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诸番识贡图

来源 :全国新书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bc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地图密码:中国发现世界的谜团玄机》
  刘钢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0
  定价29.00元
  
  哥伦布1492年首先发现美洲,麦哲伦1519年起历时三年首次完成环球航行,大航海、大探险带来“地理大发现”,这些都是教科书中的历史常识。然而至2001年,《天下诸番识贡图》摹本的蓦然现身,揭示在1418年前中国人已经抵达美洲,并且完成了环球的航行。本书即由此图溯源,层层剥开中国人发现世界的谜团玄机。
  
  在我们的心目中,地理大发现史是一段盖棺定论的“史实”。其中一些人物及其功绩已成为众人皆知、家喻户晓的历史常识:1487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亚斯(Bartholomeu Dias)驾船由西向东经过好望角,为此他被称作世界上首位绕过这一岬角的探险家;1492年,哥伦布(Christopher Columbus)率领的船队抵达美洲巴哈马群岛。由此,哥伦布被誉为美洲大陆的发现者;1519年9月,麦哲伦(Ferdinand Magellan)率领船队自欧洲始航。这只船队历时3年绕地球一周回到始发地。从而,麦哲伦被授予首次完成环球航行的桂冠。由于麦哲伦被视为发现大西洋与太平洋之间海峡的探险家,这一海峡至今一直以他的姓氏命名。
  但是我发现,这些历史常识却无法与我的一件地图藏品相吻合。
  
  这幅地图的右上角写着“天下全舆总图”,左下角注明“乾隆癸未仲秋月仿明永乐十六年天下诸番识贡图”,在这一注释左边有一落款:“臣,莫易仝绘。”这些文字表明,此幅世界地图是1418年间一幅《天下诸番识贡图》的仿绘品,仿绘时间为1763年,仿绘者为“莫易仝”。地图的左上角还写有一段注释:“凡未加红圈者皆原图所未命名者。”这几个字意味着图上的注释有些是《天下诸番识贡图》原有的,有些是仿绘者后加的,而原有的注释都用红墨加以圈注。
  仔细查看这幅世界地图之后,我感到非常困惑不解。这幅地图不仅画出了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和海域(其中包括南极、北极和格陵兰),并且在美洲和澳洲大陆上都有红墨圈注的注释。
  很明显,这幅世界地图中的许多内容与我们所知的历史常识完全不相吻合。难道中国人于1418年绘出了近乎完整的世界地图?
其他文献
《国学大师之死》  同道著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10.1  定价:28.00元    本书从13位国学大师之死为出发点,梳理了近代中国各个历史转折点以及百年中国的命运沉浮,解读了在特殊历史背景下,国学大师们的文化价值观与现实社会的激烈冲突,以及他们在时代变局中所作出的历史抉择。    遭逢乱世  1927年春,北伐军进逼北方,冯玉祥、阎锡山先后易帜,京师震动。  四五月间,革命军下徐州,冯玉祥引
《小王子》   [法]安东·圣埃克苏佩里著  王之光译  时代文艺出版社2010.7  定价:29.80元    110年前的6月29日,当婴儿的啼哭声划过法国里昂的苍穹的时候,没有人会想到这个平凡的孩子将会留给世界一个经久不衰的传奇。他的那个关于爱与责任的童话感动了几代人,他就是圣埃克苏佩里。  圣埃克苏佩里首先是一名飞行员,他利用飞机将邮件邮递到高山和沙漠中。他也是一位民族英雄,面对满目疮痍的
“青春期的孩子不是必然逆反”,高考战神王金战老师在他的新书发布会上正在为家长们解惑。我不以为然,你是老师,学生在你面前敢吗?他下面的话却掷地有声:“因为我更尊重他们成长的需求!”我的某根神经瞬间被触动。  因为要做关于中国教育的专题,一直在读能搜罗来的有关这方面的书,关于对中国教育现实的研讨、分析,人们已经说了很多,对很多人来说,不足以用失望来形容,但又一时难以彻底改观现状。下一代是未来中国的希望
因为自幼喜欢书法,所以平素也喜欢与书法家结缘交游。赵正先生就是由书法家夏天公介绍认识的。  天公兄是从甘肃南下深圳的,赵正是他在兰州时的书法老师。90年代中期,我家与天公兄过从甚密,我的女儿乐乐当时刚上小学,曾经跟着天公临过一阵张迁碑,张口闭口都是夏老师。而天公兄则是张口闭口赵老师,一来二去的,这师徒俩就形成了默契,一说到赵正就改叫“师爷”了。当然,“师爷”本人对此却全然不知。  我第一次见到赵正
《进入空气稀薄地带》一书是一部引人入胜的珠穆朗玛峰探险亲历记。作者乔恩·克考尔受《户外》杂志的派遣,为考察珠峰商业化问题参加新西兰著名领队罗布·霍尔的商业登山队。他自身没能抗拒登顶珠峰这个“男人和男孩们”的梦想,拒绝了杂志社让他只到大本营的设想,决定尝试登顶。本文摘自该书。    从“阳台”向下的几十米是一段平缓开阔的岩沟,这一段路没什么问题,但随后就变得艰难起来。路线被15厘米厚的新雪覆盖着,在
这本书出版前夕,我们读到了中国民俗专家刘魁立先生的一篇文章,提到“我们的节日核心是我们自己和自然的关系,通过人与自然的关系作系统的时间安排”,这段话可以成为这本书很好的注解。  本书虽以二十四节气结构全篇,却乐于采用一种更为感性的形式,来表达一个已届中年的普通中国人,对于自己民族曾经的诗意生活,对已经逝去的田园牧歌。身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情感。同时,在写作过程中,二十四节气所承载着的中国哲学特有的韵
天上有10个太阳!这或许是中国古人在遭遇难以想象极端酷热天气下的一种描述。后来在传说中横空出世的一位射日英雄,一口气干掉了9个太阳,为当时人们做出了杰出贡献。在科幻小说《三体》中也曾有描述,在任性并毫无法则的烈炎面前,所有文明终将毁于一旦。  无论是神话还是小说,人类面临的热灾问题并非空穴来风。美国宇航局(NASA )通过卫星数据测量地球吸收到的太阳能量,并将其与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
日本社会学家横山宁夫提出了一个“横山法则”,即“最有效并持续不断的控制不是强制,而是触发个人内在的自发控制”。从个人的角度而言,工作中我们如果能够多一点自觉性,积极进取,自动自发,就能在职场中有所成就。  在《致加西亚的信》一书中,作者哈伯德说道:“我欣赏的是那些能够自我管理、自我激励的人,他们不管老板在不在办公室,都一如既往地勤奋工作,他们永远都不可能被解雇,也永远都没有必要为了加工资而罢工。”
李西闽为人,豪爽,热情,擅长写作和喝酒,脾气比较暴。也有着男人的缺点。以前在我眼里,他就是一个可交的朋友,没什么遮掩的。  但这一次的毫不遮掩,让人震颤。尽管我已经清楚他在地震中是怎么被压住的,又是怎么被救出来的,但读《幸存者》,眼泪还是流了出来。  这本书和李西闽所有的书都不同,也和所有描述地震的文字不同。这是一个写字的人在黑暗与绝望中的思考,是一个人在濒死的边缘,对人生、友情、亲情的思考。  
在版编目(CIP)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十分迅速,大致分为前期准备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1990年)、试行阶段(1991年~1994年)、全面实施阶段(1995~今)3个阶段。为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状况,笔者以CNKI中国知网中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引文数据库》为检索工具,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领域发表的论文进行了调查,并经过查漏补缺,共调查所得论文260篇。    1、论文的年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