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

来源 :山西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sh158113539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晨四五点,天空的脸还没洗干净,老贵就已经挑着一担水到了地头。他不敢歇息,提着水桶来到田里。玉米已经有五六片叶子了,他看了看,都比昨天多了一片,昨天是四片的,今天五片;昨天五片的,今天六片……他把水瓢对准玉米的根部,缓慢地浇着——如果浇得快了,水流就会把玉米根部那儿的土浇跑了;如果浇得过猛,容易把土溅起来糊到玉米的叶子上。水遇到土壤,转瞬即逝,还是留下了湿漉漉的蛛丝马迹。水流的“嗞嗞”的声音,在老贵听起来,是那么的美妙,那么的入耳。
  水塘距离玉米地不远,老贵差不多挑了三四十担水,等到7584棵玉米全部浇完,日头刚好爬到东山嘴那儿了。老贵一屁股蹲到地头,手掌胡乱擦了一把脸上的汗水,掏出旱烟袋,挖了一锅烟,点上火,很享受地嗞溜起来。给玉米浇水,就得趁日头睡觉那会儿,要不,日头晒着,再去浇水,玉米会受不了。
  五年前当地政府分地的时候,老贵抢先要了这块地。这里是中越边境,当年的战争曾遗留下大量的地雷,部队排除雷后再把土地交给政府。其实不用抢,这年头根本没人愿意种地。政府把其他几块没有人要的地都种上了树。这块地有九分六厘,老贵用脚步丈量了无数次。他接管后,有人劝他种果树,他说还是庄稼顺手,他种了一辈子的庄稼,有经验;有人让他种药材,说药材值钱,他说一个人花不了多少钱,要那也没有用。有了这块地,老贵就把原先的责任田转让给了邻居。他说土埋到脖子那儿了,顾不了那么多。也是,老伴病逝多年,他今年58,人生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这块地到手后,老贵拿上?头深耕了一遍,捡出里面的石头什么的,然后施一遍农家肥,当年就种上了玉米。
  有了水分的滋润,玉米苗在日头的照射下,尽情地舒展着身子,茁壮,精神。看着一棵棵玉米苗,老贵的脸上溢满了笑容,那眼神,那表情,好像那些玉米苗就是他的孩子。日头越爬越高了,空气中有着明显的燥热。老贵喜欢这样的天气,有墒,玉米就长得格外快。老贵下意识地抽了一下鼻子,似乎闻到了玉米成熟的馨香。
  这时候,二宝带着大全过来了。这两人老贵不陌生。二宝是村主任,大全也是本村人,如今在城里盖房子,是个大老板。
  二宝说:“贵叔,跟您商量个事。”
  大全掏出一颗烟递过去,老贵下意识地接过。
  “就是这块地的事。”二宝迟疑了一下,说出了口。
  老贵盯着大全:“你也想要?”
  大全点点头。
  “没门!”老贵把手里那根纸烟甩了。去年,村里有人要用这块地当墓地,给多少补偿老贵都没答应。
  大全又掏出一支烟递过去,说:“贵叔,你要多少补偿都中。”
  老贵没有接大全手里的烟,指着地里的玉米说,说:“你得先问问它们答应不答应!”
  二宝说:“贵叔,若是玉米知道,也会答应的。”
  “二宝你啥意思?”老贵一时给搞糊涂了。
  二宝说:“贵叔,我知道您对这块地的感情,但你也得想想村里那些孩子们,跑到十几里外的镇里上学,刮风下雨,孩子不受罪?一年要穿坏好几双鞋子呢。”
  老贵梗了一下脖子,说:“我不是把每年卖玉米的钱都捐给了那些孩子们,让他们买鞋……”
  大全有点哭笑不得,说:“贵叔,我在村里建个小学岂不更好?”
