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之间存在着矛盾。对此,可运用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知识建构,为学生创设建构知识的环境,使学生获得适应现代企业生产需求的知识和技能。
【关键词】建构主义 技能型人才 培养尝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1C-0183-02
一、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
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表现为产品和技术的竞争,但最终还是体现在人才的竞争上。在企业,除少数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研发人员外,绝大多数都是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企业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生产技术的实施成效最终是依靠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在产品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中去实现,靠高品质的产品来体现。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逐步实现,多品种、短周期、自动化的产品生产模式促使企业加快了技术与设备的更新改造,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数量和质量都在不断发生变化。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善于学习、掌握扎实专业知识和熟练操作技能的人才越来越受企业欢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职业院校对人才的培养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一方面,企业招不到所需人才,影响企业的生产和发展;另一方面,学校所培养的人才不能够及时就业,出口拥堵,对学校的发展十分不利。造成这种矛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校在人才知识建构和企业对人才需求方面存在认识上的差异。学校培养和学生就业之间没有沟通衔接,学生学到的相当一部分知识和技能在实际岗位上没有用到,没有体现出“学用结合、终身学习”的现代学习理念,明显表现为专门化方向的能力培养不足。实际上,许多企业在人才选拔上更突出的是人才在某一专门化方向上具备的能力如何。校企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合作,是造成校企在人才供需方面出现矛盾的主要原因。
二是学校在师资设备上与企业存在明显差异,不能为学生有效地创设、建构学习知识的环境。一方面,目前绝大多数职业院校师资结构上存在先天不足,多数专业教师缺乏在企业进行生产和管理的经历,对企业的生产流程了解不够,实践操作技能不强,在教学中不能很好地向学生传授企业生产的知识和技能。同时,教师参与企业生产或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参与技术革新的能力有限。另一方面,由于职业院校办学经费不足,在招生规模持续扩大的情况下,教学用设备不仅在数量上满足不了教学需求,而且在技术的先进性方面远远落后于企业。学生在学校学到的技术对企业来说已经落后,专业教学与企业生产技术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造成学生就业后不能立即上岗。
三是在校企联合办学方面存在的困难。中西部一些地区在经济发展上和东南沿海地区有较大差距,企业数量少,规模较小,企业效益普遍不太好,企业对职业院校的支持十分有限。大多数企业都以影响企业生产为由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也不愿意和学校进行订单教育合作。有些订单教育合同在学生毕业时又以企业需求发生变化为由而不能很好地执行。企业对学校在教学和设备上的支持几乎没有。这就形成企业无偿挑选和使用人才的同时还牢骚满腹的情形,使学校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
二、运用建构主义知识观和学习观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建构
建构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是主动建构的,不是被动接受的。学习不应被看成学习者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应看做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建构活动,强调的是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身具备的学习能力是知识建构的基础。由于学习者先前的经验毕竟是有限的,因而学习者对知识的建构实际上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是无止境的。建构主义知识观强调的是学习者知识建构的过程,是一个逐渐扩展、不断完善的过程。知识的建构并不仅仅是一个个体行为,是学习者与他人共同磋商并达成一致的社会建构,也就是说,学习者的知识建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与他人合作、讨论不断完善修改的过程中形成的,强调的是学习的合作性。既然知识是在学习者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完成构建的,那么,学习者是否具备一定的经验是能否完成知识建构的关键,知识的建构必须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者必须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才能根据自己原有的经验来建构新知识的意义。既然知识是学习者个人经验的合理化,那么,在知识建构过程中要尊重个人意见,不以对错区分,也就是说要强调个体,不主张统一。由于知识是在与他人磋商过程中完成建构的,因此,要刺激学习者发散思维,不断进行反省思考,在交互质疑和辩论中澄清疑虑,形成科学的知识。由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摒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知识建构的主体,针对学生的学习经验,恰当创设问题情境,尊重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相互间进行辩论、质疑,教师进行启发引导,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在认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意义的建构,各有所收获。在问题设定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上而下的逐层进行任务分解,层层设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要素,进而得出解决这些问题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使得学生为解决问题而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从而强化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主动性。教师不应过早提出自己的想法,以免干扰和禁锢学生的思维,而应尽可能让每一个思维的火花充分地碰撞。
