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语文集体备课的探究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ff35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备课是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其成功与否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很多教师以及学校都十分注重备课这一环节。当前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知识面越来越广,对知识的渴求越来越大,而教育教学也在逐步深入,因此仅仅靠教师个人备课无法很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需要我们探索一种更好的备课形式,集体备课正是基于这一需求衍生出来的备课形式。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集体备课的优势
  集体备课是提高教师素质和课堂教学效率的良好途径,是当前教育界比较推崇的备课形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集体备课的形式具体来说有如下三点优势:首先,集体备课有助于教师在整体上把握教材及大纲的基本要求,提高业务认识;其次,集体备课有助于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重难点,设计好教案;再次,集体备课可以使教师及时学习其他人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经验。最后,集体备课可以以更鲜活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接受更多、更新颖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升教学效率。
  二.集体备课的步骤
  具体而言,集体备课有如下几个步骤:
  1.在每个新学期开始之时,确定集体备课中的组织者与成员,确立每一个单元的备课方向,确立每个单元的负责人。
  2.在每节新课开始之前,集体备课组中所有成员进行个人备课,将教学重难点和教学思路确定下来,将所需要的资料收集起来,并将班内学生情况进行归纳总结。
  3.备课组长组织每位教师将自己的教案拿到一起研讨,谈谈自己的教学思路,并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
  4.备课组根据所有教师的教学思路进行研讨、总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比较、选择出比较好的教学建议,形成一种新的教案,将其印发至每位教师手中。教师在具体授课时,根据该教案和本班学生学情进行教学。
  5.在每位教师教学完成以后,都要进行不断的反思、总结,发现教案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以求以后的备课更加高效。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集体备课
  1.教师要及时充电
  集体备课的精髓就是吸收每位教师的长处,总结、归纳出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集体备课不仅仅是组长的责任,更是每位备课教师必须要努力探索的。因此,每位教师都要注重自身的学习和平时的知识积累,及时充电,对所要教学的内容提前有所准备,以便在集体备课的时候可以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从而产生新思想和新观念。当然,这不仅仅是每次备课的任务,更是语文教师长期的任务,语文教师要常抓不懈,及时充电,多读书、多写文章,切实提高自身素养,以促进集体备课的成效。
  2.规范制度、明确任务
  集体备课是一项集体活动,参与的教师比较多,如果没有规范的、明确的制度,就会导致集体备课秩序混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在进行集体备课之时,一定要提前确定好时间和地点,确定主题,规定每位教师的任务,由组织者负责维持备课的正常秩序,并在汇总好每位教师的教案后,通知下一次的研究专题,并做好分工安排。只有这样,集体备课才能有效、有序。
  3.分析学生学情,有的放矢进行备课
  每位学生、每个班级的学情都是不同的,所以面对不同的学生和班级,教师就不能运用同样的教学方式来教授知识。集体备课是个统一的活动,所制定的教案都是统一的,但是教师不能利用这统一的教案来统一的对待所有的学生。因此,教师不仅仅要备教材,还要注重备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在分析学生已有学情的基础上,才能由浅入深,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同样一篇课文,不同的老师采用不同的方法上,效果有时相差很大。教材是固定的,而学生却是有主观意识的,教师要从学生乐意接受的角度“备学生”,让学生有兴趣去学教材,而不是仅仅设计一个用教材“喂”学生的场面。只要是适合学生实际、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都应当做到。例如初中老師,尤其是初一老师就要备学生的起点、学生的兴趣点、学生的关注点等。
  四.结语
  备课是教学必要的准备工作,是决定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先决条件,要想实现“有效备课”的目的,就要转变观念,在个人备课的同时努力尝试集体备课,集思广益,改进教学思路,丰富教学内容,并且经过不断的反思和归纳、总结来对教学进行补充和提高,以便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有效性、促进每位学生发展,促进每位教师成长的目的。
  刘世荣,教师,现居江西石城。
其他文献
