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不出那扇门

来源 :北方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baobei123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天,大门紧闭。这里有两扇门通向外部。一扇是涂着红色油漆的铁门,上着大锁;另一扇是普通的防盗门,需要揿铃。这两扇门通往的是精神障碍者的内部世界。
   这是北京一家民办精神病托管服务中心。托管中心在巷道尽头,十分安静。迎春河从托管中心门前静静淌过。小院内,一排红砖平房,四四方方的天井,将绿色的草和树圈在里面。
   近20年过去,托管中心搬过3次家,有190名病人被托付在那里,每月最低收费标准2400元。大多数病人的喜怒哀乐因为疾病丧失或者退化了,在托管中心,他们进行着康复训练——种菜,做面包,參加社区活动。
   但自始至终,他们都没迈出过那扇大门,重新回到社会。
  疯狂面包
   1998年,全科护士杨云和精神科丈夫从公立医院辞职,创办了这家私人精神病人托管中心。杨云的角色从医院全科护士转变为托管中心主任,丈夫曾是三甲医院的精神科医生。
   最初,为了帮助患者恢复劳动能力,他们在托管中心开辟了一个菜园,带领大家一起种菜,但种菜受季节限制,如何帮助大家实现有规律的、持续性的劳动?
   2004年,来自瑞士的志愿者伊万向杨云提出建议,可以在托管中心开一个面包房,让病人动手制作面包。她将面包起名为“Crazy Bake ”,因为“Crazy在英语中只有一点点儿‘精神病’的意思,更多的是疯狂、激情,好的意思居多”。
   那里的病人多年没有干过活,“他们从没做过,也没有兴趣学,更认为没人会买他们的面包。”杨云说,“但我觉得手指运动对他们的大脑恢复非常有帮助。”
   于是,她开始做大量的说服工作。一些病人也认为自己该做点什么,而不是每天吃和玩。“精神病人虽然脑部出了问题,通过药物来控制,也需要手部的劳动去帮助他恢复。”面包房的岗位有评估机制,一些生活无法自理的病人被排除在外。
   起步艰难。和面、醒面,如何加入黄油、刷蛋清、掌握烘烤时间及温度,“对病人来说都是挑战”。比如最简单的德国大麻花,四股面如何漂亮地编织成形且不黏滞,如何均匀地刷上蜂蜜、蛋清,需要长时间练习。
   史农(化名)是一名严重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有次他怎么也团不好面团,情绪越来越紧张,差点儿动手和旁人打起来。杨云发现后,强迫他停下手里的活儿。休息治疗一段时间之后,史农找到杨云,说想继续做面包。
   另一名精神分裂症患者郭斌(化名)一开始就对面包房的工作产生极大的兴趣。但刚进面包房时,他总是失败。要么烤煳,要么硬得像石头。断断续续,郭斌花了1个月时间学会做面包。
   面包房一共有8个病人,分工合作,但中途有人因为病情不稳定,离开了面包房。面包出炉后分别装到他们自己糊的纸袋里,纸袋上面写着中英文对照,面包的名字、成分,客户的名字、地址。为了避免浪费,面包产量始终保持以销定产的订单方式。送货的对象是外国使馆和学校。
   但并非所有人都愿为他们的面包买单。有一年圣诞,一个外国志愿者的公司办年会,郭斌和病友参加他们的活动,带了些面包去,年会上都是中国职员。公司的外籍老板帮忙售卖,5元钱一个。很多员工当时买了面包,放在桌子上。
   年会结束后,郭斌发现,他们并没有把面包带走。“他们只是看着老板的面子买了下来,却没有吃我们做的面包,甚至没有把它们带走。”
   这件事情一直压在郭斌心里,他会在一些场合提起这件事。但面包房的工作是康复训练的一部分,那种一头扎进去的感觉让郭斌觉得自己还有用。看到有人吃他们做的面包,他才会有被承认的满足感。
  墙里的病人
   托管中心成立之初的五六十个病人大多是精神分裂症和双向情感障碍患者。后来又增加了智障伴发精神障碍、酒精中毒伴发精神障碍患者。“有的病人反复进出,出去一次都受一次伤害,回来后病情加重。”
   史农在那里过了18年“单调、乏味”的生活。他们的生活按照一套流程循序渐进——起床,吃饭,吃药,看电视,或玩扑克牌,睡觉。史农觉得这样的生活百无聊赖, 但转念一想,命就这样,“人不能和命运争,你知道吗?”
