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来源 :美与时代·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xs0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文素质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塑造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我国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众多,文化资源丰富,为西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12所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调研入手,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学生满意度、人文素质教育开展途径三个方面进行调研,西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目前存在若干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几点建议,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践行中国梦做准备。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西部高校;调查研究
  人文素质教育是高校人才培育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文化修养、思想道德、人格品质和公民责任意识等各方面教育的总和[1],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的特点,短期内效果甚微,因此,高校需要在长期的素质教育过程中不断实践、探索和总结。
  人文素质教育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高校大学生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尤其不能忽视具有民族传统文化特点的新人[2]。党中央、国务院重视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上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西部高校应充分发挥民族地域优势,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探索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发展的新路径,促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创新,推动西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联动发展。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本文拟借助调查问卷与访谈的方法,通过对西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情况进行调研,并对调研结果进行梳理、总结,掌握西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探索民族地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建设与实践的途径,为后续研究提供參考。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情况
  调查问卷设置了单项选择、多项选择、主观题、量标题四种类型,从5个模块进行调研,问卷涵盖了大学生的基本信息、大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认知情况、大学生对当前人文素质教育的满意情况、大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评价、大学生感兴趣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与途径调查。
  (二)调查问卷的发放情况
  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集中分布区域,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有利于发展地区特色的人文素质教育[3]。但是由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西部高校教育资源的投入力度远远落后于东、中部,西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建设的情况不容乐观。本文通过实证调研的方法对西部地区青海、甘肃、海南、贵州、云南、广西6个省份12所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基地的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为确保数据的客观性和有效性,每个省份选取重点、普通高校各一所(见表1),共发放1200份调查问卷(每省200份),回收有效答卷1134份,有效率为94.5%。
  二、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分析
  (一)基本认知调查
  通过西部高校大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评价及认知调查研究得知,西部高校大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认识有限,加上高校重视度低,在高校开展人文素质教学时,课程体系构架不完善,缺乏系统性,课程开设不固定,授课内容随教师的喜好而变化。其次,学生自身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兴趣是其知识积累的重要因素。在问题“高校是否需要开设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调查结果(见表2)显示,有29.94%的大学生认为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很有必要,认为有必要的大学生有60.23%,认为不清楚的有9.94%,认为没有必要的有2.58%,认为非常没有必要的只有0.8%。由此可见,大多数西部高校大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持认可态度,他们有学习人文素质方面的意向。
  (二)人文素质教育的满意度调查
  根据对自身人文素质的满意度(见表3)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对人文素质教育非常满意的大学生占15.2%,对人文素质教育满意的大学生占43.27%,认为人文素质教育一般的大学生占40.1%,对人文素质教育不满意的大学生占1.17%,对人文素质教育非常不满意的大学生占0.27%。由此可见,已经有一部分的大学生认识到自身在人文素质方面有所欠缺,对于自己的人文素质知识储备量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外界环境来改变西部高校大学生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现状,比如增加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课程与讲座。
  当今是个信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是我国发展的需要,也是全球交流、合作与发展的必然要求[4]。西部高校大学生需要通过对自身人文素质情况的评价,来发现问题、直面问题、解决问题,并且结合民族地域文化,找到适合自身人文素质发展的有效方法,从而做到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调查