三、运用建构主义教学观为学生创设有效的知识建构的环境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应使学习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为此学习内容要选择真实性任务(au-thentic task),不能使其远离现实的问题情境。为学生创设有效的知识建构环境,是学生科学合理地进行知识意义建构的关键。为了使学生更有效地获得适应企业生产需求的知识与技能,学校应尽可能创设与企业生产要求相配套的人才培养环境。具体做法是:
(一)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学院和系部成立由企业专家参与的校系两级专业指导委员会,定期举行教改座谈会,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就业实习等方面加大沟通和了解,主动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学院根据自身的师资水平和设备条件积极探索产教结合的培养模式,逐步缩小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让学生在实际生产中学习知识和技能,感受实际生产过程,锻炼学生吃苦耐劳品质和协同配合的能力,同时也减少实习教学消耗,降低培养成本。参与生产的学生和教师也有一定的收入,从而提高学生与教师的积极性,所培养的学生由于实践能力强,能吃苦,广泛受到了企业的欢迎,实现校企双赢。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方面,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倒流反馈三用一突出”的课程体系建构理念,到企业进行调研,分析企业生产岗位及完成的典型工作任务,召开企业实践专家研讨会,梳理出典型工作任务,确定专业学习领域,本着基础文化课够用,专业理论知识适用和专业技能实用的“三用”原则要求进行课程设计和时间安排,同时增加一些培养学生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课程和实践环节,使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同步发展,突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把教学和生产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和企业生产相近的学习环境
在专业实训中改变过去的模拟性培训方式,把教学和生产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学习专业技能,在较真实的企业生产场景中感悟、体会企业文化。例如,机械加工专业学生在金工实习、机加工强化训练和专业技能考证训练中,参与外协零件的加工。从零件图的识读分析,零件加工工艺的制定和加工过程中的质量检测和控制方法等全过程参与,在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使学生在学习加工技能过程中树立了生产意识和质量意识。教师和学生在生产过程中对出现的技术问题共同研究解决,可以提高教师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完善管理制度,实施激励机制
教师和学生是否有积极性是产教结合工作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为此,可制定相应的产教结合管理措施,实施激励措施。首先,应明确产教结合的目的并不是创收多少,而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必须要参加。其次,应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对积极参加产教结合的师生予以表彰和物质奖励。对于在产教结合中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操行加分,并以学生勤工俭学的形式发放一定的生活补助,优先推荐就业。
【关键词】建构主义 技能型人才 培养尝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1C-0183-02
一、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
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表现为产品和技术的竞争,但最终还是体现在人才的竞争上。在企业,除少数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研发人员外,绝大多数都是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企业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生产技术的实施成效最终是依靠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在产品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中去实现,靠高品质的产品来体现。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逐步实现,多品种、短周期、自动化的产品生产模式促使企业加快了技术与设备的更新改造,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数量和质量都在不断发生变化。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善于学习、掌握扎实专业知识和熟练操作技能的人才越来越受企业欢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职业院校对人才的培养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一方面,企业招不到所需人才,影响企业的生产和发展;另一方面,学校所培养的人才不能够及时就业,出口拥堵,对学校的发展十分不利。造成这种矛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校在人才知识建构和企业对人才需求方面存在认识上的差异。学校培养和学生就业之间没有沟通衔接,学生学到的相当一部分知识和技能在实际岗位上没有用到,没有体现出“学用结合、终身学习”的现代学习理念,明显表现为专门化方向的能力培养不足。实际上,许多企业在人才选拔上更突出的是人才在某一专门化方向上具备的能力如何。校企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合作,是造成校企在人才供需方面出现矛盾的主要原因。
二是学校在师资设备上与企业存在明显差异,不能为学生有效地创设、建构学习知识的环境。一方面,目前绝大多数职业院校师资结构上存在先天不足,多数专业教师缺乏在企业进行生产和管理的经历,对企业的生产流程了解不够,实践操作技能不强,在教学中不能很好地向学生传授企业生产的知识和技能。同时,教师参与企业生产或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参与技术革新的能力有限。另一方面,由于职业院校办学经费不足,在招生规模持续扩大的情况下,教学用设备不仅在数量上满足不了教学需求,而且在技术的先进性方面远远落后于企业。学生在学校学到的技术对企业来说已经落后,专业教学与企业生产技术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造成学生就业后不能立即上岗。
三是在校企联合办学方面存在的困难。中西部一些地区在经济发展上和东南沿海地区有较大差距,企业数量少,规模较小,企业效益普遍不太好,企业对职业院校的支持十分有限。大多数企业都以影响企业生产为由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也不愿意和学校进行订单教育合作。有些订单教育合同在学生毕业时又以企业需求发生变化为由而不能很好地执行。企业对学校在教学和设备上的支持几乎没有。这就形成企业无偿挑选和使用人才的同时还牢骚满腹的情形,使学校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