   他今年49岁,在托管中心住了18年。他的人生以31岁为分界点。从首钢工学院外贸专业毕业之后,他被分配到首钢集团管理后勤。每月工资300元出头,他嫌太低。一年后辞职去了外企,做软件开发和网页设计,“如果坚持下来,我现在月薪上万吧。但(被病)给耽误了”。
   史农在大二时发过一次高烧,病愈后忘了很多事情,精神上有些障碍。病得厉害时,他觉得很痛苦,拿烟头烫自己的手,第二次犯病时打了一个人一大嘴巴。犯病时他并不自知,从家人那里得知自己跟人吵架打架,医生鉴定为紧张性精神分裂。
   他称是被家人骗到托管中心的。“对,是骗。”他强调了一遍。那天是2001年4月24日,他吃完羊肉串后闹肚子,家人说带他到防疫站检查,直接拉着他到了托管中心。他没有挣扎,没有反抗,护士领着他住进了病房。
   他努力说服自己,家人是为自己好,犯病了只能住院。几个月后,他和父母、弟弟表达自己想出去的愿望,但父亲坚决不同意,担心他犯病,他就再没开过这口。家庭关系也跟着产生了裂痕,他说父亲从来没有看过他,父子矛盾越积越深。
   生病住院以后,史农一直靠打针和吃药维持着。服药是终生的,他每天中午和晚上服用6片25mg的药,只要停下来,就会犯病。内心极度焦虑,却什么都干不了。夜晚,药物让他昏昏欲睡,醒来后迎来新的一天,重复昨日。
  自由与不自由
   在杨云的记忆中,托管中心创办19年,迄今没有一个病人成功重返社会。他们只能终生依赖药物,一些病人来了就没离开过。
   2006年,杨云租下一栋两层楼的别墅,独门独户,带一院子。她称之为“中途宿舍”。“中途宿舍”是一种家庭模式,在里面生活的病人必须康复情况良好,能生活自理。    从托管中心走路到“中途宿舍”大概需要15分钟。早上六七时起床,整理好内务,大夫把病人带到面包房,做完面包后买菜做饭,饭后大家做各自喜欢的事情。“那里就是一个桥,让他们慢慢过渡到社会。”
   七八个病人住在里面,女病人住一楼,男病人住二楼。杨云的设想是,或许这些病人能独立出来,甚至可以在外面工作,再往长远想,如果能开一家面包公司,一些病人有创业的机会,在社会中能重拾自信。
   杨云描绘的蓝图毁灭于郭斌的一次出逃。
   去年一次夜里,郭斌失踪了,没人知道他去了哪里。第二天早上,他突然只身出现在志愿者娜塔莎家门口。之前一次活动中,郭斌和病友曾经去过一次娜塔莎家。第二天,楊云见到了被娜塔莎丈夫送回托管中心的郭斌,他沉默不语,神情茫然,直接回到了病房。
   杨云担心的是,如果病人私自外出,突然发病,“会有意想不到的危险”。她决定关掉“中途宿舍”。2017年的春天,病人都陆陆续续回到了托管中心。
   郭斌把“中途宿舍”当作向社会过渡的一站。他坦言,那段时间,自己重返社会的内心渴望达到极点,想出去找一份工作。但只有通过病情的评估后,他才能真正自由。
   史农不这么认为,“那里也不自由,门一锁,谁也出不去”。他眼里的自由,是能自己支配时间和空间。在托管中心,他过着被管束的生活,包括抽烟,每天只有点11次火的机会。他抽白沙,在袅袅升腾的烟雾中,他说能体会到自由。
   但现实中,他的自由和父亲的许可绑在一起。杨云的托管中心有规定,病人出院,需要监护人的同意。史农从小跟姥姥长大,和父亲感情淡薄,他认为这是父亲为什么不愿给他自由的原因,“我一直在等,等到他去世”。
   杨云说,有些病人没有自由的概念,需求甚少,家人接他们回去后,待了一天就回到托管中心,“只要有人跟他玩,回不回家无所谓”。而有些病人整日盼着自由,等着家人来接自己。
  半支蜡烛
   一块做面包的病友一起10多年了,“像战友一样”。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找人倾诉。史农和郭斌在托管中心共处了18年,但两人关系一般,很少交流。史农喜欢聊家长里短,郭斌喜欢聊国家大事。即使在面包房工作时,两人也是各干各的,不说一句话。
   郭斌的聊天基本围绕着他世界里的三大最重要的元素:电影,电视,画画。他是同济大学的高材生,即使在托管中心,他也会选择跟自己学识相当的聊天对象。
   如果没有,他宁愿一直闭嘴。
   做完面包后的最后一步,是把产品送到零售点。郭斌抓住每次出去卖面包的机会,将沿途的风景收入眼底。这是他最喜欢的环节,意味着他可以像一个真正的面包售货员,接受来自别人平等的目光。
   上世纪90年代,郭斌在同济大学学工业设计和室内设计,回北京以后,他在一所学校教书。空余时间,他在外面帮人画图纸。逐渐攒了点钱,他跟哥们儿搞了一个工作室,承包一些小工程。
   郭斌是个工作狂。24岁那年,在北京东单,他给一家外企做门面设计,为了省时,他24小时都待在那里,累了就到附近桑拿房休息片刻。那时候他一年赚几十万元,但没有什么人生规划。