  由西部大学生认可的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见表4)调查发现,19.3%的大学生选择课堂教师的教育讲解,通过教师最直观的授课来影响学生;26.9%的大学生倾向于通过网络资源来提升自己,他们认为如今网络资源丰富、快捷,方便学生及时查阅,随时随地汲取知识;15.79%的大学生选择书籍,他们认为通过书籍可以有效积累知识;19.88%的大学生选择讲座,认为专业的人文素质教育讲座可以在短时间内普及更多更有效的知识,是非常好的途径;18.13%的大学生选择其他途径,通过社会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也可以提高对知识的理解,检验知识的有效性,再运用到日常的生活和实践中。
  三、西部民族地区人文素质教育思考
  (一)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丰富完善素质教育体系
  查阅文献资料发现,我国西部地区已经超过了46个民族,这里有着丰富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它经历了悠久的文化历史沉淀,是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5]。而人文素质教育作为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应更加重视与人文精神的培养与传播,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完善素质教育体系,丰富其内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同时注重具有当今时代特色的、符合当代大学生实情的人文素质教育。重视个人品质和修养的提高,才能更好地在生活中学习理解到优秀民族文化带来的有利影响。   (二)提高人文素质教育在西部高校的重视程度
  人文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是西部教育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6]。西部作为我国科教兴国战略中的重要区域,西部大学生是中国梦实现的受益者和筑梦人,西部教育的发展、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能够快而稳地补齐西部经济发展的短板,高校在唯实发展的同时也要“抬起头”看向未来,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在经济建设、精神文明、传统文化建设中的潜在影响。高校要加大投入力度拓宽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知识面,以便形成具有时代性的人文精神,并使其转化为自身的优秀品质,做到知识与素质同步发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从大学生层面来说,人文素质能力的提升既有利于专业眼界的提升也有利于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丰富的文化素养能使大学生学会如何关爱他人、保护自然、回报社会。因此,人文素质教育是大学生的必备优良素质,加强素质教育建设对大学生成长成才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丰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构架
  在调研中发现,我国西部地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尽管少数民族众多、文化资源丰富,但差异化的教学资源导致了高校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度不够。人文素质教育应该从多方面进行构建课程体系,不能只限于课堂授课,应充分利用好当前的教育资源,如网络、书籍、讲座、企业、政府、“非遗”传承人等方面[7]。通过完善校园文化设施,规范文化制度,积极举办文化活动,营造校内人文素质教育氛围。培养学生学习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自身人文素养,为后期个人发展和人文素质能力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校内开展人文讲座、举办公益活动、进行艺术展演、讲述历史故事等方式来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陶冶大学生情操,使他们切身感受到人文素质教育在他们成长过程中带来的益处。
  (四)提高师资队伍素质,提升教学质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引领性的作用,师资队伍的质量对人文素质教育的结果有着导向作用,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首先,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加大对师资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人文素质教育的落后情况。其次,要鼓励大学教师外出学习,提升专业素养。鼓励青年教师进修提升,提高队伍质量,提升专业技术水平,保證教师更高的学术水平与专业素养。第三,多渠道提升师资队伍质量,聘请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来校授课,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直观感受,加强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水平的提升。
  四、结语
  西部地区作为少数民族聚集地,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独特的区域优势,能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发展提供更多路径和渠道。西部高校应结合少数民族地域文化优势从当下做起,深挖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丰富教学资源,完善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多方面拓宽渠道,使大学生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促进大学生素质能力的全面提升,为社会培养更多掌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高素质特色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谢晓娟.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D].重庆:西南大学,2013.
  [2]李万斌.西部高校文化艺术素质教育现状考察与对策研究[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119-124.
  [3]高媛媛,马彩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基于山西16所高校的实证分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9(8):65-69.
  [4]王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路径探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8(1):49-52+57.
  [5]张海涛.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构建探索[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8):23-24.
  [6]陈勤学.当代中国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综述[J].中国包装工业,2014(24):157-158.
  [7]吴思增.文化传承与高校人文素质教育[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102-106.
