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物理课堂中的提问策略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m_r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希腊哲人普罗塔戈有句名言:“大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而科学巧妙的问题就是点燃火把的火种,为此很多教育学者都在不断地研究和实践着问题的设置.而作为青年教师而言,很难做到问题产生和变通的收放自如,更难做到问题随着学生实际生成情况的改变而改变.为此,对于青年教师而言,我们必须从原则着手,不断完善、反思、实践、提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最终会让我们的问题变成学生智慧再生长的点金之笔.
  1 关注问题价值
  每个问题的出现都有其特定的目的,有的问题是为了了解学生对相应知识的掌握情况,有的问题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还有的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者提醒学生将注意力转移到课堂活动中.而无论是哪种出发点,作为教师的我们都必须在提问前或者提问时,深入关注问题的价值性,从学生课堂参与情况和教学目标出发,巧妙合理的提升问题的价值,只有这样关注问题的价值性,我们才能更好地提升问题的效果,提升问题的引领性、启发性等价值.比如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结合例子都感受到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比如苹果掉下来,是因为苹果受到重力的作用,足球飞出去是因为受到重力作用等等,此时我们应该顺势而导,拿学生自己举的例子作为研究对象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如,苹果静止在树枝上受哪些力的作用,它处于什么状态?苹果从树枝上掉下来,落地之前受什么力的作用,处于什么样的运动状态等,以此类推.这样的问题既能充分尊重学生的原有思维,又能顺势而导的启发学生参与思考和分析的积极性,这样的价值取向不仅满足了教学目标的达成,还满足了学生兴趣、能力等方面的提升.
  2 关注提问对象
  由于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性,比如学生学习习惯、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思维习惯等等,而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在问题呈现前,同样还有一个关注的问题是提问对象,比如一个简单的开放性问题,我们可以让学习基础一般的学生来回答,一方面可以启发这部分学生在课堂的参与度和思维度,另一方面让这部分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获取更多的自信和勇气,让他们也感受到自己在课堂中的价值所在,自己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喜悦.再者,我们还可以通过这样的提问,构建彼此尊重、和谐、互爱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较为轻松、愉悦、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和研究.比如在笔者所使用的苏科版教材中,就设置了很多综合实践活动,而这些综合实践活动的参与过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深入到综合实践的活动中,我们更多时候的问题是交流形式、咨询形式、或者是请教形式,这样的形式更能有效地构建一个和谐、互尊互爱的师生学习环境.
  3 关注问题留白
  留白是艺术课程中经常出现的一个专业名词,在我们的物理教学过程中,如果说科学巧妙的问题是星星之火的话,那么学生的思维过程就是一个燎原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进行量、提升量、演变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一个思考的时间,有时候还需要一个空间和氛围,从而真正提升学生思维的价值和效果,而现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教师在问题抛出后不仅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思维空间和氛围的需要,有时候连思考的时间都不充足.比如在学习了苏科版《磁体与磁场》后,很多教师抛出这样一个问题来激发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的总结和归纳.例如,有一根钢棒,你能利用身边的器材来帮老师判断一下这根钢棒是否具有磁性?就这道题目来说,学生首先要理解什么是磁性;其次再结合磁体所特有的性质进行判断,而由于判断的方法比较多,而且学生之间的客观差异性也决定了问题答案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甚至思维时间的差异性.面对众多的问题,我们在问题抛出以后,首先要充分预设问题可能出现的答案;其次就是要考虑所有答案呈现出来大概需要的时间;第三就是想尽办法掌握学生对问题生成答案及参与时间,并给学生及时准确的适度引导.只有有了足够的留白时间和空间,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分析才能更全面、更深刻.
  4 关注问题递增
  无论是什么学校,还是什么班级,学生之间的客观差异是无法避免的,为了更好的满足每个层面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在问题的呈现过程中,我们必须注重问题的梯度性、递增性,从而满足每个层面学生的需求.比如在苏科版《综合实践活动——简单电路的设计》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就可以采用以下具有分层、梯度的问题链来完成相应的活动.
  问题如下:
  (1)病房里有一个病人,病人如何通过自己床边的按钮来呼叫护士?(很多学生会想到如图1所示的电路图)
  (2)你觉得哪种方法更好一些呢?说出你的理由.(很多学生会选择并联,原因是并联电路中用电器在工作的过程中互不影响,所以选择并联更好一些,也有同学会选择单一的一个电 [LL]铃,觉得可以节省用电器.)
