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上高中时,张爱玲的《同学少年都不贱》面世,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张迷”自不必说,连很多不喜欢张爱玲的人,都买来看。因为这本书被宣传为张爱玲生前未发表的遗作。一代才女留给世人最后的东西,总该是珍贵的,起码能勾起人的好奇心。
当时,我并没有买来看,只是对书名有兴趣。“同学少年都不贱”分明是化用杜甫的“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一生窘迫的杜甫写出这句话的时候,心情想必是沉重的。当年少时的同学都混出了模样、轻裘肥马的时候,身陷贫寒的杜甫恐怕只能默默无语,把一腔不如意写进诗里。
最近,我才读了张爱玲的这本书。《同学少年都不贱》只有两三万字,比起张爱玲盛时的《金锁记》、《半生缘》中华丽丰腴的文字,这时张爱玲的文字意兴阑珊、筋骨毕现。正是这种行文的枯简,让人感受到文字背后的荒凉。
女孩恩娟、赵珏幼时是好友,故事开端于两人在上海重逢叙当年。恩娟嫁了位犹太人汴·李外,后来移民美国华盛顿。汴·李外成为第一位入阁移民,赵珏则境遇不如恩娟。因是多年后重逢,两人相对当年平等的身世,便见出高低。看,这就是故事的全部,一点也不新奇,偏偏一经张爱玲的手,人性的细微幽深就纤毫毕现了。
少年时最好的朋友,一起上学、一起生活,因机遇不同,跟了不同的人,生活的轨迹一点点分开,终于,成为两条平行线,再无交集。再怎么自我安慰,也改变不了一个事实,那就是社会已经悄然给每个人重新划分了等级,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十年的光阴,足够把原本一样的面容打磨出高低贵贱,要接受并坦然面对这种改变,十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好像故事的最后,赵珏在《时代》周刊上看到恩娟的照片,恩娟在总统的游艇上微笑着和人打招呼。而赵珏不过是个女工,刷盘子的女工。“那云泥之别还是当头一棒,够她受的。”这是小说的最后一句话,带着张氏特有的冷漠、讥诮、不留情面,让人背后升起—股凉意。
回头看书名——《同学少年都不贱》,一种被命运嘲弄的感觉涌上心头。张爱玲这里所谓的“贱”,带着不上档次、低一格、困窘、无功的意思。谁愿意摊上这些词呢?可对于命运的安排,凡夫俗子又能怎样,不过是接受吧。白衣胜雪的少年,高贵而优雅,可一切的一切,怎敌他晚来风急。光阴流转,流年暗换,憔悴韶光不忍看。
还好,这只是一个故事,写在书里的故事。但是,这一切不尽是故事。有句话说得好,艺术源于生活。我想起学生时代的同学,一个女孩,喜欢看书、听音乐,带着那个年龄段女孩共有的文艺腔,加之长得美,整个人就有了优雅的气质。时隔7年再见,却是在街角一家不起眼的小店,一个浓妆的导购喊住了我。若不是她叫出我的名字,我真不相信我们认识。她说是我的同学,我仔细看看,想起了她就是那个喜欢看书、听音乐的女生。她急急地拉着我,向我推销衣服,我落荒而逃,连她说过什么都忘了,只记得她涂着指甲油,鲜红鲜红的,触目惊心。
还有一个男生,曾经是“校草”,上中学时被无数女生暗恋,现在是一家商场的保安,站在电梯前,对每个人说“你好”。不知怎的,我每次上电梯时,都不愿看他的脸,那张曾经无比年轻、帅气的脸。他一定不记得我了,因为我是平常而不美的女生。而他,是很多女生心中的白马王子。即使这样,我还是不愿看,甚至是不敢看,怕看到他脸上的皱纹和胡楂儿,就像怕看到珍贵的瓷器被无情地摔碎一样。从他脸上,我能觉出他生活的不如意。我曾听到他下班后和同事大声嚷骂,带着粗话。想当年,他是多么沉静、羞涩的人,就像《流星花园》里的周渝民。青春转瞬即逝的美,在这一刻荡然无存。