  作者简介:曹权玺,硕士,桂林理工大学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大学生素质教育。
  编辑:宋国栋
其他文献
摘 要:中国哲学渊源深远,起始于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的《周易》更是一部源头及纲领之书。易道广大,无所不包,弥纶群言,涵古盖今,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影响很大,且不说儒道两家对其“六经之首”“三玄之一”的推崇,围绕易经及受其影响所建立的学科,更是不胜枚举。八九十年代,由刘刚纪先生所开创和发展的《周易》美学对中国美学的发展与完善更有开拓和原创之功。然而众家对周易美学的探讨主要侧重于本体论及其中所含的美学思
期刊
摘 要:“水”作为文学作品中的传统意象,具有丰富的象征意味。余华在他的三部长篇小说中都运用了“水”这一意象,并在中西方文学想象的基础上赋予其独特的隐喻内涵。在他笔下,“水”作为二元对立模式中的无限物潜隐着母性色彩;“水”是非理性年代里人们与灾难抗争的锐器;“水”具有生机与活力,不仅维系与延长濒临绝境的生命,更赋予处于困境中的底层百姓顽强坚韧的品格,使他们以一种更坚毅的姿态与充满苦难的实际生存状态进
期刊
摘 要:随着日本社会个人化、自由化程度的提高,人与自然的剥离,造成个人自我认知的焦虑。弗洛姆对此提出了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自发性的关系,在不否认个人独立的前提下,把个人和世界连结起来。旅行自身所具有的客观性和移动性,使其能够重新审视自我,建立自我与外界的联系。立足时代语境,以吉本芭娜娜小说的“自我”主体意识为话题,从旅行的角度解读小说中展现“自我”精神面向与主体价值的观念。通
期刊
摘 要:根据著名作家虹影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上海王》于2017年国内公映后,并未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影片将原著“女性成长”的故事大幅删减,取而代之的是“上海历史”;小说中原本复杂多样的人物性格在影片中也极为刻板单一。从主题偏移和形象变化两方面分析电影《上海王》对小说的改编,并试图从电影本身及主流意识形态思考如此改编的原因。  关键词:小月桂;电影;上海王;改编;虹影  《上海王》是作家虹影创作的“
期刊
摘 要: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医疗卫生题材电影再次备受关注,无疑为“后疫情”时期相关类型影片创作提供了契机。《我不是药神》作为疫情爆发前最后一部“现象级”医疗类现实题材华语电影,所传达的价值观深入人心,称得上是商业性、艺术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优秀范本。通过解读影片如何运用独特的电影语言成功地实现主流价值观的重塑与构建,为今后同类型影片归纳有益的创作经验。对经典影片的分析是对成功经验的一种总结,也是
期刊
摘 要:欧阳子作为20世纪中国台湾文坛上颇有影响力的老作家,一直致力于人类心灵秘密的探索,尤其关注人性中不为人知的阴暗角落。欧阳子用极其冷静的笔调将人性的隐秘如抽丝剥茧般一一呈现。通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对欧阳子笔下的人物展开解读,探究其小说人物心灵深处的隐秘。  关键词:欧阳子;精神分析;心理分析;小说人物  20世纪60年代,中国台湾文坛上刮起一阵迅猛的现代派文学风,欧阳子作为其中的代表性
期刊
摘 要:自王洛宾西部民歌著作权纠纷以来,民歌著作权问题逐渐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在对民歌著作权纠纷个案与纠纷核心问题的文献进行分类、统计和总结后,发现学者们对纠纷核心问题“编曲与作曲”的观点各异,暂未有较统一的说法。通过论述,期望能引起更多学者的注意并就此问题发表更多观点,以促研究更加深入。  关键词:民歌;著作权纠纷;王洛宾;作曲;编曲  王洛宾民歌著作权纠纷后,音乐学界对民歌著作权的探讨逐渐增多。
期刊
摘 要:意境是中国文论中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中国风歌曲是将中国古典文化内涵和现代流行音乐结合起来的一种音乐类型。通过意象的创造,给人一种含蓄、忧愁、感伤的意境美。中国风歌曲无论在意境还是情感上都体现了古诗词的韵味,从古诗词中吸取精华,用唯美的歌词和现代音乐相结合,拓展了传统歌词的领域,给人以美的享受。  关键词:意象;意境;中国风;歌词;古诗词  意象和意境是中国文论中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二者之间
期刊
摘 要:2020年是俄罗斯伟大的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诞辰一百八十周年。一百多年来,人们难以忘情于柴可夫斯基落日般悲壮的生命和他那些回旋在山巅的旋律。柴可夫斯基具有异乎寻常的感受力,惟其如此,世界对他来说是永恒的悲剧。  关键词: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悲剧美  一位十八世纪的哲人曾预言:“这个世界对于思索的人是喜剧,对于感受的人却是悲剧。”这位俄罗斯有史以来最赋天才却悒郁乖戾的音乐巨人,以其瑰丽
期刊
摘 要:“大团圆结局”具有中国古典悲剧的独特魅力。所谓“大团圆结局”,是指在悲剧人物经历重大的磨难之后,拥有的一个相对圆满的结局。“大团圆结局”在中国的产生受中国传统文化、社会政治因素和传统戏曲的表演体制的影响。虽然中国悲剧不同于西方悲剧的一悲到底模式,但是中国悲剧作为反映社会矛盾、揭示社会黑暗最多的艺术表现形式,有着道德和审美的双重价值。中国悲剧的“大团圆结局”不仅具有深刻的民族性,而且丰富了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