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针对职教学生缺乏语文学习的兴趣的现象,教师可运用体验式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语文教学的各种活动中。将生活的体验与语文学习相结合,提倡“自我角色花”,创设课堂情境,运用多媒体等手段来实施体验式教学,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 职教语文教学 体验式学习 教学方法
职教学生在经历了九年的义务制教育以后,受应试教学的影响,在学习语文的时候已经基本没有兴趣和积极性可言。语文教学已经变成了分数教学、灌输式教学,它用分数将学生分成优等生、中等生和差等生,用分数来衡量鲜活的人——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学围绕着课本转,围绕着考纲转,哪里与分数有关,便重点“围歼”;哪里与分数无关,便束之高阁,全然一种“跳跃式教学”姿态。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灌输”中完全被扼杀,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丰富意义和价值,感受不到语文课程中丰富的生活内涵,感受不到教材中隐含的人性美、自然美和语言美,使语文教学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力。因此,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必须植根于学生的生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从而使语文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动力,成为学生的一种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这样的语文学习才有活力,才有生命。
一、体验式学习的概念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通常是把教参上的分析和自己理解之后的结果传授给学生,而不是与学生交流感悟,或引导他们进行体验,因而学生所学到的常是些抽象的、机械的、缺乏感受的语文知识和信息,这些内容不容易被学生“内化”并生成素养,常常只是孤立地保留在记忆之中。叶澜教授曾尖锐地指出:“课程、学科教学的内容缺乏生命色彩,这是造成学科教学育人价值贫乏化的更深层次的原因。”没有体验的课堂教学,就必然缺乏生命色彩。
体验式教学是运用体验方式进行教学并充分发挥体验的学习功能和优势的一种教学方式。简言之,就是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是学习与体验的结合。从内涵的界定来说,体验式教学,是体验主体(也即学习主体)通过自身的感知系统对自身行为或周围的事物特征进行感知,从而产生相应的情绪情感反应,而情感又促进体验主体对自身行为和周围事物进行深入理解和产生丰富联想,进而产生领悟,生成意义,形成经验,融合修养,最终生成知能修养,达到提升主体相关素养的学习目的。语文体验式学习是一种有助于生命质量提升、主体自身成长的学习方式。在主体生命体验中,主体的情感和认知得以和谐发展,自我也能够健康发展。
二、体验式学习的教学方法
实施体验式学习,关键是教师要用“心”去创设或捕捉有意义的情境,并不断引领、促进学生也用“心”在有意义的情境中不断体验,生成意义。那么在体验式学习的过程中,如何创设和捕捉体验情境,如何引领学生用心进行观察与反思呢?在此,我结合自身实践,谈谈体验式教学的方法。
1.将课文中的体验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体验结合
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这时的语文教材才能更贴近生活,让语文学习充满人文气息和智慧之光。而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也要分外强调语文的生活体验性,努力将课文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潜移默化中进行教育的目的。比如在教萧乾先生的《文明小议》时,我先让学生搜集生活中不文明的行为现象,然后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把自己搜集的材料讲出来与大家分享,最后,才让学生学习课文。因为引入了生活体验,所以学起来就容易了许多。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此语道出了兴趣的重要性,因此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正如新课程所强调的,学习是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因此,教师必须创设出有利于学生参与学习的情境,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诱发其体验的欲望。
2.在语文学习中提倡“自我角色化”
在美学理论中,有一个“自我角色化”理论,是指欣赏者在阅读作品时,常常会不自觉地把自我等同于作品中的一个甚至几个人物,随着情节的发展,欣赏者在内心与人物一起经历、体验所有的事件和活动,与人物同喜同怒、同哀同愁。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不只对作品内容“自我角色化”,也可对自然和社会中一切学习对象都进行“自我角色化”。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叙事性的和富有情意性的文学作品,在教学中,对这些情意性、叙事性的文学作品,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主体“自我角色化”,实际上也就是“角色认同”和“移情”,将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判断等移入作品内容之中。
