学习;数学建模  项目学习法,也称“基于项目的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简称PBL),是一种能够体现并锻炼综合能力的教育模式,这里的“项目”是指从实际生活中剥离出来的数学问题[1,2]。以大学数学
期刊
【摘 要】随着计算机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应用领域的相关竞赛对高职生的技能的提升有着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的素养,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并且对高职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教学手段的改革产生着重要影响,能够对我国的现代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产生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职生 职业技能竞赛 信息技术 人才  一、前言  开展计算机应用领域的相关竞赛,有利
期刊
【摘 要】电子学籍档案管理是新时期学籍管理方面的系统化创新,已经从浙江省逐渐深化到全国多个省市的各级学校中,但随着该管理模式的深入发展,其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本文以浙江省为例,重点研究了其普通高中电子学籍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解决对策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希望能推进电子学籍档案管理方面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电子学籍档案;普通高中  电子学籍是在科技、电子与信息等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兴
期刊
【摘 要】网络时代的到来,为我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对教育教学工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高校教育中,思想教育是其中的重要篇幅,尤其是在当今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理论下,思想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网络时代背景下,我们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拥有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是与此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是我们思想教育工作者应该重点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教育
期刊
【摘 要】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如今多媒体教学已经深入到各类院校,成为了一种主流教学方式。设计专业教育因其特点,在多媒体教学系统的艺术感染力、技术实现形式、交互性等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以工业设计专业中产品设计表现课程多媒体教学体统设计为切入点,通过分析教学系统的功能需求,使其在人机交互界面、展示的方式、认知心理学等方面有所改进与提高,从而得到更为科学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这种新的教学手段对
期刊
【摘 要】东莞地处我国珠三角黄金地带,经济近年来飞速发展,人均收入名列全国前列,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催生了大量品牌企业以及名牌产品,产品的生产销售急需大量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但是东莞地区民办高校目前还没有一家开办本科视觉传达设计类专业,本文试图从该地区视觉设计市场人才需求的角度出发论证在该地区民办高校开办本科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视觉传达设计 人才培养模式 实践教学  1
期刊
【摘 要】从说到写,要有一个过渡阶段,要使学生“有话可写”,关键要培养学生兴趣,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如何寻找一把金钥匙去开启学生想象的大门呢?我想谈一谈自己的几点见解和做法。  【关键词】说话 学生兴趣 写话 想象力  一、打好说话基础  说话是写话的基础,要使学生能写出一段通顺、明白的话,对其说话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在教学中应积极为学生创造说的机会,激发学生说的兴趣,为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进
期刊
【摘 要】我校是属于一所职业技术学院,主要是培养医学专业技能型人才,为了可以提高高职学生的理论素养及临床实践能力,使学生更好的适应现代临床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培养21世纪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以提高高职护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协助沟通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等,为学生进入临床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护理学基础 案例教学法 教学方法  一、案例教学法特点分析  (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