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创业教育开始20世纪90年代末,其背景在于知识经济需要大批的创新性人才,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从发达国家创业教育的发展来看,创业教育多已贯穿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体系,创业教育也不仅仅是大学的责任,更大的责任在于社会本身,因此一个完善的创业教育支撑体系至关重要。
关键词:创业教育化;工程任务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1-00-01
目前,在我国越来越多的职校中,创业教育已经逐渐融入了整个课程体系之中,并且其地位也得以提升。然而,高校中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和设计而言,是否已经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了呢?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能否在有限的课时内有效挖掘学生的创业潜力,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呢?
一、创业教育课程的现状
从现阶段范围来看,确有一些在创业教育课程设计方面开展得较好的院校。虽然如此,还是不得不承认,在整个教育领域,与就业教育相比,创业教育始终处于从属地位。与这一现实相对应的,大多数职校的创业课程设置也就出现了“从简、从泛”的特征,将创业知识浓缩在一本教材中,期望以概论的方式让学生对创业有初步的认识,最终导致创业教育淹没在众多的为素质教育开设的选修课中,其重要地位无从体现。
从实际的角度出发,创业教育课程浓缩为概论性质的教材本也无可厚非,毕竟有些高校还是以“就业导向”为主,要求他们建设一个系统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并安排大量教师来进行传授是不现实的。然而,问题就在于如今这种概论性质的课程,其内容组织体系是否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一些创业相关的实用知识和技能?读过一些创业教材感觉该教材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一)教材中陈述性知识过多。满眼净是概念、定义及分类。有的书写到决断能力又细分为决策的基本原则、决策程序和决策能力的培养,如此层层叠叠的结构恐怕会让学生学得不胜其烦,而且学完之后还会产生这样的疑问:难道背下这些定义和分类的人就具备了创业者应有的个人素质?答案无疑是否定的。
(二)教材虽也有案例提供,但仍没有脱离“名人名事”的窠臼,让人读过感到一时振奋,可又觉得和自身情况相距较远,实际获得的启示有限。虽然案例主人公其应变力确实令人起敬,然而这样的大企业家的大手笔与我们现实生活的情况似乎差得太远,指望学生从这种案例中获得可迁移的应变力也是不现实的。
二、创业教育与工程任务课程化相结合
“工程任务课程化”这一新名词由齐齐哈尔工程学院提出,从应用型本科出发,集合自身实际特点,即将达到学以致用新目标。何谓“工程任务课程化”,就是将实际生活中的每个完整的工程任务作为一个教学单元,通过学生亲身经历,以及在此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中进行讲解,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完成了此工程任。
鉴于目前创业教育在职校中的地位,两者不必分开教授,可融入具体的创业项目中一并传递。具体可视情况采用以下方案之一:
(一)创业概论课程的工程任务课程化。课程开发的过程应该严格遵循项目课程开发的过程,首先进行工作任务分析,筛选出通识教育中学生最需要的创业知识,然后再进行课程结构的设计。项目的选取方面应注意精心挑选贴近学生生活的小项目。企业初创时往往规模较小,创业之初的理想也未必宏大,較易实现的小项目符合这一创业规律。除此之外,只有贴近学生生活的项目才会给学生以深刻的感性认识,并使其有更高的热情参与其中。具体内容选择可从学生生活中寻找素材,可以是一些开拓性的创业项目。例如,如何开办一个家教中心,如何针对学生需求开设一些便民小店等;也可以是现有的校内经营机构的管理项目,比如,一些类似“如果我是化妆品店负责人,我将如何增加创收”等换位思考的项目。
(二)创业项目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渗透和整合。在有一些根本没有开设专门创业课程的学校,可考虑将创业项目融合至其他尽可能多的课程当中,让学生不知不觉中掌握一些创业基础知识并培养创业意识。这样做的好处是省去了开发专门课程的投入,但同时也需要各科教师的积极配合。
(三)开办校办公司或工厂,有助于学生创业实践。把“工程任务课程化”升华到“课程任务工程化”。也就是把理论变成实践。把计划变成现实。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创业平台,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创业的风险与收获。同时要建立创业导向的评价体系,大力培养创业导师抓好创业教师队伍建设,是大学生创业的重要保障。
要加快在大学中开设系统的创业课程,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课程设置从创业项目计划书、融资、到资本利用再到激励约束机制的建立等要有专业性和层次性,更要有实践性。通过目标管理和项目式教学等手段来完善学生的创业基础知识,积累创业实践经验。创业教育的课程一定要坚持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紧密相结合的原则,并且要充分利用多样化形式,如创业计划竞赛、模拟创业等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积极投入创业实践。
创业教育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培养创新人才是当今高等教育的首要目标,“工程任务课程化”是创业教育良好实施的平台。未来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知识创新的竞争是创新人才的竞争。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加上毕业生“买方市场”的形成,企业在招聘时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更加重视人才的素质和能力,特别是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但是,我国高等教育多年形成的传统培养模式使学生缺乏社会所需要的良好创业能力、鲜明个性和创造型思维,给大学生就业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因此,高等学校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确立正确的办学定位和服务定位,围绕办学目标创建自办学特色,打造教育品牌。
参考文献:
[1]路瑞峰.高校重视创业教育的必要性[J].经济师,2007.
[2]向东春,肖云龙.美国百森创业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J].现代大学教育,2003.
