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孔庙那些风侵雨蚀的石碑(代序)

来源 :全国新书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kln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孔庙那些风侵雨蚀的石碑(代序)在北京的孔庙里,有198通(块的意思)元明清三代的进士题名碑。其中,元代3通、明代77通、清代118通。碑上镌刻着五万多名进士的姓名、籍贯和名次。(自明永乐十三年乙未科起,至废除科举制度前的最后一科——清光绪三十年甲辰科止,其间每科所取的全部进士,均有碑刻矗立于此。)
  北京孔庙大成殿属于人事制度范畴兼有教育制度性质的科举制度,自隋朝初创,至清末寿终正寝,前后历经1300余年。这项制度,是封建王朝选拔任用官员的主要方法和途径。如今的人们喜欢拿高考同科举制度相比,其实并不是很准确。严格说来,科举制度是一种考官的制度,同公务员考录制度更相似一些。但从社会认同度和影响力的角度看,科举制度与高考还真是有得一比,况且它也确实有教育制度的成分在。从这个角度讲,把科举制度比喻为古代的“高考”,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科举制度的创立与推行,对古代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以及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模式,都产生了深刻而长远的影响。无怪乎有西方学者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科举制度的是非功过,很多名人智者已广有评述。在下乃才疏学浅之辈,人微言轻,在这方面没有什么发言权。但是我始终觉得,延续了那么多年的科举制度,绝对是中国古代一道光怪陆离的风景线,很有些值得鉴赏品味之处。所以,从年轻时期开始,我就对这些事情挺感兴趣。
  “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被古人称为人生四大喜事。这其中,又以最后一项最具吸引力。所谓“金榜题名”,就是参加科举考试能够被光荣录取。因为在被录取之后,就有了做官的资格,一切便也都不在话下。
  同如今官员自称“公仆”不同,古代官员以“父母”自称。既然为“父母”,在管制、教育“子民”的同时,顺便接受他们的供养、孝敬,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因而,高高在上做“父母”的感觉,比之于“子民”,那自然是有着天壤之别的。草根百姓要想跻身“父母”之列,在科举形成规制之前,除了造反之外,好像也没啥更好的办法了。而科举制度的建立,则使他们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金榜题名具有如此之巨大的诱惑力,自然会引得无数学子竞折腰。于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大家便“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等,无所不用其极。原因无他,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够鲤鱼跳龙门,衣锦还乡,光宗耀祖。我一向认为,官本位意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最大消极因素。而科举制度又在知识分子群体中强化了这种意识。当然,我不否认,有些人读书的目的,是有治国平天下、救世济民的宏大志向,但这样的人为数绝对不会太多。当然了,这并不妨碍那些动机并不怎么高尚的学子们,力所能及地为社会做些有益的事情。历史,原本就是由许许多多的无意为之而写就。
  在这样一种背景与导向之下,天下读书人为了实现金榜题名的夙愿,演绎出了数不清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阴晴圆缺之人生故事。时过境迁,当我们今天以一种超脱、平和的心态来品读它们的时候,仍然难免会体味到有几分感慨、几分启迪、几分甘苦,起码我是这样以为的。
  北京城古迹众多,有许多驰名天下,尽人皆知。相形之下,呈“左庙右学”格局的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大约是被很多人遗忘或者说是忽略的地方。这两处景点,就在雍和宫西边几百米处。同人声鼎沸、香火旺盛的雍和宫相比,这儿即使不说是门可罗雀,也是冷清得可以,以至于有些的哥的姐竟然不知路该怎么走。
  其实,北京孔庙和国子监绝对值得一看,尤其是对读书人而言。那儿有森森古树,有古代学子们皓首穷经、寒窗苦读的房舍,有皇帝讲学的大殿,当然还有那些看上去有些庄严的进士题名碑。在这儿流连,体验一番古代学子们艰辛求学的酸甜苦辣,着实能让人生发一些思古之幽情。
  经过多年的风吹雨打,很多石碑上的字迹已经模糊不清了。碑上留名的那五万多曾经风光一时的进士们,多数也都淹没在了历史的潮水之中,寂寂无闻了,就如同碑上的字迹一样。还有一些人,以正反两种方式,将自己的名字留给了历史。在一块块石碑背后,隐藏着他们演绎出的许多形形色色的故事。这些故事,有些已被人们发掘整理了出来,刻在一块块黑色的方形大理石上,与进士题名碑一起,供游人观赏品味。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对科举制度的兴趣由来已久。而这些故事,让我潜意识中的一种念头醒来了。这种念头在我的心中埋藏已久,那就是——写写自己视野中科举制度的那些人和事。于是,便从清代各科(正科、恩科)录取的中第状元进士们当中各选取一人,将他们身上发生的与科举有关的有趣故事,试图用自己的视角和方式,以一种夹叙夹议的体裁、轻松活泼的笔调,为各位读者讲述评论一番。其中,间杂以自己一些另类的现代感悟和体会,以期引发读者的一些思考与共鸣。选取的目标,以状元为主,兼顾少数名气比较大的进士和重大科举事件。在介绍这些少数著名进士和重大事件的时候,也会简要概述一下同期状元的有关情况,以使各位通过阅读这本小书,对清代的每一位状元都有个大致的了解。
  我觉得,从清代这些状元进士们的故事当中,是能反映出他们对国家、对民众、对人生、对事业、对官位、对金钱等的看法和态度的。而在这些方面,古人和今人其实有很多的相通之处。在讲述人物故事的过程当中,还兼顾科举制度有关知识以及清代官制的介绍,努力追求知识性、趣味性的统一。