  “啥?建学校?”老贵懵了。
  “人家大全要无偿给村里建个小学,就打算在这块地上建!”二宝补充道。
  “真的?”老贵似乎不相信。
  几乎同时,二宝和大全点了点头。
  那些玉米苗隨风摆动,不知道是拒绝还是同意。老贵一脸的难色。
  大全说:“贵叔,不急,等您收了这季玉米再说。”
  这还差不多。老贵的脸像雨后的彩虹,亮丽而有色彩。
  一年后,一个崭新的学校建成了,学校的名字就叫“玉米小学”。老贵的儿子叫玉米,是一名军人,早在六年前因为排查学校这块地上的雷时,发生了意外。
   【作者简介】侯发山,河南省小小说学会秘书长,郑州商学院客座教授,巩义市作协主席。著有小说集二十三部。有七部作品被搬上荧屏。部分作品被译介到海外。小小说金麻雀奖获得者。
其他文献
对于大众读者来说,文学早已经丧失了指手画脚的权力,甚至就生活本身而言,文学也日渐沦为沉默的他者。虽然每年产出大量文学作品,却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能够与我们的世界、生活和内心发生真正密切而深刻的精神关联。文学参与生活的深度不断降低,作品的思想性也在弱化,这里面有着很复杂的社会因素,当然,也不乏文学自身的原因。  本期讨论胡学文《一水三浪》(《十月》2019年5期)、周李立《小长城》(《四川文学》2019
期刊
二舅是我家亲戚中的怪人。  二舅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才华横溢,生活中却笨手笨脚,炒菜不是咸了就是淡了,煮个粥也能煳锅底。传说二舅年轻时英俊潇洒,现实中的他却普普通通,甚至有些邋遢。我见到二舅时他已经老了,灰白的头发,干裂的嘴唇,时常带着眼屎。  二舅一生未娶,大概是习惯了独居生活,亲友家庭聚会也难得见到他的身影。也许我与二舅有缘,毕业后我留在了都市,暂且寄居在姥姥留下的老房子里。这样,我就经常与住在
期刊
期刊
我的一个朋友,当年写诗,写得很好,后来突然不写了。不写了,去挣钱,六亲不认,只认钱。大概用了十年左右的时间,他挣了许多钱,在北京买房,买车;在海滨城市买房买车;在海岛上买房买车,目前正计划在国外买房买车。因为久未联络,不知道他选择的国家是法国还是德国。  法国浪漫。  而德国,更趋于现实。  大概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事,那时我们都年轻,只有二十岁多一点,读书,上班,恋爱,憧憬未来,对世间的一切都充
期刊
作者简介:刘国芳,1957年生,江西临川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小小说集 《风铃》 《刘国芳小小说》 等二十余部。  老李家要拆迁了,一个大大的拆字,涂在老李家的墙上。拆字外面,还画了一个圆圈。当然,不仅是老李一家要拆,是整个村子都要拆迁。老李走在村里,看见所有的墙上都涂着那个大大的拆字。  随后,村里就有人搬东西。  老李也搬。  没多久,村里的人都搬走了。  老李再去,看到一个村空空的,没
期刊
1rn真的,我很喜欢长篇小说《他乡》.而且,我相信,时间会证明,这是一部新世纪以来,对于当代文学史和付秀莹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作品.尽管这是付秀莹继《陌上》之后创作的第二
期刊
精品:新闻实践的永恒追求武汉晚报编委会在日趋激烈的新闻竞争中,新闻界提出“多出精品”,从上到下都在呼唤精品,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精品战略和精品工程,是源于新闻界对自身精品
无题  没有超能力,没有酒钱  门前的小河也依然不自觉地释放神功  不愿流淌,做一场没有路的森林梦  举着没有蓝天的诺言  一挥手,雨落花谢  喜欢你变成一个守夜人的突然  像一杯没有刻度就让人醉过的酒  更像一本剪了翅膀的书  静静地坐在四合院月光的正中  就着斑驳的树影吞掉玫瑰  善良挑亮的灯光剪开森林里每一片叶子  我不会答应你的请求  原谅我只有一点的睡意  和那个躲在茶几下的小橘子  思
期刊
在张永民家,我被震撼了。不是因为他,而是因为他的儿子。  在大吕村25个贫困户中,张永民是我比较关注的一家。  第一次见到张永民,我就有点纳闷,年纪轻轻、头脑清楚、四肢健全、活蹦乱跳的小伙子怎么会是一个贫苦户?  张永民瘦瘦的,中等个子,脸色微黑。2017年中秋节,机关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到村里慰问贫困户,我们单位财务科长郭爱萍一对一帮扶户就是张永民。我陪着郭爱萍沿着街道拐了好几个弯,一直快到大吕村西
期刊
我有一个交往频繁的同学,现在是艾城有名的面包师。当年,一点儿没有显示:我有写小说的天赋,他说有做面包的感觉。  他有名气,不过在业内,再缩小是西餐,再再缩小是一个必须的食品——面包。我笑。我俩合起来,就是两手抓,我是精神的面包,他是物质的面包。我俩相互欣赏,他嫌这样还不够。他确实是所有饭店、专营店制作面包的头块牌子。他不以为然。因为,他期望直接听到顾客赞赏他的面包,可是,他不能跑到餐厅里去吧?那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