[3]常建坤,李时椿.美国的创业教育及其启示[N].光明日报,2005-12- 28(11).
[4]木志荣.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6,(2):82-83.
关键词:创业教育化;工程任务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1-00-01
目前,在我国越来越多的职校中,创业教育已经逐渐融入了整个课程体系之中,并且其地位也得以提升。然而,高校中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和设计而言,是否已经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了呢?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能否在有限的课时内有效挖掘学生的创业潜力,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呢?
一、创业教育课程的现状
从现阶段范围来看,确有一些在创业教育课程设计方面开展得较好的院校。虽然如此,还是不得不承认,在整个教育领域,与就业教育相比,创业教育始终处于从属地位。与这一现实相对应的,大多数职校的创业课程设置也就出现了“从简、从泛”的特征,将创业知识浓缩在一本教材中,期望以概论的方式让学生对创业有初步的认识,最终导致创业教育淹没在众多的为素质教育开设的选修课中,其重要地位无从体现。
从实际的角度出发,创业教育课程浓缩为概论性质的教材本也无可厚非,毕竟有些高校还是以“就业导向”为主,要求他们建设一个系统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并安排大量教师来进行传授是不现实的。然而,问题就在于如今这种概论性质的课程,其内容组织体系是否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一些创业相关的实用知识和技能?读过一些创业教材感觉该教材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一)教材中陈述性知识过多。满眼净是概念、定义及分类。有的书写到决断能力又细分为决策的基本原则、决策程序和决策能力的培养,如此层层叠叠的结构恐怕会让学生学得不胜其烦,而且学完之后还会产生这样的疑问:难道背下这些定义和分类的人就具备了创业者应有的个人素质?答案无疑是否定的。
(二)教材虽也有案例提供,但仍没有脱离“名人名事”的窠臼,让人读过感到一时振奋,可又觉得和自身情况相距较远,实际获得的启示有限。虽然案例主人公其应变力确实令人起敬,然而这样的大企业家的大手笔与我们现实生活的情况似乎差得太远,指望学生从这种案例中获得可迁移的应变力也是不现实的。
二、创业教育与工程任务课程化相结合
“工程任务课程化”这一新名词由齐齐哈尔工程学院提出,从应用型本科出发,集合自身实际特点,即将达到学以致用新目标。何谓“工程任务课程化”,就是将实际生活中的每个完整的工程任务作为一个教学单元,通过学生亲身经历,以及在此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中进行讲解,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完成了此工程任。
鉴于目前创业教育在职校中的地位,两者不必分开教授,可融入具体的创业项目中一并传递。具体可视情况采用以下方案之一:
(一)创业概论课程的工程任务课程化。课程开发的过程应该严格遵循项目课程开发的过程,首先进行工作任务分析,筛选出通识教育中学生最需要的创业知识,然后再进行课程结构的设计。项目的选取方面应注意精心挑选贴近学生生活的小项目。企业初创时往往规模较小,创业之初的理想也未必宏大,較易实现的小项目符合这一创业规律。除此之外,只有贴近学生生活的项目才会给学生以深刻的感性认识,并使其有更高的热情参与其中。具体内容选择可从学生生活中寻找素材,可以是一些开拓性的创业项目。例如,如何开办一个家教中心,如何针对学生需求开设一些便民小店等;也可以是现有的校内经营机构的管理项目,比如,一些类似“如果我是化妆品店负责人,我将如何增加创收”等换位思考的项目。
(二)创业项目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渗透和整合。在有一些根本没有开设专门创业课程的学校,可考虑将创业项目融合至其他尽可能多的课程当中,让学生不知不觉中掌握一些创业基础知识并培养创业意识。这样做的好处是省去了开发专门课程的投入,但同时也需要各科教师的积极配合。
(三)开办校办公司或工厂,有助于学生创业实践。把“工程任务课程化”升华到“课程任务工程化”。也就是把理论变成实践。把计划变成现实。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创业平台,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创业的风险与收获。同时要建立创业导向的评价体系,大力培养创业导师抓好创业教师队伍建设,是大学生创业的重要保障。
要加快在大学中开设系统的创业课程,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课程设置从创业项目计划书、融资、到资本利用再到激励约束机制的建立等要有专业性和层次性,更要有实践性。通过目标管理和项目式教学等手段来完善学生的创业基础知识,积累创业实践经验。创业教育的课程一定要坚持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紧密相结合的原则,并且要充分利用多样化形式,如创业计划竞赛、模拟创业等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积极投入创业实践。
创业教育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培养创新人才是当今高等教育的首要目标,“工程任务课程化”是创业教育良好实施的平台。未来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知识创新的竞争是创新人才的竞争。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加上毕业生“买方市场”的形成,企业在招聘时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更加重视人才的素质和能力,特别是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但是,我国高等教育多年形成的传统培养模式使学生缺乏社会所需要的良好创业能力、鲜明个性和创造型思维,给大学生就业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因此,高等学校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确立正确的办学定位和服务定位,围绕办学目标创建自办学特色,打造教育品牌。
参考文献:
[1]路瑞峰.高校重视创业教育的必要性[J].经济师,2007.
[2]向东春,肖云龙.美国百森创业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J].现代大学教育,2003.
[3]常建坤,李时椿.美国的创业教育及其启示[N].光明日报,2005-12- 28(11).
[4]木志荣.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6,(2):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