  (3) 如果病房里有两个病人,每个病人如何通过自己床边的按钮来呼叫护士?护士又如何区分是哪个病人呼叫的呢?(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很快结合上面的电路图想到如图2所示的电路图)
  (4)那你觉得用两个电铃好还是用一个电铃好呢?(在此时,每个同学都知道了图2中两图的工作原理和工作特点,对每幅图都能发表自己的观点,有的同学认为是用两个电铃好,原因是用一个电铃万一坏了的话,整个电路中灯泡的工作也会受到影响,而有的同学却认为是一个电铃好,考虑到电铃多会影响病房里其他病人的休息等因素)
  综上所述,无论是哪个学生,在这样循序渐进的问题引领下,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思维,每个学生都会在自己原有的思维能力和水平的基础之上得到一定的提升和训练.这也正是我们课堂所追求的.
  问题价值的体现永远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在这个方向的研究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习惯、学习方法、思维能力等方面元素都会得到较好的训练和提升,学生的后续学习动力也会因为问题的内在力量而得到可持续的提升.
其他文献
物理习题讲评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扎实、有效的讲评,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训练思维,还是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有哪些困惑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获得真实具体的反馈信息以便及时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完善后继教学.因此,教师应当积极采取各种讲评策略,积极探索贴合学生学习心理的讲评方式,激活学生参与讲评的兴趣和热情,使得学生能够从习题讲评中获得切实的收获.在此方面笔者进行了一些思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历史、记住历史,吸取历史经验教训,掌握历史知识,做到以史为鉴,将历史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之中。对此,教师可利用历史专题教学对历史知识进行整合、归纳,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较为全面、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这不仅能有效巩固学生的历史知识,还能为学生以后的历史学习打好基础。本文主要围绕高中历史专题教学的设计思路、评价标准以及反思展开论述,以期改善历史课堂教学现状,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学生在初中定性的学习过电磁感应现象,在高中要进行较为细致的研究,其中感应电流方向和受力、运动情况的判断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接受的,学生往往产生畏难情绪.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逐渐总结出一套拟人化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简化学习的难度、提高判断的效率,实践证明还是卓有成效的,而且非常契合根据学科知识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教学目标.  楞次定律的主干内容是: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
万有引力定律在天体运动的应用中,最常见的有这样一类计算中心天体质量的问题:  以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为例,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为太阳对行星的万有引力,已知行星的运动半径r和周期T,引力常量为G.求太阳的质量.  如果以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为例,上式轨道半径r为卫星与地球之间的距离,T为卫星绕地球运动的周期.  接下来看一下双星的总质量问题:  天文学家将相距较近、仅在彼此的引力
内能是初中物理的难点之一,主要是难在内能、热量、温度三者变化的关系上,不少学生经常混淆这三个概念,理不清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要突破这一难点,澄清一些似是而非的认识
有一种说法,认为“职业学校文化课是为专业课服务的,专业理论课是为专业技能课服务的”.这种“服务论”的观点从一个角度概括了我们过去职业学校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的确,当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科探究能力和基本过程及方法,使学生获得所需要的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他们认识物理在促进人类发展和生活质量起着重要作用.促进学生在生动的问题情境中学习物理,推动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与理解物理.因此我们需要结合初中物理教材内容,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充分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勇于创新.  1 兴趣是问题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她以其独特的意蕴,孕育了民族的精神和情感,丰富了祖国的语言和文化.而童诗则是儿童开启言语之门,培养文字感悟能力和丰富情感的重要媒介.儿童文学评论家
1对“v-t”图的理解  (1)图1是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  (ⅰ)由图可直接读出速度的大小v0;  (ⅱ)可求出一段时间t0内的位移  s=v0t0(图中“阴影”的“面积”)  (2)图2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v-t”图,  (ⅰ)由图可求出任一时刻的速度;  (ⅱ)由图可求出某一速度对应的时刻  (ⅲ)可求出一段时间t0内的位移  s=12at20.  (ⅳ)可求出质点运动的加
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在上世纪70年代率先起源于美国,它的产生主要是出于克服传统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是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需要.我国在进行新课程改革之时引入了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新的教学模式.那么,什么是小组合作学习呢?简单说就是以小组为基本组成单位,以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活动为载体,以小组共同达成教学目标为目的,以小组总成绩和个人在小组中的表现为评价依据的教学模式.在新课程改革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