   公司开了6年后,经营出现问题,入不敷出。郭斌扛不住了,给员工发了遣散费,宣布关门。他把公司的设备都卖了,唯独留下一张旋转的大班椅。他想用这张椅子提醒自己,有天会东山再起。
   但这一倒下,郭斌就没有等来命运翻转的一天。他回学校一边教书,一边兼职打工。5年过去,他陆续换了几家公司。创业失败的情绪一直笼罩着他,自卑,烦躁,加上感情挫折,母亲去世,一起涌过来。他没扛住,冲动之下摔了家里东西。
   家人吓坏了,带他去医院做了一个鉴定,直到现在他也没看过鉴定结果。后来家人说要送他去一个地方疗养,到了才知道是精神病人托管中心。他内心抵触,但没有选择。他积极参加康复项目,做面包,种菜,养小动物,心想或许某天,他就能出去了。
   18年过去,年逾50的郭斌的脸上增了些皱纹,两鬓添了几丝白发,他将自己喻作半支蜡烛。接受了命运的安排,也期待着能有改变。
  活着
   一到夏天,面包房长期合作的学校放了暑假,他们暂停了做面包的工作,清闲下来。早上6时起床后,郭斌打开中波774频道英语广播,在院子里做早操。7时节目结束,他帮病友发放早餐。
   那几天正是世界杯赛事期间,晚上睡得早,郭斌在第二天上午看重播。德国队是他最喜欢的球队,但没有进入决赛,“克罗地亚是本届世界杯最大的黑马,这次世界杯第一次使用视频裁判,比赛更公正了。”谈论起这些,郭斌眉飞色舞。尽管真正和社会接轨的时间只有10年,郭斌谈论起时事和现实生活中的变化并不陌生。
   郭斌保持了他过去画画和弹吉他的爱好。夏天,他坐在病房里,一手执画笔,一手拿着毛巾擦汗。他曾画过一幅油画,命名《摆渡》,画布上停靠着一艘摆渡船,拴在岸边的木桩上,船尾的发动机已经激起层层浪花,即将启航。郭斌期待的航向是社会。自从被鉴定有精神疾病后,他“似乎失去了某种资格”,同学朋友早就断了联系。
   对史农来说,很多陈年记忆都模糊了,回忆多半停留在过去上学和恋爱的时光里。他最常忆起的是纯真美好的中学时代,但那些画面一蹦出来,他便心头犯怵,觉得孤独。在托管中心的岁月已经磨去了他对生活的耐性和期待。年龄渐长,过去的抱负早就忘得一干二净。“18年,什么都给耽误了,婚姻家庭事业。”
   即使在面包房的工作,史农也只当是消磨时间。在面包房工作的病人,每月有600元的工资,每个星期有两次购物的机会。吃的喝的用的,全由中心的工作人员记录下来,再外出采购回来。
   史农除去在那里买烟和食物的开销,能存下一点儿钱。每年春节回家,他会给母亲带一件小礼物,一副耳环或一串手链。家里的小孩儿,他每年也会准备100元的压岁钱。
   史农并不确定自己哪天能出去,漫长的等待已经耗尽了他的憧憬和期盼。现在的他,对爱情和家庭没了期待,“活着就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弟弟每月到托管中心看他一次。兄弟俩相差4岁,但命运轨迹截然不同,弟弟从清华大学毕业后去了德国留学。他们见面聊聊家长里短,但从来不提出院的事情。“他们可能都习惯我在这里了,有我没我无所谓。”
   因为拆迁,托管中心面临再次搬家。在那里住了18年,郭斌累积下很多行李。“这里给我很多家一样的感觉,虽然地方不大,但是感情很深。”那里的面包房,花园,他都不舍。最近总在外面多待一下,多看几眼。闲暇时,他坐在窗前,透过防护栏的间隙望向天空。他挺乐观的,笃信自己有一天能迈出托管中心的大门,不再回来。
其他文献
国旗上凝聚着一个国家最引以为豪的东西,除土地、人民与精神,有些鸟儿也在此占有一席之地。这些飞翔在国旗之上的生灵,不仅与本土历史文化相关,也被人们视作是国家精神的体现。  乌干达:湿地  ——皇冠鹤  如果说非洲总是给人“干热少雨”的印象,那么乌干达绝对会颠覆你对非洲国家的认识。虽然赤道穿过这里,但乌干达地势很高,因而雨量充沛。诸多河湖的面积加在一起,足足占了国土的1/8,而那河流两岸与湖泊浅滩的沼
期刊
如今,随着城市生活服务设施越来越完善,许多年轻人尤其单身青年会选择外出吃饭,但他们中不少人感慨,一人就餐略感“凄凉”;总能遇到各种尴尬:前台服务员高喊“一位里面请”;一人时常被拼桌、让位;滋味如何没人一起,只能沉默就餐……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91名18周岁至35周岁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7.6%的受访青年表示一个人去餐馆吃饭会感到尴尬。一个人吃饭时,速战速决(4
期刊
和平饭店对面就是浦东陆家嘴,从1990年到2018年,短短28年多,一片阡陌的浦东,GDP从60亿元增长到1万亿元。开放,让浦东以及上海成为中国最醒目的奇迹之一。   距和平饭店3千米处,就是中共一大会址,1921年从这里走出的中国共产党人,用28年创造了一个崭新国家。   上世纪90年代,邓小平由浦西望向浦东,酝酿出又一个春天的故事:“浦东面对的是太平洋,是欧美,是全世界。”   开放的阳
