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企业慈善文化的差异与借鉴

来源 :企业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hs2o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发展中的大国中国与世界经济最发达的美国,在企业慈善文化上既有不少共性,也存在较大差异。各自的文化基础不同造成中国企业慈善以“仁爱”为本,较为封闭和内敛,美国企业文化则具有开放性和广泛性的特点,制度文化和所处发展阶段对两国慈善文化也有着深刻的影响。中国企业慈善文化应继承传统文化精髓,借鉴慈善发达的美国等国家适宜的做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慈善文化快速发展之路。
  关键词:慈善文化 中美 差异 借鉴
  慈善是人类社会的重要表象之一,与许多组织和个人密切相关。影响慈善事业发展的要素有慈善意识、慈善环境、慈善能力、慈善文化等多个方面,而慈善文化是慈善事业发展的“灵魂”,在慈善行为中起着决定作用。[1]作为经济主体的企业,往往也成为支撑慈善事业的主体。不同国家民族、政制、习惯、宗教、发展历程的不同,影响到各国企业慈善文化存在差异。中国从近代贫困状态不断发展为当今世界经济总量第二的东方大国,而西方大国美国则是从二十世纪初至今的世界经济霸主,这两个国家的企业慈善文化既有不少共性,都蕴含着一种普遍的同情、关爱和助人为乐的人道主义精神,但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而两国慈善文化精髓,值得继承和发扬与彼此借鉴。
  1.中美企业慈善文化的差异
  1.1文化基础带来的差异
  一是传统习惯根深蒂固。中国企业与富豪不少不愿出手捐款,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长辈们都会把财富传给自己的嫡系子孙,而不是捐出去造福社会。为数众多的企业家往往都是在苦难当中成长,对财富拥有和传承的欲望强烈。中国人通常都会为自己的子孙后代着想,且以往社会保障缺失,怕自己过世后孩子吃苦,也希望自己辛苦创办的家业能由子孙后代永续经营传承下去,因此大都想留下一笔财富给自己的后代,这是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統思想与惯性做法。而美国等西方人思想较为开化,对财富由子孙永久继承和拥有的概念比较淡薄,为慈善捐献更无顾虑并形成习惯。另外,中国的慈善更突出街坊邻里及熟人间的互助,不习惯向陌生人捐赠金钱,慈善原则往往是由近及远,由亲及疏,较为封闭和内敛,与西方慈善的开放性和广泛性有别。
  二是各自的意识形态文化影响深刻。中、西自古以来均有慈善的传统,也有关于慈善的论说。各自虽在表述上不尽相同,然而义理相近。儒家讲仁爱,佛家讲慈悲,基督教讲博爱。中国的儒家、佛家文化和欧美的基督教文化都蕴含有普遍的道德原则,每个人在自身幸福安康的同时,都必须尊重他人,爱护他人。但中西方慈善文化的渊源也有较大差异,中国以儒家为主要代表的文化传统,一开始就与慈善结缘。儒家思想的内核为“仁”,并由仁至善,其慈善思想以“仁爱”为中心,形成包括民本思想、大同思想、义利观在内的慈善思想体系,对中国后世慈善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西方慈善文化的源动力基于基督教的博爱、谦卑、忏悔等善念,深刻影响着西方慈善事业的发展。[2]美国企业的慈善意识较强,与其慈善文化中最具特色的"罪富文化"密切相关,即认为富人取得财富犯了许多原罪,要想进入天堂,唯一的途径就将自己的全部财富都捐赠给穷人。富人原罪的概念早已深入西方人的骨子里,潜存其血脉之中,也助推西方企业家慷慨捐赠。
  1.2制度文化带来的差异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与“股神”巴菲特曾分别向美国和中国的富豪们倡议,希望他们能够慷慨解囊并承诺在生时及死后捐出最少一半的身家给各项慈善基金。这在美国反响热烈,响应者众。但在中国虽然关注者众,响应者却寥寥无几。盖茨与巴菲特的捐款倡议能得到美国本土富豪的响应,慷慨解囊,除了他们本身乐善好施之外,也缘于西方各项现行规定对慈善的激励。美国有较完备的慈善法律,对慈善捐赠人和捐赠对象进行规范和保障。而中国的慈善法立法还没有正式提上议事日程,捐赠与受赠行为以及细节基本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可循。没有法律强制力作为公信保障,这让许多企业和富豪们在行善举时犹豫不决,担心捐出去的钱会直接落到贪官污吏私人口袋中,发挥不了应有作用。从与慈善捐赠关系密切的税收制度来说,西方国家的遗产税税率非常高,如美国最高税率达55%,而且受益人还必须先缴纳遗产税,后继承遗产。[3]因此,很多美国富豪宁可把财产拿出来作公益事业。而在中国,目前还未开征遗产税。此外,美国如果企业向社会捐款,且数额超过应缴税额的10%,那么该企业就减免10%的税款。如果不到10%,则可以在税收中全额扣除。即无论企业在应缴税额10%以内捐不捐善款,其负担大致是相等的。既然出钱一样,企业就很有可能捐款而获得好名声,还有助于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而在中国,税收杠杆所发挥的激励作用非常有限,鼓励的范围也较为狭窄,《中华人民共和国所得税法》规定,纳税人用于公益、救济性的捐赠,在年度应纳税所得额3%以内的部分才准予扣除,且企业若想通过慈善得到减免税收的优惠,必须向获得国家批准的少数基金会捐款才能实现。而在设立慈善组织这个环节,美国的登记注册手续简便快捷,中国则限制比较严格,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愿意成立自己的慈善基金的企业和富豪去从事慈善事业,这样必然会抑制企业捐赠的积极性和捐赠数额。
  1.3经济发展阶段带来的差异
  美国经历了200多年的资本主义发展,经济发达程度高,经济体制相对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完备,慈善事业的发展也历史悠久慈善捐助已成为其文化的核心特征之一。而中国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基本处于单纯的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阶段,慈善事业总的来说刚刚起步,社会责任意识有待于提高,在慈善和公益方面的投入较小。这与当代中国的生存保障制度不完善、社会游戏规则不完备、生存环境不乐观有关,使得有钱人不敢轻易减少自己的财富储备。
