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恩情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c90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学目标
  (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情背诵《游子吟》。
  (二)抓住文中“忙着”、“夜深了”等词句体会母亲对孟郊的慈爱。
  (三)理解《游子吟》的意思,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教育学生从小体贴、孝敬父母,懂得报答生命中有恩于自己的人。
  二、教学准备
  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课前《读唐诗》。
  (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谷建芬的唐诗儿歌,配上意蕴悠长的古诗画面,很快就把学生带入音诗画的优美意境中,为整堂课的教学基调做了很好的铺垫。)
  1.师:《读唐诗》这首歌中唱道,唐诗里有苦,唐诗里有乐,唐诗是祖先在向我们诉说,那么唐朝诗人孟郊在他的《游子吟》这首诗中,又向我们诉说了什么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母亲的恩情》(板书课题)。
  2.复习词语:上节课我们学的这些词语你们还记得吗?(开火车读、齐读)
  湿润 恩情 抚摸 注视 慈爱
  光辉 沐浴 报答 铭记 著名
  3.出示课件《母亲的恩情》:母亲的恩情孟郊一直铭记在心,他把对母亲的爱和思念都凝聚在了《游子吟》这首诗里,想读读这首诗吗?(出示古诗,指名读,评读。)
  (二)图文结合,学习第一自然段。
  1.出示插图一:瞧,这就是孟郊的母亲。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这是什么时间,孟郊的母亲在干什么?(深夜,母亲在油灯下缝衣)
  2.课文第一自然段就是写孟郊出远门的前夜,母亲在油灯下缝补衣服的情景,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文字)。
  师:谁愿意站起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请同学们边听边想,哪些地方的描写最让你感动。
  3.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体会母亲的恩情,指导朗读。
  (1)“夜深了”中的“深”说明缝的时间应该到了什么时候了?(半夜)人们早就进入梦乡了,可母亲还在“忙着”缝补衣裳。一个“忙”字,道出了母亲顾不得休息,不停地在穿针引线,缝补衣服。
  “一针针一线线”,是一针、一线吗?针脚细细密密地排列着,这就是又细又密的针脚(出示视频)。
  夜深了,油灯里的油添了一次又一次,母亲还在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看着她劳碌的身影,你想对孟郊的母亲说什么。(生:快休息吧)
  为什么母亲还舍不得休息,花那么长时间把针脚缝得又细又密?
  生读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母亲的担忧仅仅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吗?还担忧什么?(生自由说……)
  师小结:母亲的担忧无穷无尽,文中用一个标点表示出来了。
  谁来读好这句话:她想,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母亲尽量把衣服缝得又细又密,希望儿子穿得久些,少受风寒。母亲不仅仅是在缝衣服啊,她把自己对儿子的关爱和牵挂也缝进了一针针一线线。
  请同学们一起再来读一读第一自然段吧。
  (这是学习方法的暗示:母亲在油灯下缝补衣服的视频,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又能帮助学生一边读一边插上想象的翅膀——读书要读出画面来。)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引读第二段:第二天清早,母亲把孟郊送到村外。他望着儿子说:“郊儿,你可要早点儿回来呀!”出示此句。
  2.母亲送了一程又一程,一直送到村外,母亲是多么不舍呀,还有谁想读母亲说的话?
  (一生读)师:郊儿,独自出门在外,可要照顾好自己,平安归来啊!
  (一生读)师:儿行千里,别忘了这里还有你的家,还有牵挂着你的老母亲!
  (齐读)师:这就是“意恐迟迟归”。现在你们知道“意恐”的意思了吗?
  联系《蜗牛的奖杯》理解“意恐”的意思:“生怕”、“担心”、“唯恐”。
  3.母亲的叮咛,孟郊都记住了吗?(生读:孟郊听了不住地点头。)
  谁能边做动作边读这句话?体会“不住”。
  我看到你在不停地点头,看来你明白了母亲的心意。
  让我们一起铭记母亲的叮咛:“郊儿,你可要早点儿回来呀!”生:做点头的动作。
  4.出示:他看到母亲……
  师:同学们,你们现在就是即将远行的孟郊,看到满头白发的母亲,你想说些什么吗?(生:母亲呀,您的白发就是为我操劳的结果啊!)