期刊
几年前,许多去澳大利亚旅游的人们,都要争先恐后地去澳大利亚的一个小岛洛特耐斯特岛上,观赏一种短尾矮袋鼠,并与之拍照留念。照片上那些憨态可掬的小动物,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这一小岛现在每年的旅游者可达5000万之多,虽然旅游业发展了,但是却给短尾矮袋鼠带来了灾难,它们的柄息地变小,这种当地特有动物正面临麻烦。  矮袋鼠在洛特耐斯特岛上随意游荡,他们受到法律的保护,但是科学家依然担心来此的旅游者会对它们
期刊
侯兆滨子承父业,进入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哈尔滨建成北方专用车有限公司。手拿焊枪,豪情满怀,书写火红人生,这是侯兆滨初入职场时的想法。但现实与梦想总会有一些差距。   工作中接连受挫,侯兆滨没有失去信心。他相信,没有学不会的技术,只有技不如人的人。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侯兆滨走上了技术的制高点,成为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关键技能带头人,他发明的侯氏焊接方法可提高工作效率10倍。他成长为全国技术能手、
期刊
大兴安岭阿木尔林业局以精准提升森林质量为主线,本着“宜抚则抚、宜促则促”的原则,将中幼龄林生产与发展森林旅游产业有机结合,因地制宜,因林施策,加强“森林景观廊道”建设,加速“大北极旅游区一体化”建设进程,全力打造大北极旅游区北部重要节点。   阿木尔林业局兴安林场施业区1—21线是连接龙河到北极岛的重要交通线,这里山峦起伏,山坡陡峭,灌木丛生,地形复杂。   走进1—21线50多米,只见山坡上
期刊
近年来,嫩北农场工会按照《九三工会“志愿者服务季”活动方案》的要求,结合本农场实际,以“三个着力”为抓手,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在全场营造了“助老、助残、助孤、助学、助贫”志愿服务氛围,弘扬了“奉献、有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理念,为推动农场经济社会发展,传播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夯实了基础。  加强组织领导 搭建工作体系   志愿服务作为一项自愿无偿为社会服务的崇高事业,
期刊
艰难坎坷创业路,不能磨灭一颗慈悲的心。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你柔弱的臂膀成为200个家庭最坚实的依靠。你是一颗火种,照亮身边的世界,带给大家更多的希望——第五届感动北大荒获奖者刘宏宇。   在依安农场,提起这位女强人,人们都会竖起大拇指。大家对她的称赞不仅仅是因为她事业有成,将一个小米厂发展成了拥有千万资产的大企业,更因为她热心公益事业,帮助一批没有固定收入的贫困群众找到了养家的生计;带领一批种植
期刊
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作为百年老字号企业,鹤岗市龙江酒业有限公司2012年成立了李井凤劳模创新工作室,2018年,该工作室被评为“省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工作室致力解决技术难题,促进新产品研发,升级改造技术和工艺,培养高技术人才,在提高产品质量、创造更多效益的同时还节约了大量成本,有力推动了企业高质量发展。   在鹤岗市龙江酒业李井凤劳模创新工作室的技术部研发室,技术人员
期刊
“这次能与全国2000多名代表一起参会,正好可以多取取经,带回好经验,促进六盘水工运事业发展更上一个台阶。”带着任务而来的中国工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贵州省六盘水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刘静兴奋地告诉记者。   “把六盘水工会改革责任担在肩上,把改革使命放在心上,把改革任务落实在行动上。”谈起工会改革,服务职工群众,刘静信手拈来。   以认真履行抓改革的职责,围绕增“三性”、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