二、运用建构主义知识观和学习观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建构
建构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是主动建构的,不是被动接受的。学习不应被看成学习者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应看做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建构活动,强调的是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身具备的学习能力是知识建构的基础。由于学习者先前的经验毕竟是有限的,因而学习者对知识的建构实际上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是无止境的。建构主义知识观强调的是学习者知识建构的过程,是一个逐渐扩展、不断完善的过程。知识的建构并不仅仅是一个个体行为,是学习者与他人共同磋商并达成一致的社会建构,也就是说,学习者的知识建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与他人合作、讨论不断完善修改的过程中形成的,强调的是学习的合作性。既然知识是在学习者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完成构建的,那么,学习者是否具备一定的经验是能否完成知识建构的关键,知识的建构必须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者必须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才能根据自己原有的经验来建构新知识的意义。既然知识是学习者个人经验的合理化,那么,在知识建构过程中要尊重个人意见,不以对错区分,也就是说要强调个体,不主张统一。由于知识是在与他人磋商过程中完成建构的,因此,要刺激学习者发散思维,不断进行反省思考,在交互质疑和辩论中澄清疑虑,形成科学的知识。由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摒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知识建构的主体,针对学生的学习经验,恰当创设问题情境,尊重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相互间进行辩论、质疑,教师进行启发引导,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在认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意义的建构,各有所收获。在问题设定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上而下的逐层进行任务分解,层层设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要素,进而得出解决这些问题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使得学生为解决问题而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从而强化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主动性。教师不应过早提出自己的想法,以免干扰和禁锢学生的思维,而应尽可能让每一个思维的火花充分地碰撞。
三、运用建构主义教学观为学生创设有效的知识建构的环境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应使学习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为此学习内容要选择真实性任务(au-thentic task),不能使其远离现实的问题情境。为学生创设有效的知识建构环境,是学生科学合理地进行知识意义建构的关键。为了使学生更有效地获得适应企业生产需求的知识与技能,学校应尽可能创设与企业生产要求相配套的人才培养环境。具体做法是:
(一)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学院和系部成立由企业专家参与的校系两级专业指导委员会,定期举行教改座谈会,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就业实习等方面加大沟通和了解,主动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学院根据自身的师资水平和设备条件积极探索产教结合的培养模式,逐步缩小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让学生在实际生产中学习知识和技能,感受实际生产过程,锻炼学生吃苦耐劳品质和协同配合的能力,同时也减少实习教学消耗,降低培养成本。参与生产的学生和教师也有一定的收入,从而提高学生与教师的积极性,所培养的学生由于实践能力强,能吃苦,广泛受到了企业的欢迎,实现校企双赢。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方面,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倒流反馈三用一突出”的课程体系建构理念,到企业进行调研,分析企业生产岗位及完成的典型工作任务,召开企业实践专家研讨会,梳理出典型工作任务,确定专业学习领域,本着基础文化课够用,专业理论知识适用和专业技能实用的“三用”原则要求进行课程设计和时间安排,同时增加一些培养学生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课程和实践环节,使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同步发展,突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把教学和生产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和企业生产相近的学习环境
在专业实训中改变过去的模拟性培训方式,把教学和生产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学习专业技能,在较真实的企业生产场景中感悟、体会企业文化。例如,机械加工专业学生在金工实习、机加工强化训练和专业技能考证训练中,参与外协零件的加工。从零件图的识读分析,零件加工工艺的制定和加工过程中的质量检测和控制方法等全过程参与,在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使学生在学习加工技能过程中树立了生产意识和质量意识。教师和学生在生产过程中对出现的技术问题共同研究解决,可以提高教师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完善管理制度,实施激励机制
教师和学生是否有积极性是产教结合工作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为此,可制定相应的产教结合管理措施,实施激励措施。首先,应明确产教结合的目的并不是创收多少,而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必须要参加。其次,应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对积极参加产教结合的师生予以表彰和物质奖励。对于在产教结合中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操行加分,并以学生勤工俭学的形式发放一定的生活补助,优先推荐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