  师:你们说的这些话,孟郊说了吗?(没有)
  师:为什么?
  生:他看见母亲的白发,快要哭了,他不敢说话,一说话,眼泪就会流下来。
  生:孟郊心里非常激动,所以使劲点头,他怕说舍不得母亲的话,会使母亲更加伤心。
  师:千言万语,满腔激情都在这“不住地点头”中了,来读好这两个句子。
  昏黄的油灯下,母亲不辞辛劳缝衣的情景深深地印在孟郊的脑海中,母亲的叮咛时时在耳边回响,孟郊把这感人的一幕幕写在了《游子吟》中,出示诗。
  你能找出对应的诗句吗?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指名读、齐读)
  (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激起思维的火花,理解关键词“意恐”,感悟母子情深,依依惜别的情景)
  (四)教学第三自然段。
  孟郊告别了母亲,独自一人上路了。一路上,孟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请一位同学读一读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
  (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
  生回答孟郊看到的,读第一句话。
  师:我觉得你“生机勃勃”读得特别好,仿佛让我看到了阳光下的小草舒展着身子,欢笑着,成长着。还有谁也想来读一读?万物生长靠太阳,正是有了阳光的沐浴,小草才会长得青翠欲滴呀。
  齐读第一句。
  师:诗人还看到了什么?又细又密的针脚。文中用哪个词来表示看的呢?(注视)
  这可不是一般地看,而是用心注意地看。
  看着眼前的景色,抚摸着身上又细又密的针脚,孟郊情不自禁地想到:
  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
  如果不用句号,这句话该怎么说?
  这句话中,把_____比作_____了。
  他觉得自己就像眼前的小草,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_______________啊!
  母爱恩重如山,孩子又怎能报答得了母亲的恩情呢。
  再读最后两句。师:诗人把这种感想融进了诗句里。
  (出示: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小结诗人情况,诗人很早就离开了家,直到46岁才考取了进士,50岁才在我们江苏溧阳做了个县尉的小官,当他安定下来,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接母亲来尽孝。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学了《游子吟》,你最想把这首诗送给谁?指名两生说,诵读。
  (在问题情境中,激起学生的回忆,触动学生的心灵,孩子们在述说中再次感怀母恩。是啊,母亲深恩永难忘!这时的述说是学生真情的流露。)
  (五)结语。
  同学们,《游子吟》记录着母亲对儿子的关爱,寄托着儿女对母亲的感恩,古往今来,无数人被这首诗打动。作曲家谷建芬也为这首诗谱了曲子,让我们在歌声中永远铭记。
  (播放歌曲《游子吟》,让学生一起跟着唱。)
  (以吟唱的方式来记住《游子吟》这首诗是一种创新,这种方式不仅能激起孩子的兴趣,而且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
其他文献
《一小时的故事》是凯特·肖邦众多短篇小说中的佳作。虽然篇幅短小,不足两千字,却以精湛的语言、戏剧性的情节、多变的创作技巧、深邃的主题赢得众多评论家的青睐。故事女主人公马拉德夫人在看到并未死于交通事故的丈夫回到家中的一刹那突发心脏病不治身亡。在看似简单的故事中,作者却独具匠心、笔触细腻地刻画了主人公在生命最后一小时内跌宕起伏的心理变化,反映了一位隐蔽在体面生活下的女性自我意识的逐渐觉醒,对自由的渴望
摘 要: 职业学校教育工作者面对的是一群充满期盼,又充满疑惑的学生,教师应该用怎样的心态去教育他们呢?文章阐述了做好职业学校教师必备的素质。  关键词: 职业学校 责任心 艺术方法    在这里我说的责任心是工作责任心,而工作责任心是指从事职业活动的人必须承担的职责和义务。一般地说,责任就是义务,工作责任心就是职业义务,工作责任心和职业义务是靠外在的行为规范力量来推动的。工作中履行职业责任和职业义
摘 要: 田余庆先生《东晋门阀政治》一书论述了东晋时期门阀政治成为一种变态的皇权政治,在晋室自八王之乱后开始逐渐形成,在晋室偏安江左后由起始奠基、巩固、巅峰最后走向衰亡,历经五族先后执掌权柄。最后终结于北府将刘裕之手,南北对峙,延续大一统的分分合合。本文从东晋门阀的最初出现、发展、总结与遗蜕入手,结合田余庆先生与钱穆先生的著作,论证东晋人才选拔制度本身的缺陷使得其政治存在极大的不稳定性,而政