有人物形象的,就让学生进行“对象化”,在虚拟中扮演该主人公或作者,去经历、去体验;是景物的,就“移情”,即把个人情感移入景物之中,去感动、去陶醉、去体悟。比如,教学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一课时,就宜于运用“移情”。教师先让学生对时代背景有充分的了解,从而激发起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体会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身处彼时彼境的压抑、苦闷和迷茫的情绪,再让学生把这种情绪移入作品,于阅读过程中“带情历境”,这才能真正体会出该文“素淡朦胧的景与淡淡喜悦、淡淡哀愁之情相交融”的意境和艺术魅力,否则,只讲解课文的语言和意境是如何之美,学生也只是在记忆里增加若干语文知识和信息而已,不能真正体会到作者所描写的景物和意境的美感,以及该文的艺术魅力,更得不到艺术的陶冶和阅读欣赏的快感。
3.在课堂上创设“动情”的情境
课堂是什么?是学生学习的地方,是师生互动的情境,是自由大讲坛,但更本质的,它是师生生活空间最真实的一部分,在这里我们不仅能讲述别人的故事,而且能演绎师生自己的传奇。在讲授《项链》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组织学生在了解了故事情节之后,为文章续写一个结局,并且以小组为单位把结局排演成一个情景短剧,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学生的答案花样百出,有写主人公玛蒂尔德的内心世界的,有写她回家以后与丈夫的对话的,也有写她与路瓦栽夫人的对话的……学生的演出也很精彩。通过这么一个课堂活动,学生充分认识了爱慕虚荣的危害,也看到了玛蒂尔德诚实守信的一面。
与传统“坐而受道”的学习方式不同,体验学习强调的是“行而体道”、“行而察道”。它是一种需要学习者进入情境,亲自参与其中的活动,并在参与中获得体验,形成结论的学习方式,具有亲历性的特点。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在情境中的亲身经历,是获得体验的基础,是学生反思并生成知识和情感的源泉。
4.运用多媒体教学创造更丰富的体验
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为学习者提供了参与学习过程的可能性。多媒体能为学习者提供高质量的视听辅助,十分有利于增进理解,唤起兴趣,强化记忆,加速学习者大脑的信息处理过程。多媒体的动画画面所展示的仿真环境使学习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以往一些需要教师反复指导练习、记忆的内容,现在通过一些活泼的动画、栩栩如生的描述得以实现,充分调动了学习者的视觉功能,从而使其更有效地参加到学习过程中。其次,声音也是传播信息的另一重要途径。语言教学更是离不开语音的训练。计算机对声音的处理使学习者在除视觉上的感受之外,还能随时反复地体验听觉上的感受 ,使体验的过程更趋于完整。比如我在讲授《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运用Flash制作了一个林黛玉进贾府的路线图,还有贾府的人物关系图,让学生一目了然,比纯粹的文字讲解更容易明白。还有在分析人物性格的时候,我截取了影片中王熙凤出场和黛玉陪贾母吃饭的片段,放给学生观看,帮助学生更直观地分析人物的言行举止,进而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体验式学习使学生得到发展,使语文更具人文美,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要求,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大力提倡体验式教学,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动,促进学生的成长。
关键词: 职教语文教学 体验式学习 教学方法
职教学生在经历了九年的义务制教育以后,受应试教学的影响,在学习语文的时候已经基本没有兴趣和积极性可言。语文教学已经变成了分数教学、灌输式教学,它用分数将学生分成优等生、中等生和差等生,用分数来衡量鲜活的人——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学围绕着课本转,围绕着考纲转,哪里与分数有关,便重点“围歼”;哪里与分数无关,便束之高阁,全然一种“跳跃式教学”姿态。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灌输”中完全被扼杀,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丰富意义和价值,感受不到语文课程中丰富的生活内涵,感受不到教材中隐含的人性美、自然美和语言美,使语文教学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力。因此,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必须植根于学生的生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从而使语文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动力,成为学生的一种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这样的语文学习才有活力,才有生命。
一、体验式学习的概念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通常是把教参上的分析和自己理解之后的结果传授给学生,而不是与学生交流感悟,或引导他们进行体验,因而学生所学到的常是些抽象的、机械的、缺乏感受的语文知识和信息,这些内容不容易被学生“内化”并生成素养,常常只是孤立地保留在记忆之中。叶澜教授曾尖锐地指出:“课程、学科教学的内容缺乏生命色彩,这是造成学科教学育人价值贫乏化的更深层次的原因。”没有体验的课堂教学,就必然缺乏生命色彩。
体验式教学是运用体验方式进行教学并充分发挥体验的学习功能和优势的一种教学方式。简言之,就是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是学习与体验的结合。从内涵的界定来说,体验式教学,是体验主体(也即学习主体)通过自身的感知系统对自身行为或周围的事物特征进行感知,从而产生相应的情绪情感反应,而情感又促进体验主体对自身行为和周围事物进行深入理解和产生丰富联想,进而产生领悟,生成意义,形成经验,融合修养,最终生成知能修养,达到提升主体相关素养的学习目的。语文体验式学习是一种有助于生命质量提升、主体自身成长的学习方式。在主体生命体验中,主体的情感和认知得以和谐发展,自我也能够健康发展。
二、体验式学习的教学方法
实施体验式学习,关键是教师要用“心”去创设或捕捉有意义的情境,并不断引领、促进学生也用“心”在有意义的情境中不断体验,生成意义。那么在体验式学习的过程中,如何创设和捕捉体验情境,如何引领学生用心进行观察与反思呢?在此,我结合自身实践,谈谈体验式教学的方法。