王友早就忘记了他拿到别人的第一张名片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那是一个什么人,什么身份,什么模样等等,都记不得,甚至是男是女都想不起来了。没有了一丁一点的印象。后来他也曾努力地回忆过,却是徒劳。他问了问身边年纪较长的人,社会上大概是什么时候开始流行名片的,结果谁也说不准,有人说好像是在八十年代后期,也有人说好像更早一点,或者好像更晚一点。其实这都无关紧要。从前谁都没见过这东西,可是自从流行起来后,发
于漪说过:“学语文,首先把课文读好,才能体会语文味,真正感受语文。课文读好了,说话就流畅了,写文章就有顺序了。”的确,如果连文章都没有读懂,又何谈理解,何谈说话呢?朗读能加深句子的理解,增强语感。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也说明了这种作用。在读中品味语言的魅力,在读中品味语文的味道。  一.在朗读中把握文意,提升语感  朱熹提倡读书“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意思是说,不仅要看到字形,领悟含义
文言文的学习一直被大部分学生认为是块“难啃的硬骨头”,有的同学甚至一见到文言文就犯“晕”,学生虽然在课前进行了认真的预习,但是上课时仍然会觉得是在云里雾里,老师授课当然也是以疏通文章大意为首要任务,然后再对部分字词做重点讲析。即使这样,文言文教学仍然是困难重重。课内的文言文已经让学生感到为难了,课外的文言文更是难上加难,有的同学甚至戏言:古人为什么要写这样深奥难懂的文章呢?其实,文言文的学习也并非
长期以来,学生写作文时都有搜肠刮肚之苦,提襟见肘之窘。勉强成文,或言之无物的“客里空”,或胡编乱造的“想当然”,没有具体内容,缺乏真情实感,久而久之,便产生了害怕作文的心理。如何克服这种心理呢?可从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写起,才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这样坚持下去,学生就会增强写作的信心,变“害怕”为“喜欢”,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只要我们敏锐观察生活,真情体验生活,别具一格地发现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需要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着眼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自学,学会质疑,而不是被动接受现成知识。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尽量少“灌输”,少问,鼓励学生多问,指导学生自学方法,不断强化学生质疑与自学能力。  一、鼓励学生提问,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教学的成与败,在于学习者质疑评判了多少,问了多少为什么,而不在于老师讲了多少知识,学生又接受了多少
语文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文本中蕴含着作者对社会、自然的深刻感受,集结着作者真挚的情感,而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把认知教育和情感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语文是表情达意的工具,这个工
初中阶段的学生随着生理的“暴长”,童年期身心模式被打破,致使身心发展处于重重矛盾之中,而不同的学生其心理和行为表现又不尽相同,很难用一成不变的教育理论来解决所有问题。因此,从日常小事中寻找教育的契机,关注学生的成长,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应成为教师一项重要的工作。  一.“倾听学生的闲谈”——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作为班主任,从早到晚和学生打交道,了解学生的信息也多,如果合理地整理这些信息,抓住有用
课改给较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语文课堂呈现出一番生机勃勃的景象。然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不知不觉出现了教学内容泛化,教学活动非语文化等趋向,语文课的“本色”开始变得模糊。“本色语文”成为人们重新思考和审视的“亮点”。为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过去、现在以及将来“教学行为”,还儿童发展语文素养的自主权,让迷失自我的语文教学回归本色。  一.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独特的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中
传统小说讲故事、讲道理;现代小说讲意境、讲隐喻。或许我们可以大致这样说。前者让我们聚焦于不平凡的过程、人物性格的成长,获得精神的陶冶;后者则以形式表达上的特别引导我们反思自我生存、生命和境遇,寻求洞见。而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篇《寒露寒》,似乎哪一种都不属于。  这篇小说有跌宕起伏,这次聚会邀约到底目的何在?会对主人公现在的生活造成怎样的冲击和影响?但当我们看到最后,却全然忘记了前面的疑问与铺垫,就好像
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校本研究教学改革逐步落实实施的主力军,是来自一线的教科研团队。校本教育科研文化建设,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阶梯,是学校发展的羽翼,是优质学校建设的必然要求。  自2011年以来,徐州市第十三中在校本教科研团队建设和学习共同体的打造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实践探究,其中“复盘式评课”系列主题教研,成为学校草根的校本教研,带动学科教研团队逐步走向专业的听评课,在“为了学校”、“在学校中”