我总觉得同学聚会没什么意思,少时的友情多半被世俗浸染,故人的相聚变成不动声色的比较,少年“不贱”的同学,也终于走上了不同的人生轨迹,在和生活的搏斗中,难免有落荒而逃的失败者。时间悄无声息地带走了所有——年轻、优雅、美好、高贵,留存的只有记忆。就让记忆永存,别去破坏它。
当时,我并没有买来看,只是对书名有兴趣。“同学少年都不贱”分明是化用杜甫的“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一生窘迫的杜甫写出这句话的时候,心情想必是沉重的。当年少时的同学都混出了模样、轻裘肥马的时候,身陷贫寒的杜甫恐怕只能默默无语,把一腔不如意写进诗里。
最近,我才读了张爱玲的这本书。《同学少年都不贱》只有两三万字,比起张爱玲盛时的《金锁记》、《半生缘》中华丽丰腴的文字,这时张爱玲的文字意兴阑珊、筋骨毕现。正是这种行文的枯简,让人感受到文字背后的荒凉。
女孩恩娟、赵珏幼时是好友,故事开端于两人在上海重逢叙当年。恩娟嫁了位犹太人汴·李外,后来移民美国华盛顿。汴·李外成为第一位入阁移民,赵珏则境遇不如恩娟。因是多年后重逢,两人相对当年平等的身世,便见出高低。看,这就是故事的全部,一点也不新奇,偏偏一经张爱玲的手,人性的细微幽深就纤毫毕现了。
少年时最好的朋友,一起上学、一起生活,因机遇不同,跟了不同的人,生活的轨迹一点点分开,终于,成为两条平行线,再无交集。再怎么自我安慰,也改变不了一个事实,那就是社会已经悄然给每个人重新划分了等级,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十年的光阴,足够把原本一样的面容打磨出高低贵贱,要接受并坦然面对这种改变,十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好像故事的最后,赵珏在《时代》周刊上看到恩娟的照片,恩娟在总统的游艇上微笑着和人打招呼。而赵珏不过是个女工,刷盘子的女工。“那云泥之别还是当头一棒,够她受的。”这是小说的最后一句话,带着张氏特有的冷漠、讥诮、不留情面,让人背后升起—股凉意。
回头看书名——《同学少年都不贱》,一种被命运嘲弄的感觉涌上心头。张爱玲这里所谓的“贱”,带着不上档次、低一格、困窘、无功的意思。谁愿意摊上这些词呢?可对于命运的安排,凡夫俗子又能怎样,不过是接受吧。白衣胜雪的少年,高贵而优雅,可一切的一切,怎敌他晚来风急。光阴流转,流年暗换,憔悴韶光不忍看。
还好,这只是一个故事,写在书里的故事。但是,这一切不尽是故事。有句话说得好,艺术源于生活。我想起学生时代的同学,一个女孩,喜欢看书、听音乐,带着那个年龄段女孩共有的文艺腔,加之长得美,整个人就有了优雅的气质。时隔7年再见,却是在街角一家不起眼的小店,一个浓妆的导购喊住了我。若不是她叫出我的名字,我真不相信我们认识。她说是我的同学,我仔细看看,想起了她就是那个喜欢看书、听音乐的女生。她急急地拉着我,向我推销衣服,我落荒而逃,连她说过什么都忘了,只记得她涂着指甲油,鲜红鲜红的,触目惊心。
还有一个男生,曾经是“校草”,上中学时被无数女生暗恋,现在是一家商场的保安,站在电梯前,对每个人说“你好”。不知怎的,我每次上电梯时,都不愿看他的脸,那张曾经无比年轻、帅气的脸。他一定不记得我了,因为我是平常而不美的女生。而他,是很多女生心中的白马王子。即使这样,我还是不愿看,甚至是不敢看,怕看到他脸上的皱纹和胡楂儿,就像怕看到珍贵的瓷器被无情地摔碎一样。从他脸上,我能觉出他生活的不如意。我曾听到他下班后和同事大声嚷骂,带着粗话。想当年,他是多么沉静、羞涩的人,就像《流星花园》里的周渝民。青春转瞬即逝的美,在这一刻荡然无存。
我总觉得同学聚会没什么意思,少时的友情多半被世俗浸染,故人的相聚变成不动声色的比较,少年“不贱”的同学,也终于走上了不同的人生轨迹,在和生活的搏斗中,难免有落荒而逃的失败者。时间悄无声息地带走了所有——年轻、优雅、美好、高贵,留存的只有记忆。就让记忆永存,别去破坏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