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非常关键,通过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改进教学方法、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信心的培养等途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的习惯,提高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转化教育体系中的角色,是教育改革的精髓。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
数学“自主创新性学习”,就是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理念,确立以导学的教学程序为主线,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充分激励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发展意识,并通过教学系统各要素的优化组合,实现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模式。
自主创新性学习的基本特征就是自主性、开放性、创新性。自主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按自己的方法和速度学习数学知识,理解数学原理,掌握数学方法,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开放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和教学结果表明是开放的。体现在不同的学生可以学习不同的数学,每个学生除了获得大纲规定的必须掌握的内容外,还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和兴趣去学习数学,获得不同的发展和对数学的独特体验。创新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学生思维发展的独特性,每个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和体验,使不同的学生在各自不同的思维水平都能获得创新性发展的空间。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本人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知道学生开展自主创新性学习
一、兴趣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关键
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关键就是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如果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的思维就会保持在积极的探索状态之中,将学习作为自己内心的需要,就会积极主动的去学习数学;如果学生对数学没有兴趣,他们对学习就没有热情,就不会积极主动的去学习。
1.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中应遵循学生的就近发展区,创设适度的问题情境,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教学“不等式”一节时,提出一个问题:“学校准备组织七年级学生包车去春游,如果每个车坐45个学生,还有15个学生没座位;如果每个车坐50个学生,最后一辆车还剩若干个座位空着,你知道七年级有多少名学生,包多少辆车吗?”面对这个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发现原来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激发学生对新知的渴望。又如在学习“50人生日相同的概率”时,教师设计如下问题:“500人中有生日相同的两个人吗?”学生回答是肯定的;教师又提出问题:“200人中有生日相同的两个人吗?”学生答:“很可能”;这时,教师再提出问题:“50人中有生日相同的两个人吗?”学生答:“不太可能”;但有人却说:“两个人生日相同可能性很大,这是为什么呢?”学生感到很惊奇,产生了认知上的矛盾,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师要根据每节课的类型,精心策划和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适时变换教学手段,激发学习的兴趣。
如讲“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时,采用“试验观察法”,先把一张方纸对折,再用剪刀随意剪一个图形,然后展开方纸,这时一个轴对称的图形就呈现在学生面前,要求学生仿照教师的做法动手“做一做”,即通过“试验——观察——猜想——论证”的教学模式教学,引出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知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教学效果很好。
二、学习方法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钥匙
德国著名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所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这强调了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只有学会学习,才可能创新,才可能持续发展。因此,教师应改进课堂教学,不但要帮助学生“学会”,更要指导他们“会学”。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质疑,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允许学生提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一切内容。例如:在应用题的教学中,当学生仔细读题,边读边想,弄清题目内容,并能复述题意后,教师可以适当提些问题进行启发,如:“题目给的条件有什么作用?”、“要求的这个问题必须知道哪些条件?”、“题目了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根据这个条件你能得出哪些结论?”等等,引导学生自己逐步想出办法,解决问题,而绝不是简单的告诉他用什么方法做。
三、自信心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动力
“自信是成功的阶梯”。数学学习的自信心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数学能力、数学认知和数学实践等方面的信念,它影响着学生对数学学习任务的选择、接受和学习状态的准备;影响着对数学学习的坚持性和情绪调节,是能否获得数学学习成功的关键。因此,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1.抓住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初中学生有着强烈的好胜心,是一个需要肯定、褒扬、体验成功刺激的群体,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他们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因此,教师应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是有必要的。比如学习《图形的密铺》后,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感受自己胜利的喜悦,体会数学带来的成功,培养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2.进行积极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历程,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这就要求教师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结果和过程等作出积极的评价。在教学中以鼓励为主,常使用表扬的语气词,如:“不错!”“真行!太棒了”等;在作业错误的地方下面画线,并批注引起学生注意;单元测试采用师评与自评,如果学生对自己的成绩不满意,可以申请“借分”,但必须“双倍偿还”;也可以申请补考,进行“延迟评价”。通过这样的评价,既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又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加他们的自信心。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数学,并在学习中创新,教师必须转变角色,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注意激发学习的兴趣,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学习过程中各种思维方式的训练有机结合,创新思维的能力会得到培养,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的习惯。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2.《数学的思维方式》席振伟著,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关键词】数学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转化教育体系中的角色,是教育改革的精髓。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