1.将课文中的体验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体验结合
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这时的语文教材才能更贴近生活,让语文学习充满人文气息和智慧之光。而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也要分外强调语文的生活体验性,努力将课文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潜移默化中进行教育的目的。比如在教萧乾先生的《文明小议》时,我先让学生搜集生活中不文明的行为现象,然后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把自己搜集的材料讲出来与大家分享,最后,才让学生学习课文。因为引入了生活体验,所以学起来就容易了许多。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此语道出了兴趣的重要性,因此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正如新课程所强调的,学习是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因此,教师必须创设出有利于学生参与学习的情境,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诱发其体验的欲望。
2.在语文学习中提倡“自我角色化”
在美学理论中,有一个“自我角色化”理论,是指欣赏者在阅读作品时,常常会不自觉地把自我等同于作品中的一个甚至几个人物,随着情节的发展,欣赏者在内心与人物一起经历、体验所有的事件和活动,与人物同喜同怒、同哀同愁。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不只对作品内容“自我角色化”,也可对自然和社会中一切学习对象都进行“自我角色化”。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叙事性的和富有情意性的文学作品,在教学中,对这些情意性、叙事性的文学作品,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主体“自我角色化”,实际上也就是“角色认同”和“移情”,将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判断等移入作品内容之中。
有人物形象的,就让学生进行“对象化”,在虚拟中扮演该主人公或作者,去经历、去体验;是景物的,就“移情”,即把个人情感移入景物之中,去感动、去陶醉、去体悟。比如,教学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一课时,就宜于运用“移情”。教师先让学生对时代背景有充分的了解,从而激发起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体会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身处彼时彼境的压抑、苦闷和迷茫的情绪,再让学生把这种情绪移入作品,于阅读过程中“带情历境”,这才能真正体会出该文“素淡朦胧的景与淡淡喜悦、淡淡哀愁之情相交融”的意境和艺术魅力,否则,只讲解课文的语言和意境是如何之美,学生也只是在记忆里增加若干语文知识和信息而已,不能真正体会到作者所描写的景物和意境的美感,以及该文的艺术魅力,更得不到艺术的陶冶和阅读欣赏的快感。
3.在课堂上创设“动情”的情境
课堂是什么?是学生学习的地方,是师生互动的情境,是自由大讲坛,但更本质的,它是师生生活空间最真实的一部分,在这里我们不仅能讲述别人的故事,而且能演绎师生自己的传奇。在讲授《项链》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组织学生在了解了故事情节之后,为文章续写一个结局,并且以小组为单位把结局排演成一个情景短剧,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学生的答案花样百出,有写主人公玛蒂尔德的内心世界的,有写她回家以后与丈夫的对话的,也有写她与路瓦栽夫人的对话的……学生的演出也很精彩。通过这么一个课堂活动,学生充分认识了爱慕虚荣的危害,也看到了玛蒂尔德诚实守信的一面。
与传统“坐而受道”的学习方式不同,体验学习强调的是“行而体道”、“行而察道”。它是一种需要学习者进入情境,亲自参与其中的活动,并在参与中获得体验,形成结论的学习方式,具有亲历性的特点。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在情境中的亲身经历,是获得体验的基础,是学生反思并生成知识和情感的源泉。
4.运用多媒体教学创造更丰富的体验
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为学习者提供了参与学习过程的可能性。多媒体能为学习者提供高质量的视听辅助,十分有利于增进理解,唤起兴趣,强化记忆,加速学习者大脑的信息处理过程。多媒体的动画画面所展示的仿真环境使学习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以往一些需要教师反复指导练习、记忆的内容,现在通过一些活泼的动画、栩栩如生的描述得以实现,充分调动了学习者的视觉功能,从而使其更有效地参加到学习过程中。其次,声音也是传播信息的另一重要途径。语言教学更是离不开语音的训练。计算机对声音的处理使学习者在除视觉上的感受之外,还能随时反复地体验听觉上的感受 ,使体验的过程更趋于完整。比如我在讲授《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运用Flash制作了一个林黛玉进贾府的路线图,还有贾府的人物关系图,让学生一目了然,比纯粹的文字讲解更容易明白。还有在分析人物性格的时候,我截取了影片中王熙凤出场和黛玉陪贾母吃饭的片段,放给学生观看,帮助学生更直观地分析人物的言行举止,进而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体验式学习使学生得到发展,使语文更具人文美,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要求,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大力提倡体验式教学,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动,促进学生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