摘要: 现代职业教育应当是“爱心”教育,情感教育。学生的心敏感而脆弱,需要职校教师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唤醒它、去呵护它。作者结合自身的班主任实践及实际案例,总结了如何用心去理解、信任、呵护学生。  关键词: 德育教育 班主任 用心  一、案例回放  当我第一次见到这个学生的时候,她穿着一件长摆的黑色风衣,头戴一顶粉色的英式鸭舌帽,脖间系着一根略微褪色的褐色丝巾。她的头微微上翘,在超俗之中又平添了几分傲
所谓导学案,就是把老师的教案与学生的学案结合为一体,以达到促进师生良性互动,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使学生学习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对学习至关重要。一体化教学案正是发扬教学民主,将教师集体备课的成果延伸、扩展到学生群体,让学生借助于这个平台得到有益尝试和实践。导学案不仅是传承集体备课成果的载体,更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催化
如何教学生借助文字描绘我们周围景物的自然雄阔、坦荡、妩媚、恒常,深邃无边又无私多情?除了我们已经知道的景物描写方法,如抓住景物的特征,选好观察的角度,描写的空间顺序与时间顺序,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之外,还有没有别的方法?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新的探索。  一、多识草木之名  认识所要描写的植物是什么,是把它描写得形象生动、富有神韵的前提。笔者在日常写作教学中发现,学生描写景物常常泛泛而谈,因为他们
大纲对中学作文的要求是:写记叙文要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然而初中生的作文现状如何呢?  最近批改初一的期中考试试卷,作文要求如下:我们刚刚从小学进入初中,展现在我们面前是一个新天地,我们的人生历程又跨入了一个新起点。这里,我们结识了新朋友,获取了新知识,增长了新能力……请以“我的新天地”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600字。在阅卷过程中发现学生存在
摘要: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重理性,轻感性;重灌输,轻顿悟,课堂教学生硬僵化。学生有死知识而无活本领;有高文化而无高素质,其症结在于语文教师的引导。为此,作者仅从教材使用、学习自主性两个方面对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 课堂教学反思 教材使用 学习自主性  笔者有幸参加了一次教改实验课的评课活动,主课老师是王老师和陆老师,同教于漪的《往事依依》一文。王老师的教学思路是这样的:导入课文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古诗言志、传情、精炼、含蓄、形象而富有魅力。但因学生阅历尚浅,古诗时空跨度太大,语言风格与现在完全不同,故学生很难领会古诗的意境与情感。而今,《语文课程标准》在不同学段对古诗教学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小学教师应根据新课标,树立新理念,引导学生走进诗作的意境,激发情感的共鸣,体验诗人的情怀。  一、了解背景,感悟诗情  有人说:“诗不是锁在文句之内,而是进入历
摘 要: 课堂教学的源泉是生活,打造“生活化”课堂是落实新课标要求的具体措施。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应注重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注重学生在社会中的生活体验,把学校课堂和社会课堂结合起来,创设现实生活情境,启发、引导学生关注身边人,关心身边事,使所学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现象有机结合,使课堂成为生活化的课堂,这是每位品德课教师应追求的最高境界。本文结合《我们享有“上帝”的权利》教学,谈谈打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