数学“自主创新性学习”,就是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理念,确立以导学的教学程序为主线,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充分激励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发展意识,并通过教学系统各要素的优化组合,实现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模式。
自主创新性学习的基本特征就是自主性、开放性、创新性。自主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按自己的方法和速度学习数学知识,理解数学原理,掌握数学方法,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开放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和教学结果表明是开放的。体现在不同的学生可以学习不同的数学,每个学生除了获得大纲规定的必须掌握的内容外,还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和兴趣去学习数学,获得不同的发展和对数学的独特体验。创新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学生思维发展的独特性,每个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和体验,使不同的学生在各自不同的思维水平都能获得创新性发展的空间。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本人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知道学生开展自主创新性学习
一、兴趣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关键
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关键就是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如果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的思维就会保持在积极的探索状态之中,将学习作为自己内心的需要,就会积极主动的去学习数学;如果学生对数学没有兴趣,他们对学习就没有热情,就不会积极主动的去学习。
1.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中应遵循学生的就近发展区,创设适度的问题情境,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教学“不等式”一节时,提出一个问题:“学校准备组织七年级学生包车去春游,如果每个车坐45个学生,还有15个学生没座位;如果每个车坐50个学生,最后一辆车还剩若干个座位空着,你知道七年级有多少名学生,包多少辆车吗?”面对这个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发现原来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激发学生对新知的渴望。又如在学习“50人生日相同的概率”时,教师设计如下问题:“500人中有生日相同的两个人吗?”学生回答是肯定的;教师又提出问题:“200人中有生日相同的两个人吗?”学生答:“很可能”;这时,教师再提出问题:“50人中有生日相同的两个人吗?”学生答:“不太可能”;但有人却说:“两个人生日相同可能性很大,这是为什么呢?”学生感到很惊奇,产生了认知上的矛盾,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师要根据每节课的类型,精心策划和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适时变换教学手段,激发学习的兴趣。
如讲“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时,采用“试验观察法”,先把一张方纸对折,再用剪刀随意剪一个图形,然后展开方纸,这时一个轴对称的图形就呈现在学生面前,要求学生仿照教师的做法动手“做一做”,即通过“试验——观察——猜想——论证”的教学模式教学,引出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知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教学效果很好。
二、学习方法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钥匙
德国著名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所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这强调了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只有学会学习,才可能创新,才可能持续发展。因此,教师应改进课堂教学,不但要帮助学生“学会”,更要指导他们“会学”。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质疑,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允许学生提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一切内容。例如:在应用题的教学中,当学生仔细读题,边读边想,弄清题目内容,并能复述题意后,教师可以适当提些问题进行启发,如:“题目给的条件有什么作用?”、“要求的这个问题必须知道哪些条件?”、“题目了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根据这个条件你能得出哪些结论?”等等,引导学生自己逐步想出办法,解决问题,而绝不是简单的告诉他用什么方法做。
三、自信心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动力
“自信是成功的阶梯”。数学学习的自信心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数学能力、数学认知和数学实践等方面的信念,它影响着学生对数学学习任务的选择、接受和学习状态的准备;影响着对数学学习的坚持性和情绪调节,是能否获得数学学习成功的关键。因此,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1.抓住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初中学生有着强烈的好胜心,是一个需要肯定、褒扬、体验成功刺激的群体,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他们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因此,教师应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是有必要的。比如学习《图形的密铺》后,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感受自己胜利的喜悦,体会数学带来的成功,培养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2.进行积极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历程,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这就要求教师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结果和过程等作出积极的评价。在教学中以鼓励为主,常使用表扬的语气词,如:“不错!”“真行!太棒了”等;在作业错误的地方下面画线,并批注引起学生注意;单元测试采用师评与自评,如果学生对自己的成绩不满意,可以申请“借分”,但必须“双倍偿还”;也可以申请补考,进行“延迟评价”。通过这样的评价,既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又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加他们的自信心。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数学,并在学习中创新,教师必须转变角色,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注意激发学习的兴趣,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学习过程中各种思维方式的训练有机结合,创新思维的能力会得到培养,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的习惯。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2.《数学的思维方式》席振伟著,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