  1.4价值取向带来的差异
  美国等发达国家企业慈善事业的发展建立在人们对“慈善”二字的深刻认识之上,许多企业家认为,慈善在于奉献而不求回报,慈善的目的是使接受资助的人从此改变他们的生活和命运。慈善事业不应该是富人良心发现时偶尔的施舍和恩赐,而应该是每个人从内心深处发出的对他人的同情与关爱。而中国企业家及民众对“慈善”的认识则基本停留在“发善心”和“恩赐”上,支持慈善事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够,慈善事业在很大程度上仍依赖海外捐赠。中美企业慈善文化的差异还表现在回报社会方式的不同观点上,许多美国企业把捐赠看成是双赢的互利行为,是与企业的商业利益密切相关的,所以,他们的捐赠策略往往与企业发展战略和市场开发策略结合在一起,捐赠计划是企业运作计划的组成部分。而中国企业一般把捐赠看成是纯粹的他利行为,没有与企业发展战略和市场开发结合起来。例如,在美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中,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在社会责任履行方面的表现,包括健康安全、环境保护、员工福利保障、污染治理、公益等社会公众关心的问题,这是广大股民进行投资选择的一个重要参考项目,是一个企业社会责任感和声誉的体现。而中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中往往缺乏相关的说明,一般将慈善捐赠和社会责任履行与公司的收效分割。   2.中国企业慈善文化的反思与借鉴
  中国的慈善文化源远流长,乐善好施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这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慈善事业同样取得了长足进步,企业善举方兴未艾。当然,相对发达国家来说,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还有很大空间,中国企业在慈善事业中应当担当更重要的责任。目前,中国社会做慈善的条件与方法还不很成熟,中国企业的善举也未得到充分激励。这不仅要继承传统慈善文化的长处,还应借鉴慈善发达的美国等国家好的做法,洋为中用,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慈善文化快速发展之路。同时,中美两国在企业慈善文化上也应相互交融,彼此借鉴其精髓,共同促进世界慈善事业的发展。
  2.1在继承中国慈善文化精髓的前提下不断提升
  一个民族的文化具有历史继承性,同样,一个国家企业慈善文化的演进也不能完全超越传统与历史。中国企业慈善文化在培育与建设中国现代企业慈善文化时, 应立足于本民族慈善文化的传统源流,弘扬以“仁爱”为中心的慈善思想体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慈善文化传统美德,恢复和光大中国传统文化中扶危济困、乐善好施的慈善价值观。同时应扬弃中国传统慈善思想中亲疏远近的慈善原则以及施舍、图回报的理念,借鉴西方企业慈善文化中的博爱、平等、向善和互助等现代慈善理念,树立现代慈善观和企业公民观。[4]通过不断努力,使广大企业在发展中不断转变传统观念,树立企业良好的公益慈善观,在企业文化中改变单一追求利润的观念,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以推动中国慈善事业快速发展。
  2.2改善提升企业慈善文化的制度机制
  慈善捐赠的培育单靠道德说教难以持久,需要通过制度和法律规范来进行激励。首先,应解决税收政策对企业从事慈善捐赠的严格限制,修改税收条款,提高慈善捐款在税前列支的比例,允许按应税所得额的10%左右列支慈善公益捐赠款项,以降低企业慈善捐赠成本,调动捐赠积极性。同时,政府应该制定措施鼓励和支持私人慈善公益基金的建立,促进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不断增强。尽快制定和颁布《中国慈善法》,对公、私慈善基金和捐赠与受赠人进行全面规范,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司法和行政慈善监督管理体系,让企业、富豪及所有捐赠者捐得安心,捐得放心,以利于中国慈善事业健康发展。同时应鼓励中国的企业在财务报表中披露企业的慈善捐赠情况,加强企业管理者的慈善意识。
  2.3在經济社会发展中促进企业慈善文化不断升华
  美国的私人慈善基金很多,而且不少规模很大,比尔·盖茨和巴菲特慈善捐款动辄数百亿美元,这跟美国雄厚的综合国力和企业及私人拥有巨额财富密切相关。如果缺少慈善能力,即使有心也无力。中国的慈善事业要不断发展,必须以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为基础,只有努力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我国的慈善文化才能有质的飞跃,善举才会成为许多人的自觉行动,中国慈善事业的前景才会一片光明。而企业首先要不断努力做大做强,并承担起自身应负的职工工资福利、社会保险、环境保护、国家税收等社会责任,并在此基础上为慈善公益多做贡献,实现企业与社会共同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秋光、曾桂林:《中国慈善简史 》,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杨方方:《慈善文化与中美慈善事业之比较》,《山东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3]袁静:《企业社会责任视域下中美企业慈善捐赠比较》,《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4]陈东利:《论当代中国企业文化的构建》,《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作者简介:曾心滢(1993.5-),女,江西新余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学生,主要研究跨文化交流。
其他文献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