  上面的想法,只是我的理想目标而已。能不能达到这样一种境界,还得由读者说了算。对了,在下写此书可不是为了评职称凑成果,各位千万别把书中所写的这些东西当做学术论文来看待。倘若有谁写论文引用了其中的东西,造成错讹或谬误的话,那就只能怪他自己图省事了。
  但是,我非常非常希望能有人喜欢这些故事。
其他文献
多鼓励,多赞扬    一位哲人说过,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即使孩子犯了错误,父母也不能劈头盖脸地对孩子发火,因为冲动,发火时难免会说出伤及孩子自尊的话。而多鼓励、多赞扬孩子,会让孩子带着坚定的信心不断进步。即使孩子没进步或做得很糟糕,父母也要从中发现孩子的亮点,然后诚恳地赞美孩子。  小强是个6岁的孩子,字写得非常潦草,经常挨老师的批评,所以每次交作业时都非常紧张。一天妈妈过生日,他给妈妈准备了一张生
《生态社会人口论》近日出版  人民出版社近日在京发布《生态社会人口论》一书,该书是北京数码视讯全球投资总裁汪涛多年的研究成果,以期为生育政策中的一些难题提供系统解决方案。该书提出全新的“人口大崩溃”理论,并用大量中国人口史学以及全球考古学界研究的证据证明:在人类发展史上,一旦撞上了人口极限,往往会带来人口大崩溃的灾难。中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科学地做到控制人口数量。只有当人类学会了
1 B模式:拯救地球 延续文明(美)莱斯特·R·布朗著 ; 林自新,暴永宁等译 东方出版社 2003  2 城记王军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3 基因组: 人种自传23章(英)马特·里德利(Matt Ridley)著; 刘菁译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4 历史学是什么葛剑雄,周筱赟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 丧钟为谁而鸣: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纪实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
中国构建“一带一路”大格局,目的是建设“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内通外联、开放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增进沿线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让各国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共享和谐、安宁、富裕的生活。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边疆民族地区正在逐渐成为对外、对内双向开放的“中心区”。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以其自身影像文化的出版特长,从人文的角度,把西部边疆上一个实实在在的可以感知的草原文化极为
无论从进化论的观点,还是从神学的观点来看,两性原为一体,自从两性相互独立后,她们之间纠葛缠绕着,演绎着一曲没有结尾的悲喜剧。两性之间情爱关系,既是私密的不可言说的领地,也是统治与解放、自由与约束、欲望与理性、本能与道德等关系的多棱镜。这本出自法国作家雅克·阿加利之手的《多元情爱—两性关系史》,就给我们观察人类情爱提供一个万花筒,至少有三个方面值得关注。  对情爱形式宽容而客观的记录  说起人类情爱
《一个人的诗歌史》  刘春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  定价:28.00元    这是一部论述中国诗人生活史和创作史的诗学随笔,诗人兼评论家刘春通过对著名诗人顾城、海子、于坚、欧阳江河、西川、黄灿然生活经历与诗作的梳理,展现了一代诗坛精英的成长史和心灵史,为我们描摹出诗坛全盛时期的场景。    一    1956年9月24日,顾城出生于北京白塔寺边的人民医院。顾城的父亲顾工是有影响的部
喀斯特山区资源环境脆弱性机制与安全评价研究/吴良林等著.-地质出版社,2013.3.-978-7-116-08185-7:¥40 X321.273  全生态和谐/马伊里编著.-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3.-978-7-5327-6122-7:¥58 X321.513  我国煤炭行业环境管理与技术研究/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编.-中国环境出版社,2013.3.-978-7-5111-1351-
地方文献是反映当地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的物化载体,也是一个正在被日益广泛利用的文化宝库。目前,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出版工作,已被我国各级公共图书馆普遍重视,许多图书馆都建立了地方文献专藏,对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做了大量工作,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从管理手段来说,我国的大部分县级图书馆地方文献管理工作,基本还沿用传统的收集方法与管理理念,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我
陶瓷印象之于乡土中国,正如镜子之于世态万象:映射其中,亦可反观其外。就陶瓷的历史来说,比四大发明中的任何一项发明都要长。就其文化积淀来说,陶瓷的文化底蕴厚于造纸术、印刷术;就其文化象征来说,陶瓷之文化蕴涵是指南针和火药无法媲美的。细细想来,印刷术和造纸术得以让中国文化高效、成本低地传承,指南针和火药扩大了人类文明的传播范围,史前陶器上的符号则让我们领略了远古中国的文艺魅力,陶瓷的远洋贸易又让人切实
“作家们的作家”,这是人们对博尔赫斯的至高评价。它在中国的流行,则多少说明了中国作家对博尔赫斯的敬畏。博尔赫斯对中国文学所产生的影响如此巨大,以至谁不读博尔赫斯,就必定是文学之盲;谁不谈博尔赫斯,也仿佛等于无知浅薄。这样一种带有明显强制性的文学时尚,终于使博尔赫斯在十几亿人口的泱泱大国生根开花,也使中国文学在十余年的时间里不断变化、翻新,一派蓬勃。而这首先要归功于翻译家。他们的功绩远胜于作家的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